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全书英模卷
字体大小
默认
  • 默认
打印
li
li(1)
黎永贵(1931.11—)四川忠县人, 1958年转业来绥滨农场,建点二十三连时,接收了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温州等地的知识青年 120名,为了搞好伙食,使知青安心工作,二十三连党支部选派他担任司务长,他上任后牺牲了多少个工休假日,谁也记不清;每天清晨,当知青们还在酣睡的时候,他就忙起来了,扫地、擦桌子,清扫猪圈,直至满天繁星。一到农忙季节,早早地起来磨豆浆,牲口不够用,他就用自己的双臂包着磨杆堆;为让同志们吃好,他往返几十里路,拖着有病的身体把一百多斤鸡蛋挑回来。炊事班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多人被评为农场、连队先进工作者。他在1972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 黎肇星(1925.5—)台湾新竹人,党员,退休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础部副教授。1958年转业官兵到北大荒,1977年调入八一农垦大学,任外语(日语)教师。1981年到1982年期间,为农垦部出国办班培养出优秀干部,出国学习 200多人,得到了农垦部的好评,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校教学期间,曾担任密山县政协委员、省台联理事、任总局台联会会长。1988年退休后任牡丹江市政协委员。1996年回台湾新竹定居。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97年获总局颁发的“北大荒功勋奖章”,1998年被授予垦区优秀台胞称号。 李安忠(1956—)山东单县人,党员。现任延军农场副场长,高级经济师。任副场长时,协助场长主抓经营管理工作,主要分管农场财务、劳资、粮食、文教、卫生等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经营管理、提高农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狠抓财务管理,有效地控制了不必要的开支,保证了农场生产、生活及农场建设项目资金的需求,多次受到总局、分局的表彰。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百和(1952.9—)哈尔滨人,现为绥滨农场7队农工。 1985年他们兄弟四人办起了家庭农场,建立了民主管理各项议事制度,做到生产有计划、经营有规范。几年来,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他坚持做到“三优先”、“两不忘”:帮助手工户优先播种、优先耕作、优先收获。不忘生产上缺少资金的职工、不忘生活中有困难的职工。几年来为贫困户用于生产垫支、免费代耕达2万元。他年年向农场多交粮、交好粮。没有高价卖过1斤粮。8年累计向国家上交商品粮210万公斤,累计盈利37.6万元,平均年均盈利4.7万元,人均年盈利1.1万元。1991年他听说农场盖教学楼缺少资金,当即捐款 1万元。1985—1991年他多次被农场、管局被评为售粮模范、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199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宝山(1956.4—)河南沈丘人,初中文化,龙门农场第四管理区工人。1975年参加工作,1988年担任E512车组组长。在1994年机械转让时,他第一个出资10万元买下了E512收获机,第一年作业高达4 800标准亩,年收入 4.5万元。他的车组每年的作业量在5 000标准亩,连创高效。他还主动帮助贫困户义务收割,被评为“雷锋车组”。他的车组自1994年连续被农场被评为先进车组,本人多次被农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97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宝生(1945.8—)吉林怀德人,在任新华农场党委书记期间,新华农场1995年工业总产值3 213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实现利润358万元,比上年增长 78.1%,超过管局下达指标308万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水稻15万亩全部实现了插秧。玉米移栽 1.2万亩,家庭农场“两费”自理100%。粮豆总产13.03万吨,比历史最高年份增长一倍,平均单产5.1吨,一举实现了粮豆单产、总产、水稻单产、总产、大豆单产、玉米单产、总产7项超历史,有 14个生产队盈利超百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 785万元,流通企业销售收入2.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 1.4亿元,国民生产总值 1.34亿元,实现利润684万元,比上年增长152.4%。1995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宝友(1959.6—)富锦人,1977年在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七队参加工作,,从1995年开始饲养小尾寒羊,平均每年养羊纯收入4万多元。2002年养羊年纯收入达 10多万元。他靠养羊收入已达30多万元,成为八五三农场靠养羊致富的典型示范户。从1999年以来,先后被农场、分局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养殖能手”、“发展经济骨干户”、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保良(1960.8.15—)山东曹县人,中专文化,现居住二九一农场15队。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13日入党,历任农机驾驶员、修理工,从1989—1998年,先后 10次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分局职工标兵一次、分局劳模一次。从1991至1994年,他担任十五队修理工,多次参与改装农机农机具,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农忙时节更是不分昼夜,保证随叫随到,被农户们称为“110”式的修理工,199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本(1949.5—)哈尔滨人。1981年在任绥化管理局宣传部通讯干事期间,撰写了大量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为领导决策起到了参谋作用。一年中,他深入农牧场191天,撰写稿件 40余篇,被采用26篇。为扭转绥化管理局宣传报道工作的被动局面,他积极组织召开了几次新闻报道会议,并以会代训的形式对新闻报道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全局当年用稿270篇,对外报道40余篇,用稿率达23.5%。实现了新闻报道工作的历史跨越,1982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后任绥化农场管理局团委书记、食品厂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宣传部长、绥化农垦法院副院长、院长。法院先后 6次被省高级人民法院及省政法委授予全省先进、优秀法院,2004年被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好法院标兵并记集体二等功;他本人先后曾11次被农垦中院、总局党委政法委、总局党委授予优秀领导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荣誉称号,2001年被省委授予“三五”普法先进个人。
