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村屯场站及其它地名第一章 著名村屯第一节 松花江以南地区 学田村 位于黑龙江省南部,隶属五常县龙凤山乡管辖。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为开办教育筹集经费,在此地划出10方(每方45垧)土地,称“学田地”。清末,五常府划分为5社(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于此设立“学田社”,故“学田”这一名称相沿至今。
在村之南部有“学田村遗址”一处,1986年采集到人骨化石和有人工打击痕迹的骨器、石器;动物化石有松花江猛犸象、真猛犸象、披毛犀、野马、野牛、鹿和东北鼢鼠等。人类化石经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年代距今4.2万年,是黑龙江省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期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前对面城屯 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双城市西南境对面城乡境内,隶属对面城乡三姓村。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69—1820年),因其居于相距1公里的南北两座古城遗址的南城附近而得名。前对面城屯共有村民117户,438人,主要从事种植业。为了保护好“前后对面城遗址”,三姓村村民委员会规定了“任何人不得在古城遗址附近开垦耕地,不得在遗址上用土”等保护措施。该屯西南300米处的拉林河右岸阶地上的古城遗址为金代屯兵驿站,西距拉林河250米,称“前后对面城古城”。
前对面城城址,呈长方形,南墙长450米,西墙长370米,北墙及东墙北段已被夷平。墙为夯土版筑,高3—4米,基底宽6—7米,顶宽1—2米。现有附墙马面(垛楼)11个,南墙5个,西墙5个,东墙南段1个。马面相距80—90米。城四隅有角楼遗迹。古城面积16.65平方米。城墙外侧有护城壕一道。后对面城在前对面城北500米处,为一座小方城,城墙每边长180米,周长720米。墙高2米左右,夯土版筑。附墙马面8个,每面墙两个。墙四隅筑有角楼。城墙外无壕,城内地势平坦。前后对面城为同期修筑,一大一小,大者居于平地,小者筑在高丘上,形成母子城,具有辽、金时期城址特征。前对面城内出土遗物甚多,有陶罐、铜镜、铜锅、玉砚、陶印、铁锹、铁镞、石臼、“元祐通宝”等宋代铜钱,以及布纹瓦、筒瓦、兽面瓦当等。后对面城内地表遗物稀少,仅见少量布纹瓦残片。据清代编纂《吉林通志》记载,前后对面城为“金代的寥晦城故城址”;近年有人根据前后对面城的规模和城中出土遗物推断,也同样认为是金代的“寥晦城”。前后对面城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希勤村 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受到毛泽东主席肯定的典型村。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双城市境内,隶属双城市希勤满族乡管辖。1954年夏季,黑龙江省委农工部与双城县委农工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希勤村进行调查,发现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存在“强找强,硬找硬,排挤贫困户和争骨干、争劳力”的现象。工作组同希勤村党支部共同研究商定,采取“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法,重新搭配了骨干力量,调整了社与社、社与组的关系,纠正了排斥贫困户的倾向,巩固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希勤村“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典型经验,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1955年7月,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肯定了黑龙江省双城县希勤村领导农业合作化的经验后指出:“我看就照这样办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就是我们的方针”。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双城县人民群众在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精神指引下,迅速掀起大办农业合作社的高潮,到年末,双城县全县办起初级农业合作社1571个,全县90%的农户都加入了初级社。
白城村 位于黑龙江省南部阿城市区南2公里,濒临阿什河西岸。隶属阿城市阿什河乡管辖。
白城村,以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城得名。白城村共有村民782户,3030人,有耕地4721亩,主要从事农业和蔬菜生产。白城大蒜是全国闻名的特产之一。它的主要产地是金代上京会宁府城池遗址内外,阿什河乡的白城、南城、双城、新城4个村。蒜质尤以白城城内所产为最佳。有紫皮蒜和白皮蒜两种,以紫皮蒜著称,蒜汁稠粘,蒜味辛辣,品质好,宜久存。白城村所在地为金代早期所建都城,称金代上京(会宁府)城,又称皇帝寨、御寨、会宁城,俗称“白城”。白城,之所以称“白城”,一说,因金人喜欢白色。《金太祖实录》载:“金一色最为真宝,金之色白,完颜色亦尚白,于是国号金,白城之义盖于此”。一说,白城之城垣为白色。金毓黻所著《东北通史》载:“余在会宁故城,见一家墙垣,以金代旧砖砌成,远望一如白垩,始悟白城之名,得义于此。盖当金世及其之后,此城内之垣壁,无不色如白垩,故以白城呼之也”。
