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传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化名张贯一。他是确山农民暴动主要领导人,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始人、领导人。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抗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他无畏强暴,英勇抗争,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战胜利奋战了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他的名字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的革命精神光照日月,永励后人。

 

(一)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入本村私塾读书。学习期间,他刻苦用功,自觉性强,喜欢描红练字,所写的毛笔字在同学中数一数二。1920年,考入确山县立第一小学。是时,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的浪潮仍在各地激荡,杨靖宇带头与同学组成小组到街头商店检查日货,到车站向搬运工人宣传拒绝搬运日货。杨靖宇在确山高小读书期间,团结同学,疾恶如仇,敢于打抱不平,热心帮助别人,关心世事,当有的教师怕招惹是非,对他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加以恐吓时,杨靖宇不为所动,反引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语句讥讽他们。

1923年暑期,杨靖宇高小毕业,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杨靖宇积极参加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斗争,他作为第一工业学校的学生代表,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同其他学校爱国师生一道进行查处英、日货,组织募捐,开展反帝宣传等活动。

当时,杨靖宇被同乡同学推举为回乡开展宣传的主任,和张耀昶带领二十几名确山籍学生回到家乡农村,分别在县城高等小学、东关、和南高庙办起三所夜校,共有百余人参加学习。杨靖宇在高等小学校任教员。在夜校里,他教文化,讲时事,进行反帝爱国政治宣传。此外,杨靖宇还带领同学在乡下向农民开展宣传活动,启发农民觉悟,鼓励广大农民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中来。在整个暑假期间,杨靖宇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斗争中。

杨靖宇在开封第一工业学校学习期间,经受了大革命洪流的洗礼和革命斗争的锻炼。他主动接近学校中的共产党员,细心研读《新青年》《向导》及李大钊撰写的文章,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协社”的活动,后加入共青团。他学习目的明确,努力刻苦,深入钻研,虚心踏实。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报以认真的学习态度去学习,以掌握各门科学知识的真谛,以为将来从事改造社会的斗争作准备。他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立意做番为国为民的事业。

 

(二)

 

1926年秋,正值河南农民运动初起之际,杨靖宇在第一工业学校初级班学业已满。根据党团组织的指示,即返回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工作。1927年2月,确山农民协会成立,杨靖宇由团转党,任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同年4月,参加领导确山农民暴动。他和农协其他领导成员指挥数万农民群众将县城包围。经三昼夜战斗终将县城占领。之后,正式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工农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为委员。对此,在1929年编修的《确山县志》有如下记载:“十六年(即1927年)丁卯春二月下旬,东五保会匪张立三,东六保会匪欧阳炳炎勾结北五保马尚德等乘驻城第八军旅长李荣亨带队赴信阳剿匪,留确营底薄弱之机,聚众起事。于三月初三犯城东关车站票房,电话机被毁,鸣炮攻城。至初七日留确八军不支,夜遁······县长王少渠被缭押看守所,盘踞县署,旨立张立山、张耀昶、王泽显、董子祥、李润溥(李则青)、张家铎、马尚德七人为委员,武断县政。”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的诞生,在远近引起轰动。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是一个全新的政权。由于它的创建,使全县有了统一领导革命运动的权力机构。杨靖宇等委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由于确山革命政权的建立,在武汉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进入河南经过确山时,得到了确山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北伐军抵达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组织了规模宏大的欢迎盛会。整个确山城人头攒动,红旗飞舞,人民沉浸在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中。在杨靖宇等治安委员的组织下,广大群众为北伐军运送物资,递送情报,救护伤员,端茶送饭,做侦探,做向导,扰乱敌人后方,给北伐军以极大支持与帮助。同年6月6日,由李则青为杨靖宇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党的八七会议后,杨靖宇等领导确山农民再次高举义旗,于11月1日举行确山刘店秋收暴动,建立确山县革命委员会,杨靖宇为委员,兼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之后,杨靖宇率农民革命军转战豫南,一边打土豪,一边扩大武装,12月初,他在汝南王楼地方领导反霸斗争时,遭敌人袭击,腿部受伤,而后离队治疗、养伤。在此期间,敌人四处搜捕暴动领导人杨靖宇和他的家人。他母亲和妻子到处躲藏。当时正赶上他女儿出生。母亲让他给孩子起个名字,他想了想就叫“躲儿”吧,以让后代子女永远不忘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群众的迫害。