李本宁 李本宁(1933.7.1—)女,辽宁铁岭人。正高级农艺师。1952年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边疆工作。在宝泉岭分局科研所工作期间,39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心血和青春献给了北大荒。改革开放以后,她焕发了青春,一心扑在农业科研的研究事业上,有时为了获得准确的科学参数,要经几十次、几百次反复实验,直至成功。1985—1990年,先后取得“进口化学除草剂作用配方的研究”、“根治大豆根腐病药剂的研究”、“大豆灰斑病防治的研究”,“旱田化学除草剂配套应用新技术研究”、“大豆综合灭草体系研究”等五项重要科研成果,被应用到生产实践后,增产 10.18%,仅大豆灰斑病防治一项成果,一年就为分局增加收入600余万元。这些成果曾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新技术推广奖”“科技进步奖”,管局、总局和黑龙江省的奖励。有一次梧桐河农场有位专业户的西瓜得了病,已经长到十多斤重的西瓜面临大片死亡,她得知后,到地里指导,使濒临死亡的西瓜恢复了茂盛的姿态,秋后,几位农户感激地送来了丰收的西瓜。她在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7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86年、1991年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李本亭(1942.12—)山东莒南人。1960年3月在勤得利农场参加工作,1973年 8月入党。历任勤得利农场拖拉机驾驶员、机务排长、生产队长、一分场党委书记、农场林业公司经理、二分场党委书记、场长、农场农业科技中心党总支书记。1977年,他到全场亏损最多的一分场五十队任队长,采取大兴水利、秸秆还田、合理轮作等措施,使连队扭亏为盈。1980年盈利18.5万元,1982年盈利36.8万元,1983年盈利23万元。他一心为公,勤恳工作,在队六年间出勤1986天,年均 331天,受到群众的赞扬。1981年被评为总局特等抗灾模范,1983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李 斌 李斌(1955.10.16—)辽宁海城人,宝泉岭分局高级中学教师,高级职称。1975年 1月参加工作,1978年8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1982年8月毕业。从教二十多年来,长期担任班主任和学年主任,2002年被聘为副校长,多次创造了班级升学率最高,高考各科平均成绩最高,班组和学年进入一表录取线人数最多的历史最好成绩;1994年以来,先后被授予垦区十佳教师、优秀教师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5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李炳义(1942.12—)北京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党员。 1963年高中毕业支边来到二九○农场,曾任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在二九○农场任校长期间,高中教育成绩卓越,1983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后就任宝泉岭分局教育局长后,分局被评为省级“两基”工作先进局,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居垦区前列,高考成绩在垦区及周边地区有很高的知名度。 李才(1953.12—)山东人, 现为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二十九作业站工人。他在原来生产队是旱田队时,带头承包了生产队的机车和农具和承包旱田 450亩,靠科学种田,连年盈利;农场开发东大甸子水田后,他又带头承包了 370.5亩水田,转卖大型机车和农具,购买小型水田机具配套;他积极应用新技术,在二十九作业站第一个购买水稻自走式割晒机,第一个购买钢管标准大棚育苗,他率先推广优良品种、应用配方施肥、采用先进叶面肥和液体复合肥,平均每年生产水稻153.75吨,垧产7.5吨,年收入5万元以上。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昌云(1966.8.2—)山东齐河人,2002年 7月入党。1983年10月在前进农场参加工作,曾任农场服务公司工人、前进油脂厂油脂车间工人、车间副主任、主任、生产副厂长。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长春(1962.5—)生于查哈阳农场金边分场,现任查哈阳金边管理区第八居民点主任。2000年他担任四队队长,该队是全分场第一大的生产队,拥有耕地 2.5万亩,经过三年努力,职工富裕起来,由三年前人均收入2 100元,上升到5 700元。2003年他又被调到八队,大力提倡科技种稻,使这个队水稻平均亩产达到 1 200斤,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还清了陈欠。因此,他被称为“治穷队长”。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长福(1935—)辽宁沈阳人,党员。1951年参军,1958年转业来垦区,先后在裴德医院、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任医生、副院长,1983年任院长,将门诊部迁到繁华的密山市,与上海闸北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与日本小野町地方病院缔结友好医院。加强人才培养,千方百计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院职代会投他的胜任票为100%。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长根(1941—)河北枣强人,党员。1960年在友谊农场养路段参加工作,1979年任管理站路况员,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脱离劳动、经常与工人一起在道班工作。1978年丰源道班返浆,他与工人起早贪黑地治理,使公路恢复了正常,公路完好率达100%,他多次受到表彰,1972—1978年被评为合江地区公路系统先进生产者,1982年被评为省公路系统先进生产者,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长河(1962.1—)望奎人,1978年在七星泡农场参加工作,历任农工、机务工人,1992年任十二队车长。在大修过程中,他往返16里路,早去晚归从不叫苦,还主动到废件堆中找能用的件,修旧利废为队节省。在他的带动下,本车组的费用明显降低,1992年与1991年相比降低20%。车组的机车由于爱护得好,检修得好,出车率达96%,完好率达97.5%,时间利用率达94%,作业量达18 000亩。被管局被评为机务战线先进个人,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长江(1935.2—)山东金乡人,1963年投奔亲属来到友谊农场,1969年红兴隆医院组建时来到医院食堂工作,20年里,先后从事过炊事员、炊事班班长、司务长等工作,他每天从早晨4点钟开始干活,一直忙到晚上 10点钟,从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以前,蔬菜都靠采购,为了让住院患者吃得好一点,他带领着炊事班的同志养了近50头的肥猪和种了近70亩地的蔬菜,白天给患者做饭,晚上还喂猪,改善了患者的伙食,也为医院省下了一笔不小的经费。医院的营养食堂没有自来水,他就每天在近300米的路上来回挑 50多担水供患者饮食用。1980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长林①(1969—)河南淮阳人,党员。1984年在格球山农场参加工作,现任格球山农场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1998年带头办家庭农场,从原有的1 800亩土地发展到现在的4 000多亩,达到了机车配套。