上京会宁府由南、北两城组成,形制比较特殊。两城皆长方形,北城竖修,南城横筑,平面呈“

”形。北城,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东西长2148米,南北宽1523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3—5米,基宽7—10米,上宽1米左右。全城墙垣除少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外,大部保存完好。城墙外附筑马面,总计89个,间距80—130米,大部分保存较好。全城有城门9座,其中8座有瓮城(亦称月城)。上京皇城在南城西部偏北处,东、西两墙早已夷平,成为乡间大道;北墙因近代建立村落被民房所占;南墙中段保存较好。皇城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32万余平方米。皇城残墙基宽6.4米。南墙正中有4座土阜,其中两座最高,约7米;其余两座土阜各高约2米。4座土阜之间为3条通道,当为午门及左右阙门址。午门址以北(皇城内),今有5座土阜,高0.5—1.0米,是当年的宫殿址。
白城,公元1115年(金太祖收国元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反辽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始建会宁城,规模不大。金太宗即位后不久,开始大规模营筑新城,即南城,同时修建皇城。金承辽制设五京。天眷初年,“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4帝均设都于此,为金之前期都城,历时38年。1152年(金天德四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后改中京,今北京)。1157年(金正隆二年),“罢上京留守司”,“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不久,海陵王下令毁掉皇城宫室。金世宗即位后,陆续于上京城重建殿阁、庙宇,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广复以会宁府为上京”,至1181年(金大定二十一年),上京宫室基本恢复。翌年夏初,世宗东巡至上京会宁府。金末,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建立东夏国。1215年(金贞祐三年),蒲鲜万奴率军北上攻掠上京城。1217年(金兴定元年)完颜太平同蒲鲜万奴勾结,焚毁上京宫室、庙宇等建筑,上京城遭到严重破坏。1233年(金天兴二年),东夏亡,蒙古军于上京会宁府建通往奴儿干的驿站。明代,金上京故城为海西东水陆城站之一。清代,1725年2月(清雍正二年十二月)清廷决定,于上京会宁府故址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协领驻防。后于上京会宁府故址北4里建城,1729年(清雍正七年)协领衙门迁驻新城(今阿城市区,即原阿城镇)。1981年1月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川屯 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隶属阿城市小岭镇西川村管辖。东川屯形成于明末清初。今全屯共有2123人,耕地面积5040亩,主要种植水稻、大豆和玉米。
包括东川屯在内的五道岭一带,是金朝初期采矿、冶炼的基地,在今迟家、尤家、永兴、东川屯等地建窑炼铁。冶铁遗址共50余处,其中东川屯北500米的东川炼铁遗址较为典型,炼铁炉遗迹至今保存完好。炼铁炉由炉门、炉膛、炉蓖、烟囱各部分组成,炉体高2—3米。经发掘,遗址附近有炼铁渣、铁矿石、储炭坑、木炭及海绵铁等遗物。冶铁遗址对研究金代初期社会经济,尤其冶炼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金代东川冶炼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元宝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尚志市境内,隶属元宝镇管辖。原名“元宝屯”,因屯北有一形似元宝状的小山得名,亦即文坛巨匠周立波名著《暴风骤雨》长篇小说中的“元茂屯”。在土地改革前是一个贫苦的山区小屯。然而,这个已经翻了身的农村,虽经几十年的奋斗,但因人多地少,土地瘠薄,收入不高,到70年代末,全村392户人家,大部分靠吃返销粮,基本没有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尽管有了很大提高,可1984年还欠贷款27万元,仍然是个负债较多的“空壳”贫困村。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元宝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党支部书记张宝金从实践中认识到,要想致富奔小康,只有象南方发达地区那样走“兴工富农”之路。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其他村干部的认同。在他的带头和影响下,集资3.7万元办起了小木加工厂,并采取承包经营的办法获得成功。为了扩大生产,张宝金根据上“卫生筷子项目”能赚钱的信息,立即出去考察、论证和购置设备,筹办卫生筷子工厂,1988年初正式设产,当年见效。接着又安装了一条生产线,使生产规模达到10万箱(每箱5000双),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3年,全村工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人均收入达2534元,少数几户收入最低的也超过1500元。这个1700人的村,一跃成为“无贫困户”的富裕村,开始跨人奔小康的行列。
