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全书社会事业卷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概述



  自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在人称“北大荒”的地方,逐渐崛起了一个饮誉神州的“新
生带”——黑龙江垦区。

  黑龙江垦区不是共和国行政建制的一个区划,却有着功能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有着除了
税收、邮政、海关之外的行政执法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北大荒文化。

  沧桑岁月,岁月如歌。北大荒的变迁,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壮丽的一页。

   (一)

  北大荒本来荒无人烟。但从新中国诞生前夕开始,一批批建设者怀着对党和祖国的一腔热
血和赤诚,从神州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片热土上。他们与他们的子孙生生不息,成为闻名遐迩
的北大荒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是第一代开发建设北大荒大军的主体。1947年7 月,原辽北军区
司令部作训科长周光亚奉命筹建通北机械农场(后改称赵光农场)。自此以后,先后有 14.65
万名部队复转官兵开赴北大荒,“向地球宣战”。在他们中间,有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红
军战士,有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师团级干部,有闻名于全国、全军的战斗英雄,有战功赫赫
却默默埋名的功臣,还有在战场上致残的荣誉军人。这些复转官兵把人民子弟兵对党和祖国的
无限赤诚、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注入垦区,成为铸就北
大荒人特殊品格的底蕴。

  科学技术人员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中坚力量。开发建设初期,垦区科技人才奇少。通北、
宁安两场建场时仅有科技人员25名。但从北大荒开发以后,一批批科技人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
生,听从党的召唤,先后来到这片热土上。至2006年底,垦区科技人员达11万余人。他们中间,
有王震将军亲自协调调入、 东北行政区机关派送的专家, 有垦区从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招
聘的技术骨干;有北京“清华”、上海“复旦”、哈尔滨“军工”等著名院校、特别是北京、
西北、南京、沈阳、东北等农业院校和垦区八一农大等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还有垦区各条战线
自勉、自强、自学成长起来的科技人才。他们将知识分子勤勉敬业、刻苦钻研、崇尚科学、勇
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注入垦区,成为铸就北大荒人特殊品格的基因。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
智与各战线的北大荒人共同奋斗,使垦区科技贡献率一路攀升,“十五”期间达到64.4%, 高
出全国比率25个百分点。

  城市知识青年和各地支边青年一度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生力军。1955年5 月,毛泽东主席
发出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先
后有20万名支边青年,54万名城市知识青年,奔赴到这片热土上。他们中间有北京、上海、天
津等大中城市的高才生,有山东、河北等省(市)的热血青年,有各地党政高级干部、部队高
级将领的子女,有渴望成龙的“大学苗子”。他们把青年人燃烧的激情、最少保守思想、最有
生气和朝气蓬勃的活力注入垦区,成为铸造北大荒人特殊品格的“张力”。他们在垦区贡献青
春和力量;走出垦区,许多人靠“北大荒这碗酒垫底”走上新的征途,成为党政机关的高级干
部,各行各业成就斐然的名家。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各地的其他建设者,或听从党的召唤,或自愿来到垦区。
一大批地方干部带来了各地经济建设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作风;一度被称为“盲流”或投亲靠友
的志愿者,带来了“创造新生活、走向新天地”的开拓进取精神……他们在为开发建设北大荒
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以各自的美德为铸就北大荒人特殊品格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一批批建设者汇集成的北大荒群体,是典型的“移民部落”,是由40个民族、4 种宗教信
仰和诸多民主党派、诸多归侨侨眷,台胞合属组成的“大家庭”。几十年来,各民族兄弟和谐
共处,协力拼搏,各种信仰的仁人志士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把青春和生命作为第一股本投入
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创造了骄人成就的同时,
也铸造了著名的“北大荒人”的“人文品牌”,铸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
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二)

  北大荒本来不是一个人文社区。但伴随着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垦区各
项社会事业应运而生,逐步发展,欣欣向荣。

