出版志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概述
黑龙江地区的出版业,是在中原文化的浸濡下发生、发展,而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的。 自战国末期
中部建立第一个地方政权夫余王国开始,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黑龙江地区曾通行汉文、契丹文、女真文、蒙文、满文五种文字。其中,1119年(金天辅三年)完颜希尹、叶鲁创制的女真大字和1138年(金天眷元年)金熙宗完颜亶改制的女真小字,就肇兴于黑龙江,并且一直沿用到明代。黑龙江最早出现图书的年代,为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国大兴十九年)渤海国迁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之时。至现代印刷术传入黑龙江前的1000多年中,黑龙江有籍可考的图书出版发展,经历了三个较具规模的历史时期:即渤海国的手抄写本图书时期,金代的雕版印本图书时期和清代初、中叶的图书著述稿本时期。 渤海国时期的图书出版,属于卷轴制度的汉文手抄写本。这一时期,写抄作为一项供社会需要的文化事业,开始在黑龙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是为黑龙江出版业的发端。通过渤海写抄本图书的流传,渤海人的著述,在中原内地甚至在外国,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金代前期的图书出版,属于册叶制度的雕版印刷本,以汉文居多,也有少量女真字书。这些采用中原内地技术出版的图书,在金国迁都中都(今北京市)后,大多流散到中原内地,很快与中原内地的图书融为一体。 入清以后,由于清廷对黑龙江实行封禁政策,黑龙江无法发展刊刻书籍的印刷业,本地著述多在中原内地刊印或写抄传世。这一时期,可以归人黑龙江出版范畴的,仅有图书的原始稿本和写抄传本。这些稿本和写抄本,记载了黑龙江的历史沿革、民族源流、风土人情,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黑龙江出版业有所发展,是从现代印刷术传入开始的。而且,石印、铅印图书和期刊、报纸的出版,几乎是同时产生、同时发展的。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俄国石印机器传入,1904年、1907年德国、日本铅印机器相继传入。1906年有现代印刷本的中文图书出版,1908年有现代印刷本的中文期刊出版。到1985年的80年间,黑龙江出版业可分为1949年前的旧中国阶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为“建国后”)阶段。 清光绪末至宣统逊位的5年多时间,黑龙江现代出版业从无到有,民族出版业有了较为可观的发展。在这期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黑龙江的经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发,国外先进的印刷术很快输入黑龙江,陆续出现官办、商办以及外国人开办的书业、印刷业,期刊、报纸也相继出版发行。由于变法维新运动的影响和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传播,时务(历史、地理、法律、经济、政治类)、格致(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等“新学”书刊,在黑龙江一开始出现,就基本取代了主要由中原内地出版发行到黑龙江的经史子集类图书,但也有少量的雕版书刊刻出版。 中华民国初期至东北沦陷前,黑龙江出版业有了稳定发展。规模较大的书局、印刷局把编辑出版图书,作为一项业务纳入经营范围,逐步形成了编、印、发合一的出版体制。继清末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在黑龙江设立分馆之后,上海、沈阳、大连的几家大书局,也陆续在黑龙江设立分号或与黑龙江的商办书局建立经销关系,发行新书刊和教科书。这些分支机构主要业务是发行,也出版图书。各机关、团体、工厂以及外国人(主要是俄、日)在黑龙江的机关、学校、团体纷纷出版图书、期刊。私家出版的图书、期刊也不少。其中,外国人办的外国文种图书、期刊在黑龙江出版、发行的局面,从清末时期延续下来,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基本结束,给黑龙江出版业打下了帝国主义列强文化侵略的烙印。由于中东铁路贯穿黑龙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书刊,从1905年开始就通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布尔什维克组织在黑龙江流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黑龙江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从1921年起,黑龙江出现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受中国共产党影响的革命进步出版活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思想。革命进步出版事业,从公开出版报纸和秘密印发传单、小册子始,继之建立书店、印刷所,逐步发展到出版发行期刊、图书,虽然屡遭查禁、取缔,但革命进步的出版物一直在公开或秘密状态下出版、发行。这一时期的黑龙江出版发行业,主要是集中在齐齐哈尔、哈尔滨两个大城市,其他城市虽有为数不多的书局、印刷局,但很少有出版书刊的,僻远的县镇甚至连书店都没有。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的民族出版发行业、印刷业受到严重摧残,在政治、经济的双重压迫下,书局、印刷局、杂志社大多废业或倒闭,能够挣扎办下来的,也很少再出版图书。俄(苏)在黑龙江的图书、期刊出版也受到沉重打击和严格限制,品种、数量急剧萎缩。相反,日伪统治当局的各级机关、团体、杂志社、报社则大量出版宣传和美化侵略政策、为奴化教育服务的反动书刊。日本在黑龙江的调查机构,也出版大量为侵略中国服务的经济、政治情报书刊。这些书刊使用的文字多是日文。同时,从日本国内及日本帝国主义早已强占的旅顺、大连等地,输入大批用以进行奴化教育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读物等日文图书、期刊,在黑龙江城乡强制发行。这是一场日本帝国主义野蛮摧残中国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大劫难。但是,黑龙江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出版战线上同日伪统治当局进行坚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影响下,革命进步出版人士先是利用日伪报纸的副刊,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继之出版具有进步意义、唤醒民众的图书、期刊。