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综合出版社
黑龙江地区先后建立3家综合性地方出版社。其中,原黑龙江通俗出版社,主要出版面向
农村的综合性通俗读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为出书门类较为齐全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前后
曾与黑龙江省出版局、黑龙江省出版总社“政、社合一”,管理全省的出版事业。黑龙江朝
鲜民族出版社,以编辑出版综合性朝鲜文图书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一、黑龙江通俗出版社
黑龙江通俗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8月。它是建国后黑龙江地区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构。
195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了通俗读物的出版
工作问题,中共中央批准了这次会议《关于出版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根据这一精神,合
省前的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会在齐齐哈尔市)决定筹建面向农村、以出版通俗读物为宗旨的
地方出版社。7月,调《黑龙江日报》社编委韩化夫任出版社总编辑。根据黑龙江省农村的实
际情况,拟定了“地方性、通俗性、文图并茂、便于携带”和“每本书不超过3万字、力求上
口能唱”的出版章程。1951年8月,黑龙江通俗出版社正式成立。
出版社建立最初的4个多月,仅有韩化夫1人,既是总编,又是编辑,还兼校对、发行工
作。以后陆续调进5名工作人员。其中,3名文字编辑,1名美术编辑,1名负责发行、财务、
总务等事务。社址在齐齐哈尔市丰恒胡同,当时的《黑龙江日报》社印刷厂院内。
黑龙江通俗出版社成立后,面向黑龙江农村,为广大农民读者和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编
辑出版了《志愿军休养员报告》(丛书)、《组织起来大家富裕》、《庄稼病害防除法》和
《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丛书),以及反映破除迷信、提倡婚姻自由的《王“灵仙”》、
《自主婚姻好》等37种通俗读物,印行50余万册。这些书籍每本书都在1角钱左右,采用4号
字排印,插图多,64开本。乡村干部和农民平时可把书装在兜里,在地头、场院歇息时可以
念唱。书的内容丰富生动,字句通俗浅白,粗通文字的乡村干部能看懂,不识字农民也能听
懂。
编辑人员多次深入到克山县等偏僻农村,调查图书发行后的效果,征求乡村干部的意见
。
黑龙江通俗出版社的图书,对当时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指导农业生产,普及科学文化知
识,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受到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欢迎。国家出版
总署肯定了黑龙江通俗出版社的工作,来信指出“国内目前还没有直接给农民出书的出版社
,你们的小册子符合农民需要,做了大量工作,应很好地总结经验”。但是,由于当时条件
的限制,这些图书(特别是封面)印制的比较粗糙。
1952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各省不办出版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好
东北人民出版社”的决定,黑龙江通俗出版社撤销。
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4年9月1日,是综合性地方出版社。
1954年8月,原松江省与原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新组建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创办
“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以编辑出版通俗读物为主的综合性地方出版社。在中共黑龙江省
委宣传部领导下,调原松江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兼编辑室主任徐莹任副社长,及由永清、贾
继印等筹建出版社。以后陆续调入编辑人员徐航、郭德明、刘纯、杨致中等,社址选定在哈
尔滨市道里区电车街9号①(①日伪统治时期的“近泽洋行”旧址,现为黑龙江省出版总社家
属宿舍,)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时,仅有职工26人,其中编辑人员14名,设政治理论、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3个编辑组和秘书科、行政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创立后很快就进入正规出版轨道
,逐步建立了书稿审校制度,编制了年度选题计划和出书计划。出版图书以具有高小以上文
化程度的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小学教员、农民及工人和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着重宣传党对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出版了《过渡时期党在农村的阶段
政策》、《农村发展方向讲话》、《农业生产合作社教材》、《谈谈第一个五年计划》等图
书,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党的中心工作,受到广泛欢迎。仅《怎样在全村范围内实行合作化运
动的全面规划》一书就发行了40多万册。《建筑工人速成看图》自1955年出版后陆续重版11
次,在全国累计发行了50余万册,到1985年仍为保留书目。出版了普及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
读物,如《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初步认识》、《哲学常识
讲义提纲》等;有关党、团组织建设的书籍,如《党章教材》、《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文学艺术方面的读物,如《写作初谈》、《诗话》、《追踪幽魂
》、《杨靖宇将军》等书,在全国都有较好影响。
