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兴安岭山脉
第二节 小兴安岭山脉
小兴安岭 西与大兴安岭对峙,又称“东兴安岭”,亦名“布伦山”。纵贯黑龙江省中北部。西北以嫩江为界与大兴安岭相连,东北至黑龙江岸,东部连接三江平原,东南抵松花江畔,西南与松嫩平原毗连。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约500公里,一般海拔500—1000米。山势和缓,北低南高,伊春附近的大管山海拔1203米。地貌相比差异显著,南坡山势浑圆平缓,水系绵长;北坡陡峭,成阶梯状,水系短促。北部多丘陵台地,地表以砂砾岩、玄武岩为主,河谷多宽谷;南部低山丘陵区,多出露海西期花岗岩,河谷多形成“V”形谷。小兴安岭山区河流,主要有属于黑龙江水系的逊别拉河、沾河、乌云河等和属于松花江水系的呼兰河、汤旺河等,构成黑龙江水系与松花江水系的分水岭。全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00天左右。
小兴安岭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繁衍生长着红松等许多珍贵树木,成为国家重点用材林基地。林区面积1206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00多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约4.5亿立方米,目前红松蓄积量4300多万立方米,占全国红松总蓄积量的一半以上,素有“红松故乡”之美称。还生长落叶松、樟子松和“三大硬阔”(胡桃楸、水曲柳、黄菠萝)。在丛山密林中,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许多山脉底下埋藏着铜、铁、铅、锌、金等金属矿产资源,已开采的有十多种。小兴安岭西侧之全国著名的五大连池火山群,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小兴安岭进行了全面开发,先后建立了24个林业局,40多年来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木材,并在小兴安岭腹地建立了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林业城市——伊春市。在五营一带建立了以保护红松为主要目的的国家级“丰林自然保护区”,在五大连池火山群建立了以保护火山地质地貌、矿泉水为主要对象的“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在铁力市境内建立的“桃山狩猎场”,对外开放。
卡伦山 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面积5平方公里,海拔154米。山间多桦、杨、柞树和人工松林。卡伦山是清代黑龙江城(又称瑷珲城)的天然屏障,也是清代“庚子俄乱”清军抗俄的古战场。1900年7月(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中旬,沙俄军队拖带四艘驳轮,首先向我卡伦山阵地寻衅,我清军当即奋起自卫还击,从而揭开瑷珲保卫战的序幕。经过3天的自卫还击战,沙俄侵略军死伤惨重,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清军抗俄古战场。卡伦山下有辽金时期的女真古墓群。已发掘19座,出土各种文物150余件。
大黑山 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罕达气乡南部的小兴安岭脊上,海拔867.4米。山顶浑圆、平坦,平坦面积达15平方公里。边缘为兴安落叶松环抱,中间岩石裸露,树木稀少,地表被越桔、杜香、偃松、鹿蹄草覆盖。岩石表面生长泥苔藓类,植被属大兴安岭植物类型,土质瘠薄。
南松木山 又称“松木山”。位于黑龙江省孙吴县西部向阳村北,与黑河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海拔753米,是孙吴县境内的最高峰。山势较平缓,呈东西走向,面积约16平方公里。山体以花岗岩为主。植被垂直分布为3个带:山麓为落叶松环抱,中间被松、桦混交林所覆盖,海拔500米以上出现低等植物。
白鹿山 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克林乡南部,属小兴安岭山脉。相传鄂伦春猎人曾在山中见过“白色鹿”而得名。山体东南——西北走向,长16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795米,是逊克县境内的最高峰。白鹿山为库尔滨河东源。山间多红松、桦、杨等林木。
守虎山 位于黑龙江省嘉荫县南部与伊春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原为无名山,1960年冬,汤旺河林业局的采伐施业区延伸至此,因常有老虎出没,工人不敢人山作业,林业局请来猎手5人,在山上守候3天3夜,捕获1只东北虎,另两只逃遁,因此得名“守虎山”。主峰海拔787.9米,为嘉荫县最高点。东为结烈河河源,西为窝河、二清河河源。植被为原始红松林。林中有珍禽、猛兽栖息。
