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七台河市
第十节 七台河市
一、七台河市区
红旗乡 隶属七台河市新兴区管辖。位于市境西部,西、南、北三面与勃利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20公里。原属勃利县七台河区管辖。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七台河等3个乡。1958年9月,将3个乡合并为七台河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人七台河矿区人民公社。1960年3月,政企分开,改称七台河镇公社,1961年5月分设七台河镇和茄子河公社,今红旗乡隶属七台河镇公社管辖。1966年9月,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67年1月,从七台河特区城区划出,成立红旗公社。1970年5月,撤销红旗公社,1973年6月恢复红旗公社,隶属七台河市管辖。1984年3月,改为红旗乡。
红旗乡为城郊乡,全乡总面积4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万亩,是全市蔬菜主要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砖瓦厂、煤矿等。全乡共辖红卫、红升、阎家沟、红鲜、新村、红光、太河、新起、红新、红胜、红旗、东升、曙光、渔场、副业场、苗圃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32人。乡政府驻地红旗村。
桃西乡 属七台河市桃山区管辖。位于市境西部,南、北与勃利县毗连,属近郊乡。乡政府驻地距市区0.5公里。
桃西乡,因其驻地位于桃山之西而得名。1985年3月,经省批准,设置桃西乡,管辖范围包括桃山、八道岗等5个村。全乡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蔬菜面积占67%,是全市秋菜生产基地。全乡共辖桃山、桃南、红岩、八道岗、良种场、万宝等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4万人。乡政府驻地桃山村。
八里乡 隶属七台河市茄子河区管辖。位于市境西部,北与勃利县毗邻,属近郊乡。乡政府驻地距市区8公里。
八里乡,原名茄子河乡,以茄子河得名。茄子河,因其支流流域形似“茄子”而命名。原属勃利县七台河区管辖。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茄子河等3个乡。1958年9月,并入七台河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人七台河矿区人民公社。1960年3月,改隶七台河镇公社。翌年5月,将七台河公社所辖的茄子河、新富、万龙、中心河、龙湖等生产队划出,成立茄子河人民公社。1966年3月,将东部地区划出,增设中心河公社。同年9月,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67年1月,更名为东风公社。1970年4月,隶属七台河市管辖。1984年3月,改为茄子河乡。1985年3月,更名为八里乡。
八里乡辖境属低山丘陵和河滩冲积平原区,东南高,西北低。全乡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地下煤炭资源丰富。有耕地3.1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是全市的蔬菜产地之一。乡办工业有煤矿、机修厂等。全乡共辖新富、茄子河、东河、龙头、龙江、东胜、营林、太阳、朝阳、东风、中河、龙泉、万龙、富强、向阳、龙兴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万人。乡政府驻地茄子河村。
中心河乡 隶属七台河市茄子河区管辖。位于市境中部,北与勃利县为邻,东与密山市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34公里。
中心河乡名源于驻地中心河村名,因其居于中心河西岸得名。原属勃利县七台河区管辖。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七台河、茄子河、中心河3个乡。1958年9月,将3个乡合并为七台河人民公社。同年12月,并入七台河矿区人民公社。1960年3月,改隶七台河镇公社。1961年5月,划归茄子河公社管辖。1966年3月,从茄子河公社划出,增设中心河公社。同年9月,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67年1月,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70年4月,隶属七台河市管辖。1971年并入茄子河人民公社,1974年从茄子河公社析出,恢复东方红公社。1981年改为中心河公社,1984年改为中心河乡。
中心河乡辖境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全乡总面积58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小煤矿、砖厂、修配厂等。全乡共辖新立、更生、城西、新兴、团结、金乡、畜牧、良种场、畜牧场、中心河、龙湖、龙胜、副业场等13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1万人。乡政府驻地中心河村。
铁山乡 隶属七台河市茄子河区管辖。位于市境南部,东与密山市接壤,南与鸡东县毗邻,西与勃利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5公里。
铁山乡名源于驻地铁山村名。铁山村,以其南部一座名为“铁山包”的山得名。原隶属茄子河乡管辖。1985年3月,将茄子河乡的铁山、靠山、五星等13个村划出,设置铁山乡。辖境属山区和低山丘陵地区。全乡总面积54.4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是全市大豆、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小煤矿、综合加工厂等。全乡共辖铁东、新发、创新、立新、红星、金星、铁山、东发、铁西、四新、建新、五星、靠山、永发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85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13人。乡政府驻地铁山村。
红卫乡 隶属七台河市茄子河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南与密山市接壤,西与勃利县毗邻,东与宝清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07公里。原属宝清县管辖。1976年1月,建立红卫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划归七台河市管辖,1984年改为红卫乡。辖境地处山区和低山丘陵地区,全乡总面积705平方公里。是全市小麦、玉米、谷子的主要产区之一。乡办工业有小煤矿、机修厂等。全乡共辖新山、万宝山、清泉、长山、岚棒、虎山、迎山、向阳山、福山、安山、泥源、钟山、群山、连山、河山、半截河、峻山、城山、建山、朝阳山、永山、明山、三岔河、鹿山、丰山、俊东、桃山等2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27人。乡政府驻地福山村。