现有纽荷兰整地机械1台、天津60运输车1台、1075收获车1台、配套农具4台件。2003年在遭受历史上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仍获得纯利润 21万元。2004年种植小麦1 44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6%,种植白瓜子面积840亩、大豆1 720亩。实现小麦单产550斤,亩利润140元;大豆单产400斤,亩利润106元,种植业实现利润49.7万元;运输车实现利润2万元;纽荷兰车整地获利润8万元,收获机获利润5万元,共计实现利润64.7万元,被推选为格球山农场首届农业协会理事。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长林②(1926.2—?)绥棱人,党员。在绥棱农场一分场担任大车工人期间,每次出车前,都提前到马号去看马,问饲养人员,晚上马吃料如何,发生了什么情况。他十分爱护马匹,在使役上他决不乱打马。对上级交代的工作,总是忠实地完成。1972年春季去二分场水库拉工具,天气很冷,他怕天冷马饮喂不及时,深夜起来两次查看。到山上拉条子时,总是千方百计的克服困难去设法完成。群众和领导一致认为他是忠实可靠、埋头苦干的好同志。1972年获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劳动模范称号,已病故。  李长彦(1955.7—)山东高密人。1974年 9月从哈尔滨市下乡在兵团六师工程连参加工作。1977年11月入党。历任建筑工程公司工人、前锋农场生产科技术员、九队队长、农场良种站站长。1985年与5名伙伴办起了开发型家庭农场,种植的小麦 3 000亩、大豆5 000亩收成可观,粮豆总产500吨,单产172.5斤,一年为国家生产粮豆62.5万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27 272.5公斤,农场纯收入5万多元。耕地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拥有固定资产 140万元,累计经营利润 170万元。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垦区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标兵、全省青年劳动创造标兵。1989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青年勇于改革新星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0年被国家科委、团中央被评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 李超(1922.9—1998.11)湖南零陵人,1948年 10月参加工作。他是宝泉岭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工程处的一名瓦工、工长,他服从组织安排62岁才退休。在他退休的前几年中,腿被扎坏走路都很困难,胃手术后切除二分之一,但他始终保持老黄牛拉坡一个劲,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工作从来没有变过样;每年的施工期两头的两个月的活是最难干的,春季没开化就起早贪黑抡大镐刨冻土,冬季外面下雪了屋内点着铁炉抹大泥,领导交给的任务保证按时完成。他所在的单位有四个工号,他的工号完成的产值最高、工程最优良、节余的材料费最多。1980年、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2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李臣弟(1944.8—)山东茌平人,1970年1月入党。1959年8月在勤得利农场参加工作,历任农场三分场通信员、指导员、分场党委副书记、农场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鸭绿河农场党委书记、创业农场党委书记、洪河农场场长、书记、建三江农垦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曾经10次受到农垦部、总局党委、合江地委和建三江管局的表彰奖励。1979年被评为全国农林水系统先进工作者,1979年、1982年两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成文(1946.12—)呼兰人,党员,中专文化。1966年9月在五九七农场参加工作,历任技术员、车间主任、修造厂厂长、工业科科长、水泥厂厂长、科协副主席,199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7年担任水泥厂厂长,翌年,扭亏为盈14.6万元,1989年因故辞职,1992年农场再次任命他为厂长。他从原材料进厂到生产车间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过去水泥标号275#占30%,325#占50%,425#只占20%。标号低、凝固差,产品积压,效益差。通过质量管理,消灭了275#。325#占25%、425#占70%、525#占5%,水泥获“垦优”品牌。从厂长到工人全员实行吨水泥含量工资制,与质量、产量、安全生产挂钩和质量一票否决制。1992年实现利润50万元、1993年63万元、1994年40万元,1995年建筑行业滑坡,仍实现利润20万元。 李成彦(1960.11—)辽宁本溪人,本科学历,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0年11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代理排长、生产队副队长、队长、宝山农场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党办主任。1993年他担任宝山农场四队队长,水稻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6 300亩,产量大幅度提高,1995年全队水稻大中棚育秧达90%以上,机械化程度超过 92%,人均收入实现5 400元。在旱田种植上、他推广特色种植、甜菜纸筒育苗,玉米钵育摆栽,甜菜亩产达4.7吨,玉米亩产突破800斤,增加了职工收入,生产队成为小康队,连续三年被评为农场先进单位。几年间,出动义务工1 500多人次,修路2 000多延长米,栽绿化垂柳300多棵,各类花木近 1万株。1994年全队吃上自来水、修建公厕两个,建办公室1栋280平方米。1995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成毅(1958.12—)密山人,黑龙江北大荒麦芽集团一厂厂长。 他始终抓对麦芽集团一厂扶强,抓大麦基地建设,抓市场经济,抓企业的改革。麦芽集团年生产量 80%以上原料使用的是垦啤 2号,具有吸水快、萌发慢、葡聚糖和蛋白质含量高,且难溶的特点,再加之浸麦水温低 (地下水6—8℃),他以制麦理论为基础,通过技术攻关,形成了本地区垦啤2号大麦行之有效的制麦工艺,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成臻(1940.1—)女,山东莒南人,党员,小学文化。1959年 8月支边来勤得利农场工作,历任农场农工、一队副队长、试验站妇女队长、机关勤务工人。1960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1961年被评为垦区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出席全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李承东(1965—)山东长青人,现八五○农场二十三队职工。自1990年担任康拜因E—514车长以来,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到农具场保养机车,晚上最后一个从地里回来,由于与他对机车保养检查的仔细,机车完好率达到100%,他驾驶的E—514,在连队秋收和麦收工作中,亩损失量最低,单车作业量为15 000多亩,连续3年排在全场前列,在同行业中起到表率作用,连续3年被评为农场、管局劳动模范。