1928年春,杨靖宇伤愈后,被组织先后派往信阳、开封、洛阳等地化名张贯一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曾三次被捕,皆因无供无证被释放。年末,杨靖宇赴上海,先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后参加党中央组织的学习班学习。1929年夏,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工作。

 

(三)

 

杨靖宇到东北后,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抚顺工作,任特支书记。他到抚顺接上组织关系后,即到日本人经营的煤矿当上劳苦的矿井工人。他与工人们一起干重活,吃住在一起,很快与工人相熟悉,打成了一片,进而发动反日斗争。

1929年8月30日,由于叛徒告密,杨靖宇被抚顺日本警察署特务逮捕。在审讯中,他以坚贞不屈的顽强精神,与凶残的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杨靖宇在沈阳狱中,把所谓犯反革命罪、内乱罪的数名难友组织起来,并团结其他难友把监狱变成了宣传革命道理,反对反动当局的斗争场所。他曾组织难友发动多次卓有成效的斗争。1931年4月,杨靖宇刑满释放后,即去找党组织。不幸仅三天再次被捕,身陷囹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经党组织营救,他获释出狱。杨靖宇在白区工作四年间五次被捕入狱。狱中斗争使他更加坚强。

杨靖宇出狱后,马上来到哈尔滨找中共满洲省委,并请求分配工作。他表示要立即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去。省委安排他接替原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冯仲云职务,从事反日会工作,并兼任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杨靖宇根据省委指示,积极组织领导反日会工作。经过努力,城乡各地反日会组织不断扩大,哈尔滨的一些工厂、铁路、邮政学校、近郊农村,甚至在伪满警察中都建立了反日会小组或发展了一些会员。广大的工人、农民、学生纷纷投身到反日斗争中来。

1932年2月5日,日本关东军第二师团侵占哈尔滨。白色恐怖笼罩在这座北满最大城市的每个角落。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了。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依然坚持经常深入到工厂、铁路码头工人和学校学生中去,号召他们团结起来,发展壮大反日会组织或动员他们投身到义勇军中去,拿起武器,抗击侵略者。

1932年5月间,省委决定撤销哈尔滨道里、道外两个区委,正式成立中共哈尔滨市委,由杨靖宇任书记。1932年夏秋之际,哈尔滨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水灾。全市28万人口有一半以上受灾。许多灾民无衣无食,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其惨状目不忍睹。水灾发生后,杨靖宇积极组织领导全市党团员、反日会员到灾民中去散发传单,进行宣传鼓动,向日伪市政当局展开反饥饿,争生存斗争。根据省委关于“组织灾民自救团、灾民互助会”等指示,将灾民组织起来,发动灾民前往“市水灾非常委员会”,将其包围,向当局提出必须答应灾民提出的救灾四条要求,斗争取得胜利。

杨靖宇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期间,生活极其简朴。他常穿一件又旧又破的灰布大褂,脚上的鞋是张嘴的。1931年冬,杨靖宇刚从狱中被释放,来到哈尔滨,组织为他暂时租间办公、住宿用房。冬天,寒风刺骨,他为了节省经费,屋子里只烧很少一点火。到天很冷的时候,他也舍不得多添一把柴,多烧一把火。他总是想为组织节省一点钱。还是在1932年初夏,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工作需要,让杨靖宇兼任省委军委书记职务。他在抓市委工作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士兵运动及建立抗日武装工作。杨靖宇作为省委代军委书记始终把加强、发展和巩固壮大党领导创建的反日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作为极其重要的工作。

为了解掌握反日游击队的情况,解决游击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1932年11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杨靖宇以省委代表、特派员身份去南满磐石、海龙等地巡视指导工作。

 

(四)

 

在南满磐石巡视期间,杨靖宇废寝忘食,不辞辛苦,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工作中,他从不以省委代表、特派员身份采取命令主义的办法,压服下级去干什么或不干什么。而是在倾听县委干部和游击队战士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启发式办法,引导大家在对存有意见分歧的问题的讨论中,得出正确结论。在杨靖宇的耐心说服下,大家思想逐渐趋于一致,进而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活动。他整顿了磐石、海龙两县党组织和党领导的刚成立不久的两支抗日武装——南满(磐石)反日游击队和海龙反日游击队。从而使磐石、海龙两县党的核心更加坚固有力,党内团结进一步加强,游击队进一步巩固,为深入开展反日斗争打下一定基础。

