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齐齐哈尔日报
《齐齐哈尔日报》是中共齐齐哈尔市委机关报。1954年9月15日创刊,4开4版,隔日刊。
1955年5月1日改为周6刊。创刊初期报纸发行3900份。副总编辑关士勋主持工作。
齐齐哈尔市是中国北方新兴的工业城市,报纸创刊后,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宣传提
到重要位置,突出宣传报道工业企业的增产节约运动。1954年10月18日,报纸发表《深入开
展增产节约竞赛,争取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以后几乎每月都发几篇社论或评
论员文章,阐述有关增产节约竞赛的组织领导、方针政策、经验教训等。在增产节约运动报
道中,宣传了一批具有高度工人阶级主人翁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造的先进典型。1954
年10月20日,该报发表黑龙江第一机械厂40%的工人主动降低工时定额,多为国家做贡献的消
息,及该厂农具工段小组长邢守元的文章《我们为什么自动“调标”,降低工时定额》,并
配发评论《高尚的爱国主义行为》。接着,陆续发表新闻报道、文章、评论和图片,并开辟
了专栏,连续宣传4个多月。与此同时,报纸对首先提出4年完成五年计划的齐齐哈尔第二机
床厂马恒昌小组,从推广先进经验到提前23个月完成五年计划,都做了突出报道。1958年4月
,又连续4天,在1、2版的重要位置,发表中共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学习马恒昌小组的决定、
马恒昌小组的经验总结、市工会召开的经验交流会消息,以及《全市职工的好榜样》的社论
,集中宣传了全市学习马恒昌小组经验,掀起群众性技术革新高潮的情况。随后,又陆续发
表了《光辉的九年》等介绍马恒昌小组先进事迹的11篇通讯。这两个典型报道,对动员全市
工人阶级为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新兴的工业城市,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到80年代,这两个典型,仍是全市工业战线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
这一时期,《齐齐哈尔日报》也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创刊后一年间,共发表批评
性的新闻报道、评论、来信、杂文、小品文264篇,占总发稿量的9%。批评的主要锋芒是针对
工业和基本建设中忽视产品质量,损失浪费,以及国营商业管理不善等问题。其中对齐齐哈
尔车辆厂损失浪费的批评和对玻璃厂生产萎缩的揭露,在全市引起了震动。对医务人员不负
责任问题,以及个别干部以权谋私与不道德行为的批评,也引起很大反响。
1958年6月,齐齐哈尔市划归嫩江地区管理。中共嫩江地委决定出版《嫩江日报》,195
9年2月末《齐齐哈尔日报》停刊。1964年初,齐齐哈尔市又改为省辖市,《齐齐哈尔日报》
于5月5日复刊。报纸仍为4开4版,周6刊。
复刊后的《齐齐哈尔日报》,在注意经济建设方面报道的同时,突出宣传学习毛泽东著
作、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促进干部、群众和企业革命化问题。1964年5月,报纸在《学习
马恒昌小组,促进革命化》的大栏题下,突出宣传了马恒昌小组“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
经验。1965年1月,又发表社论和一系列报道,突出宣传了齐齐哈尔车辆厂“集中到厂部,服
务到班组”的企业革命化经验。同时,报纸也陆续宣传了一批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先进个人典
型。其中,昂昂溪区回乡知识青年张秀芝学习毛泽东著作安心务农的事迹,在1年多的时间里
,就发表5次长篇报道,并配发了照片和评论,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
运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1月12日,《齐齐哈尔日报》被“造反派”查封,出版《
红色电讯》专发新华社电讯,2月14日,改出《新齐齐哈尔报》。4月,齐齐哈尔市革命委员
会成立,报纸成为市革委会机关报。《新齐齐哈尔报》各版大量刊登“文革”斗争的报道、
文章和评论,转发的电稿和大报稿件经常在70%以上。
1970年初,报纸改名《齐齐哈尔报》。1971年初,恢复《齐齐哈尔日报》原名,并出周
7刊1年多。1972年2月,中共齐齐哈尔市委成立,报纸又成为市委机关报。在周恩来总理和邓
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1972、1973和975年,报纸多次宣传了“嫩北平原大寨花—齐齐哈九
队”战胜灾害夺高产,连续两年过“黄河”的经验,报道了齐齐哈尔乳品厂、铁东陶瓷厂、
齐齐哈尔绣品厂大干快变、发展生产的事迹。反映了广大群众恶乱思治,坚持发展生产,建
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齐齐哈尔日报》把经济报道提到了重要位置,着重在经济