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承明(1962.5—)山东茌平人,1977年10月在勤得利农场十九队参加工作,1989年 7月入党。历任农场十九队机务工人、三十四队副队长、四十三队队长、六队队长、水稻开发办公室主任、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勤得利分公司副总经理。他1993年任六队队长时,全队累计纯收入户均55 921元,劳动力人均收入53 125元,人均18 478元,在全场率先安装了闭路电视,购置了液化气灶,成为农场、分局“双文明先进单位”。1992年、1994年被评为建三江管局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传新(1952.9—)山东城武人,党员。1969年在海林农场参加工作,在任九队机务队长时,在1987年的抗灾夺丰收龙口夺粮的战斗中,忘我的工。九队机务队连年被评为管局,农场标准化连队,个人连年被评为管局农场劳动模范。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春华 李春华(1946.7—)女,辽宁康平人,1962年毕业于龙江县师范学校,1969年调入七星泡农场,1981年7月1日入党。分别在五队、八队、水利队,场直从事教育工作。教过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她所在的水利队小学校,有 49.7%的学生家长是继父继母,她对这些学生总是给予照顾,使她们受到母爱的温暖,一次学生衣永军有病,高烧到39度多,她发现后,就让他坐在火墙边,每天带他到卫生所打针吃药,使他的病很快好转。使衣永军的家长深受感动。她教过的班级,学生合格率都在90%以上,从1979年到1985年,她年年被评为农场劳动模范,1982年省政府又授予“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的先进教师称号;1983年由《人民日报》《文汇报》等七家报社联合举办的“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4年被评为总局先进个人;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省司法厅给记二等功一次,并被评为司法部“先进个人”,出席了代表大会。 李春怀(1963.10—)辽宁铁岭人,大专文化,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 4月12日入党,农艺师。历任技术员、科员、科长、副总经理。在二九一农场,他抓农业生产上以水稻开发为主,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从1996年前的3万亩快速发展到 30万亩。并同有关部门一道制定绿色有机农业规划,制定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建立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11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6 262亩,建成高科技集中育秧基地18个、标准化水田15个,建立本田高台育苗带80多条,实现育秧基地钢骨架大棚、微喷苗床精播100%实现林网化、路网化、渠网化、本田方条田化的“三网四化”格局,在品种调优、新技术应用、节水灌溉等方面调整快、应用好。2001年,他调入御绿米业公司。2002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李春文(1954.5.5—)集贤人,大专学历,政工师。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92年8月入党。历任友谊农场四分场一队拖拉机驾驶员、机务队长、四分场六队队长、五队队长、四队党支部书记。在担任生产队领导期间带领职工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1992年和1999年两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翠兰 李翠兰(1932.3—)女,鸡西人,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妇幼大专班,副主任医师。曾任克山妇幼保健院院长,兼任黑龙江省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她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多年,1983年多次被评为农场、管局、总局级先进工作者;三次获黑龙江省“妇幼卫生先进工作者”,1997年荣获“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荣获“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在医疗保健业务当中她推行了“管理科学化,表格规范化,保健服务程序化,工作目标化”。自婚检开始实行婚检、孕产、儿的母子一条龙管理方式,婴儿死亡率由建院初期的 46.4%降到1999年的4.85,孕产妇死亡率自1989年起连续十年为零。妇女、儿童常见病发病率都大幅度下降等。单位曾多次被评为农场、管局、总局及先进单位,并于1997年、1998年分别获省“先进妇幼保健院”和“母婴保健法执法先进单位”的称号,成为省内外同行,学习的榜样,广东、海南、新疆兵团卫生战线领导都来参观学习过。  李代君(1961.10.20—1998.9.12)安徽太和人,高中文化,1996年7月入党。1979年 3月在青龙山农场参加工作,历任农场八队车长、机务副队长、十七队队长。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道鸣(1948.2—)安徽合肥人,1990年底担任虎林电厂厂长,任职以来,虎林电厂一年上一个新台阶。1991年盈利150万元,1992年盈利219万元,1993年盈利 315万元;1994年完成利税555万元,1995年利税达到644万元。此五年正是“八五”的五年,电厂主业发电量比前五年增加83%,工业总产值比前五年增长61%,国民总产值比前五年增长2倍,利税比前五年增长4倍,利润比前五年增长1.8倍,职工人均收入比前五年增长 1.4倍,1995年达到6 300元,五年还贷付息1 235万元,电厂负债率仅仅只是36%。虎林电厂先后被电力工业部授予“全国地方小火电节能降耗先进单位”,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垦综合效益百佳企业”;1995年被电力部授予“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他也连续四年被评为牡丹江管局劳动模范,总局授予“垦区优秀企业家”,1995年被评为全国五百佳改革企业家,同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李德彬(1962.4—)四川泸县人,研究生学历,党员,一级警督。1979年 5月参加工作,在八五二农场二中任教师、校长,1990年后任司法科副科长、农业总公司办公室主任、检查室主任。在红兴隆农垦公安局南横林分局任局长期间,侦破各类刑事案件90起,其中重特大案件41起,抓获逃犯9名、犯罪分子116名,查处治安案件627起,处罚837人,辖区治安稳定。1999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公安分局2003年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级公安派出所。2000年他本人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被垦区公安局授予个人三等功,2002年被省公安厅授予个人二等功。 李德才(1961—)山东陵县人,1982年在完达山食品厂参加工作。1986年,完达山食品厂从瑞典引进的无菌软包装饮料生产线出现故障,自动停机。他连续工作4昼夜,排查100多个元器件、1万多个电路连接点,终于排除了设备电路故障,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1992年末,完达山食品厂从上海引进一条全自动控制的“乳珍”生产线。