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革命进步出版业

  黑龙江近现代出版史上的革命进步出版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历尽艰辛发展 起来的。由出版报纸、期刊和建立书店、发行关内及苏联出版的图书开始,经历了建党初期 、东北沦陷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阶段。真正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编辑出版机构并大量 出版图书,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一、建党初期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书刊就在黑龙江的中东铁路沿线流传。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哈尔滨铁路总工厂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布尔 什维克组织后,俄国国内出版邮寄到哈尔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学说的书刊、宣 言书、传单等出版物,不仅在俄国工人中传播,而且流散到中国工人之中。1908年(光绪三 十四年),俄国社会革命党为了扩大影响,在哈尔滨秘密出版了期刊《革命思想》。1917年 4月,哈尔滨的俄国工兵代表苏维埃创办了《劳动之声》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社会 民主工党(布)哈尔滨支部立即发表了《告满洲全体公民书》,号召在黑龙江的俄国公民及 在中东铁路工作的中国工人,支持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向中东铁路管理局、沙俄驻哈尔滨领事 馆展开夺权斗争。这场斗争虽然在白俄警察和中国军阀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了,但是,马克思 主义、列宁主义却在中国工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1919年7月24日,在哈尔滨 召开了中东铁路沿线各站、段中国、俄国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了中俄罢工委员会,并于8月3 日发布《告中国工人书》和印发了传单,成立了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次年3月1日又创办了 机关报《前进报》。1921年6月,共产国际远东局在哈尔滨设立联络处。
    1923年9月,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独立组成立后,宣传群众的出版物,主要是传单和小册子 。早期印发的传单和宣传小册子,绝大多数没能保存下来,现存的多是1928年至1931年间散 发的。如《中国将亡同胞当猛醒救国宁为国家死不做亡国奴》(1925年6月9日)、《中共满 洲省委临委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满洲告同胞书》(1928年6月)、《哈尔滨国民救国会护 路宣言》(1928年)、《黑龙江省学生联合会反对日本建筑吉会、长大两铁路宣言书》(19 28年)、《在东省韩人运动团体协议会对东省民众保路运动声援书》(1928年)、《黑龙江 省拜泉县保持路权后援会宣言》(1928年)、《说国仇》、《哈尔滨学联关于易帜的宣言》 (1929年1月2日)、《哈尔滨学联为庆祝易帜传单》(1929年1月2日)、《中共满洲省委通 告(第六号)——为反对帝国主义与保护苏联并援助哈尔滨被捕学生》(1929年11月29日) 、《中共党、团满洲省委为中东路事件告满洲民众书》(1929年)、《哈尔滨反帝同盟为“ 七·十”事变告工人书》(1930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哈尔滨市委为“七·十 ”事变周年纪念告北满群众书》(1930年7月9日)、《双城县教育索薪团罢课宣言》(1930 年9月19日)、《哈尔滨争自由运动大同盟反对查封哈尔滨学院宣言》(1931年4月1日)、《 打倒压迫反帝、摧残自由的国民党强盗》(1931年4月3日)、《罢工罢课争自由》(1931年 4月3日)、《反对摧残自由》(1931年4月3日)、《哈市民争自由纲领》(1931年4月3日) 、《共青团北满特委为“五·一”纪念告哈尔滨青年工人》(1931年4月20日)、《五·一示 威紧急布告》(1931年5月1日)、《中共及共青团北满委员会为“五·三”惨案纪念日宣言 》(1931年5月3日)、《在“五·三”国耻纪念中国民应有的努力》(哈尔滨学联传单,19 31年5月3日)、《在“五·三”国耻纪念中回顾帝国主义者从来的罪恶》(1931年5月3日) 、《日本倭奴侵略中国的罪恶》(1931年5月3日)、《共青团北满委员会告哈尔滨学生书》 (1931年)等。
    二、东北沦陷时期