古城村(宾县境内)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宾县境内,隶属宾县常安乡管辖。以古城得名。村内之金代古城址,名“常安古城”,呈正方形,夯土版筑,周长近1000米。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残存马面3个。角楼址残高3米。城内曾出土金代“上京路提控印”(印背刻有楷书汉字“大定七年四月十八日”)、“经略使司之印”两方铜印;“上京巡院”、“南巡院”錾款铜镜,以及土铁矛、铁镞、铁锏、铜人及部分陶器等。常安古城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大屯 今马大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城牡丹江西,哈同公路线上,北临松花江,隶属依兰县依兰镇管辖,距县城7公里。该屯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1937年有村民20户。今有村民172户,682人,有汉族和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据新编《依兰县志》记载,村北一公里,靠松花江支流小河沿二级台地上,有马大屯金代遗址。另在松花江右岸,南临德胜屯,有金窖藏铜钱遗址,铜钱用陶缸盛装,约25公斤,多为宋币。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考证,马大屯为元代“斡朵怜军民万户府”驻地。
土城子村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牡丹江下游东岸,隶属依兰县土城子乡管辖。在土城子村北百余米处有座古城遗址,俗称“土城子”。土城子村,以土城子古城遗址得名。北距依兰县城45公里。古城堡依地形走势建筑,形似“葫芦”,以夯土筑成。城墙周长3345.6米,墙高2—5米,墙基宽10米、顶宽1.5米。有城门3座,并筑瓮城,长宽各为40米。城墙东、南、西三面共有马面(垛楼)46个,马面间距80米。环城墙外四周有两道护城壕,宽18.5米,深2米。古城为群山环抱,西濒牡丹江,东山古道可通依兰县城,是控制东、南、西各山谷和牡丹江水路的关卡,是一座古代重要军事城堡。城内曾出土铜镜、铜锅和“淳化元宝”、“大定通宝”等宋、金铜钱。据考证,土城子古城是辽金时期的古城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颜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县境内依土公路南侧,隶属土龙山镇管辖,东至土龙山镇3公里。原名白家沟屯,因1926年始有白姓农民定居于此,并因屯北有1条大壕,故称“白家沟”。到1947年已发展到百余户人家,在土地改革中改称民主村,1976年更名为“新颜村”。
新颜村原属依兰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太平镇保。日本侵略者为大规模迁入日本武装移民,强行收购土地和收缴民间枪支,激起了广大农民的义愤。1934年3月8日,土龙山一带五个保的大排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联合起来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径。翌日,在甲长景振清、保董谢文东的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参加的农民有2000余人,分两路向太平镇(土龙山)城外会合,上午10时攻占太平镇警察署,伪警察被缴械,毙敌10余人。消息传到依兰县城,驻扎在依兰县城的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六十三联队长饭塚朝吾大佐,以及伪依兰县警备大队长盖文义带领日伪军分乘汽车于10日开赴土龙山,企图镇压暴动农民。暴动队伍得知情报后,预先埋伏在白家沟屯后岗的公路两侧,当敌人汽车抵达埋伏圈时,暴动农民猛烈射击,经过1个多小时的战斗,打死打伤日本官兵17人,饭塚大佐被击毙,俘掳伪警察大队长盖文义等26人,缴获机枪5挺、长短枪50余支。成为震动中外的“土龙山事件”,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随后暴动农民武装在清茶馆召开整编会议,组成“抗日民众救国军”。
