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北大荒(下卷)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吴陆弟和他的北丰系列大豆品种



                   曲 伟
  1983年,在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的黑龙江省育种会上,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科研所研制的大豆品种北丰l 号(北76445 ),北丰2 号(北776203)通过审定推广。90年代初,北安科研所又先后推出北丰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000万亩,创经济效益7 个亿。这个系列品种的主要完成人,是北安管局的高级农艺师吴陆弟。
  1960年,吴陆弟考入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农学系农学专业,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北安劳改工作分局所属北安地区良种场技术室(今北安农场管理局科研所),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从1970年到1972年,吴陆弟连续3 年到海南岛进行南繁,培育出我省第一个中早熟类型小麦新品种(引入墨麦血缘育成的推广品种)——垦北2 号(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974年在哈尔滨召开的我国北方春麦区(14个省)小麦育种经验交流会上,吴陆弟的经验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1975年,根据工作的需要,吴陆弟离开小麦育种室,又开始了大豆育种工作。当时,他对大豆的遗传规律,包括长叶与圆叶、灰毛与褐毛、无限与有限、早熟与晚熟等最简单的质量性状等都不掌握,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而那个年代,吴陆弟所能找到的工具书,只有大豆育种专家王金陵的《大豆遗传育种》。白天,他泡在大豆地里,晚上,他坐在案边仔细阅读那本唯一的工具书。
  一次,老育种专家谭玉田来了,吴陆弟连忙把他请到自己的工作室向他请教,并请他到试验区看看。谭玉田转了转他的试验区问道:“搞育种像作文,要有题目,你的题目是什么?”
  “大豆育种呗!”吴陆弟答道。
  “你育种是为什么服务?”
  “当地当前。”
  “对呀!”谭玉田点点头说。
  “你圃场的熟期和当地的熟期,能对上号吗?北安地区是高寒区,你的成熟期偏晚,在北安地区不适用啊!”
  吴陆弟恍然大悟,谭老师是提示他应搞“早熟品种”。
  北安垦区地处我省西北高寒区,按自然生态划分属“小兴安岭黑土区”的沿岭冷凉半湿润亚区,热量资源极为贫乏。当时大豆生产的主栽品种只有黑河3 号,每年单产仅60—80公斤。仅以第五积温带的龙门农场为例,在北丰3 号推广以前,l5年平均亩产只有21.7公斤。管局科研部门也迫切期待吴陆弟能尽快拿出适应当地种植的大豆品种。
  面临着这样的现状,吴陆弟暗暗立下决心:5 年初见成效,lO年大见成效,一定要搞出几个适应本地区种植的高产大豆品种来。
  从此,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天,吴陆弟几乎扎在了大豆地里。功夫不负有心人,1976年,吴陆弟培育出北丰l 号,这个品种的熟期适应龙门、襄河、引龙河、龙镇农场种植。1977年又培育出北丰2 号,该品种1985年荣获农场总局科技成果四等奖。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分别为100 余万亩,累计创社会效益分别为1600万元。1977年,培育出的北丰3 号,1984年通过省级审定推广,成为北安垦区第五积温带的主栽品种,目前北部农场仍有种植,累计推广面积200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3.2 亿元,1988年该品种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2年获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优良产品奖。”从1974年到1977年,吴陆弟培育出的北字号品种,基本解决了北安垦区高寒地区的主栽品种,实现了他五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科技攻关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极大地解放了科技人员的思想。吴陆弟一边大量收集和借鉴国内外有关豆育种与遗传的专著、论文,随时洞察和借鉴国内外大豆育种新动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一边以理论指导实践,到圃场观察、对号。为了丰富育种基因库,他除了自己创造具有某些过硬性状的桥梁品系外,每年都要跑遍东北三省各育种单位,广泛搜集品种资源。合交77—153 就是在这期间搜集到的,它成为吴陆弟80年代后亚有限类型大豆育种中的骨干亲本材料。