    从1932年黑龙江全境沦陷,到1945年“九·三”日本帝国主义正式投降,伪满洲国随之 垮台的14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出版业是在两个战场上进行的:一个是日伪统治 地区,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所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在日伪统治区,曾出 版过为数不多的进步图书。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由于东北抗日联军一直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 中,出版物不多,留存到今天的出版物更少,但也有少量油印的革命书籍传世。
    (一)日伪统治区
    在日伪统治区严酷的文化统制下,革命进步图书的出版一直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当时 具有进步思想的书籍,只能谋求在私营书局或私营报馆出版,或不得已转移到关内国民党统 治区出版。最后得以出版的进步图书,虽然品种、数量很少,但它们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很大 。1933年10月,悄吟(萧红)、三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共产党员罗 烽、舒群及白朗、金人、杨朔等人的资助下,交哈尔滨《五日画报》社自费出版。《跋涉》 集有萧军的《桃色的线》、《烛心》、《孤雏》、《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 》等6篇,萧红的《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等5 篇,共计11篇短篇小说和散文。1933年,苏俄文学翻译家温佩筠(温立成)在哈尔滨自费出 版了经过精选的苏俄名作家的诗文集《零露集》。在这部诗集中,温佩筠特意将俄国19世纪 诗人A·K·托尔斯泰的《祖国》一诗登在首篇,将另一首《我爱你》的诗排在其后,在目录 顺序上自然形成“祖国,我爱你”的格局,并有意识地将高尔基促人猛醒的短诗《翡亚》列 在这两首诗的后面。1934年,在伪满洲国民政部计划清除东北各图书馆所藏进步书刊的情况 下,温佩筠又毅然自费出版了他1931年翻译的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阿霞》,并请萧红的老 师高昆(字仰山)为其设计了封面。1938年春,关沫南与曾经出版过歌曲集的滕国栋(滕捷 )合著的反对封建、反对读经复古进行奴化教育的小说、散文集《蹉跎》,巧妙地躲过伪哈 尔滨警察局检阅股的审查,在哈尔滨精益印书局自费出版。《蹉跎》收有关沫南的7篇小说、 1篇散文和滕国栋的2篇散文。
    (二)抗日革命根据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一方面派遣周保中、李延禄、李兆麟 等大批党团员到抗日义勇军中从事反日斗争,一方面派杨林、杨靖宇、赵尚志、冯仲云、董 长荣等人到党的活动基础较好的农村组建抗日游击队。到1933年,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 日武装已有抗日救国游击军、绥宁反日同盟军和巴彦、珠河(今尚志县)、汤原、饶河、密 山、宁安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逐渐成为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东 北人民革命军一至六军(后统一军制,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在黑龙江及与吉林毗邻的 地区建立了哈东、吉东、东满、南满等数块抗日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各抗日革命根据 地都曾出版过书刊,其中主要活动在今黑龙江地域内的中国共产党北满临时省委、吉东省委 ,都设有在秘书长领导下的编辑人员(机构)和印刷所,前后印行期刊、图书数十种。这些 书刊大多数是油印的。由于日伪军队对根据地、游击区的反复“讨伐”、围剿,使抗日联军无法建立长期、巩固的根据地,经常处于流动作战的状态下,印刷器材和已经出版的书刊常常在转移时被日伪军破坏、焚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保存下来。
    1937年冬,日伪统治当局调集总兵力6万多人的日军、伪军对抗日革命根据地,实行军事 “大讨伐”。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开始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即使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党在抗 日联军中的政治工作者,仍没有放弃宣传群众的责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编印有关政治、 军事常识方面的教科书、文化课本和宣传材料。“八女投江”中的烈士之一、抗联五军妇女 团指导员冷云(郑致民、郑志民),牺牲前就曾为部队编印过宣传材料和文化课本。