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旗帜 不尽的思念 ——记杨靖宇在哈尔滨的英勇斗争

金鸡报晓,大地回春,冰城哈尔滨人民在喜庆吉祥、欢乐迎新之际,对为夺取革命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更是怀着不尽的思念。今年2月13日(正月初十),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人们走在繁华的靖宇大街上,漫步在寂静的靖宇公园里,在仰望高大的靖宇将军塑像时,自然会想到杨靖宇在哈尔滨从事革命斗争的岁月。

 

(一)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化名张贯一。河南省确山县人。他是1929年7月,受中共中央派遣来东北工作的。当时,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将他分配到抚顺,任特支书记。同年8月末,因叛徒告密,抚顺地下党组织遭破坏,他被捕入狱(杨靖宇参加革命后,共五次被捕入狱,他始终坚贞不屈,坚决与敌人斗争,从未向敌人低头)。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时局发生重大变化。党组织利用这一时机,积极营救事变前后被捕入狱的同志。杨靖宇等一批共产党员先后于11月左右被释出狱。

杨靖宇结束了残酷的铁窗生活,又开始了新的斗争。他出狱后,马上由沈阳来哈尔滨找到中共满洲省委,请求分配工作,并表示要立即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去。但省委领导考虑杨靖宇刚刚出狱,遭到严重摧残的身体还需要复原,便让他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交给他工作任务。可是杨靖宇不肯,他说:“在监狱里,并没有累着我,只要我活着,就要斗争,现在国难当头,我怎么能待得住?”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同志根据他一再请求,决定安排他接替原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冯仲云职务,并兼任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当时哈尔滨市委被撤销,成立道外、道里两个区委,直属省委领导)。杨靖宇表示决不辜负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和希望,要立刻投入到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中去,把反日会和区委工作搞好。

杨靖宇自从担任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职务之后,便经常到工业大学、法政大学、一中、二中、三十六棚机车修理厂、老巴夺卷烟厂、贫民女子工厂、江北造船厂等学校、工厂和市郊农村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工作,不断发展扩大反日会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反日斗争。经过努力,城乡各地反日会组织不断扩大,哈尔滨的一些工厂、铁路、邮政、学校、近郊农村,甚至在伪满警察中都建立了反日会或反日会小组。广大的工人、农民、学生纷纷投身到反日斗争中来。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他们积极展开反日活动,常常于一夜之间便在街头贴出大量反日标语,敌人机关的办公桌上也都出现过反日会散发的反日小报和传单。

1931年11月,马占山率所部义勇军发动江桥抗战,日军损失惨重。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重新组织武装力量,派出多门师团长所率第二师团向哈尔滨进犯。同时,积极施行诱降手段约马占山在松花江北松浦举行谈判,妄图拉其下水,使之投降。杨靖宇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赴松浦,在呼海路(呼兰至海伦)反日会员和工人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并通过呼海路党组织提示马占山不要上当受骗。为防止日军进攻马占山部队,杨靖宇和呼海路党组织领导铁路工人连夜将松浦站机车车辆全部开往绥化,将呼兰铁路桥拆毁,断绝铁路交通,使日寇这次诱降马占山部义勇军的计划遭到破产。

1932年1月末,正当日军进犯哈尔滨时,依兰镇守使兼二十四旅旅长李杜等组织吉林自卫军,决定开展哈尔滨保卫战。哈尔滨保卫战打响后,杨靖宇根据中共满洲省委1月30日发表的《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哈尔滨告士兵群众书》精神,组织党团员深入工商学各界群众中,号召他们行动起来,支援自卫军斗争,抗击日本侵略者。当时,许多工人、商人、学生、市民积极为前线战士送水、送饭,主动护理伤病员,募集捐款。广大工、商、学市民的支援,使自卫军战士受到很大鼓舞,他们冒着敌人炮火,与强敌英勇拼搏,许多战士为保卫哈尔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月5日,日本关东军第二师团侵占哈尔滨。这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大年除夕,本来这是中国传统佳节,一个喜庆日,但由于日军入侵,喜庆、欢乐气氛荡然无存,却变成了苦难日。日军占领哈尔滨后,阴霾密布,白色恐怖笼罩在这座北满大城市的每个角落。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了。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依然坚持深入到工厂、铁路、码头工人和学校学生中去,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动员工作,号召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发展壮大反日会组织或投身到义勇军中去,拿起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一时间,哈尔滨群众抗日自救的爱国情绪广泛激发起来了,抗日救国会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了,发动人民武装游击战争的准备开始了。