1933年1月中旬,由150余人组成的南满反日游击队在独立活动时,连续遭到日伪军打击,部队主要领导人牺牲。一时,一些人在斗争失败面前产生动摇,开了小差,队内出现了新的危机。为增强干部、战士与失败挫折作斗争的信心,稳定部队情绪,把这支党领导的游击队建设好,杨靖宇决定留在游击队,任代理政委。从便于开展工作出发,他将自己在信阳、抚顺、哈尔滨使用的名字张贯一改为杨靖宇。同时,再次整顿了部队。杨靖宇留任游击队政委,对游击队全体干部、战士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使同志们对斗争的前途充满了信心。1月下旬,杨靖宇率队主动向哈蟆河子反动地主武装“保民会”据点进攻,获得胜利。随即又率队在铁路工人的配合下,于吉海路沿线老爷岭击败日本守备队一小队,毁坏敌人铁甲车一辆,毙伤日军30余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使游击队士气为之大振。此后,日伪当局派出伪军组成“讨伐队”“围剿”磐石地区红军游击队及其他抗日武装。1月末至5月,杨靖宇领导南满游击队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反“讨伐”斗争。在4个月时间里,南满游击队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60余次,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在玻璃河套、砖庙子、萝卜地等地进行的4次大的战斗。英勇的游击队员在杨靖宇的指挥下,以压倒敌人的英雄气概,将凶恶的日伪军全部击溃。经过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游击队员们更加兴奋,斗志昂扬。

 

(五)

 

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邀请杨靖宇来哈尔滨研究贯彻《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即“一·二六指示信”)问题。杨靖宇到哈尔滨即向省委领导汇报南满游击队活动形势,学习领会“一·二六指示信”关于建立广泛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精神。中共满洲省委对杨靖宇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和称赞。省委领导与他共同研究了如何在南满贯彻执行这一指示信的问题,并决定他作为省委代表,正式调至南满地区工作,领导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

杨靖宇回到南满磐石后,首先与县委和游击队其他领导同志,认真学习领会“一·二六指示信”关于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精神。根据省委关于要运用这一统一战线策略联合一切反日武装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指示,杨靖宇立即开始做广泛团结、联合在南满磐石、伊通等地活动的反日义勇军、山林队与其建立统一战线工作。由于反日统一战线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南满游击队周围团结着越来越多的反日义勇军、山林队,南满大地抗日烈火越烧越旺,抗日游击战争形势呈现出新的局面。南满游击队在杨靖宇领导下,团结义勇军、山林队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并迅速发展到300余人。

1933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的日子。在这一天,杨靖宇根据省委指示,将在反日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南满游击队改建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司令员)兼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不久,杨靖宇即指挥部队在磐石西部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活动。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渡过辉发江后,改变了过去固守一隅,只在狭隘的磐石、伊通地区活动的局面,而是把抗日游击区域向外扩展至更为广阔的辉发江以南地区,为进一步扩大反日游击战争,与江南更多的反日武装结成统一战线,团结他们一道抗日,动员更广大的民众投入武装抗日斗争创造了条件。独立师渡过辉发江后几个月内与日伪军作战数十次。在杨靖宇的亲自筹划、指挥下进行了奇袭三源浦、智取凉水河子、进攻八道江等战斗。

1934年春节过后,一时间有16支抗日义勇军1600余人,集聚在第一军独立师师部所在地临江县三岔子一带。杨靖宇认为南满地区抗日武装大联合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机关已十分必要。为团结这些抗日武装,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月21日,他在临江县三岔子附近的城墙砬子地方主持召开了各抗日义勇军首领会议,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他被选为总指挥。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成立后,杨靖宇紧紧地把握斗争时机,联合各路抗日义勇军共同与日、伪军展开战斗,曾在临江、三岔子、磐石北泊子北沟,金川大荒沟给日伪军以痛击。此间,还在奉天至海龙铁路以东梅河口至辑安公路两侧,进行多次战斗连获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辉发江南地区广大人民的抗日斗争热情。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这次会议,杨靖宇虽未参加,但他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消息传来,使抗日将士深受鼓舞。同年夏,杨靖宇率司令部保安队、卫队连南下辽吉边境,奔赴东丰、西丰、濛江(今靖宇)、兴京(今新宾)等地开展游击队活动。一方面为争取团结更多的抗日义勇军、山林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一方面为打击日伪军,消灭其有生力量,扩大人民革命军的影响。