  漠漠大荒,砖瓦皆无。开发初期,建设者们吃炒面、喝清汤,住的“马架子”夏天闷热潮
湿,冬季四壁皆霜。往往还要风餐露宿。斗转星移,昔日的穷乡僻壤逐渐改变了模样。特别是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农垦社区日趋走向城镇化的现代文明。140 个人口在两千人以
上的小城镇日新月异。一座座风格各异、时尚现代的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平展的高等级
水泥街道拓展延伸。小城镇实现了住宅砖瓦化,普及自来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白
天车水马龙,傍晚灯火通明”的城市生活梦想逐渐成真。建三江、宝泉岭、九三、红兴隆、普
阳等一大批小城镇以其规范化、高标准的快速发展蜚声省内外,先后被列入全省、全国小声城
镇建设试验区、示范区。与此同时,垦区2500个村镇面貌日新。村镇主干街道砂石铺装率实现
100%;住宅砖瓦化,饮用自来水的比率达95%以上。七星农场46队,山河农场4队等一大批生产
队还陆续建起了别墅、“小康楼”,一大批生产队成为“电视村、电话村”。白天骑着摩托下
地,拿着手机谈生意;晚上坐在沙发上“看碟、看电视”等乡村都市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

  漠漠大荒,出入之难,几于蜀道。开发初期,建设者们只能在泥泞、坎坷的土路上出行、
运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切肤之痛使北大荒人猛醒。几十年里,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
努力,垦区建设起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昔日的泥土路逐渐变成砂石路,水泥路。
截至2005年底,垦区已修筑专养公路11562公里,硬化公路1313公里,国家三级路面1008公里。
宽阔平展的公路上,客车轿车,各类货车川流不息,通往于城乡以及垦区内部各单位之间,辅
以水上运输,逐步实现了“人行其便、货畅其流”的愿望。

  漠漠大荒,信息闭塞。开发初期,建设者们靠徒步、骑马、坐爬犁传递信息、文件。“信
息不通,等于闭目塞听”。实践使北大荒人深刻领悟到通信的重要性。几十年里,垦区走过了
“人传、有线、载波、光纤、微波、数据”通信的漫漫历程,逐步形成了从总局到分局到农场
的“语言、数据、图像”三位一体的综合性通信网络。至2005年底,垦区拥有通信线路总计21 726.33
公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文件快捷地联络着“五湖四海”的信息;“电话、电视会议”,
使垦区工作部署快捷地传递到基层。

  漠漠大荒,本无学堂。开发初期,建设者们的子女只能到附近的地方学校就读。发展需要
人才,进步需要文化。实践使北大荒人逐步形成了“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
的理念。几十年里,垦区教育从炕头、食堂就读,到土坯房里就读,从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
逐步发展。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体系。到2006年底,垦区拥有
各类学校(含幼儿园)325所,其中高等院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82所,中
小学232所,公办幼儿园78 所。学校的教学设备、电化教室、试验室和教学质量走在各省和全
国农垦系统的前列。2006年,垦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远远高于全省47%的比率,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远远高于全国19%,全省23.2% 的比率,达到国内发达地区水平。新世
界初,濮存昕等一批“老知青”回访北大荒,在参观了宝泉岭分局中学后,情不自禁地慨叹:
这样办学条件、这样高升学率的学校,就是在北京、上海也不多见。

  漠漠大荒,本无诊所。开发建设初期,建设者们偶患风寒只能靠“土办法”或卫生员简单
诊治,患上大病无奈要到附近地方医院就医。健康关乎建设,关乎稳定。几十年里,垦区医疗
卫生事业从弱到强,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保健、预防、医疗、康复的服务网络。至2006年底,
垦区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313个,其中医院115所,疗养院1个,卫生院、门诊部63个,卫生所
1807个,疾病控制中心113个,妇幼保健站99个,卫生监督所115个。垦区人均寿命,婴儿、孕
产妇死亡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先进行列。