同年3月1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下,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公布《建国宣言》,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宣布成立。3月9日,日本侵略者把从天津挟持到长春的清废帝溥仪扶上台,举行伪满洲国建国式和“执政”就任式。为反对日本侵略者导演的伪满洲国成立“建国庆典”活动,杨靖宇领导哈尔滨市的党团组织和反日会展开积极斗争。当时在哈尔滨市一些街道出现许多反日会散发的传单、标语,反对日本侵略,反对建立“满洲国”,反对溥仪“执政”,揭露伪满洲国实为日本殖民地的本质,号召广大市民行动起来开展抗日反满斗争。在许多街口,伪满“建国思想宣传委员会”树立的“万象更新”、“日满协和”、“东亚共荣”等宣传牌上,都被反日会员巧妙地用墨水污染。他们把鸡蛋一端打个小洞,倒出蛋清、蛋黄,装上墨水封好,乘无人之时,即抛向宣传牌。民众看到这些被污染的宣传牌,无不拍手称快。

4月8日,杨靖宇和道里区委书记组织动员全市工人罢工、店员罢市、师生罢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此前后,哈尔滨邮电工人为反对日本侵略者接管各地邮局,通电全国,停止全部业务,展开罢工。中东铁路工人千余人举行示威,包围了中东铁路局理事会,并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抗议日伪迫害工人。老巴夺香烟厂工人为纪念“五卅”运动举行集会,反抗日本侵略。这些罢工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二)

 

1932年5月初,中共满洲省委决定重新成立中共哈尔滨市委,由杨靖宇任书记。他原来担任的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职务交由赵尚志担任。杨靖宇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期间,中共满洲省委确定其为省委委员。

杨靖宇接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时,正值李顿率“国际联盟调查团”抵达哈尔滨调查“满洲国问题”。对于“国联调查团”,杨靖宇早就看透了它的本质,认为它不可能主持公道,替被侵略的中国人民说话,因此,对它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在杨靖宇领导下,哈尔滨市委印发大量反对“国联调查团”的传单、宣传品,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反对“国联调查团”的斗争。

在反对李顿所率“国联调查团”的同时,杨靖宇根据省委指示,布置了呼海路、中东铁路工人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在呼海路,松浦机车修理总厂工人组织了反日会,有20余行车工人还参加了义勇军。中东铁路裁剪工人时,被组织动员起来的工人群众包围了铁路当局,使其收回了裁人的成命。同时,在杨靖宇等市委同志领导下,邮电业反对黄色工会,印刷业和皮鞋业工人反对克扣工资的斗争也都发动起来。7月,市内四家印刷厂举行了罢工。除一家由白俄开的印刷厂是自发举行罢工外,其余三家印刷厂的罢工都是由党团组织领导的。结果经一周左右时间的斗争,罢工取得了胜利。8月1日,哈尔滨飞机场工人举行了罢工。当时,修筑飞机场的有2000多名中国工人,300余名朝鲜工人。日本侵略者残酷压迫工人,修筑工人吃住极其简陋,每天从事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劳动,还不给开工钱。经党组织发动,中朝工人举行了罢工,包围了机场监督室。最后,有关当局答应开工钱,改善待遇。9月间,鞋业工人斗争迭起。哈尔滨最大的皮鞋厂“老星王”皮鞋厂100余名工人因厂主三个月不给发工资,引起工人斗争,工厂主被打得头破血流。以后,工厂主支付了工资。

在日本帝国主义严酷统治下,东北大地到处是一片白色恐怖。人们对其稍有不满就会遭到逮捕,若是组织反抗,就会被杀头。为铲除反日运动的组织者,日伪特务机关千方百计地企图破坏中共党的省、市领导机关。杨靖宇在复杂、严酷的环境下,运用自己从事秘密工作的经验与日伪进行坚决的斗争。杨靖宇自知他的口音与东北人不同,为了防止敌特从口音上发现他是外地人而招来麻烦,他在外出工作时尽量独自步行。有时工作急迫,非乘电车不可时,他在上电车后,总是先把零钱准备好,主动把钱递过去买票,不用说话就把票拿到手,以避免车内特务对他产生怀疑。就这样,他机警、果敢地多次躲过日寇、汉奸的监视、搜捕。

