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明代以前部分地名
第五章 重要历史地名
第一节 明代以前部分地名
渤海都督府 又称渤海国、忽汗州都督府。唐朝武则天时,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乘“营州之乱”,率靺鞨人等东进,于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筑城以居”,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仍称靺鞨,史称“旧国”。713年(唐开元元年),唐廷遣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旧唐书·渤海传》)。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易称渤海国。由此而成为唐朝统治区域内的地方民族“自治”政权。
渤海国曾四易都城(府治),初驻敖东城(今吉林省敦化市之敖东城);不久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子);755年(唐天宝十四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785年(唐贞元元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794年(唐贞元十年),复迁上京龙泉府。因渤海都城位于忽汗河东,又称“忽汗城”。
渤海国的行政区域位于唐河北道的管辖范围之内,初受幽州节度使节制,后隶平卢节度使。渤海国所辖范围,北至黑水靺鞨(松、黑二江下游),东濒日本海,南以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与新罗为邻,西接契丹(今开原、铁岭一带),渤海全盛时期,“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仿行唐朝的府州县制度,并创立“五京”。设有5京、15府、62州、130余县。五京,即: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东京龙原府(今珲春市八连城)、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县城)、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北道镜城西南之南山城)、中京显德府(今和龙县西古城子)。除京府之外,在今黑龙江省境内还有鄚颉、率宾、东平、铁利、怀远、安远等府和直辖的铜州、郢州等府州建制。渤海国王传15代,公元926年(后唐庄宗四年)为契丹所灭,共存220余年。
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水都督府 唐朝在黑水靺鞨分布地区设置的军政合一建制,位于渤海国之北。公元722年(唐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封其为勃利州刺史,治所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安东都护薛泰请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续更以最大部落为黑水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诸部刺史隶属焉。”(《旧唐书·靺鞨传》)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唐廷赐都督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唐朝中央政府派驻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
黑水都督府辖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新唐书·黑水靺鞨传》),包括今黑龙江中下游南北和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广大地区。约于公元815年(唐元和十年)前后,黑水都督府解体,黑水各部分别役属于渤海国。黑水都督府存约90年左右。
室韦都督府 唐朝在室韦族聚居区域设置的军政合一建制,位于黑水都督府之西。公元719年(唐开元七年),室韦开始接受唐平卢节度使统辖。791年(唐贞元七年)前后,唐廷决定在室韦之地设置室韦都督府,也受边州都督所节制。府治不详。室韦都督府辖区,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龙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一带。辖区境内有20余个部落。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室韦族诸部逐渐被契丹人所吞并而与之融合,室韦都督府也随之解体,前后存约百余年。
上京路金朝的政区。上京路为“金源”之地,是金朝“十九路中辖有数路的特殊一路”,路总管府设在会宁府(今阿城市市区南2公里白城)。下辖府1、领节镇4、防御州1,即会宁府、蒲峪路、胡里改路、曷懒路、恤品路、肇州等。
上京路辖境甚广,北至外兴安岭,西达嫩江流域,南到信州(今吉林省公主岭一带)与咸平路毗邻,东到日本海,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
会宁府 金朝上京路下设的行政建制。初为会宁州,金太宗以建都于此而升为府。府治上京城(今阿城市市区南2公里白城)。《大金国志》载,“国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后升皇帝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城近“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会宁府辖区:北抵松花江,西涉拉林河,南达长白山,东至蜚克图河流域。下辖会宁、曲江、宜春3县。上京会宁府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峪路 又作“蒲与”、“蒲屿”,金朝的政区,为上京路下辖诸路之一。蒲峪路故城(今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西300米处古城址)为金代北方重镇,金初设置万户,海陵王时(1150—1161年)改设节度使。