1957年7月,出版社新楼竣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迁入哈尔滨市道里区森林街副14—5号
(今42号)新址,除出版图书外,在1956至1958年期间,代管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
期刊《宣传鼓动》的编辑出版工作。编辑人员增加到24名。在这段时期中,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的发展也遭到一定的挫折。在1955年开展的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斗争,1957年6月8日
开始的反“右派”斗争中,有7人被错误地划为胡风分子、右派分子、极右派分子和坏分子。
在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中,又有1人遭到错误的批判和组织处理。在这三次运动中被错误
处理的8人,占当时编辑人员总数的1/3,建社初期的骨干力量所剩不多。同时,错误批判了
一些有价值的文艺作品、学术著作和作者,株连了一批编辑出版工作者。由于编辑人数骤减
,反“右派”斗争后,3个编辑组合并为一个综合性编辑部。1958年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成立了以社长徐莹为负责人的编辑委员会,履行党组职责。9月以后,编辑人员增多,重新组
成政治理论、文教、工农财、文艺4个编辑组和装帧设计、编务、秘书、出版4个科室。在“
大跃进”中,尽管出版了一些内容质量、印刷质量较好的图书,如《祖国最北边的黑龙江省
》、《从自然条件看东北农业》、《速记学讲义》、《野菊花》、《黑龙江民间中药》等,
但编辑出版工作由于强调“三抓”(抓运动、抓展览、抓现场会议)、“四快”(快抓稿、
快编审、快出书、快发行)、“用办报纸的方式办出版社”,使出书工作出现粗制滥造现象
,出版了一批宣传“共产风”、“浮夸风”和介绍不成功经验的小册子及歌片等。有许多书
籍在“各方面、各部门都在编书”、“时间就是政治,质量差一点没啥”、“不一定抠文字
”、“一竿到底,根本不必编辑加工”等思想支配下,质量很低,内容辗转抄袭,达不到出
版水平。
1961年5月15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转归黑龙江省文化局领导(社
长徐莹1959年7月至1964年9月兼任省文化局副局长)。自当年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认真贯
彻执行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召开的黑龙江宣传工作会议精神,着重抓了编辑人员的政治理
论和编辑出版业务学习,总结了“大跃进”期间编辑出版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地
方出版社的出版方向,解决了“强调数量,忽视质量”的思想。经过两年的整顿,自“大跃
进”时开始的粗制滥造出书的不正常状态,逐步得到纠正。这一期间,出书种数虽然有所减
少,但书籍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1964年9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为加强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自10月1日起,黑龙
江人民出版社改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在贯彻执行“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和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出版指导方针过程中,又提出了“政治第一、质量
第一”的具体工作方针,着重抓好题材重大、读者对象广泛、有长期使用价值的重点书出版
,同时也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做到系统出书。例如,在政治理论和文化教育方面,重点出
版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话》、《关于人民公社政策的几个问题》、《怎样做一
个共产党员》、《怎样学习毛主席著作》、《工农论文选》等书籍;生产技术读物方面,出
版了《拖拉机修理质量标准》、《拖拉机修理工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答》等书籍。
到1965年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职工人数已发展到108名,其中编辑人员有61名。设有政治理
论、工农财、文教、文艺、美术5个编辑室和编务室、办公室、出版部3个行政科室,并有黑
龙江美术出版社和北方文艺出版社两块副牌。编辑出版的政治、经济、历史、文艺、美术、
科学技术类图书累计达到2206种,省编中、小学课本及工人、农民业务学习教材、参考书累
计达到452种,共印行(包括租型造货)33420万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编辑委员会被迫“瘫痪”,编辑业务中断,11人受到
诬陷、迫害,被戴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特嫌”、“富农分子”、“现行反革
命分子”和“右派分子”等帽子,一大批干部、群众受到批判斗争。1968年8月,全体职工被
集中到省直机关宣传教育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10月,根据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决
定,成立了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发行服务站,取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和黑龙江省新华书
店。服务站设办公室、政工组、计财组、编辑组、出版组、发行组和印刷物资供应组,办公
地点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124号,主管毛泽东著作和学习辅导类图书的印制、发行工作,
受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领导。1970年2月重新恢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并于4月迁回原
社址。1971年2月撤销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两家社号。