一次,他身上带着秘密文件从省委机关出来,途中遇到了日本哨兵。怎么办?杨靖宇十分沉着冷静,大胆地向敌人哨兵跟前走去,若无其事地趁解开长衫衣扣时,把文件掖进卷起的袖头中,然后裂开衣衫主动让敌人检查,结果敌人看他两眼就放他过去了。还有一次,是松花江开江的时候,他与团市委宣传委员姜椿芳在松花江边谈工作。他们坐在江岸上,一边看着江面上顺流而下的冰排,一边谈话。这时,一架日本飞机从江南飞来,在松花江大桥上空旋转一圈后,又飞往江北。杨靖宇看着飞机不无幽默地对姜椿芳说:“日本帝国主义向我们示威来了。”谈着谈着,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接着很悠闲地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向江中一块大冰排抛去,像是来江边闲玩的游人一样。一时把正在聚精会神听他谈话的姜椿芳搞得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儿,杨靖宇对姜椿芳解释说:“刚才发现一个人站在我们后面江边上看着我们,我们总是板着脸谈话,会增加他的猜疑,所以只得用一声高笑把他打发走。”于是他们站起来边走边笑地谈着工作问题。

在日伪残暴统治的白色恐怖中,杨靖宇始终保持镇静、坚强、毫不畏惧的神态,并以此影响周围的人。在复杂的地下斗争环境中,杨靖宇感到既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又要沉着冷静,善于应付。由于他的政治警惕性高,秘密技术好,善于应付复杂斗争环境,不主张采用易于暴露组织的“飞行集会”、“暴动”等斗争形式,所以,他在哈尔滨市工作期间,党和群众组织很少遭破坏,使市委在省委的领导下完满地完成了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当时,在秘密工作条件下,上下级同志难得在一起谈心。每当有这样的机会,杨靖宇总是愿与省委同志倾心谈吐,谈工作、谈理想、谈未来。原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回忆:“为了避免暴露,我们都是单线联系。同时,我和靖宇同志常常在大街上或公园里接头。我们去得较多的地方是中山公园(现在哈尔滨市兆麟公园)。除了研究工作,偶尔也谈到彼此的过去和家庭情况,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他曾经告诉我,在他的家乡河南,还有母亲,年纪大了,也有妻子和儿子、闺女。因为他参加革命,发动过豫南四望山农民起义,反动派就对他的母亲和妻子儿女进行迫害,不知道是否还活着。说到这些事情时,他的笑容收敛了,凝视着天空,发出轻微的叹息。”周保中(曾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回忆说:“当我同靖宇同志在哈尔滨一同工作的时候,常常发现他在寒风凛冽、砭人肌骨的凌晨,出现在大江中,同摆冰滑子的工人一块劳动,借此联系群众进行秘密工作。有时又出现在铁路和工厂中,同工人们、青年们进行商讨。他深更半夜在自己住房来回踱着漫步,深思熟虑地准备着明天的工作,或伏案写着文件,以及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教材等……他常常以机智技巧的动作结合大胆勇敢的行动,躲过敌人走狗的跟踪,冲破敌人的防范。”1932年月初,省委决定周保中去吉林东部工作。深夜,杨靖宇与他作临别谈话,他说:“我们是反对旧礼教的,但是可以这样理解,把‘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改作劳动人民寄希望于共产党,党之寄希望于共产党员也。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经不起考验,而临阵脱逃的,有如朝露,见阳光即散失;有如秋草,经风霜即枯萎。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况是共产党员呢?党员对党的革命事业必须具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杨靖宇的话使周保中深受感动。周保中说:“这些话成为留给革命同志的诫语。”

 

(三)

 