其辖境北起外兴安岭之火鲁火疃谋克,南抵松花江北岸,西至嫩江流域与乌古迪烈统军司相邻,东到屯河(今汤旺河)与胡里改路交界。元代,在金蒲峪路故址设置蒲峪路屯田万户府,属辽阳行省。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罢万户府。蒲峪路古城遗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里改路 金朝的政区,为上京路下辖诸路之一。因胡里改江(今牡丹江)而得名。金初设置万户,海陵王时(1150—1161年)设置节度使。路治在今依兰县城北五国头城旧址。其辖境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鞑靼海峡,西以屯河(今汤旺河)与蒲峪路相邻,东南与恤品路接界。1130年(金天会八年),徙宋徽、钦二帝囚于五国头城。五国头城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恤品路 又作“速频”、“率宾”、“苏滨”,金朝的政区,为上京路下辖诸路之一。因境内恤品河(今绥芬河)而得名。路治双城子(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恤品路本为唐朝率宾故地,辽设率宾府。金初设置万户,海陵王时(1150—1161年)改设节度使。其辖境为恤品河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至日本海。元代沿袭金代的恤品路,亦设恤品路,辖境在今绥芬河以东、兴凯湖以南地区。
肇州 金朝的政区。金初,1130年(金天会八年)以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镇南“昂喇勒古城”)为太祖胜辽兵“肇基王业”之处,因建肇州。1138年(金天眷元年)设置防御使,隶属会宁府,1198年(金承安三年)升为节镇,1214年(金贞祐二年)设置东北路招讨司。领县一,名始兴县,与州同时设置。
另据史载,元代也设有肇州建制,治所在今肇东市四站镇境内“肇东八里城”遗址。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设置肇州宣慰使。1295年(元元贞元年),立屯开垦,设置肇州屯田万户府,实行军事屯田。
开元路 元朝的政区。“开元路,古肃慎之地,隋唐曰黑水靺鞨。唐初渠长阿固郎始来朝,后乃臣服,以其地为燕州,置黑水府。”(《元史·地理志》)开元之名源于东夏,系沿袭东夏国的开元路旧制。元灭东夏后,先后设置万户府、宣抚司,最初的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依兰县附近或宁安县一带,后移至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城)。元统一中国后,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设置开元路,治于黄龙府,隶属辽阳行省。1342年(元至正二年),移治于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市老城镇)。
开元路辖区,最初范围很广,南抵长白山,西临辽河,北逾黑龙江达外兴安岭,东到日本海,幅员辽阔。《元一统志》称: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故城,亦东北一都会也”。“三京故国”是指渤海的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金代的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市白城)和东夏的南京(今延吉市城子山);“五国故城”是指辽代五国部故城,即剖阿里(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盆奴里(今汤原县境内双河村南古城)、奥里米(今绥滨县境内松花江北岸敖来河畔古城)、越里笃(今桦川县东北万里河村)、越里吉(今依兰县城北松花江南岸);“鲸川之海”,即今俄罗斯鄂霍次克海。大德年间(1297—1307年),分设水达达路后,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下游地区划归水达达路。开元路辖区缩小,仅剩松花江中、上游以南一带地方。1295年(元元贞元年),开元路辖区内设置肇州屯田万户府(今肇东市四站镇八里城)。
水达达路 元朝的政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划开元路部分区域设置水达达路,直隶辽阳行省。治所,《元史》没有明确记载,有人根据出土文物推断可能在金上京故城中。水达达路辖区,南起图们江,东抵日本海,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西与开元路相接,包括松、黑二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直至海滨一带,即金代恤品、胡里改两路管辖区域。在水达达路境内开始设置五个军民万户府,即胡里改(今依兰县城附近)、桃温(今汤原县双河古城)、斡朵怜(今依兰县城牡丹江西马大屯)、脱斡怜(今桦川县东北万里河古城)、孛苦江(今富锦市西南古城)军民万户府,以及蒲峪路屯田万户府、失宝赤(今黑河爱辉镇附近)、吉里迷(今抚远县境内)万户和一些千户所等军政机构。元朝对水达达路的管辖是相当严密的。
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亦称“耦儿干”、“努而哥”,或作“纳尔干”。据《黑龙江古代简史》载,清人称为尼噜罕(满语“国画”之意),表示这里山川如画,风景秀丽。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建制。明朝建立后,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在东北地区南部设置辽东都指挥司使。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明总兵官周兴等进军到脑温江(今嫩江)、忽刺温河(今呼兰河)和斡朵怜(今依兰县城西马大屯)一带,派官招抚,始建卫所制,设指挥使和千户。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廷决定,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故地)。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太监亦失哈从1411—1433年(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曾10次前往视察,对都司、卫、所官员授予官职、印信,赏赐衣物钱钞。并在奴儿干都司的山顶上,修建了永宁寺,先后留有“敕建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石碑(现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