观音山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嘉荫县境内,东临黑龙江,属小兴安岭余脉。山势雄伟,海拔319.6米,面积28平方公里。观音山名称由来,一说,山上昔有观音庙,故名“观音山”;一说,远看犹如一尊座北朝南的观音像,故名“观音山”,又名“佛山”。山势由南向北递增,势若惊鸿,涌向黑龙江畔,临江之处群峰耸立,高300米左右。乘舟凭栏仰眺,山峰形如巨椅,椅上似有观音静坐其上。山脚陡坡处有3个洞呈“品”字形排列,其上怪石嶙峋,藤萝攀绕其上,草木丛生其间,大者名曰狐仙洞,深数米。植被为阔叶次生林,多为杨、桦、柞树等。野生动物有驼鹿、狍子、野猪等。钠基澎润土储量可观。
观音山沿东山脚有石砌小径,其上200米处昔有观音庙,毁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俄乱”战火。1927年始设县级建制时,以山命名佛山设治局,后改为佛山县。已辟为游览地。
保兴山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嘉荫县城东12公里的黑龙江畔,属小兴安岭余脉,三面江水环绕,主峰海拔504.2米,面积45平方公里。北侧临江,山势陡峭险峻,对岸为俄罗斯城镇巴斯科沃。东侧一山呈等腰三角形,状如金字塔。盛夏登山可观看变幻无穷的云海和壮观的日出。植被为针阔混交林,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名山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萝北县名山镇西1公里处,北濒黑龙江,海拔134米,面积0.4平方公里。因孤山耸立,非常明显。清代称“托萝山”,萝北县名源于托萝山。名山林木茂密,风景秀丽。山脚下黑龙江中有名山岛,长2100米,平均宽250米,面积0.25平方公里。岛上树木茂盛,多有黄鼬、貉子、狐狸等野生动物出没。名山也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登山可望对岸俄罗斯城镇阿穆尔泽特城和江中的名山岛。名山镇初设建制时,即以此山命名。
望云峰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萝北县境内,属小兴安岭东缘。东距黑龙江20公里,登山顶可眺望黑龙江,曾得名“望江峰”。因山体特征奇异,站在山上,云雾缥缈,故改名“望云峰”。海拔777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冬季积雪时间长达6个月,积雪厚度达1米,建有高山滑雪场。山下,今太平沟乡兴东村,清代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置兴东兵备道,有道署遗址。
北山 又名“凤凰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萝北县城凤翔镇北2公里,属小兴安岭余脉,海拔190米。山势较缓,面积0.7平方公里。传说,曾有凤凰于此山头飞起,长鸣一声,飞向梧桐河。山前凤翔镇由此得名。此山南临哈萝公路,北连绵延的山区,为萝北县城的屏障。
敖包山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讷河市二克浅乡境内,嫩江左岸,属小兴安岭余脉。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216.4米。山势缓和,风景秀丽。山上有二克浅墓群,为青铜时代的墓群。墓群主要分布在山顶和西南坡,面积约1.4万平方米。经发掘,随葬品较少,出土的有陶器,种类有壶、罐、碗、杯等;金属器多为小型饰品,如铜泡、耳饰、小刀、匕首等。对研究松嫩平原的青铜文化与铁器时代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二克浅墓群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山 (德都县境内)位于黑龙江省德都县朝阳乡中部,属小兴安岭山脉。山势呈东西走向,平均海拔500米左右,面积约10平方公里。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林木丛生,以柞、桦、杨树为主。野生动物有黑熊、野猪、猞猁、飞龙鸟等。盛产蕨菜。1938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由六军二师十一团、十二团和三军五师八团二连组成的第二次西征支队到达德都县后,在朝阳山山区创建抗联后方根据地。1939年1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在朝阳山建立后方密营,作为部队的休整基地。同年5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以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在朝阳山正式成立第三路军,张寿篯(李兆麟)任总指挥,总指挥部设在朝阳山。抗日联军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医院、修械所、被服厂,并成为中共北满省委驻地,还建立了北满省委军政干校。1940年7月,日伪军骑兵“讨伐队”袭击朝阳山密营,第三支队政委赵敬夫率领教导队奋勇抗击,在战斗中,赵敬夫和省委委员张兰生等壮烈牺牲,密营也被敌人破坏。