万里河村 又称“宛里和屯”、“瓦里和屯”、“万里河通”、“斡里城”等。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桦川县城东北19公里处,北濒松花江,隶属桦川县悦兴乡管辖。万里河村形成于清末,因附近有一柳条通名为“万里河通”,故名,后简化为“万里河”。1992年全村有居民130户,820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辽代“瓦里霍吞”古城居于万里河村松花江南岸的岗地上。《黑龙江舆地图》载:“瓦里霍吞,辽代称宛里城”,是辽代五国部的“越里笃部”故城。元、明、清时相继沿用。元代设置脱斡怜军民万户府,明代为万里河卫治城,清代为松花江下游赫哲人所居住,称宛里和屯。古城依土岗走势夯筑,形状不规则,周长3000余米。墙为夯土版筑,残高6米。城东、南、西三面各设1门,东、西2门为瓮城,保存完好。城内有周长40米、高2米的圆形土台基遗迹。城内曾出土布纹瓦片、瓷陶残片,以及宋代“崇宁通宝”、金代“大定通宝”铜钱等,对研究黑龙江古代史、民族史有重要价值。
古城内已辟为耕地,并因万里河村和江川农场均枕城垣建房,已将300余米城墙夷为平地。万里河古城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集贤村 俗称“傻子屯”。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隶属桦川县苏家店镇管辖。1938年形成村落。过去这里流行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粗脖根和痴呆患者较多,是桦川县最严重的地甲病村和全国闻名的“傻子屯”。据1978年普查,全村255户的1313人中,地甲病患者859人,占总人口的65.4%;地方性克汀病患者150人,占总人口的11.4%;总计原发病人1009人,占总人口的76.8%。7—14岁的中、小学生肿大率为94.6%,特别是有些克汀病人,不知温饱,不知羞丑,生活不能自理,出现了“痴、苶、呆、傻满街走,聋子哑吧摆划手,粗脖根儿人人有,大气瘰象个柳罐斗”的惨状,给这个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978年7月,省国防工业局参加桦川县苏家店公社抗旱工作组,向黑龙江省委反映了集贤大队的地甲病、克汀病病情,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并向上级反映了情况。同年8月,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李德生和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李剑白对集贤大队地甲病长期得不到治疗的问题做了重要批示。桦川县委、县政府成立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在省、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一是药物治疗,由县卫生科协同卫生防疫站组成医疗队,查清病情,负责治疗。9月份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有894人,并建立医疗档案,定期诊断,定期投药,定期复查。二是食盐加碘。三是改善食用水质,在中央、省、地、县有关单位的支持下,1979年打了一眼97米的深水井,建起了水塔,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同年9月8日全村人口开始饮用自来水。在县防疫站的协助下,开展了村屯绿化,整修了街道,修建了9个砖瓦结构的厕所,对猪实行圈养,改善了环境卫生。四是治疗克汀病,1979年8月大队办起了“克汀病少年儿童育智班”,配备了教师和赤脚医生。“育智班”采取了适当治疗(口服甲状腺素片)、适当学习、适当体育活动、适当参加一些轻微劳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3年多的培训,使70多名克汀病患儿的精神、体态、智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的上了正规小学和中学,有的考进聋哑学校,有的进了村办工厂。1981年后未再出生呆傻儿童。同时,在党支部书记许振中的带领下,修筑了3公里防洪堤,改变了低洼涝地“十年九不收”的状况,从而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从1982年起兴办村镇工业,先后办起了砖厂、包装器材厂等,1990年又办起来酿酒厂,“傻子白酒”销往省内外。“傻子屯”从此开始走向富裕路。
凤林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中部,七星河北岸。原称凤林屯。中华民国初年,来自奉天省的垦户杨凤林到此垦殖,逐渐形成聚落,遂称“凤林屯”,隶属富锦县管辖。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管辖。1958年10月并人友谊农场,为六分场四队,今属友谊县成富朝鲜族满族乡管辖。全村共168户,580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凤林村西300米处的七星河左岸的二级阶地上有座大型古城遗址,称“凤林古城”。城北为耕地;东北为松林;东南亦有耕地,地势平坦;西、南两面为低洼地。西南与宝清县境内的“炮台山古城堡”隔河相望,当地居民称这两座古城为“对面城”。