1972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增设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局名称(1973年1月,改称
黑龙江省出版局),为局、社合一的出版行政管理和编辑出版业务机构,下设办事组、政工
组、计财组、出版组、发行组、储运组等6个行政工作机构和政教组、科技组、文艺组、美术
组、编务组5个编辑工作机构。
为满足黑龙江地区蒙古民族、朝鲜民族读者的需求,1975年7月,在海拉尔市(今属内蒙
古自治区)建立了蒙文编译室;1976年2月,在牡丹江市建立了朝鲜文编译室。这两个编译室
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名义编辑出版蒙文、朝鲜文图书,有一定的独立性。
“文化大革命”期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品种不仅大幅度下降,而且单一、
匮乏,学术著作和各种流派的文艺作品几乎绝迹。自1966至1976年的10年间,编辑出版图书
1610种、课本534种,总印数(包括租型造货)5566万册。出版物多为领袖著作、学习辅导材
料以及“跟着运动转”的宣传小册子,仅在后期出版了少量有一定价值的图书,如《世界历
史知识》、《简明中国近代史》、《匈牙利现代史》、《保加利亚简史》、《南斯拉夫简史
》等。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出书范围扩大,图书品种增多,书籍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随着整个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
社机构也发生较大变化。
1979年秋,呼伦贝尔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蒙文编译室也同时划归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蒙文编译室,组建时有职工25名,其中编辑人员9名,到1979年编
辑人数增加到16名。室内设秘书科、出版科2个行政科和政治理论科、科技科、文艺科3个编
辑业务科。出书任务、范围主要是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及少量其他出版社已经出版的部分政
治理论、历史、少儿读物和科技类中文图书翻译成蒙文出版,同时,编辑出版有关蒙古族历
史的书籍。蒙文编译室还受黑龙江省出版局的委托,管辖位于海拉尔市的黑龙江新华印刷三
厂。4年期间,共出版蒙文图书115种(后因形势变化报废52种),印行87080册。其中,《蒙
鞑备录》、《北虏风俗》、《圣武亲征录》、《马可·波罗游记》、《蒙古谚语》5种书分别
参加了香港和国内的书展;《蒙鞑备录》、《北虏风俗》、《圣武亲征录》、《英雄希林嘎
拉珠》等4种图书出口到蒙古人民共和国。
1983年5月,黑龙江省出版局改为黑龙江省出版总社,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仍为政、社合
一机构。1983年12月实行体制改革,教育、少儿、文艺、美术4个编辑室分出,建为独立经营
的专业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仍为综合性的地方出版社。到1985年,调整后的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编辑机构有政治、经济、辞书译文、文史、农村读物5个编辑室和期刊《人间》编辑
部,共有编辑人员69名。
自1977年至1985年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组织省内外著译作者,积极编辑出版满足不同
层次读者需求的各类图书,总数达2458种,其中课本237种,印数(包括租型造货)达10401
1万册。在此期间出版的《马列主义党的学说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原理》、《当代西
方哲学》、《心理学原理》、《生产力经济概论》等书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理论水平,
有一定的独创性,有的填补了空白,被列为全国重点书目;《中国现代史稿》、《中国近百
年史》、《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甲午中日陆战史和海战史》、《东北抗日烈士传》
等书籍,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填补了史学界的某些空白;《简明美术辞典
》、《简明摄影辞典》、《俄汉图解辞典》、《三希堂法帖》、《美与生活》等书籍,具有
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他有关工业、农业、建筑和商业管理方面的图书,既有理论
上的新见解,也有较强的实用性,受到读者好评。先后有92种图书在全国、东北地区和省级
图书评比中获奖;有200多种图书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进入国际图书市场;有100多种图
书被选中参加莱比锡、莫斯科国际书展。其中,《深松耕法》和《农机作业故障200解》197
9年获国家科普读物奖,《家畜外科学》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社会心理学》获1
985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美与生活》在1985年《中国青年报》、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
我喜爱的社科书”评奖中获甲等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第一任副社长是徐莹(1954年9月—1957年2月),纪树德(1956年
10月-1963年1月),后徐莹任社长(1957年2月-1966年5月),杨致中任副总编辑(1960年
6月-1963年1月),程甲锐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61年5月-1963年1月),于文清任副总编
辑(1961年5月-1966年5月),杨致中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63年1月-1966年5月),李兆
田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63年4月1963年7月)。“文化大革命”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被“
砸烂”,1970年3月恢复后,李玉良任领导小组组长,李国仕、张彧、程力仪、王太原任副组