二克山 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城北2公里,为火山丘。由两座对峙山峰组成,因而得名。山体由玄武岩构成,海拔430.7米,呈东南——西北走向,面积1.2平方公里。表层为沉积的风砂土,下层为火山灰。南坡为人工松林,北坡为自然林。山上曾有庙宇多处。二克山西北5公里处的金城乡古城村,是金代“蒲峪路”故城遗址。
老白山 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东境,小兴安岭主脉南坡中部,青黑山西侧,因山峰积雪时间较长而得名,海拔1068米。北有小白山,海拔1022.1米。山体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山峦起伏,山间森林茂密,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黄菠萝、水曲柳、柞、椴等十余种。珍贵的中药材有党参、刺五加、五味子和木耳、蕨菜、猴腿等山特产品。林中野生动物主要有鹿、獐子、狍子、黑熊、野猪、松鸡、飞龙鸟等几十种。大丰河发源于老白山南麓。
老白山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地区。1933—1942年,先后为汤原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和第六军的驻地,于今金山屯区(局)白山林场密林深处建有“抗联营”。著名的抗日将领李兆麟、冯仲云和陈雷等,均在这里领导过抗日斗争活动。今已列入黑龙江省抗日纪念地。
摩天岭 山名。位于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北部与伊春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支脉。因山势突兀高峻而得名。山峦方圆4平方公里,主峰兀立于群岳之中,极顶平坦,海拔846.3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山上多为针阔混交林。为汤原县西北部群山中的最高峰。
青黑山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汤原县与伊春市、鹤岗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南段支脉,南北走向,绵延百余公里,层峦叠嶂,逶迤蜿蜒,平均海拔750米。主要山峰自北而南有小白山、金顶山、摩天岭等,主峰小白山海拔1022.1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由茂密的森林所覆盖,山色呈青黛,故名“青黑山”。山间多杨、桦、云杉、红松等林木,野生动物有鹿、熊、狍子、野鸡等。
将军石山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鹤岗市南境,属小兴安岭余脉。山势雄伟,山顶有一巨石突起,形似一威武的将军,故名。又据史料记载,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命侍卫扈尔汉等“率兵二千人,征东海萨哈连部(在黑龙江中游),行至兀尔简河(今鹤岗市境内伏尔基河),刳舟二百,水陆并进,取河南、河北诸寨,共三十有六”。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故将此山称为“将军石山”。鹤岗矿务局为煤矿工人游憩,于山麓古战场遗址上修建了将军石山庄公园,占地500多公顷,其中阿凌达湖水面近100公顷。山庄公园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园内建有儿童乐园和槐荫亭、观浪亭、神鸟亭、湖心岛等。
驿马山 俗称“野马山”。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县城西北15公里处,北扼哈(尔滨)萝(北)公路。驿马山,是一座孤山,山体平地拔起,北侧陡峭,南侧平缓。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333.3米,面积约8.5平方公里。植被多为阔叶林。山体东部有少陵河,西部有漂河,汇流于山南。山上建有60米高的电视转播塔。
骆驼砬子 旧名“巴彦苏苏山”。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县城东北20公里,巴彦、木兰两县交界处。属小兴安岭余脉,海拔540米。山势陡峭,奇峰对峙,山体中凹,形似骆驼,以此得名。是大黄泥河和五岳河的发源地,植被为阔叶林。登上山顶,可俯瞰县城,遥望松花江。山上有玉皇庙,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交通站。爱国道士赵青霖以庙为据点,为抗联传递情报,筹集给养,后被捕牺牲在狱中。