11月7日,根据杨靖宇提议,宣布取消独立师番号,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建立后,杨靖宇遵循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始终把部队内党组织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军部及各师、团设有党部,杨靖宇任军党部书记。连设党支部,各级党部及党支部经常开会讨论部队各种问题。党支部建在连上有力地发挥了党对部队的领导作用,使加强部队政治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同时,杨靖宇根据满洲省委指示,在部队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如政治部、政治委员、指导员工作制度,颁布、执行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及赤色游击队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参加人民革命军暂行条例》《人民革命军士兵优抚条例》《东北人民革命军暂行奖励条例》等。

1934年冬,第一军在杨靖宇的指挥下,实行分区作战,胜利地冲破了本年冬季日伪军的“大讨伐”。1935年春夏之际,杨靖宇率第一军在兴京、桓仁县境活动时,积极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人,取得很大成效。

 

(六)

 

杨靖宇在领导抗日游击战争中,十分注意在战争中学习战术,终于使自己成为谙熟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指挥员。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军事力量的对比上,一直是敌强我弱。为战胜敌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杨靖宇在作战中始终注意集中兵力,包括所联合的抗日义勇军的兵力,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或牵着敌人绕圈子,使凶悍之敌变成疲惫之敌,然后袭击之。杨靖宇指挥部队打击敌人有“三大绝招”:即半路伏击、远途奔袭、化装袭击。通过运用这些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取得了多次战斗胜利。

在指挥抗日游击战争中,杨靖宇还善于把各种战术巧妙地加以综合运用,不是固守成法,而是机动灵活地运用游击战术,打击敌人。他对战士们常说,敌人打仗靠武器装备精良和弹药充足,我们打仗靠勇敢精神和战术巧妙。1933年12月,杨靖宇攻袭三源浦据点后,伪军头目邵本良不甘心失败。他纠集敌兵在柳河大小荒沟设下埋伏圈,而后虚发一信,佯称一部伪兵调至某地,并故意让此信落在独立师手中。杨靖宇见到此信后,即断定这是一封假信,敌人企图将独立师引入圈套。杨靖宇将计就计也发一封假信给第三团,说伪军邵部已调至某地,令其立即前往与司令部会合消灭此股敌军。此信也有意落在伪军手中,邵见此信后以为杨靖宇中计,便出兵妄图堵截独立师第三团。但杨靖宇却声东击西,率队连夜绕到邵部背后,将其另一据点——凉水河子攻下,并缴获大量军需物资。

经过长期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践,杨靖宇感到,每次战斗胜负,虽与兵力多少强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指挥员对敌我双方整个战斗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杨靖宇特别强调在每次战斗中都要认清敌情我情,即自己在这一战斗中所处的位置,同时,也掌握敌人的情况,进而寻求有利于我的临战态势。他不打无把握之仗,绝不贸然行事,总是正确估计敌我力量对比,在充分了解敌情、我情的基础上把握战机,当机立断,决定派出哪支部队或派出多少,并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展开战斗。

 

(七)

 

杨靖宇在南满地区十分重视创建抗日根据地工作。1933年春,即建立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磐石抗日游击地。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深入发展不断扩大,于下半年,抗日根据地即由磐石扩展至伊通县境。在根据地内,党组织较为健全,农民委员会、反日会、农民自卫队、青年义勇军等组织都发展到很大规模。据统计,1933年末,在磐石玻璃河套已有5个党支部,80名党员;磐北区有4个党支部,35名党员;伊双特支有16名党员。在磐东、磐北、玻璃河套、拐子坑及伊通有团员80名。

