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中领悟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邓小平同志在“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析大势、作决策,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保持政治定力,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从改革开放中去领悟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对于我们完成艰巨而崇高的政治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敏锐的政治判断

邓小平同志早在青少年时代就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从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与政治更是结下不解之缘。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使邓小平同志养成了敏锐的政治判断力。特别是在决策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每当历史演进至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都能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及时地作出政治判断,带领中国人民闯过道道难关。

推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成为民心所向。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感知到中国绝大多数民众要求大力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极力推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人民是不是富裕幸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是有助于人民富裕幸福的,那么人民就能真正感到富裕幸福,反过来也有利于做好各项工作,有助于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和棘手问题。他明确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这一工作中心的转移是完全正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评价:“在他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开启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向经济快速发展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跨越的新局面。”

洞察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展现远见卓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波诡云谲。这些事件的严重程度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未曾遇到过的。面对这种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有人忧虑,有人迷茫,有人欣喜,但也有人清醒。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负责同志商量他退休的时间和方式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关于国际局势的十二字方针。他说:“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所谓“冷静观察”,邓小平同志指出:“国际局势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动乱。东欧、苏联乱,我看也不可避免,至于乱到什么程度,现在不好预料,还要很冷静地观察。”邓小平同志的深刻洞察力,为后来的历史演变所证实。

二、果断的政治决策

邓小平同志以宽广的眼光审视国内国际形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果断决策,以革命家的胆识和勇气、智慧和策略,带领人民闯过一道道改革难关,领航中国巨轮行稳致远、驶向胜利的彼岸。

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事业。中国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到改革的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都以其巨大影响力而果断决策,从而推动中国的改革不断取得成功。以农村改革为例,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说法:“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在事关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屡次站出来旗帜鲜明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为农村改革保驾护航。1979年6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同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谈话时,就他汇报安徽农村一些地方已经搞起包产到户但有人反对一事,发表意见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最终促成了包产到户由暗处走到明处,并逐步在全国推行。农村改革只是改革开放的发端,经过邓小平同志这位总设计师之手推动,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的责任制可以用到城市,用到工业。”从农村到城市,改革开放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步不可逆转地将中国带上繁荣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邓小平同志以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果断作出重大政治决策,凸显了敢破敢立的政治智慧。

以建立特区为引擎,通过对外开放拥抱世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深刻分析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就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中央汇报工作时提出了一个设想和要求: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这一设想,认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做试验,并亲自将其定名为“特区”。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决策,使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新城。随着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最终使中国与世界连为一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他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

果断开展百万大裁军,服从国家发展大局。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也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我国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初步具备。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同时,要适应现代化背景下的战斗任务,解决军队在未来战争中打得赢的问题,我国的军队建设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因此,为了使国防建设、军队建设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精兵,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6月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裁军一百万。他指出:“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裁军一百万,充分彰显了邓小平同志推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坚强决心,充分彰显了邓小平同志的大局意识、政治担当以及果断的战略决策。

三、坚定的政治定力

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常伴随着社会上的各种质疑之声。但是,邓小平同志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从未动摇,他一旦作出政治决策,无论遇到多大风浪,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执行到底。这种坚定的政治定力,根源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源于其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绝不动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同志推动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的制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基本政治前提,从而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这一基本路线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有人提出疑问。当此之际,邓小平同志都坚决予以批驳。特别是发生了苏东剧变和国内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坚定地表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态度鲜明防“左”反右,指明改革开放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一贯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左”和右的问题。早在1981年3月27日,他在《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要多写这方面的文章。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与理论工作的侧重点,主要是清除“左”的不良影响。但是邓小平同志对反右也很重视,他指出:“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后来又出现右的倾向,那当然也要纠正。”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右的干扰,概括起来就是全盘西化,打着拥护开放、改革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这种右的倾向不是真正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是要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邓小平同志还讲:“黄克诚同志讲,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我赞成他的意见。对‘左’对右,都要做具体分析。”邓小平同志既坚决防“左”,又坚决反右,态度鲜明,他以其坚定的政治自信和不容置疑的政治定力,指引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处变不惊,坚定捍卫光辉的社会主义旗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提出疑问,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信心。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念,“坚定捍卫了光辉的社会主义旗帜”。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挫折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的危机,也不是社会主义固有的危机。某种暂时的倒退甚至严重的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他振聋发聩地告诫人们:“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展现了非凡的政治胆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其敏锐的政治判断及时把握住了我国政治发展方向,以其果断的政治决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走向。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智慧,才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中断、不停步并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主动、战略主动与历史主动,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卓越的政治智慧,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党和国家事业在主动作为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在主动求变中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征程上,各种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站稳政治立场、提升政治能力,打好政治主动仗,牢牢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