蒙古山 又名“蒙古尔山”、“蒙古鲁山”。位于黑龙江省木兰县城西35公里处,属小兴安岭余脉。山势险峻,大致为南北走向,海拔668.5米,面积75平方公里。西南一隅一峰突起,石壁峭立,西南角尤为陡绝;西有罅道,尚可盘行。中央平坦,约0.5平方公里,为金代古城遗址,故当地人称其为“城子山”。是大、小石头河和杨树河的发源地。山上生长杨、桦、柞等阔叶树。
交界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的通河县北部与铁力市东南部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海拔1227米。呈南北走向,北部高峻,伸入通河县境内渐缓,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植被为针阔混交林,野生动物有黑熊、狍子、狼等。是西北河、小东北岔河的发源地。
四平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棱县四海店镇东与庆安县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南坡,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5.5平方公里,海拔666米。四平山是绥棱县境最高点,努敏河的发源地。山势陡峭,植被层下为岩石。植被为针阔混交林,野生动物有黑熊、野猪、鹿、狍子等。
桃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铁力市内,属小兴安岭山脉。山势复杂,基本上是西北——东南走向,海拔442米。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3℃左右,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1℃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28天,正常下霜日期为每年9月15日前后。年日均气温0℃以上持续时间为198天。年平均降水量638毫米,但年际降水量相差较大。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足,自然生态良好,森林茂密,动物繁多。桃山林业局施业区内,有大片红松原始林和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三大硬阔原始林。动物有马鹿、黑熊、野猪、狍子、沙半鸡、榛鸡等。桃山北坡有天然古洞,深20米,内宽4米,高8米,清末年间曾供有“观世音菩萨”等铜像,传为“神仙窟”。
1982年,国务院批准,在桃山开辟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天然野生动物饲养狩猎场,面积210平方公里,可供狩猎的动物有马鹿、黑熊、野猪、狍子、狐狸、貉子、野兔、黄鼬、香鼬、沙半鸡、榛鸡、鹌鹑、雉鸡、野鸭等,河中还有少量水獭和青貂。1983年,国家和黑龙江省在桃山建立了中国旅行社分支机构,接待外宾和港澳同胞。狩猎场内设有3处宿营地,建筑面积880平方米,桃山镇东北还设有桃山滑雪场。
大篝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铁力市与伊春市交界处,小兴安岭山脉南坡。面积1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03.4米。森林茂密,远看一片绿色,故名。植被为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桦、杨树等。1978年10月,于大箐山的顶峰建有电视差转台。
摩云顶子 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木兰县东北部与通河县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西南——东北走向,西南伸入木兰县境,东北延绵于通河县,主峰海拔961.8米。因山势高峻,山顶常云雾缭绕,故名。是木兰县境内的最高峰,木兰达河的发源地之一。山上林木苍郁,多红松、杨、桦、柞等树。
元蘑顶子 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通河县凤山镇北部,属小兴安岭山脉,为大青山的主要山峰。呈南北走向,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1138米。山势陡峭,巍峨壮观,因盛产元蘑而得名。为六道河子发源地。植被以红松、桦、杨等针阔混交林为主。野生动物有熊、狼、狍子、野鸡、飞龙鸟等。
东大顶子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通河县三站乡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是一座独立的山体,呈南北走向,面积约50平方公里,海拔631.7米。山势平缓,是乌拉浑河的发源地。植被为柞、桦、杨等阔叶林,野生动物有鹿、狍子、熊、野鸡、飞龙鸟等。西侧有大通河和大通河水库。1988年辟为国际狩猎场。
