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1935年秋开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陆续收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出版发行的《救国报》(后改为《救国时报》)。报纸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主张组织抗日联军,不分党政派别,联合一致,共同抗日。常刊载中共中央文件及党内领导同志撰写的文章,还有国际、关内革命运动发展状况的通讯、消息等。
《救国报》传到东北,其途程是十分艰难的。开始时,主要通过代表团与设在海参崴负责东北党、军联系的联络站(负责人为杨春山,又名石大纲、斯达干诺夫)先送到吉东地区,再由地下交通员冒险辗转送到其他各地的。有的是通过东北义勇军领导人李杜驻上海办事处由关内传递到东北。当时,由于日伪当局的严密封锁,对新闻舆论的严格控制,东北党组织、抗日联军很难得知外界真实信息。在那艰苦的抗日战争的环境中,能看到党的领导机关主办的报纸,得知党中央的声音,怎能不令杨靖宇等高兴呢。
《救国报》发行到第16期,法国政府令停刊。当时,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赴巴黎扩大出版《救国报》的吴玉章,在法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把报纸名称加一个“时”字,变为《救国时报》。这样,法国政府以为是一份新的报纸,于是,也就不再追究。
《救国时报》1935年12月9日创刊,对开4版,每月7、14、21、28日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主笔是吴玉章同志。创刊号明确指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全民族一致对外,建立全民救国的联合战线。《救国时报》深受读者欢迎。该报创刊时发行5000份,不到一年就增至2万份。国内外都有订户。不仅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大城市有订户,就是在西康、新疆等边远地区,和若干中心城镇也拥有读者。在国外,发行至43个国家,拥有9600余订户,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洋一带也都有它的读者。
东北抗联第一军开始收到的几期《救国时报》是通过东北义勇军抗日领导人李杜驻上海办事处,几经辗转,冒着风险传递来的。
《救国时报》创刊号上,在头版以显著标题刊登了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领衔名义发表的文告:《东北抗日联军呼吁关内军政领袖枪口一致对外,建立抗日联军》(署1935年10月11日)。在第二版刊登有“中国红军快邮代电”: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及周恩来、王稼祥,各军团长林彪、贺龙、彭德怀、徐向前等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等各军军长及全国各军、师、旅、团、营、连、排长官信。这两份文告都呼吁一致团结,共同御侮,组成抗日联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创刊号还登载有《东北义勇军致本报通信》,反映的是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的战斗生活。以后诸期皆有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战斗和东北人民生活状况的消息。如第二期,续登了《东北义勇军致本报通信》,还有《与日军残酷作战之东北义勇军》《为成立东满抗日联合军指挥部致各反日部队的信》。第三期续登了《东北义勇军致本报通信》;刊登有《东北同胞生路被日贼剥夺殆尽》。第四期,刊登有《东北义勇军英勇反日》属战地消息。还有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旷古未闻之残暴,日贼抽东北同胞鲜血》等文章。
(二)
杨靖宇看到最初几期《救国时报》,如获至宝,兴奋异常,视其为重要的精神食粮。杨靖宇指示第一军政治部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份报纸。一时,《救国时报》连同以前收到的《救国报》成为第一军部队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教材。他要求第一军的干部、战士都要认真阅读所得到的每一期《救国时报》,并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学习,以了解、深入领会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总策略,认清国内外形势,不断增强抗日救国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他还指示抗联第一军有关人员把第一军指战员看到该报的情况及第一军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联军组成的经过,写给《救国时报》。