岚峰乡 隶属七台河市茄子河区管辖。位于市境东北部,北、东与宝清县毗邻,南与密山市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20公里。原属宝清县管辖。1969年7月,建立五七人民公社。1980年改称岚峰公社。1983年12月,划归七台河市管辖,翌年改为岚峰乡。
岚峰乡全境属山区和低山丘陵地区。全乡总面积406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丰富,盛产各种山产品和中草药材。乡办工业有小煤矿等。全乡共辖山峰、团山、英山、云山、林山、春山、前山、集山、环山、富山、沐山、宝山、山泉、河东、双兴、岚峰、向华等17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6336人。乡政府驻地岚峰村。
二、勃利县
勃利镇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偏南。牡佳线、勃七线铁路于此交会,设有火车站。为勃利县城。
勃利镇名源于县名,县名取自古勃利河名。勃利镇城区,原名“碾子河街”。1917年设县,县址初设四站(今大四站)。1919年县署迁至大碾子河街,始设城区保,后改为一区。1926年挖壕筑城,面积约4方里,东、西、南、北各筑城门1座,至1930年县城初具规模。东北沦陷后,1938年5月,设置县城区,1941年改为勃利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城关区,1951年2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12月,改为勃利镇。1958年9月,改称勃利镇人民公社。1964年8月,将镇郊荣胜等6个生产大队划出,设立镇郊人民公社。1981年恢复勃利镇名称。
勃利镇两面环山,一面丘陵,一面平原,一河(小碾子河)贯穿南北。县直工商企业主要集中于镇内。全镇总面积119平方公里,镇郊耕地面积8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镇办工业有亚麻加工厂、酿洒厂、小煤矿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840万元。全镇共辖5个街道和新起、太平、镇安、城西、元明、新华、吉祥、顺天、蔬菜、新城、镇南等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万人;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镇政府驻于镇内。
大四站镇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南与林口县为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6公里。
大四站镇名源于驻地大四站屯名。清末民初,形成聚落。因其地居依兰与密山之间,1917年7月设置勃利县时,选择“四站”为设治地点,同年9月勃利县设治委员抵达“四站”,“借住烧锅,启用关防”,并修复旧有粮台破旧房屋为县署。后因县署距四站街“三里许”,并无住户,虽称街基,并未建屋,故县署于1919年11月移至碾子河老街新县署。1925年划归第四区管辖。1931年9月,设大四站镇。东北沦陷后,始设第七甲,后改设大四站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大四站设置第一区,1951年2月改为第二区。1956年3月末,撤区划乡,设置大四站乡。1958年9月,改称大四站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大四站乡。1986年5月,改为大四站镇。
大四站镇辖境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万亩,以农业为主。镇办工业有煤矿、暖气片厂、白灰厂等。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山林、发展、向东、龙山、立新、玄羊河、双兴、常山、利民、金峰、古城、东风、联合、小连珠、天巨、仁兴、长青、曙光、苗圃、吉兴河、大连珠、福兴、地河子、开发、大祥等2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5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双河镇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桦南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双河镇,原名二道河子。清末建立屯落,隶属依兰府管辖,称二道河子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27年称双河堡。东北沦陷后,1933年称双河镇,后设双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4月,从依兰县正式划出设置双河县,为县政府驻地。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划归勃利县,设置双河区,1951年2月又改为第三区。1956年9月,设置双河乡。1958年9月,改称双河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双河镇。
双河镇为勃利县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镇,是附近4个乡镇的物资集散地。辖境较广,双河纵贯全境。全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万亩,盛产烤烟和大葱。镇办工业有煤矿、亚麻原料厂等。全镇共辖永峰、永平、新发、治安福安、靠山、靠河、中和、兴安、太安、东方红、太阳升、中胜、民权、振兴、生产、保安、双胜、胜利、致富、永胜、合成、新升等2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65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9%。镇政府驻于镇内。
倭肯镇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倭肯河南岸,北与桦南县隔河相望,牡佳线铁路经此设站。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8公里。
倭肯镇,以附近之倭肯河得名。倭肯,满语“柳条”之意。原称祁家窝棚,建于1917年,逐渐形成聚落。东北沦陷后,1933年日本侵占勃利后,隶属十五甲。1936年改名倭肯,1938年5月隶属连珠岗村,1941年改设倭肯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第二区管辖。1948年3月,改为倭肯区。1951年2月,改为第六区。1956年3月,设置倭肯乡。1958年9月,改称倭肯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倭肯镇。