奴儿干都司辖区,幅员辽阔,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的地方军政建制。在奴儿干都司建立前后,1403—1409年(明永乐元年至七年),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
夫余国 又作“扶余国”。两汉至魏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时期的地方部族政权,是东北地方民族创建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居住地当为今嫩江中下游、北流松花江以及拉林河、阿什河流域。据《吉林建置沿革概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解慕漱建夫余国,其王都大约在今吉林市东团山“南城子”地方。到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其子解夫娄迁都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命称夫余城(即东夫余)。史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以农为主,经济、文化高于邻近地区。国王世袭,地方邑落由“豪民”统之。两汉时属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年改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魏晋之际,夫余国向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居民分散迁徙。
东丹国 契丹灭渤海国后,在渤海国故地所建封国。因位居契丹之东而得名。公元926年(辽天显元年),契丹王耶律阿保机攻陷忽汗城,灭渤海国。阿保机下诏,改渤海国为东丹国,改忽汗城为天福城。以渤海故地封契丹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亦称人皇王)。初都天福城(今宁安县渤海镇境内上京龙泉府遗址),建元甘露。仿渤海旧制,保留了渤海国时期的行政区域和行政体制,继续用汉法统治之。既是契丹的儿皇帝国,又是契丹国的一个行政区,岁贡契丹布15万疋,马1000匹。同年9月,契丹王阿保机病逝,翌年倍弟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他不断监视和限制耶律倍。930年(辽天显五年),耶律倍被迫投奔后唐,东丹国由其妃萧妃主政,已名存实亡。931年(辽天显六年),辽廷将东丹国行政机构中的中台省迁至南京(今辽阳),东丹国遂废。947年(辽大同元年)辽太宗德光卒,永康王兀欲(倍之子)继立,是为辽世宗,复建东丹国,仍设中台省,封耶律安端为明王,主东丹国。952年(辽应历二年),安端卒,东丹国名实俱亡,其地直属辽廷。982年(辽乾亨四年),废除东丹国号。
东夏国 又称“大真国”、“东真国”。金末,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后建立的地方政权。蒲鲜万奴于1215年(金宣宗贞祐三年)建都于南京(今吉林省龙井市郊城子山山城;另一说双城子,即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自称天王,建元天泰,国号大真。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北至松花江与嫩江汇合的大曲折处,北至松花江北岸,南达今朝鲜咸兴一带,包括金朝的耶懒、合懒、恤品、胡里改诸路。东夏国将其统治区域划为三路,即海兰江流域的南京路,绥芬河流域的恤品路,牡丹江流域的开元路,在基层沿袭金朝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在各地建立猛安、谋克统辖地方。典章制度与金朝基本相同。史称东夏政权。由于蒙古军队与金朝在辽海地区对峙,给东夏国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之得以延续存在18年。1233年(金天兴二年)为蒙古军所灭。
五国头城 亦称“五国城”。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依兰县城北门外。西濒牡丹江,东临倭肯河,以倭肯哈达山(俗称东山)和拉哈福山(俗称西山)为东西屏障,南面为牡丹江、倭肯河的冲积平原,曾为水陆交通要冲。
五国头城是公元10世纪,居住在松花江下游两岸至乌苏里江女真人建立的五大部落之一,史称“女真五国部”。据《辽史·营卫志》载,“五国部: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大明一统志》载,“五国头城在三万卫北一千里,自此而东分为五国,故名”。经考证,自西而东,“越里吉”故址为今依兰县城北的“五国头城古城”,“盆奴里”故址为今汤原县双河村的“固木纳古城”,“越里笃”故址为今桦川县万里河村的“瓦里霍吞古城”,“奥里米”故址为今绥滨县敖来村西的“奥里米古城”,“剖阿里”故址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市内。
“越里吉”在五国部中居主导地位,为盟城,被称为“五国头城”。五国部原各有酋帅,后罢五国酋帅,由朝廷直接派驻节度使管理。金朝建立后,于五国头城设置胡里改路,曾将北宋徽、钦二帝囚禁于此,留下了“坐井观天”的传说。元灭金后,属水达达路管辖。明设忽儿海卫,清设三姓副都统驻防。