体制改革方面有影响的先进典型。1982年5月发表的齐齐哈尔市北方制鞋厂与哈尔滨万里鞋厂
开展对标活动,奋起直追,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0倍的事迹,被市工交工作会议作为主要典
型,在全市工交企业开展了“对指标、找差距、长志气、赶先进”活动。后来这一活动发展
到全市各行各业。这条消息在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奖。1984年4月发表的《知人善任的厂长,
肝胆相照的知音》通讯,报道齐齐哈尔市锅炉总厂厂长贺全安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识才、育才
、用才的事迹,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共市委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贺全安,争做新‘伯乐
’”。1985年,嫩江地区撤销,齐齐哈尔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报纸把农村全面调整生产结
构、发展商品生产的宣传,同城市搞活大中型企业、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宣传结合起来,发
表了黑龙江化工厂、挂车厂,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家电总厂,以及龙江县、泰来县等几
十个城乡经济改革的先进典型,并配发一些评论,推动了城乡经济改革的发展。同年10月,
在省委召开的市(地)、县报纸总编辑会议上,报社做了经济改革宣传经验介绍,受到与会
者的好评。
《齐齐哈尔日报》在进行物质文明宣传的同时,也抓了精神文明的宣传。1980年11月报
道的为维护社会治安而英勇献身的老工人戴超,1981年9月报道的雷锋式的好青年齐坤,198
2年6月报道的帮助辽宁女青年打消轻生念头的老大娘王英红,以及1983年11、12月间连续报
道的为抢救4名落水青年而英勇牺牲的好干部沙涛等,都被传颂一时。1983年4月29日,齐齐
哈尔市发生了一起从1904年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特大暴风雪灾害,造成全市停电、停水、
停产,通讯中断,交通受阻,城市处于瘫痪。对这一重大事件,该报及时全力进行抢险救灾
报道,4月29日当天就发表了市委、市政府组织救灾消息。以后又在1、2版的大部版面,发表
各行各业抗险救灾活动的消息、通讯,连续报道半个多月。最后又发表了《党啊!人民群众
的靠山》、《人民自有回天力》两篇通讯,综合报道了党领导抢险救灾和人民群众在自然灾
害面前表现出的英雄气概。这些报道,对恢复党的形象,振奋人们的精神,起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这次报道成绩突出,市委、市政府给编辑部记集体一等功,并有6名干部、工人受奖。
《齐齐哈尔日报》还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加强为读者服务的工作。1979年5月,“文
革”中停办的《读者来信》专栏恢复后,逐渐达到每周刊出1期。有些重要读者来信还发在1
版头题。1984年6月28日1版头题发表《道口上的歪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获得
全省好新闻2等奖。此外,报纸还经常刊登《天气预报》、《电视节目预报》,陆续推出《工
人信箱》、《行情预报》、《生活顾问》、《为您服务》、《老年人之友》、《独生子女保
健》等栏目,使报纸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家庭,为广大读者服务。
《齐齐哈尔日报》还不断改进副刊。1978年设有《龙沙》等副刊。以后又逐渐增设、改
版了《科学与生活》、《青年之友》、《文摘》、《周末》、《星期天》等副刊。《龙沙》
文艺副刊,1978年为周刊,以后又增为周2刊、周3刊。《龙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突出地方特点,逐渐设立了《四化主题之歌》、《嫩江吟》、《龙沙风貌》、《风
物志》、《专访》、《卜奎夜话》等小说、诗歌、散文、特写、杂文栏目。1980年8月开辟的
《四化主题之歌》专栏,一年间发表反映家乡四化建设方面的小说26篇。1983年开辟的《谁
不说咱家乡好》、1985年开辟的《在齐齐哈尔的日子里》两个散文专栏,深受读者欢迎。《
在齐齐哈尔的日子里》专栏的稿件,主要由在齐齐哈尔市工作过的老干部撰写,集史料性、
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感染力。《龙沙》重视培养文学新人,陆续设
立了《嫩芽》、《新人新作》、《新作漫评》、《诗的花蕾》及《文学讲座》等栏目。1985
年,副刊部开办文学讲座函授,培养学员近500人,发表学员作品200多篇。
《齐齐哈尔日报》坚持进行新闻改革,在新闻的新、短上取得了明显效果。1版的稿件数
量,1979年2月平均每期4.7条,1980年2月上升到8.5条,1984年2月上升到13条,并且许多
都是昨日或近日发生的吸引人的新消息。1984年8月7日1版就发表19篇稿件。
该报1985年发行量为8.6万份。总编辑王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