在杨靖宇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协助下,磐石根据地成立的农民委员会、反日会、农民自卫队等组织曾发展到很大规模。在根据地内还建立有为部队服务的后方医院,武器修理所及缝纫所。在当时,尽管因条件所限,这些医院、修械所、缝纫所都十分简陋,但在游击战争的环境中,为抗日武装的生存,为其斗争取得胜利都起到很大作用。对于根据地中的这些设施,杨靖宇十分关怀,常常亲自过问其工作情况,对于遇到的困难则积极帮助解决,以使之能够顺利开展工作。1934年8月,在杨靖宇的关怀下,在反日会组织于磐石抗日根据地内普遍建立的基础上,召开了南满反日总会成立大会。之后,各地反日会迅速发展,在南满地区磐石、双阳、伊通、桦甸、西安(辽源)、辉南、金川、濛江、柳河、海龙、抚顺、临江、清原、桓仁、通化、东丰、西丰等17个县纷纷建立了反日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深入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4年11月,杨靖宇在临江县四道二岔主持召开了南满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上,杨靖宇以省委代表资格作了报告和总结,认真地分析了南满目前斗争形势,检查了地方和部队反日斗争各项工作,总结了过去的斗争经验,提出正确运用反日统一战线冲破敌人“讨伐”,创造临时人民革命政权与壮大抗日武装,巩固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此次会议建立了中共南满特委机关,统一了南满地区党组织和地方党组织以及部队的领导,对于深入开展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1935年夏,为贯彻满洲省委制定的《满洲人民革命政府纲领》,杨靖宇与南满特委领导同志积极展开组建南满特区人民革命政府的筹备工作。同年8月17日,在金川县河里地方召集了群众代表大会,成立了南满特区人民革命政府筹备委员会,通过了《临时东北人民革命政府南满特区政府组织条例(草案)》和《临时东北人民革命政府南满特区政府筹备委员会暂行条例》。筹委会成立后,各地即开始着手建立基层政权——在区、乡建立革命政府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强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鼓舞了更多的民众踊跃地投身到伟大的抗日运动中来。

 

(八)

 

1936年夏,为落实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杨靖宇积极筹备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于7月初在河里后方基地惠家沟密营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认真地总结了南满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各项工作,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斗争任务。会议期间,根据《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精神,正式宣布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

在南满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东满特委书记、抗联第二军政委魏拯民率队来到南满金川河里地区,与杨靖宇会见。接着,杨靖宇与魏拯民共同主持召开了东南满党军高级干部会议(即河里会议)。会议详细讨论了东南满抗日斗争的形势和抗联第一、二军的任务及党的工作问题。根据东满、南满抗日斗争不可分割的实际情况,决定将东满、南满党组织合并组成中共南满省委,将共青团改为抗日救国青年团,将抗联第一、二军联合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由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南满省委书记。同时,确定了抗联第一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和任务,抗联第一路军总人数约5000人。其中,第一军下辖3个师,共约3000人,第二军下辖3个师共约2000人。另有接受其指挥或与之联合作战的抗日义勇军队伍1万余人。抗联第一路军成立之后,杨靖宇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生动而庄严地宣告了抗联第一路军的性质、宗旨及对官兵的要求与号召。它充分表达了抗联第一路军指战员的心声,鼓舞着广大干部、战士把部队建成克敌制胜的革命铁军,在反日战争中奋勇杀敌,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东南满党军高级干部会议后,杨靖宇率军部直属部队由金川河里出发进入宽甸、桓仁、辑安等地活动。杨靖宇根据东南满军高级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团结在宽甸、桓仁、本溪一带的抗日义勇军、山林队,吸收了左司令(左子元)“抗日联合救国军”、抗日军于万利部、高维国部等到抗联第一路军中来。几个月就收编各种抗日队伍约千余人。抗联第二军与15支抗日义勇军达成共同作战协议,有的还被编入第二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使东南满地区抗日斗争形势,再次展现出新的局面。党的各项抗日政策深入人心,广大民众精神振奋,积极地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抗日部队,有力地推动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根据河里会议的决定,杨靖宇为寻求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打通与关内东渡黄河北上抗日的八路军联系,把南满游击战争推进到辽西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域,于1936年6月、11月组织部队进行了两次向辽西、热河的远征。远征部队在斗争中取得了摩天岭等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日伪统治者,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抗日联军在辽河流域广大民众的影响。但是由于日伪军的围追堵截,这两次远征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远征部队遭到很大损失。

长期以来,杨靖宇在率部与敌展开军事斗争的同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冲破敌人部署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斗争十分紧张之时,他总是给干部、战士们分析斗争形势,坚定斗争必胜信心。在杨靖宇指挥下以胜利的战斗终于冲破了敌人部署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