  “七五”期间(1986—1990年),为尽快提高北安垦区南部各农场的大豆单产,吴陆弟带领大豆育种室的科研人员,于1986年和1987年培育出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北丰4 号、北丰5 号。这两个品种的育成与推广,为南部各场解决了主栽品种,如赵光农场,1983年以前种植黑河3 号单产水平为每公顷925 公斤,1986年以前种植北交69—1483单产水平为每公顷l560公斤。1987年以后种植北丰5 号,单产水平为每公顷l800公斤,北丰5 号单品种覆盖率达30%以上。
  北丰4 号则在内蒙古中北部大面积推广。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进一步深入,科研体制也面临着改革大潮的冲击。吴陆弟抓住机遇,于1988年至1990年承包了大豆育种室的科研课题,按合同规定不要所里一分钱,全部科研、生产、生活费用自理,享有人、财、物(科研成果)自主权。体制的改革,为吴陆弟培育的种子开拓了市场,更为他研究培育新品种创造了条件。
  北安地区地处高寒,育种应属无限结荚习性。吴陆弟培育的大豆品种也都是无限结荚习性的早熟高产品种。这样的品种植株高大,熟期晚,利用积温能够取得高产。当时,有所突破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只有在第二积温带广泛推广和第三积温带部分推广,受合丰25号的启示,吴陆弟心想:南部可以有此突破,北部难道就不能有所突破吗?于是,他一边试验,一边示范,依照西北高寒地区的实践周期反映,认定亚有限结荚习性能够在高寒地区扎根。
  为了种子,吴陆弟顶着7 月的骄阳,蹲在地垄沟里搞杂交、组合、观察,一蹲就是小半天。一次,他正在地里观察,突然觉得胸疼,经医生诊断为胸膜炎,要求他不许下床,可医生前脚走,他后脚就跑向圃场。一次,嫩江县长福乡种子站来科研引种黑字号的材料。吴陆弟说:“你把北字号的品种也给捎点回去,种在你的豆地边,如果不行你就扔了,我一分钱也不要。”第二年,长福乡种子站来了台车拉北字号豆种,吴陆第又说:“为了慎重,你先拉回去一麻袋,如果确实行,我明年还按原价卖给你,要多少给多少。第三年,他们又来了,吴陆弟仍按原价给了他们所需的豆种。尽管种子站已通过试种北字号品种获得了利润,可吴陆弟此时关心的,却只是示范的结果。
  在示范的过程中,第一个“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83—202 (北丰6 号),便显著地表现出比“无限结荚习性”品种的丰产性。1986年省农场总局区城的8 个点平均亩产l50.2 公斤,比标准黑河4 号增产8.5 %。1987年至1988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74.9 公斤,比标准增产6.9%。1990年赵光农场种植12万亩,平均亩产175 公斤,因此荣获全国大豆生产“景泰蓝杯”,其中6667亩平均亩产225 公斤;1991年,赵光农场19队1500亩平均亩产249 千克。1991年,该品种通过省农场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推广。1993年2 月由省农场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北丰7 号在龙镇附近的部队农场示范时,亩产达200 公斤。通过审定推广的北丰9 号在讷河县试种,亩产达250 公斤。
  目前,北丰系列大豆品种与品系已在黑龙江省西北高寒地区以及内蒙古、大杨树等地普遍推广。
  从北丰1 号到北丰l0号的推广面积已达600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7 个亿。吴陆弟的北字号品种不仅解决了北安地区大豆高产的问题,而且还遍布在克山、拜泉、德都、依安等地。北字号品种还走出黑龙江,迈向内蒙、西藏、安徽等地。
  1993年的5 月1 日,是吴陆弟有生以来最激动的一天。这一天,他胸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北京参加了全国五一庆祝活动。虽然他曾多次被评为总局、管局、科研所的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虽然他多次站在领奖台上,可此时的吴陆弟却怎么也控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吴陆弟默默地说:我要在60岁之前,再培育出几个大豆新品种,再创新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