当时任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秘书长的张中孚,就曾在严酷的环境和战斗的间隙中撰写了 反映东北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长篇小说《风暴》。可惜的是,这部书稿在张中孚殉 国后一直下落不明。抗日革命根据地后期出版的图书,能够见到书或见于史料记载的还有5种 。如,中共北满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曾在佳木斯一带设立印刷所,于1939 、1940年间翻印了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 编印了包括抗日将士集体创作的《露营之歌》在内的《革命歌曲集》;1939年前后,驻在宝 清县兰棒山区后方基地的中国共产党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 为了加强干部、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亲自编写了《政治科学常识》、《社会科学常识》、 《军事科学常识》3种教科书,由中国共产党吉东省委秘书处编辑、缮印、装订,分发给机关 和部队,作为政治学习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本。
    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出版物,能够流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但是,从这为数不多的珍贵文 献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各级组织,即使是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 严酷环境里,仍然重视出版事业,并且一直将它作为宣传群众、武装自己、打击敌人的一个 有力武器。
    三、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立即派干部和军队挺进东北,开辟根据地。与此同时,国 民党政府通过与苏联政府签订执行《雅尔塔协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取得“接收东 北主权”的合法地位。这种复杂的形势,在人民群众的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如对国民 党政府抱有盲目的“正统观念”,对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和政策有怀疑,对美帝国主义援助蒋 介石集团打内战的实力估计过高等等。面对这种纷纭复杂的情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 宣传组织,大力通过出版物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 国”的宣传教育,积极配合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这一时期的出版机构,主要有东北书店、光华书店、兆麟书店、鲁迅文化出版社等。解 放战争初期,黑龙江各地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为配合党的宣传工作,先后建立各自独立的书店 ,如牡丹江书店(1946年3月)、齐齐哈尔大众书店(1946年5月)、北安新华书店(1946年 12月)等。这些书店,主要是发行报纸和关内解放区出版的书刊,只有牡丹江书店出版过《 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张闻天著)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图书。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出版工作十分活跃,各报社、各级机关也都陆续有出版物印行,这些出版物大多是宣传性、 时事性的小册子。
    (一)东北书店
    东北书店1945年11月16日在沈阳成立,属《东北日报》社领导,报社经理部经理向淑保 兼任书店经理,史修德和史堪任副经理。东北书店成立之初主要任务是发行《东北日报》, 同时出版图书。成立10天后即11月26日,东北书店随《东北日报》社后撤,1946年4月进入吉 林长春后,专门从事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并采用东北书店总店这一名称。同时,对东北 书店总店的领导班子做了相应的调整,调辽西《胜利报》社的李文任东北书店总经理,《东 北日报》社编辑部的卢鸣谷任东北书店副总经理。
    1946年5月24日,东北书店总店迁到黑龙江,并于8月10日先后在佳木斯市、哈尔滨市建 立了办事机构和门市部。从1947年初开始,黑龙江各地中共组织建立的书店相继划归东北书 店统一领导或撤销。到这一年年底,东北书店已经拥有松江(属总店批发科领导)、西满( 经理史修德)、合江(先后有潘建萍、黄巨清、郑士德负责)、牡丹江(经理郑士德)、黑 龙江(经理张向凌兼)及吉林、辽北等7个直属分店,73个支店和百余个分销处,并在佳木斯 、东安(今密山县)、哈尔滨建立了3个书刊印刷厂(东安印刷厂后合并到佳木斯印刷厂)。 1947年7月,东北书店总店在哈尔滨正式设立编辑部后,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黑龙江以至 整个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机构,
