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东坡,好吃者会想到“东坡肉”,肥瘦相宜让人垂涎欲滴;文人骚客会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令人感慨万端。然而有许多人不知,西子湖畔那一道绵延苏堤,才是苏轼留在百姓心中的一个杰作。他是北宋的河长,一渠功绩,照亮千古。
这一年是元祐四年,苏轼到任杭州。千年前的西湖没有半点“香浓软语、碧波千里”的影子,长期荒于疏浚,淤塞过半,湖水干涸,野草飞长,大有“崶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之势。
为官一任,总要解决一些百姓切盼的事情。就任第二年,苏轼率众开始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拔草养生。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禁种菱芡的标志,于是便有了今日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映月”。
江南地湿,苏轼别出心裁,将挖出的淤泥集中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上六桥相连,往来无阻。这条长堤后人名之为“苏公堤”,与“白堤”一道,成为尽展西湖潋滟芳华的乾坤之笔。其智慧之超远、眼界之宽广,令今人也难以比肩自愧不如。
新堤落成之时,恰逢苏轼五十岁生日。家人要为其祝寿,而心性淡泊的苏轼再三嘱咐家人不准张扬。谁料,寿诞当日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双手捧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问道:“请问尊姓大名,何事登府?”
此人道:“我叫赵钱孙李,是来给大人祝寿的。”家人听罢笑道:“何来此名?”此人再道:“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日五十寿诞,遂推举我来送大人一盆月月红,以表心意。”
家人本想收之,但知大人从不收礼,便让来者道出个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长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将此诗写在纸上呈与苏轼看。不一会苏轼出来,亲自收下了那盆月季花,并对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逝去的仙骨湮没在历史长河。雁过留声,苏轼清廉为官的品德却化作一缕霁月清风,“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从河南到海南,从湖州到儋州,处处留身影,地地有苏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