凤林古城平面呈“凸”字形,外城墙周长6000米,有的为重墙。城墙残高1米,基底宽8米,顶宽3米。城外设护城壕,壕深约1.6米。北城墙东部有1门址,宽8米。城内以数道土墙分隔为9个城区,除7城区外,均为不规则形。7城区位于城的中心部位,呈正方形,东、南、西、北墙周长490米;墙残高2—4米,基底宽12—15米,顶宽3米;城四角有角楼址,每面墙中部设有马面1个(东墙马面已不存在),马面、角楼向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墙为土筑。古城内分布有大量的半地穴式居住址,多呈圆形,直径5一10米,深0.5—1米。出土有手制黄褐色陶碗、陶罐、陶柱状器耳,以及双耳铜鍑、小铜钟、铁箭头等遗物。经考古发掘,确认该城为汉魏时期古城。对研究黑龙江开发历史和民族文化发展均有重要价值。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安村 又称“平安堡”。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七星河右岸,隶属宝清县七星泡镇管辖。平安村东北400米处有一孤立的小山,名“炮台山”。山上有炮台山古城堡(又称“炮台山山城”)遗址。北临七星河,相距500米,隔河与友谊县境内的凤林古城遗址遥遥相望,当地居民称之为“对面城”。
炮台山古城堡城址占地4万平方米,呈椭圆形,由山上至山下筑有3重城墙,分为外、中、内3层,形成套城,墙为土筑。第一重城墙修筑于山周围平地上,由两个相连的土城组成,周长2550米,墙残高1—2.5米,墙外护城壕现深1米;第二重城墙位于山根,绕山脚而筑,为中城,周长423米;第三重城墙建在山顶上,为内城,依山势而筑,周长88米,土石混筑。第一道城墙内北部,发现半地穴式居住坑址73座;第三道城墙内有大型半地穴式居住坑址6座。在城内地表分布有数量较多的手制素面夹砂陶片和一定数量的石球等遗物。考古工作者从城址内较为密集的半地穴式居住坑和石器等遗物分析,认为炮台山古城堡属汉魏时期古城址,与佳木斯四丰山山城、桦川县前董家子山城等是同类遗存。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嘎尔当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富锦市市区富锦镇西3公里,因有“嘎尔当古城”而闻名并载人史册。“嘎尔当古城”为明清时期城址,位于嘎尔当村西500米处,北临头道河子(安邦河支流)。“嘎尔当”,赫哲语,“空场”之意。嘎尔当村隶属上街基乡管辖,今全村有148户,540口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
嘎尔当古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700米,城墙为夯土版筑,东墙长200米,现存残高1米,南墙和西墙尚可辨认,城外有护城壕,北墙已不存在。经考证,嘎尔当古城为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第20站“弗能都鲁站”和“弗提卫”的所在地。“弗提卫”,1409年(明永乐七年)析忽儿海卫设置,卫指挥使驻“弗踢奚城”(《满洲源流考》中作“福题希屯”)。是个土地肥沃、商贾辐辏的地方,因而成为明廷统辖东北边疆的重镇。1433年(明宣德八年),弗提卫指挥同知佛家奴等曾陪同钦差内官亦失哈前往奴儿干都指挥司。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派扈尔汉和安费扬古率领军队征讨东海萨哈连部,在胜利回师途中曾在福题希屯附近驻营休整。清光绪年间,嘎尔当附近各屯为赫哲族的聚居地。据档案记载,1881年(清光绪七年),嘎尔当屯有赫哲族20余家,其西8里的富替新屯有赫哲族20余家,其东8里的霍吞吉林屯有赫哲族10余家。1882年(清光绪八年),吉林将军于嘎尔当城设置富克锦协领驻防,管理各旗户。隶属三姓副都统管辖。嘎尔当城对研究黑龙江建制沿革和地方史有重要价值。1986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嘎尔当城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子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北境,隶属牡丹江市郊区桦林镇管辖。村南沿江小盆地中有一座古城遗址,名为“南城子古城”。古城呈正南北向的长方形,周长2060米。城墙为土筑,以杂石为墙基。东墙沿古河道所建,现仅存部分残迹,南墙与西墙基本完好,南墙中部偏西有城门痕迹,其外侧似有一瓮城址。北墙大部分已平毁修建了民房。墙外南、北、西三面有城壕遗迹。城内已垦为农田,但仍可见较多明显突起的土台,当是建筑址。地表出土文物有铁镞、布纹瓦、莲花瓦当、陶器残片等。
据考证,古城系唐代渤海国时期所建,是这一地区较大的一座平原城。有人认为它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辖的渤州故城址。在古城东数百米处发现两处渤海时期的封土古室墓群,与古城为同时遗存。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村(海林市境内)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浪河下游南岸,隶属海林市旧街乡管辖。该村属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故名“古城村”。
宁古塔旧城地处海浪河流域最开阔的盆地中,山环水绕,土地肥沃,便于农牧、樵采和渔猎,并有舟楫之便。明朝末年,为女真人东海窝集部宁古塔路的中心。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于宁古塔(今古城村)派兵镇守。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修筑宁古塔城(史称旧城)。1636年(后金崇德元年),以梅勒章京(协领,副都统)驻防。后因南方战事,从宁古塔调兵入关,宁古塔守将降为牛禄章京(佐领)驻防,后又将守将升为梅勒章京。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廷决定宁古塔守将升为昂邦章京(总管)。1662年(清康熙元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以巴海充任之。
