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时光见证:筹备亚冬会的艰辛与收获

冰雪同梦,亚洲同心

哈尔滨即将再次迎来一场

与世界共享的盛会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

黑龙江日报发出征集函

“我与亚冬会的故事”

邀请您分享最特别的亚冬记忆

在征集过程中

亚冬会亲历者董金忠的文章

让我们了解到

第三届亚冬会筹办背后的点滴

……

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来新闻中心视察,董金忠进行介绍

哈尔滨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办明年即将举办的第九届亚冬会,每当看到这方面的信息,30多年前我参与筹办第三届亚冬会时的情景,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王秀丽采集火种

第三届亚冬会按国际大型综合性赛会的传统举行了火炬传递活动,意在预祝第三届亚冬会吉祥如意,圆满成功。1995年12月17日,我负责组织省内和北京媒体记者,采访了在北京天坛举行的火种采集仪式。仪式上,速滑世界冠军王秀丽手持火炬,在冰制的凸透镜下引燃火炬,火炬在天坛内传递后,乘车环绕天安门广场一周,然后乘飞机回到哈尔滨,在市区内传递30天、30公里,直至2月4日点燃主会场的火炬台。这期间有5万多人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营造出主办城市热烈迎亚冬的良好社会氛围。

火炬车绕行天安门广场

提供给亚奥理事会的汇报画册

第三届亚冬会进入筹备阶段后,宣传部通过进行广泛社会宣传,动员大家都来积极关注和支持亚冬会。一天,一位报社记者告诉我一个信息,一家公司想把自己生产的汽油添加剂送给每辆出租车试用,不知如何操作。我觉得这是为亚冬会筹资的好渠道,就认真查看了该公司的产品技术资料——国家颁发的产品合格证、发改委颁发的“星火计划节能推广书”等和现场做的实验,随后我便给他们撰写了详细可操作的推广集资计划书。当时公司很小,办公条件也差,去公司那天正赶上停电,所以打印这份计划书是我和公司老总到街上的打印社打印的。之后该公司拿着我撰写的这份计划书和申办委的集资部合作,三年时间,为亚冬会筹集资金6600多万元,成为亚冬会最大的社会集资来源。

摄影记者用上长镜头

临近亚冬会开幕,我全力做好新闻中心主任的工作。当时主新闻中心设在南岗区巴陵街的省广播电视教育培训中心里。主新闻中心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性服务,都大大超过上两届亚冬会,更加国际化和标准化。我多次跑去北京的尼康和佳能相机总部,请两家公司进驻亚冬会为摄影记者服务。他们带来不同型号的高档相机出借给记者使用,特别是长镜头,在拍摄滑雪比赛中发挥重要作用,记者们用起来都大呼 “真过瘾”。为及时冲扩彩色胶卷,我找到刚开始创业的维纳斯影楼老板,把彩色冲扩机搬运到新闻中心,因设备太大,只好“破窗而入”。

第三届亚冬会新闻中心

我还拉来食品公司的赞助,为记者免费提供方便面、咖啡,还有可乐和雪碧的现调机。尤其在亚布力分新闻中心,记者从外面寒冷的雪地里采访进来,便接到一杯杯飘香的咖啡,感到十分温暖舒心。

速滑馆里的文字记者席

我经历多次国内外大型比赛,了解国际赛事标准化的新闻运行模式,竭尽所能为记者提供优质的赛场采访条件。我同场馆和票务部门据理力争,在最佳的位置设立文字记者坐席,在内场设立采访区,这在当时国内的一些赛事上都是首次出现。开幕式上新华社等几家重要媒体要求下到场地中间拍摄画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提出制作专车,让几位摄影记者站在上面,用最短的时间出现和拍摄后迅速撤出。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各方都很满意。

第三届亚冬会开幕式

回忆这些闪光难忘的历史碎片,使我对明年举办的第九届亚冬会充满了无限憧憬与热切期盼。相信经过3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哈尔滨,经过世界大冬会洗礼历练的哈尔滨,一定会为亚洲和世界奉献上一届更加精彩的冬运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