这些进步出版活动虽然受到日伪统治当局的残酷镇压,但在黑龙江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全中国人民对日伪统治下的黑龙江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组织,在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和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也注重出版宣传工作。在沦陷区,秘密散发小册子、报刊;在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出版了散发到战士和基本群众中的报刊、图书。这些出版物大多是油印的,在当时的严酷环境里,起到了宣传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是黑龙江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干部和军队挺进东北,进驻黑龙江,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政机关、各种社会团体创办的出版发行机构的书刊编辑、印刷、发行活动,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在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在黑龙江各地建立了解放区规模最大的出版发行机构——东北书店,先后组建了三个书刊印刷厂。东北书店在黑龙江出版了746种书刊,总计发行1515.9万册,是有史以来黑龙江出版图书种数最多的出版机构,也是销售网点覆盖面最大、发行范围最广的发行机构。以民间面貌出现的上海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联合在黑龙江建立的分支机构——光华书店,是仅次于东北书店的出版发行机构,再版、出版的理论著作、文学艺术图书和翻译作品共200余种。这些书刊,都是紧密配合解放战争形势,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鼓动或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读物,其内容、质量、品种、数量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不可比拟的,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建国后,黑龙江出版事业迈进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36年的发展,黑龙江出版事业已经由过去编、印、发合一的体制转变为有着严格专业分工的体制,逐渐形成了多层次、门类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基本完整的出版体系。其间由于“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虽曾出现曲折和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发展速度最快的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7年多时间。 建国初期,由于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迁移,解放战争时期驻在黑龙江的出版机构随之迁出,黑龙江没有一家出版社。1951年8月创办的黑龙江通俗出版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第一家图书出版机构。1954年9月创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此后25年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曾兼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两块副牌出版图书,但黑龙江没有创立新的图书出版机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出版事业发生巨大变化,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从1979年10月至1985年底,陆续新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东北林学院出版社、哈尔滨地图出版社等10家出版社。形成了在黑龙江省出版总社领导下,有6家直属出版社、5家非直属出版社,门类齐全的图书编辑出版体系。至1985年末统计,黑龙江12家出版社(包括已撤销的黑龙江通俗出版社)共编辑出版各种图书8323种,累计发行252550万册。出书结构也由1978年前以通俗读物为主,转变为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以下简称“马列主义”)、哲学读物、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科学技术专著、科学普及读物、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世界文学著作、低幼少儿读物、大中专教材、应用工具书、大型辞书、连环画册、大型画册等各种读物,其中既有汉文图书,朝鲜文、蒙古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也有外国文字图书,适应了广大读者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黑龙江的期刊出版,建国后发展较快。建国初期,黑龙江共有22种期刊出版发行,到1954年8月减少到9种。此后,期刊陆续增多,到1960年发展到48种。1961年1月开始报刊整顿后,减少到21种(其中,公开发行9种,内部发行12种)。从1963年开始,停刊的期刊多数复刊,并有新的期刊创办出版。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黑龙江共有期刊36种。“文化大革命”初期,期刊相继停办。从1970年开始,一些期刊恢复出版并有新创办期刊出版。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共有期刊56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期刊出版迅猛发展。不仅“文化大革命”中停办的期刊纷纷复刊,就是1965年前停办的期刊也重新恢复出版,更多的则是各机关、团体、学校创办的新的期刊。这些期刊几乎遍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到1985年末,黑龙江共有在办期刊265种,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空前的。很多期刊办得有个性、有特色,可读性强,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建国以来,黑龙江书刊印刷业有了很大发展。建国初期,黑龙江没有一家书刊印刷专业厂。那时,省内所需教科书和其他书刊,主要由吉林、辽宁两省的印刷厂承印。1954年9月,黑龙江省工业厅组建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年生产能力2万纸令①(①印刷术语,用以计算印刷量,每纸令500张全开纸。用于计算印刷装订总量则称“令纸”。),只能印刷小批量书刊。