宁古塔旧城,濒临今海浪河南岸。据《宁古塔山水记》载,“城方二里,垒石为垣,城内居民,寥寥数家。东西各一门,以通往来。大帅府在焉。”石城外有边墙(外城)周围5里余,四面各1门。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昂邦章京吴巴海监造。及至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时,随着清军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东北地区的统治日趋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宁古塔城也更加繁荣。后因宁古塔旧城常遭水患和为了抗击沙俄用兵的需要,宁古塔将军选定忽尔哈河(今牡丹江)旁建造宁古塔新城。1666年(清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率全体官兵及全城百姓移驻宁古塔新城,旧城年久失修,遂废。
清代晚期,1881年(清光绪七年),清廷解除了对宁古塔地区的封禁,大批汉人进入垦殖,先后规划为16个社区。中华民国时期,宁古塔旧城属宁安县自新乡。东北沦陷后期,设旧街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旧街划分为两个大村,即西旧街和东旧街。由于人口增多,西旧街又分成旧街和古塔两个村,东旧街分成古城、宁古、农牧场3个村,宁古塔旧城在古城村内。
宁古塔旧城遗址,仅存内城东北部残墙部分段落,约310米,外城已无存。宁古塔旧城,在清初几十年间统一“东海”、“索伦”诸部过程中,始终是北疆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遴选昂邦章京镇守。在1643年(清天聪十八年)至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的历次抗俄斗争中,以宁古塔为基地多次击败入侵者。
1981年1月2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宁古塔旧城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翌年6月,正式设立“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标志。
响水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濒临牡丹江,隶属宁安县渤海镇管辖。形成于清代末年,因南侧牡丹江段流经石岗落差大,水流湍急响声大,故名“响水”。响水,满语“发哈”,意为“发河沿”。以盛产“响水大米”而闻名。1992年,全村共有村民208户,889人,为朝鲜民族聚居村。当地朝鲜族农民采用独特的方法,在火山熔岩(石板)上培土引水,种植水稻,质地优良,名为“响水大米”。
响水大米以其粒大、油润、味香而驰名全国。在1992年全国评出的28份优质大米中,名列榜首,获得中国首届农民博览会金牌奖。据中国水稻研究所化验:响水大米含直链淀粉18%,蛋白质6.7%,垩白度0.24%,垩白率4%,没有有害物质残留,为无公害、无污染稻米,成为人民大会堂选定用米和国宴用米。
上官地村 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中部,牡丹江南岸,隶属宁安县渤海镇管辖。清初,1668年(清康熙七年),沿牡丹江右岸设两处“官庄”,因此官庄在牡丹江上游,故名“上官地”。1992年全村共有居民237户,938人,多为汉族,还有满族和朝鲜族,主要从事种植业,主产水稻。
村西约1公里的牡丹江上有一座唐代渤海国时期桥址,今称“七孔桥”。因今存7个桥墩而得名。又名“上官地古桥址”。桥址(墩)横跨牡丹江,江北岸紧临山阳,山坡斜陡险峻,高出江岸地表约500米;江南岸较平坦,当地称北石岗子(熔岩台地)。桥址西南约500米处是渤海泡(又称玄武湖)。向南地势略高,循缓坡而上约4公里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外城北墙。桥横跨江面约170米,桥身无存,仅存7个桥墩。实际有桥墩8座(最南一座临岸,早被破坏),为9孔。桥墩是用玄武岩石堆筑的,已坍塌成乱石堆,枯水季节高出水面约1米。每座桥墩长约30米,宽约14米。两墩间距约12—15米。古桥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好古遗址,上官地村已将保护古城或古遗址纳入“村规民约”,并拟规划建成旅游景点。
镜泊山庄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县境内的镜泊湖北端,为镜泊湖的游览中心。由原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命名。山庄座落在一小半岛上,背靠青山,面临湖水,被誉为“镜泊之珠”。50年代初,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今山庄北侧修建了几栋尖顶欧式“木刻楞”房屋。后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交际处在其南侧,又增建了造型浑厚、风格别致的会议厅(兼文化厅)和第一栋、第二栋别墅式高级客房以及十多栋小别墅(一般客房)。建筑样式、风格各异,有欧式建筑,也有南浑式建筑。别墅间有林间小径,上达峰巅,下至湖滨。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贺龙、陆定一等都来过这里视察或少憩。
