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马骏出生于吉林省宁安县(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一个回族商人家庭。他曾就学于宁安清真学堂、吉林省立第一中学和天津南开学校,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同学,觉悟社创始人之一。
少年马骏在列强入侵、兵患匪劫不断的恶劣环境里成长,这使他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产生了厌恨的情绪。在清真学堂学习时,他对老师教授的"当官发财之道"嗤之以鼻,无情地嘲笑个别同学对顶戴花翎的憧憬,发誓要做"凌空而起,驾云高飞"的雄鹰,解除劳苦大众的疾苦
1910年,马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宁安镇江沿两等小学。在校期间,他在进步教师的引导下接触了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进步书籍,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源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当时的政府腐败。他在作文中写道:"夷人侵我国土,吾民备受涂炭,吾辈少年岂能坐视,应发奋自强,有匡扶社稷之志。"
为强国兴邦、矢志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1915年8月,马骏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在这所著名的学校里,他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坚定信仰、淬砺品格,担任演说会、学生会和自治励学会会长等众多职务,成为南开学校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
1919年上半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合理要求,无视中国主权及其战胜国的地位,决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北京各大院校的学生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齐聚天安门前,举行示威,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爆发。
在五四运动中,马骏始终站在最前列,成为京津地区著名的学生运动先锋和领袖。
1919年8月,马骏被京津等地学生代表公推为学生运动总指挥,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8月28日天安门前的各界示威大会,声讨亲日派山东反动军阀马良镇压爱国学生运动、残害爱国志士的卖国罪行。因在天安门前大义凛然、激情演讲、不怕牺牲的爱国行为,以及出色的组织能力,马骏被人们赞誉为"马天安"。为阻止学生们的爱国运动,反动军警将马骏等学生代表抓捕入狱,但在全国风起云涌的爱国运动和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下,又被迫释放了他们。在狱中,马骏坦言:"未进狱以前的马骏是马骏同家人的马骏,出狱以后就是国人的马骏了。"
同年,李大钊应邀到天津指导觉悟社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开启了马骏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李大钊的影响和启发下,马骏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0年,马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而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1年,马骏响应李大钊"到民间去"的号召,返回家乡宁安,不顾危险,深入到农民群众、青年学生当中,做思想启蒙工作,积极播撒革命火种。
马骏常常在夜里开始真正的工作。晚饭后,他和农民一起坐在场院里唠家常,了解农民实际生活中的困苦、遭遇,同时为农民讲古说今,再逐步联系实际,讲五四运动中他亲身经历的斗争故事。大家被他所讲的内容深深吸引,人越聚越多,常常挤满了院子,一些年轻人就爬到豆垛上去听。在逐渐凝聚了大家的共识之后,马骏和乡亲们悄悄研究了抗粮抗捐的斗争办法,开启了他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的新征程。
为便于工作,马骏还应聘到吉林省立第四中学任教,以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他经常组织一些爱国学生开"周会",朗诵自己创作的革命诗歌,寓教于乐地向学生们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和理念,控诉帝国主义对祖国的殖民侵略,树立学生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还自编自导了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戏剧《一片爱国心》,并饰演其中的主要角色。
1920-1923年,马骏往返于宁安、牡丹江、哈尔滨之间。他组织农民、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揭开了宁安人民革命斗争的序幕,为东北地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文章摘自《黑龙江红色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