    东北书店迁入黑龙江,先到哈尔滨,随即就与《东北日报》社印刷厂一起撤到东北民主 联军后方基地,中共中央东北局后方机关所在地佳木斯。1946年8月,东北书店在佳木斯中山 大街建立了办事机构和门市部,由李文主持。10月10日又在哈尔滨道里地段街建立了办事机 构和门市部,由卢鸣谷主持。这样就实际形成了一个前方总店、一个后方总店。1947年7月, 在佳木斯的东北书店总店迁到哈尔滨道里地段街52号,调《西满日报》社的周保昌任东北书 店副总经理、李一黎任编辑部主任,总店正式成立了编辑部、出版部(李文兼管)、业务( 发行)部(周保昌兼管)、经理部(卢鸣谷兼管)。1948年1月,东北书店脱离《东北日报》 社,改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直接领导,正式定名为东北书店总店。1949年1月15日至24日 ,东北书店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三次分店经理会议,会后东北书店总店迁回沈阳。这一时期, 东北人民解放军继“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胜利后转入战略反攻,黑龙江地区已成为巩 固的革命根据地,东北书店配合党的政治任务出版图书、期刊,是解放战争中出书最多的阶 段。
    东北书店在黑龙江时期的编辑出版工作,密切配合党的中心任务,为宣传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投入“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参军参战活动及配合土改运动出版了大量图书。最突出的是中央 文件、领袖论著,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农村调查》等。为 配合干部理论学习,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著作以及有关的论著,如《共 产党宣言》、《“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和《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 《共产主义常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献》、《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简编》等。 在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方面,出版了《从“七·七”到“八·一五”》、《上饶集中营》 、《东北蒋管区真相》、《人民公敌蒋介石》、《东北形势与中共对东北问题的主张》、《 国民党与共产党》、《关于东北问题》等书。为了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先后出版了政策文献 、手册、歌曲、小说、剧本等书籍,如《怎样分析阶级》、《群众工作手册》、《平分土地 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受苦人翻身大联唱》、《翻 身民歌》、《活捉谢文东》、《白毛女》、《地主血腥发家史》、《永安屯翻身》等。在宣 传苏联方面,出版了《列宁的故事》、《苏联红军英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 。反映人民军队英勇善战和军民一家、官兵一致的书籍有《人民与战争》、《无敌三勇士》 、《官兵关系》、《十八勇士》、《杨靖宇和抗联第一路军》、《一切为了前线》、《长征 故事》等。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书籍有《中国共产党党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党员课本》、《马恩列斯毛论共产党》、《论群众路线》、《论自我批评》等。其中 ,以章回小说形式评议国家大事的《国事痛》(许立群著),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的 嘉奖和表扬;反映黑龙江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周立波 著),1952年3月13日获斯大林国际和平文学艺术奖。
    东北书店从1948年春季开始出版、发行中、小学教科书,最初只供应合江省,从这年秋 季开始供应北满各省(今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到1948年,东北已经解放的地区都开始使用 东北书店出版的课本,秋季开学基本做到了“课前到书,人手一册”。