倭肯镇辖境地处吉兴河汇入倭肯河河滩平原地,土壤多为黑土。全镇总面积9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镇办工业有造纸、红砖、烟花厂等,名牌传统产品“包字镰刀”驰名省内外,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031万元。全镇共辖忠义、正阳、小连、西连、东连、新村、高峰、兴胜、东升、西南、西北、东南、东北、长和、德福、平安、民主等17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13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1%。镇政府驻于倭肯镇内。
小五站镇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北与七台河市接壤,西南、南分别与林口县和鸡东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
小五站镇名源于驻地小五站屯名。1917年设置勃利县后,划归南乡管辖。1925年10月,于小五站设置第三区。1931年9月,设小五站镇。东北沦陷后,初设十一甲,后设小五站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小五站设置第五区,1951年2月改为第十一区。1956年3月,设置小五站乡。1958年9月,改称小五站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小五站乡。1986年5月,改设小五站镇。
小五站镇辖境地处半山区。全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以农为主。镇办工业主要产品有原煤、红砖等。全镇共辖1个街道和保安、新民、新兴、庆云、东丰、卫东、大义、驼腰、大六、宏图、驼峰、牧羊地、良种场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5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族等。镇政府驻地小五站。
镇郊乡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环绕县城周围,南与林口县相邻。1964年8月,为缩小城镇郊区,将勃利镇郊的荣胜、荣光、大五站、东岗、通鲜、九龙等6个生产大队划出,设置镇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镇郊乡。全乡总面积7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采煤、木材加工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927万元。全乡共辖东岗、和平、荣胜、荣光、通鲜、九龙、碾子河、四甲、星华、全胜、大五等11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1万人,其中朝鲜、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2%。乡政府驻于勃利镇内。
青山乡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东与七台河市新兴区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5公里。
青山乡名源于驻地青山堡屯名。中华民国初年,形成聚落,属勃利县南乡。1925年10月,划归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设八甲,后改设青山村,1942年划归八家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青龙山区,1951年2月改隶第十区。1956年3月,设置青山乡。1958年9月,并入青龙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撤销青龙山公社,成立青山公社。1966年3月,将东北部地区划出,成立长兴公社。1984年3月,改设青山乡。
青山乡全境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属丘陵漫岗河滩地。全乡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万亩,是全县粮食重点产区之一,1985年粮豆总产量居全县第三位。全乡共辖钢铁、奋斗、幸福、中原、互助、青峰、青山、石子山、建设、太升、青龙山、勃信、龙头、新建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万人,其中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乡政府驻地青山村。
长兴乡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倭肯河北岸,东与勃利种畜场毗连,南以河为界与七台河市新兴区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公里。原属青山人民公社管辖。1966年3月,将青山公社东北部地区划出,成立长兴公社。1984年3月,改为长兴乡。
长兴乡全境属低山丘陵河滩地区,土壤肥沃。全乡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万亩,主产玉米、大豆、水稻等,1985年粮豆亩产单产居全县第一位。乡办工业有砖瓦厂、小煤矿等。全乡共辖长兴、东新、中鲜、马鞍、柳毛河、宏志、庆丰、东胜、红光等9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2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5%。乡政府驻地长兴村。
罗泉乡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倭肯河右岸,北与桦南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
罗泉乡名源于驻地罗泉屯名。罗泉屯,以附近的罗泉河得名。东北沦陷后,1943年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建立日本移民开拓团。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第四区管辖。1951年2月,改隶第九区。1956年3月,设置罗泉乡。1958年9月,并入青龙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青山公社。1966年3月,从青山公社划出,成立罗泉公社。1984年3月,改设罗泉乡。
罗泉乡辖境,属低山丘陵和河滩平原区,罗泉河流经全境。全乡总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煤矿、白灰厂等。全乡共辖罗泉、长发、长安、红旗、新风、原兴、卫星、红星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8987万人,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族等。乡政府驻地罗泉村。
