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两袖清风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入京》
提起于谦,耳熟能详的《石灰吟》在历史的深处回响。与“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样能够见证其品格的还有《入京》中的这句“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清白与清风,是于谦一生的持守,更是传诵后世的咏叹。以于谦为镜,品得失,知兴替。走进他的历史,也是在重返我们的精神原乡,回归做人为官的价值原点。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不畏强暴,刚正不阿。著有《于忠肃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围攻北京,在国家危难之际,于谦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成为“救时宰相”。天顺元年(1457年),“守门之变”后被害。
于谦像
于谦居官三十五年,先后担任过明朝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务,兢兢业业,不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人间,深为后人称颂。彼时,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内外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进京,必须馈送重金厚礼,否则后果难堪。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决不随波逐流,他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
于谦身居兵部尚书大任后,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常被“错认野人家”。他曾作诗形容他的床“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他遭诬陷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资”。抄家者见正屋紧闭,还上了锁,认为必是钱财藏其内,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物品。
于谦故居
于谦死后,石享的党羽陈汝言代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贪赃累计巨万。英宗召集大臣去看,变了脸色厉声斥之:“于谦在景泰受重用,死时没有剩余财产,陈汝言为何如此多?”石享低头不言。天顺三年(1459年),石享被关进监狱,第二年卒于此。天顺五年,曹吉祥谋反全族被处死,于谦的冤案乃大白于天下。
恪守两袖清风,因其不忘少年的初心。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就出自16岁的少年于谦的笔下,每一个字都刀刻斧凿般刻印在历史的山门上。他在《无题》中这样表明心迹:“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如此通透地看待利欲,自然心底无私,自然一生清澈澄明。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两袖清风”“要留清白”,这品性延续自屈原、岳飞、文天祥们的风骨,又传递至海瑞、于成龙们的心脉。德音流百世、英名垂青史,这一个个大写的“人生”,显示出巨大的穿透力。
于谦诗碑廊
芸芸众生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多少人因不能看透利欲,迷失心性。古人云,“马有前悔,人有后悔”。君不见,多少“后悔”缘起于贪,多少“后悔”失守于廉。照古观今,见贤思齐,回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于谦,再拂“清风”,再品“清白”,于无声处听惊雷。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做人,修一颗赤子之心,为官,养一身浩然正气,此乃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