随着对外开放的需要,山庄相继增设了服务设施和景点,主要有镜泊湖宾馆、抱月湾宾馆、杏花村酒家,以及松波亭、远眺亭、石凳、游泳场等。
大城子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濒临绥芬河,隶属东宁县东宁镇管辖。以境内大城子古城得名。大城子古城为唐代渤海国古城遗址。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3575米,南墙长1290米,北墙长1365米,东墙和西墙各460米。城墙残高2—5米,夯土版筑,夯层厚度3—7厘米。城墙在伪满时期经过修补(利用古城做为集团部落)。东墙的东北角被破坏,南墙、西墙保存较好,北墙中段略向外突出,城四隅各设角楼。门址唯西墙北段留存1座瓮门,其余均很难辨认。城外尚有护城壕旧迹,深2—3米,已变成一条小河。古城西有1处原始社会晚期遗址。
古城址内外分布着丰富的渤海时期的遗物、遗迹。曾出土鎏金铜铺首、铜带銙、铜锁、铜镜、铜佛、舍利铜函、灰板瓦、筒瓦、莲花瓦当等。
古城南面紧临东宁至三岔口公路,再向南为一逐渐升高的山岗。城北距绥芬河2公里,河北岸有一突兀挺拔的高山,形成天然屏障。古城的形制略与渤海国上京城相似,出土之铜佛、莲花瓦当等亦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中出土的相同。证明大城子古城为渤海国时期所建无疑。唐代渤海国设5京、15府、62州,其中率宾府应在今绥芬河流域。绥芬河唐称“率宾水”,辽继续沿用,金称“恤品水”、“恤品河”、“苏滨水”,明称“速频江”,清称“绥芬河”。绥芬,为“率宾”、“恤品”、“苏滨”之音转,系满语“锥子”之意。清代学者考证,率宾故址为率宾府,其“府路故基即今双城子”。此说提出后,应者较多。近年来通过对大城子古城的调查和发掘,证实其规模大于“双城子”,城中出土的遗物大多为典型渤海时期文物,因此有人提出大城子古城很可能是唐代渤海国率宾府故址。大城子古城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铁西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密山市境内,属近郊区,隶属密山镇管辖。因其位居林密铁路干线以西,故名“铁西”。全村423户,1631人,有耕地近1万亩。原属密山镇和平村管辖。1976年从和平村划出,单独建村,当时是个全村无砖瓦房、无四轮车、生活无保障和户户有银行欠款、家家有三角债的“三无”、“两有”贫困村,人均收入只有80元,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从1979年起,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利用当地资源和地缘优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兴办企业,先后建立铁西煤矿、化肥厂、运输队和修配厂等,并带动了全村农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彻底改善了贫困面貌,成为实现了小康目标的富裕村。1993年全村独立核算的企业发展到56个,成立了铁西集团公司,1994年社会总收入达到1.01亿元。1995年又投资1400万元,修筑了一条长4公里的民办铁路。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住宅实现了砖瓦化,自来水入户率达80%以上,一部分村民安装了程控电话。村民思想和村屯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90年起铁西村连续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铁西村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党组织标兵”,党委书记张洪生被评为“全省模范共产党员标兵”。
虎头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虎林县东境,濒临乌苏里江畔,隶属虎林县虎林镇,为虎林镇政府驻地,是乌苏里江沿岸的一个重镇。原称“呢吗口”,又作“呢满河口”。“呢满”,满语意为“山羊”。
呢吗口开发历史久远,曾一度为厅、县治所。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山东、河北等地穷苦人为谋生路,越过边墙(柳条篱笆),跋山涉水,到乌苏里江一带寻宝挖参。据史料记载,“雍正年间,内地民亦多在吉林领采参凭照(俗称龙票),跋涉而来,及冬而返,咸以江东为落趾之地,而以江口为会集之场。久之,集人渐伙,获利益厚,遂于江畔陡崖之间,捐资建关帝庙1座,虔诚以视,殆昭示深山幽谷中求财全命,惟有信义是崇云”。嘉庆年间(1796—1820年),于此地建立村庄,称“中和镇”。1859年(清咸丰九年),于乌苏里江西岸添设呢满河口卡伦(哨所)。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于呢吗口设招垦分局,办理开放生荒事宜。1909年8月(清宣统元年七月),清廷批准吉林行省于呢吗口设置呢吗厅,翌年(清宣统二年)改为虎林厅。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将虎林厅改为虎林县,遂为县城。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占领虎林县城,定为边境军事禁区,在后山凿山挖洞修筑地下军事要塞。1938年将虎林县城迁至安乐镇(今虎林镇),将原县城改称“虎头”。1939年实行街村制时,设立虎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为临江区、虎头区区政府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友谊乡、八五一农场和虎头区区公所的所在地。1980年将虎头区改为虎头镇,成为镇政府所在地。