铧子山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通河县岔林乡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是一座独立山体,西北一一东南走向,面积约85平方公里,海拔680.7米。因山峰形似铧尖而得名。山势平缓,植被多为次生阔叶林,有部分原始林。林子河的发源地。1988年在此山中采到重8.5两重的人参。由于山水相连,风景秀丽,距通河县城较近,已成为通河县城广大群众的野游胜地。
圆帽顶子 山名。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西北部,属小兴安岭余脉,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806.7米。山体上半部陡峭,下半部漫缓,形如圆帽顶子,故名。植被多为桦、柞、杨和水曲柳等林木。
烟囱山 俗称“补天遗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迎兰乡千顷平川阔野之中,属小兴安岭南麓余脉。是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形如烟囱,故名。山体呈东西走向,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海拔172米。是一座秃山,每逢阴雨连绵或冰雪消融之时,顶峰积水便从石缝飞流而下,形成圆周飞瀑。春季则有成群候鸟来此筑巢,繁衍后代。为依兰县丹青河风景区东南部一景。
四块石山 又名“月峰山”。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与铁力市交界处,属小兴安岭山脉。主峰由四块巨石叠起,故名。山体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979.5米。南坡陡急,北坡徐缓,面积6平方公里。植被为原始落叶松、红松、白桦、柞树等。四块石分“东四块石”和“西四块石”。主峰比较开阔,山上有20多米深的岩洞3处。东北沦陷时期,1936—1938年,四块石是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驻地和东北抗日联军三军、六军的密营地,并设有三军、六军医院、被服厂。李兆麟、冯仲云、赵尚志、夏云杰将军等曾在这里领导抗日斗争。抗日联军将士曾与日伪军进行过战斗,部分指战员牺牲后葬于四块石山脚下。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大连池火山 群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五大连池市境内,属小兴安岭西侧中段余脉。因1719—1721年(清康五十八年至六十年)火山爆发堵塞白河而形成5个相连的偃塞湖和周围14座火山锥,故称五大连池火山群。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喷发时代,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均有活动。由12座老期火山和两座近期火山组成。即:老黑山、火烧山、药泉山、卧虎山、笔架山、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西焦得布山、东焦得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小孤山、莫拉布山、尾山等14座拔地而起的独立火山锥,分布在700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上,海拔355.8—602.6米不等。多数有火山口,火山口深度从几十米到百余米不等;少数具有复合的多个火山口和多个溢出口,部分火山口形成火山湖。火山锥体坡度一般为10—20度,少数可达25—30度。火山口内的坡度一般比火山锥体坡度陡。火山锥体主要由火山碎屑物和玄武岩构成。
最近一次火山爆发而形成的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于1719—1721年,距今仅270年,地质地貌保存完好,熔岩流动景象清晰,地貌复杂多样,形态各异,面积达64平方公里,奇丽壮观。地质专家称其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
12座老期火山已被植物覆盖。其中最高的南格拉球山海拔602.6米,山顶有高出地面70多米的火山口天池;龙门山有天然龙门石寨、火山口森林;东焦得布山有熔岩冰洞、火山口风洞;药泉山附近有南饮泉、北饮泉、翻花泉和南洗泉,是全国著名的冷水碳酸矿泉。矿泉水中含有氧、硅、铁、钙、钠、钾、镁等多种元素,饮、洗能治疗胃肠、皮肤、肾炎等多种疾病。
黑龙江省各地和省外一些单位已在药泉山东麓建立了50多所疗养院(所),加上有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成为全国驰名的疗养、旅游胜地。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名胜风景区之一。为加强名胜风景区的保护和管理,1983年10月设立了五大连池市,市政府驻药泉山东侧。