在厂家没有派人的情况下,他完成了全套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革新了设备中不合理的部分电路和器件,增设了杀菌机等附件,保证了乳珍的如期投产,为农场节约了资金。同年,他修正电脑数字冲床参数成功。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德江 李德江(1932.2—)女,绥化人,曾任赵光糖厂机修车间党支部书记。她曾是中国早期的女子拖拉机队的驾驶员之一,这个队有德特54型拖拉机4台、联合收割机4台和农具,她与另外20名年青的姑娘们团结互助,克服困难。备耕工作开始正是严寒的初春,刺骨的寒风夹着阵阵雪花,冻得伸不出手来,但是女拖拉机手们都仔细、认真检修每一台农机具,对任何一个螺丝和零件也不放松。这一年上级领导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在914垧土地上种出1 784吨粮食。春耕时提前3天完成了播种任务,降低成本5 830元。她经过几年锻炼,入了党,并提拔为生产队长,1953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出席了在齐齐哈尔召开的表彰大会。 李德林(1933.8—)江苏沛县人,1983年在八五六农场三队带领猪号承包组的同志每天早上班、晚下班,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有时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还去帮夜班的同志喂猪,在母猪产仔期间,晚上加班至九、十点钟。年末存栏完成计划的 107%,共出栏肥猪260头,完成计划的102%,积肥300吨,创产值5万余元,盈利1万余元。个人收入比上年增加了 5%,1987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德山 李德山(1930—)呼兰人。1946年参加工作,1949年 3月入党,先后任宁安农场学员、驾驶业区主任、党支部书记。1947年1月到延寿县庆阳农场筹建松江省第一机械农场工作,1947年6月至1953年9月在省委工农文化干校学习,1956年 12月任宁安农场生产队党支部书记、东京城人民公社副社长。在宁安农场曾创造小麦联合收获日班效32.6垧的全省最高纪录,连续五年被授予宁安农场和宁安县劳动模范,1953年原松江省授予劳动模范。1963年 3月调入克山农场,先后任二分场副场长、五分场场长、农场革委会副主任、副场长,1983年 3月任克山农场场长,1985年2月任党委书记,1986年6月任调研员。1990年4月批准为高级政工师。1983年5月12日由农场副场长改任农场场长,1984年10月至1985年1月仅仅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使农场改革工作基本就绪。1983年以来,两生产粮豆2 837万斤,平均亩产 432斤,1984年总产值达5 500万元,平均盈利 1 203万元。1983年被授予总局劳动模范,1984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并进京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观礼。 李德胜(1961.8.8—)生于尚志一面坡,1978年在尾山农场七队参加工作,自1985年担任尾山农场十三队副队长后,潜心钻研农业知识,深入田间调查研究进行对比试验,他起早贪黑,不知疲倦,从种子选留到配药,发芽试验、种植等全过程,他都亲自操作、亲自管理,经他设计的小麦种植生产技术攻关,连续三年获得小麦平均亩产703斤,单产780斤的好成绩,受到了农场和上级机关的表彰和奖励。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德尧(1948—)肇东人。1965年在闫家岗农场参加工作,1969年调引龙河农场生产科,1980年到北安分局农业处任农情统计。他及时准确地向局领导、业务部门反映情况,提供数据,使领导了解己彼情况,正确指挥生产,安排工作计划。1983年出席了“全国第三次农情工作座谈会议”,被评为全国农情信息先进个人。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德忠(1957.5—)河北昌黎人1979年7月入党。1974年 11月在兵团二十三团参加工作,任二十三团机务驾驶员、八五九农场车长、生产队长、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农场纪委干事、东安渔场场长、罐头厂厂长、农场乳品厂厂长、农场副场长。1993年、2002年两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殿君(1956.2—)辽宁兴城人,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1973年 1月毕业于友谊农场五分场中学,1978年 6月入党。历任十八团五营八连农工、教师、农工排长、武装连代指导员,五分场宣传干事,1979年后在饶河农场分别任党委宣传部通讯干事、农场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农场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场长。1995年 2月任红兴隆农垦公安局长、1997年2月任红兴隆分局副局长、2000年1月任北安分局党委书记。1979年和1980年被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1982年被评为农场优秀党员,荣获三等功;1989年被评为管理局模范党务工作者;1990年被评为管理局优秀青年工作者;1991年由管理局党委记二等功;1994年被评为总局老干部工作先进领导干部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农垦公安系统优秀领导干部,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殿凯(1952.6—)山东平度人,本科学历。1991年6月在北兴农场参加工作,1997年9月入党,在基层单位从事11年畜牧技术工作,1986年任种禽厂厂长,1996年任畜牧公司经理。1999年,选出12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场进行分片包干,签订责任状,全场奶牛平均产奶量从1999年的4.7吨增至2001年的6吨。任公司经理后,使冻精配种技术在全场加快了应用,各种畜类冻配量逐年增多,其中肉牛在三年内增加了128.9%。2001年,外出为养牛户购牛15次,在全场召开6次养牛现场会,现场指导420余户、千余人次,进行技术咨询9 000余人次,种植青贮2 400亩,落实饲料地1 500亩。1990年后,9次获场先进工作者称号、2次管局畜牧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殿良(1926—)哈尔滨人。1949年在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工作,1950年后在九三任分场场长、二九○农场副场长、军川农场场长,1978年任胜利农场党委书记。任职期间,农场于1978年、1979年两度被农垦部授予全国农垦系统先进集体,1956年在九三荣军农场期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李殿明(1959—)山东郓城人,1981年毕业于农垦林校,分配到绥滨农场苗圃任技术员,1982年在职高任教,1983年调入林业科,1986年入党,1993年在绥滨农场木材厂任党支部书记,1995年任林业局局长,2002年调到分局林业局,2004年任分局林业局副局长。曾多次被评为农场、分局、总局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获总局绿化奖章、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奖章,2002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93—2003年,有六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政府三等奖。 