虎头村依山傍水,长达1400米的青石水泥护江堤蜿蜒虎头沿江,堤上苍松翠柳,江面碧波滚滚,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与俄罗斯伊曼城隔江相望。村镇内有县政府外事驻虎头办事处、边防检查站、水陆交通监理站、干部疗养所、县立第二医院、县良种场、奶牛场、渔场、林场、堤岸管理站,以及白灰厂、砖厂、木材加工厂等单位,共有城镇职工和居民4000余人,是乌苏里江沿岸重要城镇之一,1988年虎林县政府建立边贸口岸。
位于岸边的虎头关帝庙,占地160平方米,由朱墙围绕,殿宇飞檐,分前后两厅,正殿有五捋长髯的关羽像,门口有1对石狮把守,是中国东北部中俄边境上唯一的一处古建筑,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安镇 自然镇。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饶河县东北部,濒乌苏里江西岸。历史悠久。因其地处挠力河与乌苏里江汇合处,明清时期曾为交通要冲。明代,为沿诺罗(挠力)河两岸世居之瓦尔喀和赫哲人生产毛皮、特产的集散地,并运至河口转运贡品。清代,为通往宁古塔(今宁安县)及三姓(今依兰县)等地的交通要道。清末,设置饶河县,东安镇属二区范围内,有商号店铺10余户,并与俄国民间通商,曾繁华一时。镇区分两部分,诺罗山西为商业区,山东北坡下称“下营”,为渔农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17年至1925年,为饶河县公署驻地。到东北沦陷初期,全镇有居民120余户,700多人,是饶河县最大产鱼地。1938年划归抚远县,成为伪警察防守重地,遂冷落为渔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抚远县东安区管辖。1951年5月,划归饶河县管辖,仍为东安区政府驻地。1956年并村划乡,设置东安乡。1958年10月,以东安镇及和平、民主2乡合并成立东安镇人民公社。也是八五九农场场部所在地。同年12月,并入八五九农场。1959年1月,八五九农场场部迁至饶河镇,东安镇遂为农场的物资吞吐港和东安分场场部驻地。1962年仍设东安镇。1970年撤销镇的建制,成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三团的连队驻地。由于战备转移,原有房屋大部分倾圮,遂为一般自然镇。后经重建,到80年代中期,镇内有航运站、农场油库、煤厂、渔业队、县属林业站以及1所小学校、1个商店门市部,共有职工和居民200多户,800余人。
乌苏镇 自然镇。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抚远县境内“抚远水道”下口,乌苏里江西岸。北临抚远三角洲(黑瞎子岛),东与俄罗斯“卡扎克维茨沃”(二站)隔江相望。隶属抚远县抓吉乡管辖。镇上有1户居民、1个边防哨所和1处鲑鱼加工厂,是我国东北边陲最小的村镇。位居我国最东方,是每天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
乌苏镇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繁华的边贸小镇。据资料记载,中华民国初年,镇上有福源茂、同茂巨、福巨昌、元增盛等9家商铺和酒庄,居民20余户、150余人,并设有警察区分所和税捐分局。镇上货品颇丰,到此购物者以移居左岸之朝鲜农民和俄人为最多。1920年以后,由于“兵灾匪祸”,商家先后破产,居民相继迁往他乡另谋生路。1921年10月,东北军混成旅三十五团步兵第二营到抚远换防,所属第七连在连长带领下进驻乌苏镇,从此成为军事防守要地。但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后,9月初的一天,苏联远东军队之一部向乌苏镇发动全面进攻。我守军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乌苏镇失守,中国守军百余官兵全部阵亡,乌苏镇也在苏军炮火中变成一片废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省、县政府在乌苏镇上建起鲑鱼生产指挥部,成为名闻中外的大麻哈鱼捕捞基地。每年大麻哈鱼汛期间,凡在小镇附近捕捞的数以万计的大麻哈鱼,都运往镇上水产加工厂处理。珍贵的大麻哈鱼籽用机器处理包装后,从这里运往省内和全国各地。
1986年8月14日,在边防哨所院内落成墨绿色大理石纪念碑,正面镌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曾于1984年题写的“英雄的东方第一哨”8个金色大字,背面刻有黑龙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陈雷题诗:“振国卫东疆,神州日月长。乌苏壮甲士,故垒若金汤。”
乌苏镇距抚远县城26公里,已成为抚远人民喜爱的游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