杨靖宇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期间,化名张贯一,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张”。他生活极其简朴,常穿的是一件又旧又破的灰布大褂,脚上的鞋是露脚趾的。冬天,寒风刺骨,杨靖宇却经常光着头,穿着破旧的棉袍风里来雪里去。他在哈尔滨工作期间没有固定的住处,为了防止敌人搜捕,在这家住几天后,又搬到别的地方住几天。1931年冬,杨靖宇刚从狱中被释放,来到哈尔滨,组织为他暂时租间办公、住宿用房。他为了节省经费,屋子里只烧很少一点火。到天气已经很冷的时候了,他不顾自己身体不好,被褥单薄,舍不得多添一把柴,多烧一把火。他总想为组织节省一点钱。

当时,杨靖宇住得较长的地方是道外区一位地下工作者老孟同志家。他和老孟一家人相处得亲亲热热,如果不是他那口河南话,简直就是一家人。

一天,老孟见杨靖宇穿的鞋子破得太厉害了,便买来一双皮鞋送给他。

杨靖宇问:“这是哪来的?”

老孟回答:“你管它哪来的干啥?送给你,你就穿吧。”杨靖宇看着脚上“咧开嘴”的鞋说:“我知道你关心我,可是我这双鞋修一修还能穿,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党的活动经费很紧张,能节省一分钱就要节省一分钱。”杨靖宇拿着这双新买的皮鞋,对老孟同志说:“一双皮鞋10块钱,要是把它用在有用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当时,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每人每月只能领到九块“哈大洋”作为生活经费,有时还接济不上,根本不够用。但杨靖宇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向组织提过一次生活上的要求。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经常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工作上或者帮助其他生活更困难的同志。

杨靖宇在哈尔滨市任市委书记时,没有职业做掩护,组织决定派一位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协助他工作。这位同志见杨靖宇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生活过于清苦,有时便用自己的薪水买饭菜与杨靖宇一起吃,实际是照顾他。

一次,他们开完会回来,这位同志领杨靖宇到一家小饭馆里吃饭。饭菜很简单,只有两碗米饭两碟炒菜。吃完饭离开饭馆后,杨靖宇便问这位同志:“你为什么这样特别照顾我?你对别的同志也这样吗?”

那个同志讲:“组织安排我协助你工作,我有责任照顾你。”杨靖宇说:“对自己同志要一视同仁,不能有厚有薄。你总是经常照顾我,我心里很不安。如果把这些买菜的钱交给组织,作为党的活动经费,不比吃到肚子里更有意义吗?要知道,现在对于党,一文钱都是不可多得的呀!”接着他讲到:“春秋时有个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二十年,后来打败了吴国。我们革命者也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生活艰苦些,头脑就会更清醒,就会想着千千万万受苦的人。”

那位同志听了杨靖宇的一席话,内心更加敬佩他了。在秘密斗争的日子里,杨靖宇就是这样忘我的工作,严格地要求自己。他的言与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同志,令所有的同志都深深叹服。

 

(四)

 

1932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召开一次扩大会议。杨靖宇作为省委委员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扩大会议主要是贯彻临时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北方会议”精神。“北方会议”是1932年6月临时中央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的,有地处北方的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满洲等省委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受到“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错误地分析中国革命形势,强调中国革命高潮空前高涨,任何省、任何地区都毫无例外。会议无视东北已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事实,要求东北与南方各省一样要进行土地革命,创建苏维埃,组织红军,要武装保护苏联。1932年7月12日,中共满洲省委在哈尔滨南岗召开扩大会议,贯彻“北方会议”精神。

省委扩大会议结束后,在贯彻“北方会议”精神过程中,杨靖宇和其他省委领导成员逐渐发现从事基层实际工作的同志明显地表现出有消极抵触的情绪。省委扩大会议精神根本传达不下去,更谈不上怎么去执行。在实际工作中,杨靖宇对省委扩大会议关于贯彻“北方会议”精神的决议暂时搁置起来,不谈武装拥护苏联、进行土地革命、组织苏维埃等,而是先从实际斗争,恢复战斗堡垒党支部入手。与党员、进步青年分子只谈日本占领东北情况,宣传反日,并领导党员同志抓住群众的迫切要求,组织领导他们开展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斗争。