李殿训(1936.7—)山东人,是兴凯湖造纸厂二车间一名钳工班长,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当上一名班长,善于组织工人对机械设备进行改造和技术革新。二车间是制浆车间,工作环境差,尤其是冬季钳工室外工作很困难。他和工人在外作业,对每个工段的设备都检修保养到位,减少了设备故障率,提高了生产效率。他所管的班组在科技攻关中,大胆尝试,他组织钳工改造了切草机皮带槽,为车间创效千余元。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恩和(1955.7.10—)山东武城人,本科学历,党员,会计师。自2003年9月任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公司总经理以来,全面完成了集团豆粕、豆油、保健品销售任务,产品不仅在全国各地销售,而且还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盟。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2005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74.6亿元。在全省和同行业中名列前茅。1985年被省工会被评为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恩瑞 李恩瑞(1949.8—)山东武城人,荣军农场种子公司经理。他任种子公司总经理期间,把一个连年亏损的生产队办成一个有科研、气象、种子加工、种子检验、种子繁育科目齐全的种子繁育基地。承担着省、总局、分局和农场各项研究课题及新技术推广工作。并与黑河、北安、克山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农科院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1996年与省农科院共同组建了省农科院荣军种子试验示范基地,优先引进了省农科院的优良品种及新技术。2000年,又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组建了中国农业大学荣军试验基地。主要产品远销内蒙、河南、辽宁、上海、安徽等地。1995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李恩喜(1958.11—)满族,辽宁辽阳人,党员。毕业于中央党校, 曾任友谊农场九分场团委书记、一分场党委书记、依兰收获机厂书记、厂长、三江食品公司总经理,后任北大荒商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尔萍(1962.7—)女,富锦人,高中文化。1981年 12参加工作。1987年7月入党。在任友谊农场九分场二队化验员以来,每逢麦收、秋收等收粮食的季节,都是昼夜和职工群众奋战在一起,常常打通宵,有时困了就在晒场打个盹,直到粮食达到安全水分。2004年她帮助贫困户李德义家发展养猪业,年初给买猪仔和2吨玉米饲料,同时帮助他家开起豆腐坊,累计投入1万多元,使李德义家当年脱贫,还有了存款。还主动帮助队里年迈的二位老人做棉衣、买秋菜、拉烧柴,受到了乡亲们的夸奖。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方奎(1955.5—)辽宁省本溪市人,本科学历,现为红兴隆分局教育局长、党委书记。历任过中学教师,机关组织、人事宣传干部,担任过工业企业党委主要领导,大部分时间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曾获省优秀组织员、市级人事系统先进个人、省级防“非典”先进个人、优秀北大荒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分局级劳动模范等荣誉,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芳(1969.10—)女,山东乳山人。1990年7月在胜利农场中学参加工作。任农场中学数学教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学与点拨相结合”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创新精神。她连续五年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师,在分局升学统考中连续五年名列前三名。她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贫困生,她曾将一千元资助给自己的两名特困生。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 凤 李凤(1958.11—)女,吉林榆树人,高中学历。政工员。1975年8月参加工作。2002年 6月入党。历任五九七农场工人、友谊农场四分场七队小学教师、友谊农场畜牧公司保管员、妇女干事,自1996年起承包畜牧公司猪场,采用综合配套技术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配比率,采用母猪分娩高床、仔猪保育技术,使仔猪成活率比原来提高15%,两月龄仔猪体重达 20公斤以上,采取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使每头母猪多产 0.4窝仔猪。1997年繁育的95头瘦肉型种猪通过国际检疫标准,出口俄罗斯,受到俄罗斯专家的好评。在友谊第一个养起鸳鸯,成为农场珍禽养殖的带头人。近年来,又承包了五九七农场水库,养殖种鹅、商品鹅、肉鸭。先后被评为农场三八红旗手、计划生育先进个人、优秀妇女干部及红兴隆管理局工会积极分子,2002年分别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李凤春 李凤春(1930.4—)蒙古族,科尔沁左翼中旗人,工程师。1947年5月参军,1949年4月转业,1956年11月入党,先后在查哈阳农场、海伦农场担任拖拉机驾驶员,1955年 3月调入克山农场,历任拖拉机驾驶员、生产队长、分场副场长、分场场长、分场党委书记、场司法办主任。195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56年获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李凤海 李凤海(1938—)山东蒙阴人,党员。1959年支边来北大荒,在普阳农场历任农工、拖拉机手、包车组长、科研站副站长,1960年开始做机务工作,不久即担任包车组长。十五年来,他以高效低耗驰名垦区。197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78年被农垦部授予全国农垦系统先进生产者称号。他的包车组,由于坚持做到三勤、六封闭,十五年后,他驾驶的那台拖拉机的发动机部分及各条易损线路,都还是出厂时的原件。与其他同志一起先后改制成六铧犁、精量点播机、上囤机、堆场机等,参与完成技术革新30多项。1972年,他的10号车组负责开荒,十六个支重轮全部磨损到报废尺寸,坚持不领新的,在每个支重轮上焊三圈14毫米的钢筋照样使用。有的犁臂打成数块,焊上再用。犁臂、犁胫磨短了,他们就用弹簧加宽的办法,先后焊三十多块,使用了五年。 李凤兰(1940—)女,山东人,党员,1964年在八五○农场十八队参加工作,1975年 2月调农场中学高中化学教师,后任八五○农场中学党支部书记、农场教育委员会党总支书记。任高中化学教师期间,她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了学生的身上。当时,她的孩子小,家中无人照看,但为了学生她独自放在家里,起早贪黑地辅导学生,她注重抓好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敬。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在她任党总支、党支部书记期间,八五○农场中学连年被评为农场先进单位。 李凤雷(1946—)女,197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员,曾担任农垦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凡在她们科治疗过的患者都称赞妇产科。