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志上卷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序言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的千秋大业。鸡西地区开发较晚,在历史上从无志书,编纂好《鸡西市志》,以资政当代,留传后世,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鸡西市志》的编纂,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1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修志工作者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深入调查,广征资料,考证鉴别,精心设计,伏案疾书,精雕细刻,6次增删,终于使这部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鸡西市志》出版问世,填补了鸡西历史上尚无志书的空白,确实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鸡西是黑龙江省东南部一座以煤炭等基础产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气候条件优越,是人类生息、繁衍的佳境。距今6000年前,满族人的先民——肃慎人就在这里生息,开创鸡西的历史。元朝至大年间,女真人(肃慎人改称)发现煤层。明朝永乐年间,女真人开始小批量采煤。民国初年,袁大璋建成第一座正规矿井。鸡西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聪明才智和奋进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代又一代辉煌的历史和绚丽的文化,在推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前进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鸡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烈的诗篇。“九·三”抗战胜利后,鸡西各族人民不负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期望,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把鸡西建设成为东北工业基地和可靠后方的伟大斗争中去,积累了土地改革、接收矿山、搞矿山民主改革和恢复矿山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经验,为全国所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一个百废待兴的矿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西各族人民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立足资源,全面开发,依托煤炭,多元发展”的战略思想和“三转两开①,振兴鸡西”的战略方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着力解决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热点”和“难点”中,万众一心,奋力拼搏。短短几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大大增强。昔日一个贫穷落后、人口稀少的丙等县,如今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半个多世纪以来,鸡西各族人民谱写的壮丽诗篇,许多志士仁人创造的光辉业绩,历史留下大量的珍贵资料,以及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需要我们去记载、辑存和总结。这个历史的重任由《鸡西市志》承担起来,几经艰苦耕耘,已修成辉煌巨著。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

  《鸡西市志》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实事求是,据事直书半个多世纪鸡西各族人民在同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创造的光辉历史。全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反映了鸡西社会、城市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既详细地记载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沿革,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以及党领导全市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业绩,又恰如其分地记载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吸取的教训。称得上是一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有时代特色的”地域性百科全书。其“资治、教化、存史”的价值,绝非数字和金钱所能估量的。

  《鸡西市志》的出版发行,为我市各级领导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市情、区情、县情,可作为我们振兴鸡西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策时的借鉴和依据,也为国内外、省内外各界人士认识鸡西、了解鸡西、参加开发建设鸡西提供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同时,也是对全市人民,特别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生动、最富有说服力的乡土教材。我希望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工作者和肩负教育下一代重任的教师们,都读一读《鸡西市志》,每人案头一卷,充分利用,大有益处。我深信,《鸡西市志》必将在建设经济繁荣昌盛,政治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精神高度文明,法制切实加强的美丽、繁荣、整洁的新鸡西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愿《鸡西市志》成为关心、热爱鸡西的人们的良师益友。

  市长孙永亮

  ①“三转两开”:“三转”即煤炭转化,经济转轨,城市转型;“两开”即开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