    1948年5月,在哈尔滨出版《毛泽东选集》,是东北书店在黑龙江期间一项十分重大的编 辑出版活动。这部巨著的出版,不仅在黑龙江、在东北,而且在其他解放区都产生了很大影 响。在此之前,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出版的毛主席著作大多是单行本。东北战局稳定之后 ,出版图书的条件要比以往任何时期以及当时其他解放区优越得多,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出 版一部合订的大开本的《毛泽东选集》。1947年10月间,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要求 东北书店总经理李文立即组织力量,尽快出版一部收入篇章齐全、内容完整、印刷装帧精美 的《毛泽东选集》。凯丰亲自主持编选,拟定篇目,按阐述的问题分为六卷,选人毛泽东19 27年3月至1946年12月的文章49篇,报送中共中央审批定稿。正要付印时,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会议上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公开发表了。东北书店请示凯 丰同意,将这篇报告编入《毛泽东选集》,放在六卷之前另立页码。1948年5月东北书店版《 毛泽东选集》(六卷合订本)在哈尔滨正式出版、发行,共印行2万部(另有10部特别精装本 ,送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这部六卷①(①这部《毛泽东选集》的“卷”,与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统一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卷”不 同。)合订本《毛泽东选集》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收入篇章最全,印刷、装帧最好的精装本 ,也是当时东北书店版图书中最突出的大型巨著。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这部《毛泽东 选集》陆续发往长春、沈阳、天津、北平(今北京市)、南京和上海等地,对正处于解放战 争中的人民解放军的指战员及新解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起到了重大作 用。
    东北书店总店在黑龙江期间,共出版图书(包括再版书)744种,总印数1445万册,其中 ,编辑出版的教科书有121种,印数833.9万册。
    (二)光华书店
    解放战争时期,由上海生活书店(邹韬奋、徐伯听主办)、读书出版社(李公朴、黄洛 峰主办)、新知书店(钱俊瑞、徐雪寒等主办)共同投资在东北各地建立的光华书店,是以 民间面貌出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发行机构。这一时期,在黑龙江共有佳木斯、哈尔 滨、齐齐哈尔3家光华书店,统归设在烟台的光华书店总店领导。其中,佳木斯光华书店初期 曾翻印过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的部分图书,后来与齐齐哈尔光华书店一样,主 要是发行图书。哈尔滨光华书店除建立门市发行图书外,还有计划地再版、出版图书和报纸 ,成为当时黑龙江除东北书店外出书最多、最具影响的出版机构。
    1946年夏,原在生活书店工作过的共产党员邵公文、孙家林等人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 从上海经烟台进入大连、安东(今丹东)等地设立光华书店。随即,孙家林和刘英夫妇接受 中共辽东省委秘书长吕东、军区司令员萧华的指示,绕道朝鲜,来到哈尔滨开辟工作。孙家 林夫妇到哈后又立即撤到佳木斯,在东北书店帮助下,于1946年12月开办光华书店,后陆续 开办哈尔滨光华书店、齐齐哈尔光华书店。1948年2月,邵公文由大连来到哈尔滨,主持整个 东北解放区光华书店各店工作。1949年2月,由邵公文、沈静芷主持在沈阳成立了光华书店东 北区管理处(5月撤销),统一领导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在内的8家光华书店。8月 15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光华书店一律改名为
    生活·读书·新知书店,简称“三联”书店。1954年初,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的 “三联”书店,分别合并到当地的新华书店。
    由于光华书店享有上海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的专有版权,所以,哈尔滨光 华书店从1947年至1948年夏的一年多时间里,大量翻印再版了这3家出版机构出版的进步图书 ,特别是理论名著,如《辩证唯物主义》、《大众哲学》、《中国历史》、《现代中国经济 教程》等。同时,还结合东北战场和东北解放区的情况出版了《战士们》、《铁的部队》、 《土地和枪》、《东霸天的故事》、《苏联见闻录》、《时代的印象》等新书,以及剧本《 两天一夜》、《上当》、《阴谋》、《妯娌争先》和《陕北民歌选》、《人民歌曲》等歌曲 集。也出版了大量的翻译书籍,如《国家与文学及其他》、《不屈的心》、《夏伯阳》、《攻克柏林》、《绞索勒着脖子时的报告》(今译名《绞刑架下的报告》)、《希特勒的末日》、《列宁勋章》等。据收集到的资料统计,哈尔滨光华书 店仅一年多时间就再版、出版了图书79种,实现了党对光华书店“多出版一些图书,支援关 内各解放区”的要求。此外,哈尔滨光华书店还创办了5日刊的《生活报》,每期发行5万份 ,成为黑龙江和东北解放区印数较多的报纸之一。