老黑山(五大连池市境内) 位于五大连池市区北10公里,属五大连池火山群,其北有近期喷发的火烧山,西、西南有早期喷发的南格拉球山和药泉山,东临五大连池。山顶呈黑色,故称“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喷发,是我国少有的近期喷发的休眠火山。海拔515.5米,相对高度164米。底座直径1600米;火山口呈漏斗状圆形,直径350米,深136米。火山口北侧有两个缺口,为火山熔岩溢出的通道。整个山体为黑色浮石、火山灰和熔岩堆积而成。表面由黑褐色岩石覆盖,西南坡较陡,北坡较缓,生长桦、杨、柞等树。山体四周是较为平缓的熔岩台地。北侧裸露地表的大面积熔岩“石海”,浪峰叠出,气势磅礴。远望一片汪洋,近看石涛汹涌,非常壮观。呈带状分布向南流的熔岩,延伸17公里,形如巨大的长龙,被称为“石龙”,也是老黑山的一大奇观。
火烧山 位于五大连池市区北12公里,属五大连池火山群,其南2公里有近期喷发的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与老黑山同期喷发,是我国近期喷发的休眠火山。喷发规模比老黑山小。因二次爆烈式喷发而使火山锥破坏,形如残破瓦盆,故当地群众称“两半山”。整个火山锥体都由黑色、褐色、紫色浮石和玄武岩堆积而成。海拔392.6米,相对高度73米。底座直径800米,火山口内径450米,深63米。火山锥体南坡较陡,北坡徐缓。火山口垣高低不平,西北部有一缺口,为熔岩溢出的通道。火山锥四周较为平坦,大面积火山熔岩裸露地表。各种火山地质地貌现象保存完好,熔岩形成的石海,波涛汹涌,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药泉山 位于五大连池市区西侧,属五大连池火山群。相传昔有达斡尔族猎人在山下射伤一鹿,伤鹿涉及矿泉即愈,故将矿泉视为药泉,药泉山因而得名。为老期火山,是五大连池火山群中最小的火山丘,海拔355.8米,底座直径550米;火山口呈圆形,口径230米,深32米。火山口呈圆椅形,口内地势平坦,西南侧有一缺口,修有进入火山口的通道。锥体东南坡较陡,北坡较缓,生长有茂密的柞、桦林。火山口内昔有钟灵寺,今于山颠建钟灵亭。站在药泉山最高点东缘可俯瞰五大连池市区全貌。药泉山以矿泉水远近闻名,被称为“神水”。药泉山东侧的南泉、北泉、翻花泉和南洗泉的泉水中,含有多种元素,有很高的医疗价值,饮用和浸洗对消化、血液、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尤其用泥糊盖对皮肤、脱发等病症疗效甚佳。
科洛火山群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嫩江县境内,属小兴安岭西段余脉,东南60公里为五大连池火山群。科洛火山群自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多次喷发,形成23座火山锥和约350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台地。火山锥分六列成东北——西南分布在长40余公里、宽18公里的古老断陷盆地内。火山群中,保存完好的火山锥并有火山口的有7座,即科洛南山、孤山、大椅山、小椅山、黑山、卡山和481高地。火山口深度5—50米,内径10—165米。火山群中黑山最高,海拔542米。相对高度最高的为科洛南山,比高107.7米,海拔447.7米。火山锥体附近有火山灰、火山浮石、火山弹和熔岩台地。科洛南山附近的熔岩台地熔岩裸露,植被稀少,微地貌十分发育。
嘎丛火山群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乡二站村北,主要沿门鹿河谷分布,为晚更新世喷发。属小兴安岭山脉。共有嘎丛山、大黑山、白山等4座火山锥,比较明鲜的有3座,呈北东向排列,为质形火山及熔岩丘,由玄武岩构成。其中嘎丛火山有火山口;白山海拔704.3米,是嘎丛火山群的最高峰。在其东部还有零星的全新世火山喷发。火山锥顶多被耐瘠薄、耐旱的杂草所覆盖,山麓有大面积的兴安落叶松生长。
白山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乡三站村北14公里,属小兴安岭山脉,海拔704.3米。山峰突起,北坡陡峭,断裂状岩石裸露;南坡稍缓,是嘎丛火山群中的高峰。由于火山灰露于地表,远看白色而得名。主峰无树木生长,多被耐瘠薄、耐旱的杂草覆盖,北坡脚下有成片兴安落叶松生长。岩石为火山沸石及火山岩,可为建筑业提供轻体建材的原料。
四季屯火山群 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孙吴县与黑河市交界处,东临黑龙江,属小兴安岭山脉。因其地处四季屯附近,因屯得名。是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喷发的死火山,由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和尖顶山4座火山锥组成。二架山是孙吴县与黑河市的界山。火山锥体不高,均为喷溢型。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尖顶山海拔分别为255米、266米、251米、313米。山体多由浅红色、黑灰色火山玄武岩构成,上覆30—100厘米厚火山灰和土层,生长着柞、桦等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