1959年7月开始筹建全省第一家专业书刊印刷厂——黑龙江新华印刷厂,1963年末投产。1965年10月建设印刷厂并入黑龙江新华印刷厂。1966年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年完成文字拣排3000万字、铅印书刊15万纸令、胶印书刊6万色令②(②印刷术语,用以计算彩色印刷量,每色令为印刷一种单色的纸令。)、书刊装订17万令纸的任务,结束了黑龙江出版的书刊主要靠外省印刷的历史。“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量承印毛泽东主席著作和学习、宣传材料,黑龙江省曾两次组建新的书刊印刷专业厂,部分市、县印刷厂也有一定的发展,全省书刊印刷装订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全省书刊印刷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出版事业飞速发展,出书品种数量大大增加,印刷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1984年6月,黑龙江省出版总社组建照像排字、胶版印刷书刊的新型书刊印刷专业厂——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建厂第二年的11月开始投入试生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照像排字8000万字、胶印书刊30万色令、彩色胶印15万色令。其他非直属书刊印刷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这些厂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书刊印刷能力不断提高。至1985年末统计,黑龙江两家书刊印刷专业厂年生产能力,铅字拣排5000万字,照像排字8000万字,铅印书刊30万纸令,胶印书刊51万色令。全省经常承担一般图书生产任务的市、县印刷厂规模较大的有9家,年生产能力共计铅印书刊10万纸令、胶印书刊10万色令。 黑龙江的图书发行经过36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1982年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形成了以黑龙江省新华书店系统及黑龙江省外文书店为主渠道,以国营商业、供销社系统批销网点和出版社自办发行、集体书店、个体书店(摊床)为辅助渠道的有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的发行网络。至1985年末统计,黑龙江省新华书店领导的国营发行网点有县级以上书店95家、门市部104个、售书点179处,共有职工3644人;同时,全省建有供销社系统批销网点5400处、国营商业系统批销网点426处、集体和个体书店(摊床)590处、其他售书点11处,总计有职工和从业人员6960人。按1985年全省3311万人口核算,平均每5012人有1处售书点,每3122人中有1名图书发行人员。1985年全省新华书店系统共销售图书24489万册、总码洋①(①出版发行术语,指每册图书定价与总册数相乘得出的总定价金额。)10797万元,分别比1951年增长1.36倍和36.89倍。全省人均购书虽然从1951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共1077万人口)的16.68册降至1985年的7.40册,但也超过全国人均购书6册的水平。据1985年测算,全省图书销售的货币用量占社会商品销售货币总用量的5%左右。 黑龙江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在36年的发展中,曾遭受过两次较大的挫折,即“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跃进”时期,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版了大量宣传“共产风”、“浮夸风”的小册子,内容辗转抄袭,质量低劣。图书发行单纯追求发行高指标,盲目冒进,供过于求,造成备货积压,损失严重。“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版发行工作受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严重摧残和破坏。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版了一大批宣扬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反动理论和政治观点的图书,品种单一,内容匮乏,学术著作和各种流派的文艺作品的出版完全停顿。图书发行单纯依靠政治压力和行政命令,一些政治书籍重复发行,造成大量积压报废。 建国后36年间,黑龙江党政领导机关一直在两个方面对出版事业实行管理:一是中共黑龙江省委及各级党委从思想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实行领导和指导;二是政府的文化出版管理机关对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等业务实行行政管理,并根据党的出版方针及党和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黑龙江出版事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出版事业的行政管理,历经五次变化。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在东北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处领导下,由松江、黑龙江两省文化局设专人负责管理;1954年8月至1955年1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后,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内设立新闻出版处负责出版事业管理;1955年1月至1966年5月,由黑龙江省文化局新闻出版科(处)负责出版管理;1972年11月至1983年4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改制为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局,后改为黑龙江省出版局,实行政、社合一体制,统一管理全省出版行政事业和编辑出版工作;1983年5月,黑龙江省出版局改为黑龙江省出版总社,代行全省出版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编辑、印刷、发行、供应及出版科研的管理。不断完善的出版行政管理,在防止和打击非法出版活动,遏制有害读物和画页的流播,推动出版改革,保证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省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成就,对全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为繁荣经济、积累地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