    光华书店在黑龙江期间最有影响的出版活动,是再版《资本论》和《鲁迅全集》。这两 部巨著的再版,“不仅是当时解放区出版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出版史上的空前大事”。① (①朱晓光等人回忆录《光华书店辽宁办事处成立前后》。)
    1938年8月,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后改为读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资本论》(王 亚南、郭大力译),是中国首次出版的中文全译本马克思经典巨著。这一年上海复社出版、 发行的《鲁迅全集》(二十卷),囊括了鲁迅生前发表的全部作品。这两部巨著的出版,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资金困难和国民党政府的文化统治,这两部巨著在上海初版时 印制数量很少而且未再版。哈尔滨光华书店成立后,出版图书多由东北铁路印刷厂(今哈尔 滨铁路印刷厂)承印。当时这个厂是东北解放区也是全国解放区中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最好 的印刷厂,完全具备印制大部头书籍的能力。所以哈尔滨光华书店决定,在出版薄本、中厚 本图书的基础上,争取再版《资本论》、《鲁迅全集》这两部巨著。哈尔滨光华书店这一出 版意图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在资金、纸张、装帧材料等方面的全力支持;东北银行贷给光华 书店资金黄金500两;东北贸易公司从旅大绕道朝鲜运来装帧用布5百匹;过去专为《东北日 报》社和东北书店供应印报、印书纸张的石砚造纸厂,为这两部巨著的出版调拨新闻纸30吨 。1947年11月至1948年初,照像制版影印的《鲁迅全集》和重新排版印制的《资本论》相继 在哈尔滨出版。其中,《鲁迅全集》印制5000部,每部20卷,共10万册;《资本论》印制1万 部,每部上、中、下3卷,共3万册。哈尔滨光华书店出版的这两部巨著,印刷、装帧质量之 好,印数之多是解放区从来没有过的,不仅发行到东北解放区各地,而且随着人民解放战争 的进程,很快发行到全国各地。
    (三)兆麟书店
    1945年10月6日,在哈尔滨成立的以共产党员李兆麟为会长、以爱国民主人士谢雨琴为副 会长的中苏友好协会,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宣传群众、向国民党接收政府进行针锋相对斗争 的阵地。1946年3月9日,李兆麟被国民党特务密谋杀害后,哈尔滨各界人士于3月15日召开“ 纪念李兆麟烈士善后委员会”,并在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内设立了“兆麟纪念协会”,决定 “编辑兆麟纪念书籍”。编辑出版纪念书籍的机构,就是1946年5月31日开办的兆麟书店。兆 麟书店聘谢雨琴为董事长,地址在哈尔滨道里地段街56号。1948年2月1日在哈尔滨南岗义洲 街(今奋斗路)设立分店。兆麟书店从1946年5月成立,到1949年7月改为哈尔滨市教育用品 供应社的3年多时间里,先后编辑出版了《苏联名歌选》、《思想指南》等介绍苏联情况的专 题小册子,翻译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苏维埃政权给劳动人民带来了 什么》、《列宁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等苏联图书,还翻译出版了班达连柯的剧本《保尔· 柯察金》,出书总数约10种。
    (四)鲁迅文化出版社
    鲁迅文化出版社创设于1946年11月25日,是重返哈尔滨的现代作家萧军在中共中央东北 局的资助下自行筹建的,宗旨是宣传鲁迅的文化思想,社址在哈尔滨道里新城大街(今尚志 大街)5号。鲁迅文化出版社成立之初,在筹建印刷厂的同时,设立“鲁迅文化出版社门市部 ”,初时为东北书店代卖书刊。1947年初,印刷厂具备印刷书刊能力后,开始出版图书,门 市部成为批发、零售本社图书的书店。鲁迅文化出版社设有编辑部,编辑部负责人由社长萧 军自兼,编辑2人。这家出版社人员虽少,但出版活动相当活跃。先后编辑出版了《鲁迅研究 丛刊》、短篇小说集《羊》(萧军等著),再版了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翻译出版了苏联长篇小说《团队之子》,用活页文选的形式出版了鲁迅的部分杂文及《 反对自由主义》、《马列主义研究提纲》等学习材料。鲁迅文化出版社还为部队出版过军事 教材,如刘伯承的《论合成战术》、林彪的《论运动战》等。同时,也为中共中央东北局城 工部印制过《告六十军书》、《告滇军书》等传单和宣传小册子。鲁迅文化出版社还曾出版 萧军主编的《文化报》。鲁迅文化出版社于1948年8月停办。
    鲁迅文化出版社曾在哈尔滨道外设立了一个推销处,在佳木斯、吉林建立了两个分社, 主要任务是发行鲁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和《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