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历史上,在工业建设领域,大庆的名字最响亮,大庆油田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在农业建设领域,北大荒的贡献同样是有目共睹的。
一、北大荒肩负着党和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使命
早在1945年底,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文献中,就提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1947年春天,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试办公营农场,进行机械化农业试验,以迎接解放后的农村建设的任务。当年秋天,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工作会议上,李富春传达中央指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上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在北满创建一个‘粮食工厂’,主要任务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服务农民”。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简单地在北大荒生产粮食的问题,而是通过自身的试验、示范,带动全国农业农村发展。
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把这里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起来。这从国营友谊农场的创办可见一斑。
1954年,中央从苏联引进全套技术设备创建友谊农场,目标是“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国务院组建“建场委员会”,场长、副场长由黑龙江省农业厅长、吉林省农业厅副厅长直接担任。中央组织部从河北、河南、山东、热河、辽宁、吉林、黑龙江等7个省抽调了21名地县级领导干部,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调了14名师团级干部来农场任职。地师级干部分别担任总场和5个分场正副场长,县团级干部分别担任13个生产队和总场科室领导。
二、北大荒已经成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
友谊农场的建立,打开了北大荒农场群由早期“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通道,开启了具有北大荒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之路。到改革开放初期,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引进美国农业机械和技术,将北大荒农业现代化推向新的高度。北大荒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其排头兵的地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2000年,江泽民同志为北大荒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9年,胡锦涛同志强调:“多年来,垦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赞赏北大荒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很了不起,令人感慨。”
三、北大荒为中国人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极端重要。北大荒开发建设的第一目标无疑是提高粮食产量。
北大荒开垦初期,年产粮食只有0.048亿斤。30年后的1978年粮食总产达到50亿斤,1995年突破100亿斤,2005年突破200亿斤,2009年突破300亿斤,到2011年又突破了400亿斤。尤为关键的是,北大荒粮食商品率高达90%以上,近些年,每年调出粮食高达400亿斤以上,约占全省调出的60%,约占全国省际可调配总量的20%,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供1亿人口吃上一年。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赞赏道: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
四、北大荒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安全,特别是在粮食危急时刻,可靠的粮食供给比什么都重要。北大荒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北大荒人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粮食上缴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物价飞涨之时,北大荒在稳定粮价上发挥大作用;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曾一度发生粮食告急情况,北大荒连夜启动50多条制米生产线,第二天两列火车就开向北京;2008年汶川地震后,垦区用三天时间紧急加工2460吨优质大米,专列运往灾区;新冠疫情期间,北大荒集团向武汉捐赠大米880万斤、调运玉米1220万斤。
因此,北大荒的粮食被领导同志赞赏:“靠得住,调得出。”
(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原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