1936年1月9日,《救国时报》第6期,即刊登了第一军第一团胡育致《救国时报》的信。信中说:“……我们此次接到贵报,大家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我们的军司令部下了一道命令:(1)全军将士及弟兄均须分组读完各期报纸;(2)读后各组分头进行讨论;(3)读后,报纸由各班班长保管,均须一律实行照报认字等等。在我们未读到该报之前,军司令部即向我们作了一个报告,说明贵报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接到贵报的困难情形等等。”又说“贵报志在抗日救国,收复失地,不为亡国之奴隶,这与本军数年来从事于抗日反满战争之宗旨完全符合。我们想把我们所做的抗日反满事业写些出来,寄给你们,转告国内外同胞。”之后,《救国时报》的第11、12、13、14、15、17、18、19、2l、23、26期连载了署名胡育的《东北义军致本报信——述东北抗日联军组织的经过》文章。该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详细地讲述了1933年时南满游击队是怎样贯彻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团结毛作彬、傅殿臣、宋国荣等救国军,结成抗日统一战线,组成反日联合军指挥部(又称参谋部)的。
1936年4月20日《救国时报》(第25期)登载的《学习东北抗日联军的教训》一文中说,“现在的东北抗日部队,虽然多零星散乱的颇带自发之现象,可是总的趋势则趋向一致团结,统一指挥的抗日联军的组织。据我们所知道的,在东北已成立了六个抗日联军,就是在杨靖宇率领之下的第一抗日联军,在王德泰率领之下的第二抗日联军,在赵尚志率领之下的第三抗日联军,在李延禄率领之下的第四抗日联军,在周保中率领之下的第五抗日联军,及在谢文东率领之下的第六抗日联军。这六部抗日联军,都由许多部队结合而成,都是与日满军队作过无数次残酷战争而成立起来的,绝非乌合之众可比。”5月15日《救国时报》(第29期)刊载了《义军名将李红光大败日伪,占领通新城》的报道,并刊有“(路透社讯)杨靖宇部下抗日义军三百余人于4月25日与日满军激战”的简短消息。1936年6月30日《救国时报》(第39期)刊有转载《世界知识》第四卷第四期的署名虎啸的题为《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文章。文中讲“杨靖宇与赵尚志、王德泰等成为东北人民唯一有希望、有信仰的能有把握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杨司令是东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杨司令不但现在是东北反日反帝战争的坚决领导者,我们敢相信,不久以后,他会变成伏罗西洛夫一样的世界伟大人物之一。”文章对杨靖宇给予了高度评价。《救国时报》所登载的这些消息令抗联第一军将士深受鼓舞。每期《救国时报》传来,大家都争相传看,反复阅读,爱不释手。
(三)
《救国时报》在办报中也遇到的许多困难。一、发行困难。随着该报影响的扩大,引起国内外反动派的注意,他们以种种借口进行“检查”、破坏,因而报纸常常被扣留、没收,致使读者看不到该报。二、经费不足,因办报支出大,印刷、邮递费用颇巨,一度难以为继。1936年6月5日,《救国时报》(第33期)发表社论,《敬向海内外求援》决定开展广泛性的募捐活动,并说“惠捐本报,数目多少,悉随捐款者力所能及。”杨靖宇得知《救国时报》办报经费困难,在开展募捐活动,感到决不能扼于经费而让这份宣传抗日救国的报纸停刊,他号召第一军指战员节衣缩食,为《救国时报》捐款,并于1936年8月12日,写下致《救国时报》的一封信。该信全文如下:
“救国时报诸位爱国同志公鉴:
关内某代表来,带来贵报及其他救国刊物等数十份,我们因为做游击战争,驻地不定,国内消息,非常隔阂。今得读贵报,全军如获至宝,无不争先抢阅。原先以为国内有此好报纸,诚不可多得,事后乃始悉,贵报在法国巴黎出版,且为热心爱国志士等所创办。从前我们原听第四军李军长说过,巴黎有一个《救国报》,不但宣传救国,尤其同情义军。今读《救国时报》不知与《救国报》有何关系?贵报之内容精彩,议论正确,固不必说,而所标出之宗旨为‘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正与敝军之宗旨相合,我们的口号也是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只要是抗日救国的,都一致联合起来。正因为如此,故贵报甚得敝军全体士兵欢迎。我们应该更感谢贵报的,就是你们关于东北义军抗日的消息,登载独多,使我们全体士兵看到,抗日杀贼的意志愈益坚决兴奋。我们在不顾一切困难情形之下,进行不断的苦战,正和你们的远在海外艰苦努力一样。
