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场从创建至今,已经历了十六个艰苦创业的寒暑春秋,回顾这十六年来的峥嵘岁月,我们感到无比的振奋和自豪。
十六年前,为了开发抚远地区的万顷良田,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了兵团关于组建六师的报告。1968年年底,由王锡英带领43人组成的踏点小组,来到青龙山下,揭开了我场的垦荒序幕。接着,四师各团抽调的八百多人的垦荒队伍又浩荡而至,部分现役军人和一批批城市知识青年及其它建设者也相继而来,汇成了巨大的建设洪流。从此,在这平坦辽阔、土质肥沃、资源丰富的亘古荒原上,全面摆开了向地球开战的广阔战场,建设者们满怀屯垦戍边,兴边富民的革命豪情,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以钢铁般的意志,乃至鲜血,谱写着光辉灿烂的垦荒史篇。在这里,我们谨向那些为创建我场而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职工、现役军人和知识青年,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六年过去了,青龙山农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四十万亩耕地的大型机械化农场。场内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栋栋砖房排列整齐,一条条公路纵横交错,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田野上拖拉机欢快地奔跑耕耘;厂房内,职工们忘我地辛勤工作。到处是一派充满生机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党委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兼至全场干部职工的团结战斗,生产稳步上升,年产粮豆两万多吨。除1981年遭受毁灭性的涝灾外,经营连年盈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职工的生活也日益改善:电视天线布满场区上空,高档日用品在这里安家落户。现在,全场群众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开创我场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安定、繁荣、富庶的社会主义的新边疆而奋斗。
回顾过去,创业艰难,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为了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继往开来,编写一部青龙山农场史,就成了全场群众和参加过农场建设的同志们的共同心愿。因此,我们大胆地承担了编写场史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在编撰过程中,我们承蒙上级党委和局史办的具体领导,得到了全场职工的大力支持和牡局八五一〇农场及本局前进农场的多方协助,经过编撰人员的努力,历时两年,这部场史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对此,我谨代表农场党委,向上级领导、全场职工和兄弟单位,以及本书付出过艰辛劳动的其它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部场史,是我场建场十六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但是,由于我们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均属有限,加之历史资料不全,因此疏漏和错误之处,恐难避免,恳请读者多予指正。
逯殿甲
198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