一名外地患者慕名前来找她治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手术治疗,疾病痊愈,这名患者目睹了一例又一例的精心治疗、不收钱物的事,可这位患者临出院时巧妙地打听到她的家,前去看望,并带了钱物,李主任热情地接待并谢绝了。这位患者含泪诉说了这些经过,并建议领导表扬她和所在科室。1987年她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凤林(1943.10—)肇州人,小学文化,党员。 1973年被和平牧场党委任命为加工厂厂长后,使加工厂成为总局级文明单位。他在加工厂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加工厂年纯利润都在 5万元以上。1976年他又组建了两个新车间——经炉白铁车间和发电电焊车间。从不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加工厂粮食加糠和粮食下脚料较多,他的妻子一直没有工作,在家养点鸡、猪,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他把家里的养殖业全部停止。1975年和197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凤鸣(1950—)山东陵县人,1968年在八五○农场参加工作,先后任车队修理工、车间主任,1982年任车队队长期间,车队连年盈利,1984—1987年总计盈利65.6万元,他为了落实车队的承包责任制,跑了本地区十几个车队学习先进经验和管理办法,结合本队实际,制定了承包方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1987年完成527万公里的运输任务,盈利 28万元。他连续三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凤霞(1953.7—)女,双鸭山人,本科学历。1968年下乡到二龙山农场,1981年调到二九一农场,1988年4月28日入党,1996年到农场街道办工作,带领37名同志,担负场区8 000人口、四平方公里的社会管理工作,54个公共厕所被管理的井然有序,年清运垃圾 7 000立方,营区清沟40 000延长米,种花13 000平方米,管理绿化树7085棵,居民区铺垫沙石路22公里,每年养护3 000多立方,还担负着6公里长25 600平方米的水泥路清扫。农场街道办被省民政厅授予“全优乡镇街道”,被总局授予“安全文明小区”。被总局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她连续多年被农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工会积极分子及分局优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凤云 李凤云(1959.12—)女,肇东人,逊克农场第一管理区十八居民组职工。 1993年,她用前几年种地挣的两万元钱,花 1 500元钱从克山买回长白哈白杂交瘦肉型仔猪30头,还买回了20多本养猪的书,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学一点、用一点,掌握了猪的科学饲养技术和猪的常见病的治疗与防治的经验和方法。1994年由30头猪增加到140头,出售商品猪120头。1995—1996年两年养猪166头,盈利6万多元;扣塑料大棚500平方米,收入 5 000余元;建鱼池一个150平方米。1995年5月她又上克山为十四队其他养猪户买回了52头仔猪。在她的带动下, 1995—1998年十四队户均养猪达15头以上,另外她还主动担任起生产队的兽医,谁家的猪有病她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就算给猪看病。1995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福洪(1955.5—)山东胶南人,1991年8月入党。1971年2月在兵团六师二十三团参加工作,曾任八连驾驶员、八五九农场八队机务车长、汽车队驾驶员、汽车队副队长、队长、农场运输公司经理、农场货运管理站站长、农场客运站站长、公路站站长。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福全(1965—)山东牟平人,延军农场第九居民组职工。他承包耕地 1 182亩,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 200余吨,代耕面积2 700亩,他的机车从不带病作业,有故障不过夜,机车出勤率达 98%。他所作业的地块均能按要求达标,群众满意。2000年春涝严重,他适时抢播,所在作物全部抢在了高产期,当年盈利11万元。1996—2001年连续被农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2001年被宝泉岭分局授予“北大荒好职工标兵”称号,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福堂 李福堂(1933.6.17—)辽宁人,初小文化,党员。 1960年在二龙山农场五分场三十队参加工作,被评为省级劳模时才34岁,当时他以代干身份任二龙山农场五分场粮油加工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加工厂有85名工人,负责全分场十个单位职工居民的粮油供应工作。他白天黑夜同工人们奋战在生产一线,常常一个星期不回家,连续多年被评为农场劳模。197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李福兴(1946.3—)山东宁津人,党员。1970年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到兵团六十三团卫生队,历任医师、主任、院长,1985年调总局总医院,现任感染病科主任医师。是卫生部布病疫苗反应专家咨询组成员、省传染病学会委员、省防痨协会理事,省职业性布病专家组成员、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省地方病先进工作者、省创新能手、医院先进工作者。1983年他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布病专科病房,两项科研课题获省级科技进步及新技术应用项目奖。1998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临床布鲁氏杆菌病会议,邀请他做专题讲座,2001年卫生部调查河北省石家庄市 1 800人接种布病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群体事件,他作为唯一的布病临床治疗的专家,成为“布鲁氏杆菌病疫苗专家反应咨询组”成员。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福占(1955.2.28—)山东胶县人。1972年参加工作, 1983—2000年任八五六农场三队指导员、农场商业科科长、商贸公司经理、农场副场长,现任北大荒米业公司总工程师。他在生产队任指导员期间,生产队年年盈利,并创年盈利80万元的历史纪录。在任商业科长及商贸公司经理期间,年收购大豆突破万吨,收购白瓜子超过十余车皮,创造建场以来历史纪录。1987年、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富春(1949.5—)山东成武县人,党员,本科学历。1968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江滨农场十六队党支部书记、农场组织部部长、粮食科科长等职。多次被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998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他做基层党支部书记多年,曾多次受到农场党委的表彰和奖励,1996年调任粮食科科长,为农场粮食销售多次随赴大连、常州、江苏、山东等地考察粮食市场,并与附近各大粮库建立粮食销售网点,签订了长期的粮食销售关系往来合同。农场粮食科连续五年被评为“行业系统”先进单位。李耕田,山东东明人,党员,本科学历。1984年参加工作,现任军川农场种子公司党支部书记。