  漠漠大荒、沉寂荒蛮,罕闻人声。开发初期,建设者们的欢歌笑语唤醒了亘古荒原。但当
时人们却只能利用食堂、仓库、农具场因陋就简地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个
愚蠢的军队”。北大荒人深谙这个道理。几十年里,一路路建设大军把“军旅文化”、“知青
文化”和中原、满蒙等各地、各民族的乡土文化带到这片热土上,相互交融、相互“嫁接”,
在扬弃中升华,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北大荒文化,并逐渐繁荣。日趋时尚、充满活力的文化广场、
文化宫(俱乐部)、文化活动室,体育运动场遍及北大荒;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版画
院,北大荒文工团, 北大荒博物馆,《农垦日报》社, “农垦电视台”,《北大荒文学》、
《北大荒农业》、《北大荒科技》、《农垦经济研究》杂志社等一大批文化团体,成为繁荣北
大荒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建设中,垦区走在前列,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
门的表彰。北大荒版画被称为我国画苑的艺术“奇皅”。一批批优秀的文学、新闻、影视、摄
影作品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有些精品还被中外著名博物馆收购、收藏,一批批文学艺术、
新闻出版、摄影、影视、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有些人在垦区成就不菲,走出垦区成为享誉
中外的作家、艺术家、运动健将。

  漠漠大荒,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是从零做起,逐步发展。残疾人事务从单纯的组织照顾,
步入作为国家残联计划单列单位的垦区残疾人联合会管理,残疾人在组织里享受特殊政策,逐
步走向自食其力、发家致富的坦途。劳动力和人才管理由单一的组织调配步入劳动力市场、人
才交流中心管理,很多人逐步实现了各得其所、各尽其力的愿望;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管理
从企业承负,步入“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机构,参保人员享受到养老金“不欠一人,不欠一
分”和医疗、失业有所依托的基本保障……不断发展、完备的社会事业,为垦区构建安居乐业
的和谐社会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

   (三)

  黑龙江垦区不是政府,却享有政府职能。作为一个拥着大型企业集团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区
域,“北大荒”逐步建立、形成了一套“人大立法授权、政府依法派出、农垦区域管理、内部
政企分开”的行政执法系统。

  由于体制的变动,垦区行政执法体系和职能几经变动。开发初期,由于垦区带有“军垦”
性质,企业分别隶属于中央、东北行政区和黑龙江省政府,而且交通不便,行政事务“多头管
理”。诸如结婚登记等部分事务由当地政府管理,大部分行政事务则分别由主管机关管理,或
“以企代政”,1958—1963年间,萝北县与境内的农场,虎林县与牡丹江农垦局以及密山县、
宝清县境内的农场分别实行场县合一的体制,行政管理相应合一。1963年后,垦区行政管理继
续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由于职能交叉,关系不顺,垦区与地方乡镇、村民在土地、交通、
工商、民政等诸多事务上纠纷频仍,影响了社会安定,制约了经济建设。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支持下,垦区行政管理逐步走
上法制化的轨道,机构日趋健全,职能日趋完备。

  垦区占地5.7 万平方公里,国土资源丰富。但垦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机关依法管理,严格
监察国土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重视保护耕地。在区内大量宜林耕地退耕还林和建设用地逐
年增多,全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垦区耕地面积却稳中有升。

  在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垦区商贸市场、文化市场发展迅猛。工商物
价和文化市场管理部门通过正面引导,严格监察等手段,使商贸、文化市场规范经营,健康发
育,受到中央和省相关领导机关的表彰。

  垦区交通线长、车多、流量大。路政和运输管理机关依法管理路政,严格监察车辆,开创
了交通运输业照章运营、文明发展的喜人局面。

  垦区自然保护区面积阔大,工业逐年发展。环境保护机关依法监护境内的国家、省级自然
区、谨防工业污染,为保护北大荒天蓝、水净、地绿、气朗的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
2005年底,垦区已建成生态示范区8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个,创建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7
个。

  垦区工业产品日趋丰富。质量技术监督机关依法加强产品质量、计量和技术管理,严格监
督,奖罚并用。在北大荒企业创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01—2005年间,先后有31种产品
分别跻身省和国家名牌产品行列。

  往事并不如烟。英雄的北大荒人铭记着自己的历史,勇往直前。在纪念北大荒开发建设六
十周年的时候,他们正在继续团结奋斗,开创黑龙江农垦社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