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十二烈士山

在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斗争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壮烈事迹。其中,小孤山十二烈士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英雄群体之一。

65a7441bac771.png

十二烈士山(小孤山战斗遗址)


1938年3月16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三师接到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的指示,准备向勃利、密山一带转移。为守卫通往总部及密营的道路,保障大部队安全转移,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连连长李海峰和连指导员班路遗率领十几名战士坚守小孤山阵地,迎击追击而来的400多名日伪军。

小孤山高约百余米,下面坡缓,上面坡陡,利于防守。李海峰指挥第一连留守小分队将两挺机枪部署在山顶两侧,形成交叉火力控制整个山坡,其余步枪手在中间展开。战士们利用地形,用积雪构筑掩体,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中午11时许,敌人向小孤山发起进攻。首先是100多名伪兴安军分两路骑马向山上冲击,其后是200多名日伪军轮番发起攻击。战士们沉着应战,每当敌人冲到半山腰,就突然一起开火,打得敌人人仰马翻,滚落山下。日伪军又架起迫击炮轰击,炮弹不断在小孤山上爆炸,但因为小孤山顶端的石砬子又陡又窄,炮弹很难直接命中。

从中午战至天黑,敌人的进攻被一次次打退,山坡上横七竖八地倒着日伪军的尸体。但终究众寡悬殊,持续作战的小分队也伤亡惨重。包括连指导员班路遗在内,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壮烈牺牲。此刻阵地上只剩下李海峰等5名战士。李海峰双腿重伤,不能动弹,坚持让战友架起自己向敌人不断射击。其余战士也都有伤在身。最后关头,李海峰命令交通副官张凤春带着重要文件与3名负伤战士撤退,自己留下来掩护。战友们不忍心,要与连长一起留下。李海峰坚决命令他们突围,并把自己的枪交给张副官,嘱托要把牺牲同志的名字报告上级。战友们含泪告别了李海峰,分别从西、北两个方向轻轻滑下山坡,突出包围。

山脚下被打怕了的日伪军好一会儿没听见山上的动静,就偷偷地从东南爬上了小孤山。李海峰待敌人靠近,拉响手榴弹壮烈牺牲。敌人陆续冲到山顶,蹚开雪地,把张凤春用雪掩盖的烈士遗体蹚出来,却没有找到一件完好的武器。

这场战斗,12名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壮烈牺牲,他们是李海峰、班路遗、朱雨亭、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魁武、王仁志、张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

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党委为了表彰12位烈士的功绩,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1999年,十二烈士山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黑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国家公布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将抗联十二烈士列为抗日英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