看见贵报上所公布的各地读者捐款,知道你们的办报经济上是很困难,似有不能维持之势。贵报的救国事业,也即是我们的事业。我们虽苦,给养尚可获得各地人民之志愿供应。所以我们全体士兵都一致同意通过,由本月饷项中节捐出国币一千三百元,作为援助贵报捐款外,并公推兄弟用全军名义致函贵报,聊伸微意。捐款已设法由上海汇上,谅能收到。
兹更代表全体士兵,向贵报要求两点:第一,我们在关内设有东北义军情报处,向国内外送发情报,请贵报尽量多登载东北义军艰苦英勇的抗敌消息,借以鼓起同胞救国勇气;第二,光靠我们东北义军收复失地,目前实力有未逮,故甚望贵报多在督促国内各党派及实力满腔热情团结方面尽量宣传,以期达到早日出兵抗日,并与我们会师。现在东北义军的实力尚有十余万人,所苦者给养与械弹常缺,不能给日寇以重创;倘使关内有朝能够出兵抗日,则东北义军之活动力必更加强,东北四省之河山固不难恢复旧观也!军中不便,恕用铅笔,草率不恭。此致救国的敬礼!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率全体士兵同启
八月十二日写于与日贼作战后磐石军中”
杨靖宇写的这封信,心意诚恳,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抗联将士对《救国时报》的尊崇和渴望结成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实行抗日救国及关内迅速出兵东北,尽快收复失地的意愿。
《救国时报》社收到该信后,编辑人员深受感动。除在11月15日的《救国时报》(第67期)上,全文登载了该信外,编者还特意写一按语,登在信后:“这是很宝贵由东北辗转寄来的一封信,信是杨靖宇军长亲笔,但可惜是用铅笔写的。因辗转传递,字迹已异常模糊,没有方法把这封信制版登了出来。杨军长是现在东北义军中极有威信的抗日民族英雄,谁都知道。当我们意外地收到了这一封从远道寄来的信时,本报同人全体读之,真是感动得要流泪了!杨军长及全军士兵同胞们!你们的钱也是从中国广大的劳苦群众间一点一滴的捐来的,你们一样的也是感到经济困难,承你们对本报的同情与赞助,慨然捐赠本报一千三百元,这算得是极可感的一件义举!本报同人对杨军长所指示的两点,那是我们应尽的天职,义不容辞,同人自当勉力做去。本报出版不及一年,已能风行海内外,尤其是能达到志切抗日救国的东北义勇军手中,这也是我们引为极大欣慰的一件事!同人等除极端敬佩杨军长及全军士兵在东北作艰苦卓绝的抗日战外,特在此仅布谢忱,用彰义举。本报同人。”
11月30日,《救国时报》(第69期)在头版头条又刊登了“本报鸣谢启事”:“兹承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军长及全军将士由月饷节出国币一千三百元捐助本报,特此鸣谢。杨靖宇军长曾致笺本报,谓该军对本报极表赞同,并一致节饷捐助本报国币一千三百元。本报业将该笺发表(见本报第六十七期),现该款亦已收妥,特此致谢,用彰义举。当本报经费极端困难之时,连年喋血抗日于白山黑水间之东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一军慨将巨款见惠,更使本报同人倍加感激。”
(四)
杨靖宇代表抗联第一军捐款后,海内外各界纷纷响应,捐款不绝,《救国时报》连连发表鸣谢启事,以彰义风。《救国时报》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靠海内外广大爱国同胞的捐赠坚持出版。
《救国时报》刊载许多中共中央的文件和毛泽东同志著作,如1936年10月30日,(第64期)登载了《毛泽东先生致章陶邹沈四先生信》,内中对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战绩及作用有如下高度评价:“我们东北抗日义勇军能够进行继续英勇的抗日斗争。敌人的报纸都承认东北义军已使敌人损失‘十万以上的生命和几万万的金钱’,并使日本帝国主义不能很快地侵入中国内地。虽然他们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可是对于国家、民族已有了巨大的功劳与帮助。”(按,章陶邹沈即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沈钧儒)该报还经常发表季米特洛夫等共产国际领导同志的论文和讲演词,报道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抗日联军各军的斗争情况,还不断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情况。
这些内容使在日本侵略者严密统治、封锁的伪满洲国坚持抗日反满斗争的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与党中央相隔绝、难以听到党中央声音的抗联领导人对于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十分重要。
