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一首激发斗志的优秀战斗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战胜侵略者的必胜信心和豪迈之情。这首歌家喻户晓,人人传唱,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始创于佳木斯,作者是当时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的麻扶摇。
麻扶摇,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刚刚经历过解放战争的麻扶摇只有23岁。那年3月,他跟随部队北上,来到黑龙江佳木斯郊区垦荒,到达后来不及抖落身上的尘土,马上又投入到开荒种地,建设北大荒新的战斗中。
1950年夏秋,朝鲜半岛局势紧张,麻扶摇所在部队接到指示,停止一切农业生产活动,集结待命。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后,麻扶摇所在的部队成为第一批入朝部队。1950年10月,团、师先后召开思想动员大会,安排让当时任5连指导员的麻扶摇代表部队官兵在大会上表决心,于是他连夜赶写发言稿。写来写去,总是那几条——听从指挥,严守纪律,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只讲这几条,他总觉得不来劲,觉得应该一上台就来几句响亮的誓词,把基层官兵的激情表达出来。于是,那激情很快就流露在他的笔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第二天,在思想动员大会上,他挥着拳头,高声呼出了上述誓词。通俗易懂,激情澎湃,声调高亢,誓词赢得了战友们的热烈掌声。会后,他将这誓词抄写在连队黑板报上,这是见诸于文字的第一次发表。在随后的团誓师大会上,他再次代表5连登台宣读誓词。很快,部队的油印小报把他的誓词登了出来。师文工团还把誓词谱成曲子,演唱和教唱开来,这支部队就是唱着这首歌离开佳木斯,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的。
后来,麻扶摇发现,很多部队都是唱着这首歌走上战场的。歌词与他所写的誓词就差几个字。原来1950年11月中旬,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后任新华社国际部主任)到前线部队采访,从师部小报上看到了这首誓词,又听到了部队传唱,便将这首誓词写进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其中,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文章在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后,引发了强烈反响。当天,中国文化部艺术局的周巍峙在田汉办公室开会,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当时麻扶摇所写的出征诗《打败美帝野心狼》。他受其中英雄气概所感染,很是欣赏,而且激动不已,马上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一边开会,一边轻声哼唱,很快完成了重新谱曲。同时,他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并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为题,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歌曲发表在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上。后来,一家青年杂志评论这首歌曲,说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进行曲。周巍峙受到启发,便将歌名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麻扶摇与周巍峙,共同谱写了一曲时代战歌,但二人在这期间从未见过面。后来麻扶摇去拜访周巍峙时,时间距离歌曲诞生已经过去了40年。周老说:“我们俩一见如故。”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一首伟大的歌。这首歌的曲调,强烈地表现了抗美援朝英雄岁月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钢铁意志和坚定信念。它不仅是一首好军歌,也是一首全国人民都喜闻乐唱的歌曲,一经问世便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54年3月,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它获得一等奖。有关部门几经周折找到了麻扶摇,此后这首歌的词作者也由“志愿军战士”改为“麻扶摇”。对此,麻扶摇说:“这首歌应该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党和伟大的民族。”一生只写一首歌的麻扶摇,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如今,这首写给英雄的战歌,已经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象征,它将鼓舞和激励中华儿女在新时代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披荆斩棘,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