五国头城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已面貌全非,仅存部分残墙断壁。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周长2600米。东西墙长约850米,南北墙长约450米。现存墙高1—4米,墙基底宽8米、顶宽1.5米。墙垣以土堆筑,不见马面遗迹,门址已荡然无存。城内已垦为耕地,地表散布着残砖、断瓦及陶瓷片,俯拾可得。出土文物有“青盖盘龙镜”、“双鲤鱼纹镜”、带柄镜及铜印等;铜钱有宋代“崇宁通宝”和金“大定通宝”等。1976年曾于城中出土东夏国的“监造提控所印”一颗。“五国头城”是辽金乃至清代东北重镇之一,已建立五国城石碑标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京城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又称“忽汗城”,清代称“东京城”。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东岸,宁安县渤海镇(原东京城镇)境内,为渤海国都城遗址,通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渤海文王大钦茂于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将都城迁至上京龙泉府;785年(唐贞元元年)徙都东京龙原府。794年(唐贞元十年),成王华玙为“中兴国势”,将王都迁回上京龙泉府,直至终国,作为都城长达160余年。
东京城地处东京城盆地中,四面环山,三面水绕,“远山为屏,近水成堑,山河险固”。上京故城规模宏大,由外城(廓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紫禁城)组成,是仿照唐都长安模式设计营造的大城,现存城池基本完整。宫城、内城、外城层层环套。外城北墙全长4946米,南墙长4584米,西墙长3500米,东墙长3359米,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以上。在外城内的北部筑内城,呈长方形,东西约1052米,南北约470米。它有南、东、西墙垣,北与宫城相接。墙垣为石砌,东、西墙残留部分高约1米左右;南墙已被辟为耕地。宫城在内城北中间,呈长方形,南北约720米,东西约620米,周长2680米,石砌墙垣,残高平均3—4米。宫城中,在一条轴线上从南向北排列有五重殿址,础石大部分尚保存完好。宫城东侧有御花园,园内有池塘、亭榭、假山遗迹。
上京故城是中国中世纪的巨大都城之一,但它兴建年代和营造情况无具体文字记载。据考证,有可能建于公元8世纪上半叶。公元926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契丹灭渤海,建立东丹国,将“忽汗城”改为“天福城”,成为东丹国的首府。公元929年(天显四年),东丹国南迁,都城被毁弃。从此,上京故城被湮没达数百年之久,直至清初史籍始有记述:此地“有古城焉,土人相传曰东京……”,遂得名“东京城”,亦称“东京屯”。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多次进行勘察、考证和发掘。1961年3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嘎仙洞 亦称“嘎先洞”。拓跋鲜卑族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原黑龙江地区西北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天然大型山洞,离地面25米。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分为前、中、后3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内幽暗深邃,石壁平整。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出河店 辽金时地名。位于黑龙江地区西南部,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合的北岸,今肇源县茂兴镇南“昂喇勒”古城,俗称“勒勒营子”。公元1114年(辽天庆四年)秋,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十月,攻克宁江州(今吉林省松原市区东南小城子)”。辽天祚帝随即发兵,“将步、骑十万会于鸭子河(原作混同江,今嫩江下游、松花江大曲折一带)北”。“冬十一月”,阿骨打率3700甲士,渡过鸭子河,与辽军在出河店展开激战,大败辽兵。出河店之战,是女真反辽的一次重要战役,为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奠定了基础。阿骨打建立金朝后,设置肇州,防御使初驻出河店。
金东北路界壕边堡 又称“乌尔科”(达翰尔语)、“老边”、“旧边”、“边墙”、“边壕”等。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为金朝抵御西部蒙古诸族而修筑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始建于12世纪下半叶,北起嫩江西岸的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北七家子村月亮泡,穿过东侧的黑龙江省甘南县、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龙江县和西侧的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然后继续向西南直行进入科尔沁草原,止于霍勒河,黑龙江省境内界壕长200余公里。
金东北路界壕边堡,是以墙垣为主体,包括许多军事设施和生活设施。界壕边堡分单线和复线,多为复线。复线是指同段界壕有内外两道墙垣,居内的一侧深阔高耸为主墙。主、副墙通常大致保持平行,并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起伏,加大主、副墙的落差。主、副墙之间有堑壕。边墙为土石混筑,墙基底宽14米,顶宽2米,高4米。紧贴主墙外缘附有间距80、90、100米不等的马面。界壕内侧每隔10公里的开阔高阜或坡岗上筑有一小型城堡(即边堡),共有边堡19座。边堡平面呈正方形,每面墙长150米左右。门开在东墙中间,其外附筑瓮城。四隅设角楼。堡外有护壕。界壕边堡内侧还筑有大型戍边古城,一般距界壕较远,黑龙江省境内有3座(查哈阳古城、土城子古城、沙家街古城),其中查哈阳古城距查哈阳乡北1公里,距界壕9公里,古城呈长方形,周长1210米。还有边关隘口两处,即诺敏河关和阿伦河关。
界壕边堡及古城中曾出土的遗物有陶、瓷器物残片,如碗、盘、坛、罐之类;铁器有镞、刀、甲片、铧、锅等;还有石臼、手摇磨及宋代铜钱等。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对于研究地方史有重要价值,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