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理论版:新时代要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66dac113d2ac5.jpg

66dac129381d0.jpg

《八女投江》 作者:王胜烈

66dac14adc5fc.jpg

《冰趟子战斗》 作者:祝林恩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在最惨烈、最艰苦的斗争中铸就的崇高精神风貌和高尚思想品格,是“老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老区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价值和丰富意蕴。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认真研究和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东北抗联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内涵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概括更深刻地反映了东北抗联斗争的历史特点,进一步揭示了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和特质,是对东北抗联精神更精粹的提炼和表述。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始终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立场。虽然东北抗联曾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但仍坚持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共产党员忠诚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忠诚于争取民族解放、谋求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忠诚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东北抗联的中坚力量。杨靖宇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赵尚志在写给中共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说:“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的一生的任务,……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他忍辱负重,一如既往地投身革命,直至最后牺牲。忠诚于党,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东北抗联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东北抗联之所以能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4年的根本原因。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特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勇敢担负起拯救国难的历史重任。在九一八事变的当夜,中共满洲省委就起草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经第2天紧急会议讨论后发表,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日本侵略的第一时间就果断地站在了抗战的起点上。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从全国各地奔赴东北,中共满洲省委也由已被日军占领的沈阳迁到哈尔滨开展工作。东北抗日武装的重要创建人罗登贤说:“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的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抗争”“党内不允许任何人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如果谁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赵一曼从内地赶赴东北抗日前线,在哈尔滨赋诗:“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是勇赴国难民族大义的豪迈抒怀。东北抗联在全国较早实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队伍中不但有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部队,还包括仍然坚持斗争的抗日义勇军、反日山林队等一大批其他抗日武装力量;人员成份比较复杂,来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经济地位和政治立场有所不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具有爱国思想,所以能聚集在党的统一战线旗帜下,英勇战斗。东北抗联较早开展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的反侵略战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它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精神的形成,同时也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步力量。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反映了东北抗联的重要历史贡献,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特殊价值。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和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的突出体现。东北抗联孤悬敌后,以最少的人数、最长的时间、最坚韧顽强的革命斗志,在最为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与日军几十万重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它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起,被誉为中国革命的“三大艰苦”,东北抗联战士为民族解放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半牺牲,其中军以上干部近40人,还有师以上干部一百余人。东北抗联将士在斗争中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艰苦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不畏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的八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主动把敌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最后决然走进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这就是举世震惊的“八女投江”壮举。八位女战士中,年龄最大的是共产党员、指导员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和10余名抗联战士在镜泊湖地区被敌人包围,连续打退敌人四五次进攻,陈翰章右手和胸部受重伤,依然背靠大树,用左手持枪继续战斗。敌人扑上来把他的枪夺去,陈翰章怒瞪双目厉声痛骂敌人,英勇牺牲,时年二十七岁。抗联第二军政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自己的匣枪和一包文件交给警卫员,嘱托他们转交给党组织,并勉励他们:“你们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一定要战斗到底。”“革命是艰苦的,要打倒敌人,就要流血牺牲,不要怕。我们的鲜血是绝不会白流的,我们的革命红旗,会插遍全中国!”抗联将士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充分认识东北抗联精神的意义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在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精神坐标,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率领抗联将士在中华民族最危险、最艰难的历史时刻铸就的,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解放、谋求人民幸福的崇高信念,映照着广大共产党员勇赴国难、百折不挠、不畏牺牲的英雄壮举和英雄气概,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一大批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鲜明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甲午战争的失败强烈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严复明确点出“救亡”这个主题。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东北抗联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先进性、率先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自觉性、顽强苦斗十四年的坚韧持久性、统一战线旗帜下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共同参与的空前广泛性,是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先声。
东北抗联精神是黑龙江省的宝贵精神财富。东北抗联在黑龙江的斗争,一是作战区域广,包括原来的北满地区(松花江以北)和吉东地区(历史上吉林省的东部,大致包含今牡丹江、鸡西等地区)。国家文物局列入的东北抗联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84个县区,其中黑龙江占47个。二是战斗部队多,东北抗联共十一个军,其中第三至第十一军和第二军的一部分都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境内战斗。黑龙江省是东北抗战的主战场,这里曾发生过木炮打宾州、夜袭汤原、袭击老钱柜、冰趟子战斗、大盘道伏击战、袭击肇源城等无数次以弱胜强的激烈战斗。这里的哈尔滨尚志大街、靖宇街、一曼街、兆麟公园,以及尚志市、双鸭山十二烈士山等,许多城市街道和地区都是以抗联英雄命名的。可以说,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在黑龙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可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并从中汲取营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坚韧的精神气质,厚植深切的家国情怀,增强认同感和自信心,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攻坚克难。东北抗联精神是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早在2009年他任国家副主席到黑龙江考察工作时,就曾专程到东北烈士纪念馆瞻仰东北抗联事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还提到了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这要求进一步从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的宏观高度对东北抗战和东北抗联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行理论阐释。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时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充分认识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加强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力度    

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黑龙江省各级老促会的首要任务。
加强对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研究和宣传。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深入挖掘研究东北抗联历史,是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东北抗联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本地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进行全面排查,对东北抗联文物和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进行调查征集,建立东北抗联资源目录和数据库。加强对历史资料的系统研究,在准确把握东北抗联历史发展脉络和主题的同时,注意发掘东北抗联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揭示其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要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彰显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时代特色。现在,很多人对东北抗联的一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已经有所了解,需要研究如何更具体、更深入、更生动地讲好东北抗联故事,使宣传更具吸引力、感染力,防止浅尝辄止,低水平重复。
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黑龙江省公布的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84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620件(套),革命纪念场馆52家,需要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当前,一些地方的东北抗联文物展示存在着缺乏对文物内涵的深入阐释、缺乏生动感人的细节描述、缺乏科学艺术的展示手段、缺乏具体鲜明的地域特色等问题,需要提升展示水平。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东北抗联文物陈列展览精品,不仅见物、见景,还能见人、见精神,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其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创新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方式。推动东北抗联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编撰系列读本,鼓励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开展具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系列主题活动。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批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红色资源,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促进其更好、更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