1992年被聘任到农场水稻办任技术员,后任水稻办主任,1994年被评为管局水稻开发先进工作者和农场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先后编了《水稻旱育稀植论栽培亩产千斤技术规程》和种稻四季歌。种稻户人手一份,确保技术规程落到实处,服务指导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没有车,就骑自行车下队,有时要走20多公里的路。1994年水稻垧产超过 8吨。在种地资金紧、物资送不来、播种难以完成时,他到总局、分局和桦川筹措资金60多万元和一些急需物资,保证了种植面积。1996年全场水稻面积以达到55 000亩,亩产超千斤户逐年增多。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功俊(1950.1.18—)江苏阜宁人,1973年11月入党。1968年9月从上海下乡在兵团二十五团参加工作,历任三十六连战士、副连长、连长、七星农场四分场场长、农场林业科科长、副场长、1991年12月任勤得利农场副场长,2002年 6月任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关章(1952—)浙江桐庐人,党员。1970年 5月在格球山农场参加工作,历任拖拉机手、保管员、农业技术员。1985年10月任七队队长。1987年由于受涝、雹灾,使40垧小麦基本绝产,250垧大豆,110垧油菜严重受灾,面对严峻的形势,他带领全队职工抗灾自救,精打细收,节省开支,大搞副业,取得较好的收效。全队副业、农业总收入24万元,职工人均收入 2 400元。三年中带领职工挖沟渠2 000多米,修田间道路1 000多米,拯救涝洼地20多垧。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光聚(1947—)山东沂水人。1972年在甘南种牛场参加工作。1977年到长吉岗农场五队当工人。他耕种60亩土地,1987年在多灾之年仍取得了好收成,总产值达 3 780元。1987年奶牛产奶 11吨,产值7 400元,总收入11 180元。当听说有的职工没钱买种子化肥时,就主动买回来,送到他们家。有的职工家缺少劳力、畜力,他就主动带上自己的车马帮助生产。他不声不响的无私助人的精神受到群众的赞扬。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光仁(1951.9—)吉林榆树人,初中文化。1969年参加工作,在友谊农场一分场三队当工人。他每年都种植60多亩大葱、辣椒、土豆等蔬菜。他引进的“旱大白”马铃薯,通过温室催芽,覆膜移栽,实现了一年两作的种植模式,使亩效益达到 1 100元以上。在种植中他还发明了马铃薯抛秧机、西瓜嫁接器,使马铃薯生产每亩节约成本40多元,提高西瓜嫁接效率 5倍以上。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三队掀起了蔬菜种植热潮,每年仅马铃薯种植就达到 150多亩,并在他的帮助下顺利销售。他本人被友谊农场授予“种田能手”的称号,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光庄(1938.12—)辽宁盖县人,绿色草原牧场副场长,高级畜牧师。1956年2月,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学校化工专业。1964年 1月调入绿色草原牧场任兽医院化验员。1980年后先后担任第四生产队队长、畜牧科长、绿色草原牧场副场长。在担任副场长期间主持和参与的农牧渔业部的“草原建设综合技术措施”、“黄牛改良及核心群选育”两项科研,历经三年,完成了合同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分别取得了经济效益4.26万元和58.9万元,同时加快了牧场黄牛改良和草原建设速度。在全场大力推行有机农业,亩施有机肥由过去的0.4吨,提高到1.5吨,玉米单产由过去的148公斤,提高到350公斤。1989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广发(1942.12—)山东日照人,1959年8月在七星农场参加工作,1963年 3月参军,1967年3月入党。1968年2月退役回垦区工作。曾任部队卫生员、兵团六师二十五团卫生队医生、七星农场职工医院医生、建三江中心医院传染科副主任、管局卫生防疫站副站长,1995年 3月任站长。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广志(1948.2—)哈尔滨人,党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高级讲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1963年到北大荒,在通北农场四分场参加工作,44年来先后在赵光农场四个队任过指导员、支部书记,后到管局科研所任支部书记、讷谟尔电厂和赵光机械厂任车间支部书记、党委书记、赵光党校任校长及党委书记、北安分局物资公司任总经理及党委书记、调研员等职。曾先后获农场、分局先进生产者、廉政先进个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4次,总局、黑河地区模范共产党员各1次,1987年、1992年、1999年三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广忠(1936.8—)辽宁锦县人。自1970年担任龙镇农场公安分局治安股长以来,熟练掌握辖区重点人口和重点地段情况,经常深入辖区,三年来全场治安状况良好,未发生重特大案件。同时,带领干警及时准确的破获了两起突发流窜人身伤害案件,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1973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贵清(1949.10—)四川大邑人,现任八五六农场副场长、西岗齿轮总厂厂长。 他将西岗齿轮总厂、齿轮厂、齿轮机械公司“三合一”的管理模式,找出了一条适合西岗齿轮厂自身发展的出路。三年来,工业产值由2001年的800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3 000余万元,年平均增长92%,销售收入由同期的510万元增长到2 800万元,利税由同期的70万元增长到 400余万元,新增固定资产2 004.52万元,实收资本由67万元增加到85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7 850元。从2002年起,他加大了载重汽车后桥螺旋伞齿轮的生产规模,共生产20万件汽车齿轮产品,下大力气开发变速箱总成和前桥总成,结束了在此之前配件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根本性转变。2003年在宾县建厂、当年投产。2004年被评为总局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李贵友(1956.9—)辽宁台安人,党员,绥滨农场八队职工。1984年办家庭农场,耕种1 648亩土地,三年来,麦类作物全部采取播前施肥、稀土浸种、叶面喷施多元微肥,筹资 6 000余元,先后引进合半 25、26、29、合交977四个大豆新月品种,进行对比实验,还到吉林引进四单12号玉米新品种。1986年初获得肥料条播改深施肥的技术资料后,立即动手改装投入了生产。又筹资六千元,购买了一台先进的播种、施肥、中耕用机。1985年纯盈利3.11万元,1986年盈利4.9万元,1987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仍盈利2.8万元,三年累计盈利 10.81万元。1987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李桂芳(1958.2—)女,辽宁凤城人,哈尔滨管局松花江啤酒厂销售员,从1986年从事销售业务后,当时她的孩子只有三岁,为了工作将孩子送给婆婆照看。家离单位六里多路,交通不便,又不会骑自行车,就每天早早步行上班,从未迟到过。为使企业产品尽快打开销路,她起早贪黑、不辞辛苦联系销售网点,在销售旺季,送酒送到深更半夜再回家是常事。她在销售岗位的八年里,为企业建立了25个销售网点,八年销售啤酒近8 000吨,1993年销售啤酒1 050吨,各项指标而名列企业销售榜首,1994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