抢垦乡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倭肯河左岸。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抢垦乡名源于境内抢垦屯名。抢垦屯建于1933年,隶属勃利县管辖。1938年隶属三合村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第四区管辖。1951年2月,改隶第九区。1956年3月,设置抢垦乡。1958年9月,改称抢垦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抢垦乡。
抢垦乡全境地形西高东低,为丘陵漫岗和河滩平原区。全乡总面积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乡办工业有煤矿、沸石矿等。全乡共辖中兴、联兴、合兴、福利、前进、前程、抢垦、原发、合发、三合等10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5万人,其中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6.7%。乡政府驻地三合村。
杏树乡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濒临倭肯河,东北与桦南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
杏树乡,以驻地杏树村得名。中华民国时期,属勃利县第四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为五甲,1937年图佳线铁路通车设杏树站,1941年设杏树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第二区管辖。1948年3月,增设杏树区,1951年2月改为第八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杏树乡。1958年9月,改称杏树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杏树乡。
杏树乡辖境靠近倭肯河,岗地、洼地各占一半。全乡总面积15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乡办工业有煤矿、砖瓦厂等。全乡共辖杏树、中心、东兴、德胜、德丰、永久、兴隆、永安、原野、增产、红卫、大西、杏鲜、东明、金刚、朝阳等16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4人;朝鲜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乡政府驻地杏树村。
吉兴乡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濒临倭肯河,北与桦南县毗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8公里。
吉兴乡名源于驻地吉兴村名。吉兴村,以附近之吉兴河得名。原称草帽顶子,建于清代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清末归依兰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隶属依兰县。1947年4月,划归新设置的双河县管辖。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划归勃利县,设置吉兴区。1951年2月,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吉兴乡。1958年9月,改称吉兴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吉兴乡。
吉兴乡全境地处吉兴河汇入倭肯河的三角地带,洼地多,易受涝灾。全乡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万亩。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大豆、玉米、亚麻等。乡办工业有煤矿、沸石矿、综合加工厂等。全乡共辖东吉兴、西吉兴、全乐、永和、仁和、合心、团山、耕读、永兴、合庆、长太、民太、民胜、民兴、义和、一心、长胜、富兴、太阳、厚春、全兴、蚕场等2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4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7%。乡政府驻地东吉兴村。
恒太乡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临倭肯河与桦南县毗邻,西南与林口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8公里。
恒太乡,原名“邢家小铺”。中华民国成立后,始建屯落,隶属依兰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4月,划归新设置的双河县。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划归勃利县,隶属团结区管辖。1951年2月,改隶第四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恒太乡。1958年9月,改称恒太人民公社。1961年5月,将原江丽公社的中江、山城等生产大队划归恒太公社管辖。1962年春,将永顺、恒山等生产大队划出,另设永顺公社。1983年进行政社分开试点,改为恒太乡。
恒太乡全境属丘陵漫岗和河滩平原地带,二道河由西南向东北纵贯全境注入倭肯河。全乡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乡办工业有亚麻厂、煤矿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1343万元。全乡共辖恒太、金山、河口、巨丰、荣光、兴农、解放、永成、北兴、中江、合丰、东安、丰收、景太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34万人,其中朝鲜、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4%。乡政府驻地恒太村。
永顺乡 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端,南与林口县接壤,西与依兰县毗连,北隔倭肯河与桦南县为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8公里。原属勃利县第四区管辖。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永顺乡。1958年9月,并入恒太人民公社。1962年春,将永顺、恒山等生产大队从恒太公社划出,成立永顺公社。1984年3月,改为永顺乡。
永顺乡地处丘陵地带,是全县较小的乡。全乡总面积5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乡办工业有树脂化工厂、小煤矿等。全乡共辖恒山、岱山、富山、红林、齐心、忠厚、团结、东辉、先锋、开荒、荣和、复兴、永顺、保权等14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0人;满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4%。乡政府驻地永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