在1936年夏,杨靖宇主持召开的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所作报告中国内外形势的材料大部就是取自《救国时报》。1936年8月30日的《救国时报》(第52期)登载了署名王亚《东北义勇军战绩拾零录》一文,记述了1933年冬,杨靖宇率部到辉发江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既陷三源浦,又克凉水河子战斗的经过,反映了杨靖宇娴熟的游击战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36年9月18日、1937年9月18日,该报都集中以较大、较多篇幅,集中登载了东北抗日联军发展、斗争的长篇通讯、报道。其中有杨松(吴平)撰写的著名论文《东北抗日义勇军之发展与现状》(约6000字)。松五撰写的《东北最坚强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约4000字)。从1937年10月10日的《救国时报》(第128期)开始,分四期(128、129、130、134期)连载署名松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英勇战绩之追述》的文章。文章详细记述了抗联第一军战士在杨靖宇指挥下,于1935年进行的桓仁砬子沟(歪脖望)战斗、柳通汽车路上活捉伪县长徐伟儒战斗、黑石头战斗、旱葱沟战斗的经过和战绩。
据统计,《救国时报》从1935年创刊,到1938年2月终刊(第152期),登载“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专栏文章14篇;“东北义军捷报”27篇;“抗联文告”16篇;“抗日烈士传略”5篇;反映抗日联军各军斗争的通讯、文告44篇,其中反映抗联第一军斗争的有11篇;反映抗联第二军斗争的有4篇;反映抗联第三军斗争的有6篇;反映抗联第四军斗争的有4篇;反映抗联第五军斗争的有10篇;反映抗联第六军斗争的有1篇;反映抗联第七军斗争的有4篇;反映抗联第八军斗争的有3篇;反映抗联第九军斗争的有1篇。照片11幅;书讯2则。还有不少篇抗日消息、漫画、诗歌、歌曲。这一切都向国内外传达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活动和光辉战绩,使全世界都知道了在中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有一支名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在为中华民族生存而战斗,同时,也为后人了解东北抗联斗争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1962年,吴玉章同志撰文回忆《救国时报》说:“因为《救国时报》反映人民的要求,所以他得到国内外广大群众的支持。1936年8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同志来信说:‘贵报内容之精彩,议论正确,固不必说,而所标出宗旨为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正与敝军之宗旨相合。我们的口号也是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只要是抗日救国的,都一致联合起来。正因为如此,故贵报甚得敝军全体士兵的欢迎,我们应该更感谢贵报的,就是你们关于东北义军的抗日消息登载独多,使我们全体士兵看到,抗日杀贼的意志愈益坚决兴奋。’1958年,我到哈尔滨参观革命博物馆时,就看到东北抗日联军保存下来的《救国时报》,有些还是烈士的遗物。据说明员同志说,该报在当时东北抗日联军中广为流传,深受广大官兵热爱,对于他们坚持东北游击战争,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各地读者不仅在精神上支持我们,而且在经济上也援助我们,其中有杨靖宇同志和全体将士捐输的,也有国内外同胞捐输的。”
杨靖宇与《救国时报》存有深厚情结,广大抗联指战员与之存有深厚感情。当时,广大抗联干部、战士通过学习此报的内容,进一步了解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总策略,认清了国内外形势,不断增强了抗日救国必然胜利的信心。
1938年2月10日,《救国时报》因“本报同人将全体回国参战”,发表了“暂时停刊,清理手续”的《启事》。《救国时报》的停刊,使东北党组织、抗日联军失去了一个了解党中央对抗日战争方针、政策指示和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重要信息通道,这对杨靖宇等抗联将士和广大读者的读者来说甚感可惜和遗憾。以后,杨靖宇等东北党组织、抗联领导人与党的上级机关的信息则进一步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