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志政治卷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章下序





  1928年,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中共党员孙绂生、王甄海、邹大鹏等来到齐齐哈尔进行革命
宣传和反帝爱国活动。1933年3月,满洲省委派中共党员于九公到齐齐哈尔组建齐齐哈尔第一
个共产党组织——龙江特别党支部,并在青年学生和爱国士兵中发展党员,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党员王甄海、金剑啸以《黑龙江民报》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候补党员王耀钧等组织秘密抗日
团体“北满执委部”,党员张福等在地下抗日救国活动中秘密发展党团员。在白色恐怖下,党
组织屡遭破坏,王甄海、金剑啸、王耀钧等被日本侵略者杀害。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刘锡伍、于毅夫等党政干部到齐齐哈尔
地区开辟党的工作,先后组建了中共嫩江省工委和中共齐齐哈尔市工委。年底,党政军机关被
迫撤离市区。1946年1月,国民党接收大员进驻齐齐哈尔。4月24日,中共省、市工委组织领导
东北人民自卫军一举解放齐齐哈尔,并清剿了国民党地方武装和敌伪残余势力。5月18日,重
新组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员会。市委领导全市人民组建和扩大人民武装,开展反奸清算和土地
改革;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经济,支援解放战争;开展建党和民主建政工作。这一时期党的
工作有力地巩固了西满革命根据地。1948年,党组织公开,党员队伍有较快发展。到新中国建
立前夕,党员发展到1 428名,共有2个直属党委、2个党总支、78个党支部。

  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市委先后组织领导全市人民开展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
“五反”运动;进行整党整风,发展壮大党的组织;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从1953年
起,市委以主要精力贯彻落实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末,实现了私人工商业全行业合营,农业、手
工业全部合作化,超额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35%。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组织发展到7个区委、43个基层党委、99个党总支、1199个党支部,党
员发展到26 525名。

  1957年后,市委按照中共八大路线,领导全市人民开展以工业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和文化建设。但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在全党整风运动后期的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扩大化错
误。1958年开始,市委按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精神,在城乡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运动中,虽然出现了“浮夸”、“共产”风,但市委结合实际提出的把齐齐哈尔市建成“
钢铁机械城,鱼米瓜果乡”的指导方针,对城乡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地方工业和郊区副
食品基地建设有较大发展。1961年,通过贯彻“八字方针”,恢复和提高了生产力,带领全市
人民顺利渡过了困难时期。至1964年末,全市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64年8月至1965年5月,
市委以主要精力领导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至年底,全市有98个基层党委、151个党总支、
1 898个党支部,党员27 876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市委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领导运动。1967年1月,市委被“造反派”
夺权,各级党组织生活被迫停止。1969年1月,成立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1972年2月,
市委及其工作机构重新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委及核心小组贯彻执行中共九大、十大
路线,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进行“斗、批、改”和“抓革命,促生
产”。虽然在工农业生产等某些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人们的政治思想混乱,生活水平下降,
各方面工作都受到了严重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领导全市人民拨乱反正,调
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努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在农村开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
经济体制改革。同时,狠抓扭亏增盈,大打地方工业翻身仗,取得显著成效。

  1985年1月,齐齐哈尔市和嫩江地区合并,实行市领导县新体制。齐齐哈尔市委下属11个
县委、7个区委、762个直属党委、164个党组、817个党总支和14 47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06
661名,其中优秀党员234名,占党员总数的0.1%。

  从建立齐齐哈尔第一个党组织到1985年,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市人民逐步将齐齐哈尔建设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