1937年上半年,抗联第一军部队在杨靖宇领导下,先后取得了宽甸四平街、桓仁影壁山、宽甸黄家炉沟等战斗的胜利,使日伪军遭受较大损失。6月15日,杨靖宇在宽甸县境主持召开了抗联第一军军党部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来党的工作、群众和统战工作,对敌斗争及部队的政治工作,确定了今后的战斗任务,研究了为冲破日伪军1937年秋冬季“讨伐”而要采取的斗争策略等问题。这次会议,对于巩固部队,推进南满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九)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20日杨靖宇以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布告》,号召广大民众响应中日大战,“誓灭倭丑,为国争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傀儡政府‘满洲国’,为独立自由幸福之中国而奋斗。”此后,杨靖宇率部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支援、配合关内抗战。抗联第一路军在他的指挥下,频繁活动,主动出击,以英勇作战的实际行动与关内抗战相呼应。7月中旬,杨靖宇率部在兴京永陵街东黄土岗地方,与日军松原部队及伪军一部交战,予敌以一定杀伤。12月上旬,杨靖宇又指挥抗联第一军军部直属部队和第一师部及十三独立师(高维国部)在本溪简沟同日军牛岛部队、伪治安军600余人展开激战,击毙日军牛岛队长以下50余人,伪军10余人。抗联第一路军其他各部队根据杨靖宇的部署努力作战,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攻袭敌人据点,骚扰其防守区,打击其有生力量,钳制了日本侵略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总抗战。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并成立一个由25人组成的“准备委员会”,杨靖宇被确定为成员之一。表明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重视和对杨靖宇同志的无比信赖。1938年春,杨靖宇率部进至辑安县境之后,在开辟老岭游击区、根据地斗争中,即以攻袭、破坏日伪修筑的通辑线铁路工程为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战斗,沉重打击了敌人。日伪当局称其铁路隧道工程被炸之日为“通辑线建设史上用血染成的最悲惨的日子。”5月11日,杨靖宇与魏拯民主持召开了抗联一路军总部与中共南满省委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即第一次老岭会议)。会议根据东南满地区斗争形势及1936年7月以来对敌斗争经验教训,提出了在坚持对日作战中,保存实力,粉碎全面“讨伐”的策略方针。这对于抗联第一路军在东南满地区坚持长期斗争,打击日本侵略者,配合全国抗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日伪当局不断加紧“讨伐”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抗联内部极少数不坚定分子,在残酷斗争面前开始发生动摇。1938年6月末,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投敌叛变。程斌的叛变不仅给革命队伍带来极坏影响,而且为南满党组织和抗联第一路军的抗日斗争带来极大危害。为使南满抗日运动避免遭受严重损失。杨靖宇于7月中旬主持召开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高级干部会议(第二次老岭会议),以进一步认清局势,确定新形势下的斗争策略,确定新形势下的斗争方略。这次会议决定改组原有南满省委,取消抗联第一、二军及各师番号,第一、二军分别改编为抗联第一路军第一、二、三方面军,在总司令部内新设警卫旅,各部队实行分区作战,并派人去关内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络。第二次老岭会议的召开,对坚持长白山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

 

1938年10月,为避开日军“讨伐”锋芒,杨靖宇率部由辑安转移至临江岔沟地区。10月18日晨,日伪军约1万余人在岔沟地区将杨靖宇所率400余人包围。当时,杨靖宇临危不惧,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势与日伪军展开突围战斗。由于敌强我弱,虽激战竟日,仍未冲出重围。夜幕降临,日伪军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在杨靖宇指挥下,组织了突击队,拟定突围计划。突击队在前,其他部队一队接一队摸到守在西北岗牛天部队前。是时,突击队猛烈向守敌冲击,打开一条血路,紧接着大队人马井然有序地冲破敌人包围圈。敌人听到枪响后,因夜色朦胧,互以为对方是抗联部队,便开枪射击,结果敌人自相残杀死了不少人。岔沟突围战是东北抗联斗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充分显示了杨靖宇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