1932年夏秋之际,哈尔滨市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水灾。江北松浦一带全部被淹没,水深一至二米。8月7日晨,洪水从道外九道街口涌进市区。地势低洼的道外区,几小时即陷于一片汪洋,水深齐檐。次日,道里、顾乡屯全部被淹。全市28万人口有一半以上受灾。广大难民为逃命,蜂拥到地势较高的南岗区。这场洪水致使十三四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许多难民无衣无食,住在南岗极乐寺、文庙附近简易窝棚里,其惨状目不忍睹。水灾发生后,杨靖宇积极组织领导全市党团员、反日会员到灾民中散发传单,进行宣传鼓动,并根据省委8月14日《关于水灾的决议》中“组织灾民自救团、灾民互济会”等指示,发动灾民开展反日斗争。同时,杨靖宇自己也经常到南岗极乐寺、文庙等灾民集中地区进行演讲,与难民们谈话,揭露日伪当局置百姓死活于不顾,在洪水到来之前,不设法加固堤防,防御水患,而是组织和尚、道士烧香念咒,乞求老天保佑,欺骗百姓,搜刮民财的罪行。他说,水灾不仅仅是天灾更是人祸,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东北造成的。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与伪满洲国政府为了维持他们的血腥统治,为了进攻反日的义勇军,为了屠杀与镇压满洲的反日运动与一切革命运动,他们用残酷的手段,施用苛捐杂税,剥皮抽筋与敲骨吸髓地搜刮民脂民膏,挪用公款,致使河堤、河道、河坝等等不能修理,遂造成这样大的水灾。他向难民们呼吁说:“乡亲们,我们不能做无知的愚民,大家要想一想,是谁不修江堤,不顾我们的死活,是谁在敲诈勒索?”他讲的话紧扣人们的心弦,极大地激起了难民勇敢地向日伪当局展开反饥饿,反压迫,争生存斗争的勇气。原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李实同志曾回忆说:“1932年哈尔滨涨大水,把哈尔滨道外、道里都淹了,穷苦市民的东西家具都冲走了,灾民到处要饭吃。杨靖宇(当时是哈尔滨市委书记)和杨德如(即杨一辰)等同志日日夜夜地到灾民中工作,由于抓住了群众迫切要求,因而反饥饿和增加工资的斗争都得到一定的胜利。”

当时,日伪市政当局在难民的强烈要求之下,在南岗极乐寺、文庙等地设置几处难民所。一天,杨靖宇到难民所了解到难民们不能保证一日两餐,而将规定的每人每餐发两个馍改发一个。杨靖宇见此便及时组织难民向日伪市政当局展开反饥饿、争生存斗争。他把难民中的一些青年组织起来,教其与敌人展开斗争的方法,并帮助他们拟出向统治当局提出的斗争要求:(1)要饭吃,每日两餐,每餐两个馍;(2)不许打骂难民;(3)及时为病人治疗,发给药品;(4)改进居住条件,搭建席棚。在难民中的青年积极分子带领下,广大难民纷纷集会,前往“市水灾非常委员会”,并将其包围,指责日伪当局迫害难民的行为,强烈要求当局迅速答复难民们提出的要求。日伪当局见广大难民群情激昂,害怕不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激起民变,只好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斗争取得了胜利。在中共满洲省委1932年9月2日给中央的一份报告中,对此曾做如下记载:“党领导了收容所2000余人包围水灾非常委员会,开展一天吃两餐饭的斗争,结果胜利。在难民中党组织了包括七八百人以上的斗争委员会,在难民中开始组织难民的反日会,发展了党的组织。”省委对这场斗争的胜利予以高度重视,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

 

省委扩大会议之后,在贯彻会议精神过程中,由于杨靖宇能从现实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组织难民的反日斗争,抓市内党组织的恢复和反日群众组织的建设,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所以各党支部的同志重新活跃起来,党组织也有新的发展。其中,皮鞋业支部、老巴夺卷烟厂支部、电业支部及呼海路党员发展得很快。特别是呼海路一些较大的车站都有党的支部或小组,司机、司炉、乘务员、扳道工人中都有共产党员。省委印发的传单、标语一个夜晚即可在呼海路沿线张贴出来,弄得日本宪兵、伪警察惊慌失措。这期间,哈尔滨市各党支部活动不仅得以恢复,而且共青团、反日会等群众组织也都有很大发展。当年,共青团哈尔滨市委成立。十分关心青年工作的杨靖宇亲自参加大会,并在会上讲话,鼓励青年积极参加反日斗争,要以各种形式的斗争与日寇展开搏斗。在杨靖宇的号召下,哈尔滨市许多青年积极参加义勇军,广大市民积极支援义勇军的反日斗争,一时形成热潮。