长。1972年1月,杨永平任组长,李国仕、张彧、徐莹、范正美任副组长。1972年11月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与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局合一,杨永平任局长,李国仕、张或、徐莹、范正
美任副局长。1973年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出版局合一,杨水平任局长(1973年1
月-1982年2月),副局长李国仕(1973年1月—1979年1月)、张或(1973年1月-1981年12
月)、徐莹(1973年1月-1976年10月)、石铭(1973年12月-1982年12月)、侯云章(197
5年7月-1979年1月)、韩福林(1976年8月-1983年5月)。徐莹于1977年7月改任顾问,副
局长龚赞麟(1978年5月-1983年5月)、熊振威(1978年6月—1981年12月)、孟凡亭(197
9年11月-1983年5月)、褚德新(1979年11月-1983年5月)。1982年,李景和任局长(198
2年2月—1983年5月)、韩化夫任副局长(1982年2月—1983年5月)。198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与黑龙江省出版总社合一,马放任副社长(1983年5月—),副社长韩福林(1983年5月—
)、褚德新(1983年5月—)。
三、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社长许龙燮、总编辑许光一、副社长郑武(1983年8月—)。以
编辑出版朝鲜文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地方少数民族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7月8日,它的前身是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朝鲜文编译室。
1976年2月,为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改变黑龙江省朝鲜族读者缺书、少
书的状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派金丽焕(朝鲜族)、许光一(朝鲜族)两人负责筹建朝鲜文
编译室。朝鲜文编译室于3月1日正式成立,地址在牡丹江市西小三条路小立新街,当时有职
工15人,其中编辑人员8人,下设编审科和秘书科。1976年6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联
合召开全省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推动朝鲜文编译室迅速展开出版工作。到19
79年6月,朝鲜文编译室已发展到29人,其中编辑人员17人,下设政治文艺、文教科技、丛刊
3个编辑室和出版发行科、秘书科2个行政科室,出书范围日益扩大。
1980年11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有黑龙江省
参加的十二省(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座谈会,国务院于1981年3月14日批转了这次
会议《关于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的报告》。根据这次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民族政策”、“大力扶持、加强民族出版工作”的精神,中共黑龙江省委在1982年5月18日
同意黑龙江省出版局的请示,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朝鲜文编译室改建为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
社。1982年7月8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正式批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为综合性的独立经
营的出版单位,隶属黑龙江省出版局。至1985年末,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有职工30人,其
中编辑人员15人,下设政治文艺、文教科技、期刊《银河》3个编辑室和总编办公室、办公室
2个行政科室。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立足本省
、本民族,面向全国”,以朝鲜族中、小学教师、学生及朝鲜族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以编
辑出版朝鲜文图书为主。动员和组织著、译作者从事写作、编著和翻译、出版宣传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读物,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通俗读物,现代史、地方
革命斗争史、革命回忆录、现代名人传记类书籍,党、团建设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读物,
小说、报告文学、革命故事、诗歌、音乐等文学艺术类书籍,中、小学课本及教学参考读物
、学生课外读物,教学参考书和分类工具书。同时,也为朝鲜族少年儿童出版小说、故事、
童话、儿歌等书籍,还出版具有朝鲜民族特点的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年历等美术类图书
。至1985年末,编辑出版各类书刊264种313万册。其中,1976年至1982年间出版朝鲜文图书
111种,印行111万册;1983年至1985年出版朝鲜文图书135种、中文图书18种,共印行202万
册。1982年在东北三省第一次朝鲜文版图书评选中,《巍巍长白山请你告诉我》、《世界名
言》、《金哲和他的诗》、《家庭生活知识》、《斯巴达克思》等5种图书被评为优秀图书。
1984年在东北三省第二次朝鲜文版图书评选中,《孙悟空》、《朝鲜语助词》、《城市姑娘
》等3种图书被评为优秀图书。有10种图书被评为黑龙江省出版总社系统优秀图书。《居里夫
人》、《鲤鱼告状》、《故事的鸟塔》、《家具图集》、《中小学生作文选》、《巍巍长
白山请你告诉我》、《金哲和他的诗》、《崔三明作曲集》、《语言学概论》、《马克思主
义伦理学概论》、《赵基天选集》、《音乐通论》、《朝鲜语助词》、《贪得无厌的狗》、
《拳击技法》、《懒驴的梦》等16种图书出口到国外图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