1938年冬,正当日伪军在疯狂向抗日联军展开“大讨伐”之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兵士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电文高度评价了活动在沦陷于敌后的东北地区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致敬电表达了党中央对东北三千万同胞的亲切关怀和对杨靖宇的无比信赖。对于东北抗日军民给予很大鼓舞,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杨靖宇指挥抗联第一路军在东南满积极开展游击战,使日伪统治当局不得安宁。日本侵略者视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为危害“满洲国”治安的一大祸患,被称为“治安之癌”。日伪当局为铲除“心腹之患”,巩固东北这一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不断在东南满地区对抗联第一路军进行疯狂“大讨伐”,推行“三光政策”,使游击区许多村屯被焚毁,大批抗日军民被杀害,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抗联部队断绝了衣食之源,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1939年秋,为应对日伪当局部署的秋冬季“大讨伐”,冲破经济封锁,解决部队所需衣食问题,杨靖宇决定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筹集越冬给养,组织干部、战士深入群众中,把粮食买到手。为保证筹粮工作顺利进行,杨靖宇率部袭击了辉南大场院,将敌人注意力吸引过来,以减轻敌人对筹粮工作的破坏,进而加快筹粮工作的进度。经一个月左右的努力,各部队筹粮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十一)

 

1940年1月,北国寒风肆虐,严冬断指裂肤。杨靖宇率400人队伍在临江大阳岔东1.5公里处与日军大原部队和曲伪警察部队交战1小时,在濛江错草顶子与日军小滨、渡边部队交战半小时,部队有一定伤亡。杨靖宇为使队伍免遭更大损失,决定再次分兵,他只带领200余人继续留在濛江西岗地区活动。1月21日,警卫旅第一团参谋丁守龙在濛江马架子被捕叛变,日军从丁的口供中得知杨靖宇的行踪。于是调集日军大原、有马、小滨、有政等部队和伪军旅步兵第三团即程斌、崔胄峰等叛徒为头目的数支“挺进队”,组成“讨伐”部队,在通化省警务厅长岸古隆一郎指挥下,采取“蓖梳战术”“踩踏战术”“狗蝇子战术”对杨靖宇及第一路军总司令部进行疯狂“围剿”。在这种情况下,部队由于连续作战,又有许多战士牺牲,加之气候寒冷,缺少粮食,冻饿而死不在少数。1月末,杨靖宇所部在摆脱几股“讨伐”队追击后,抵达辉南马屁股山。但在此地又陷入敌围。在突围作战中,约伤亡70余人,而后杨靖宇率余部进至濛江东双丫沟里,随之,又向五个顶子附近的三角卧石、那尔轰古石山转移。此时,杨靖宇身边只有60余人。

2月初,日伪军纠集重兵向古石山进攻,战斗中部队再次受到损失。突围后,杨靖宇身边只剩30名战士。2月4日,为解决给养,杨靖宇率部队攻打新开河木场,在运粮途中与敌遭遇,背粮的15名战士被冲散。杨靖宇身边只剩15名战士。2月10日左右,日伪军又来“围剿”。为顺利实现突围,缩小目标,杨靖宇将15名战士分成两伙,跟随他的只有7人。突围战斗中,杨靖宇身边的战士又有人负伤。

2月15日,日伪军“讨伐队”从雪地上发现杨靖宇等人的足迹,于是紧追不舍。当杨靖宇见敌人已迫近,便在距敌约300米一有利地势,向敌人连续射击,毙日军1人,伤伪警察队队长崔胄峰、副队长伊藤以下6人,而后转移。2月16日,杨靖宇等3人在密林里转个大圈,来到朝抚公路南侧七个顶子一带。杨靖宇让警卫员朱文范、聂东华去附近村屯购买食物。不幸朱聂二人在大东沟战斗中牺牲,敌人在他们身上发现杨靖宇的印鉴,认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又进一步在此地周围加紧搜捕。

2月23日上午,杨靖宇只身来到濛江县保安村附近。下午日伪“讨伐队”组成的三批“讨伐队”先后来到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地方。杨靖宇发现“讨伐队”到来,便双手持枪奋起应战,巧妙地与前来包围的敌人在密林中周旋。由于杨靖宇数日粒米未进,只以草根、树皮和棉絮就雪充饥。最后杨靖宇被逼到山谷中的老恶河旁。在敌我相距仅50米时,敌人大声劝降,狂叫“放下武器,保留生命,还能富贵”。但杨靖宇毫无答应的神色,顽强地与敌人展开最后斗争。敌人见劝降无效,便进一步向杨靖宇逼近,在双方距离仅20米地方,日伪“讨伐队”开始从两面向依在大树旁的杨靖宇射击。就这样他被敌弹击中了。4时30分,杨靖宇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壮烈殉国。

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其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见到的只是不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杨靖宇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杨靖宇——这位民族英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产主义战士,其丰功伟绩,崇高品格,革命精神将永远彪炳青史,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