杨靖宇在哈尔滨任市委书记期间,特别注重报纸宣传的作用。为了深入宣传反满抗日,号召人们起来斗争,他曾以市委名义责成东区(道外)区委宣传委员、作家罗烽创办一份抗日油印小报。派擅长美术的西区(道里)区委委员金剑啸负责画报头、插图和漫画。他对工作任务交代得非常具体、明确。之后,罗烽、金剑啸按杨靖宇指示,办起了抗日油印小报——《民众报》。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危险,积极完成了工作任务。这一抗日油印小报对揭露敌人侵略罪行,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斗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杨靖宇还十分重视文化斗争。在水灾过后不久,他责成金剑啸和罗烽积极开展革命文艺工作,团结左翼文艺工作者,以笔作刀枪,共同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1月间,金剑啸、罗烽与萧军、萧红等举办一画会,并为救济灾民,与一些画家举办了“维纳斯助赈画展”,展出许多反映工人、农民劳动形象和苦难生活的作品,如工人盖楼、农民耕田、船夫拉纤、渔民撒网等。金剑啸所创作的《从地下来的》,画的是一个矿工弯着裸露的身子,在黑暗狭窄的矿井里刨煤的情景,形象地反映了矿工的苦难生活。当时,这样反映劳苦大众生活的美术作品在哈尔滨还没有。因此,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根据杨靖宇关心、团结左翼文艺工作者,组织他们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的要求,金剑啸、罗烽与萧军、萧红等一大批进步青年作家等通过伪满《大同报》编辑陈华的关系,在该报创办了《夜哨》副刊,在《国际协报》办起《文艺》副刊。经常发表诗文,运用隐晦曲折的笔法揭露日本侵略者残酷统治。他们还发起组织了“星星剧团”排演进步短剧。金剑啸还打入日本人创办的“大北新画刊社”。因该画刊不受日伪警特机关的检查,他便以诗文、照片、漫画为武器揭露日伪反动统治,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发挥很大作用。北满左翼作家群的出现,左翼文学活动的开展是与杨靖宇的重视与领导是分不开的。

1932年9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工作需要,让杨靖宇任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由抓市委工作转而集中抓士兵运动和建立抗日武装工作。这一工作的变动,就使杨靖宇与武装抗日斗争结下不解之缘。以后,他根据党的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指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组织抗日武装中。1932年11月,他根据满洲省委指示,到南满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

杨靖宇在哈尔滨工作有一年时间。他意志坚定、机智果敢、兢兢业业、克勤克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人们永远忘不了他那高大的身影,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是我们的“大老张”。

1933年1月,杨靖宇正式留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委。开始直接从事武装抗日斗争。1933年5月,他应省委之召,从南满游击队来哈尔滨,听取《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其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的传达,与省委领导研究在南满如何贯彻中央指示和深入开展游击战争问题。当时,他扮作来哈尔滨办货的生意人,住在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姜椿芳家(道里区十一道街13号),约有一个月时间。这期间,他一方面认真学习领会“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精神;一方面向省委详细汇报了巡视南满和南满游击队活动情况并写出报告。他还与姜椿芳学习国际歌,向姜讲述了游击队战斗情况。6月,杨靖宇离开哈尔滨又回到南满游击队。临行前,他把自己所穿的一件灰哔叽长衫和所用的一条炕被委托姜椿芳的母亲拿当铺当掉,当票由姜母保存,等再回哈尔滨时,赎出来好用。但杨靖宇自这次离开哈尔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以后,姜母将两件东西赎出,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交给东北烈士纪念馆,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杨靖宇回到南满,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他领导、指挥的南满反日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作为抗联第一军军长、政委,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政委,指挥广大抗联战士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冰天雪地之中与敌周旋苦战,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消灭大量敌人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在抗日游击战争极端艰难的岁月里,他忍饥挨饿,依然坚持艰苦战斗,直至1940年2月23日,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他牺牲后,敌人解剖了他的腹部,在胃肠里未发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草根、树皮和棉絮。

杨靖宇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杨靖宇忠诚党的事业,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时时以无产阶级先锋队成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处处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杨靖宇,是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哈尔滨人民、东北人民、全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