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出口轻工、纺织和工艺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全省出口商品多
年来以农副产品为主。50年代,轻纺工艺品类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微乎其微。在三年调整时
期,轻纺工艺品出口出现飞跃,上升为出口总值的16%。70年代,省外贸部门根据国际市场行
情,努力开发轻纺工艺品类新品种,扶持传统、大宗、名优商品,使之在国际市场上稳步发
展。1985年轻纺产品出口7629万美元,比1980年增长4.96倍,占出口比重由13%上升到18.
5%。
一、轻工业品
1953年对朝鲜援助出口胶鞋38.66万双,从此结束了黑龙江省无轻工业品出口的历史。
继而开展对苏联、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蒙古协定贸易国家的直接出口。同
时,调拨天津、上海、大连口岸出口。轻工业品出口最多年份1959年达265.9万元。进入60
年代,连续三年下降,平均年出口15万元。1963年至1968年出口额一直在百万元左右徘徊。
1969年出口238.2万元。70年代,轻工业品出口发展较快。由于中国对外关系的广泛发展,
为轻工业品出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到1980年,轻工业品出口持续增长到1390万美元。出口
品种增加,在原出口4大类10几个品种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劳保用品、塑
料制品、五金器皿、文教用品等12类106种。其中铅笔、糖瓷器皿成为出口名牌商品。轻工业
品出口市场从亚洲扩展到欧美及非洲、大洋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持续上升。1981
年至1985年累计出口总额4721万美元,这期间虽然世界轻工出口市场萎缩,但黑龙江省轻工
产品出口未受影响。
(一)铅笔
铅笔在轻工业品中属于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黑龙江省铅笔生产和出口发展较快。
其质量稳定,品种多样,主销市场为香港。此外还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伊拉克、
法国、比利时、阿根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
生产出口铅笔的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采用杨木、椴木制成的铅笔,木质细腻柔软
,易于切削。生产出口黑心皮头铅笔、彩色铅笔、木工笔、磨光笔等10余种。其中“天坛牌
”铅笔1954年开始出口朝鲜、越南,1957年调往天津、大连口岸对资本主义市场出口。1975
年开始自营出口,出口量最高年份1983年,达73.74万罗,创汇163万美元,比1975年增长2
0倍。占全国出口铅笔总数638.6万罗的31.55%,居全国第三位。1984年开发出口涂用无毒
漆的铅笔,年产量在150万罗。1985年出口40.78万罗,创汇93.97万美元。
(二)铺地砖
黑龙江省的东宁陶瓷厂、宁安陶瓷厂、牡丹江陶瓷厂、双城陶瓷厂、桦南陶瓷厂生产各
种铺地砖、釉面砖、宝丽光砖,规格齐全,形成系列,年产量150万平方米,出口货源充足。
1956年调往大连口岸出口的铺地砖,销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毛里求斯、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1968年调拨出口45万平方米。1976至1980年出口97万平方米。1981年,
以补偿贸易方式为东宁进口尼龙网100平方英尺用于改进生产工艺,1982年开展来样加工业务
,按客户提供的日本铺地砖实样进行仿制。这年出口40万平方米,创汇100万美元,占全国出
口铺地砖总数的19.5%,居第二位。从1976年到1985年自营出口铺地砖250万平方米,创汇6
25万美元。
(三)搪瓷器皿
黑龙江省从1957年开始调拨天津口岸出口“三江牌”搪瓷器皿,至1968年出口9万多个。
1974年调拨大连口岸出口,至1980年出口513.6万个。由于缺少生产原料,出口成本较高,
1981年以后出口量逐年减少,至1985年累计出口475万个。
(四)纸袋纸
纸袋纸在黑龙江省轻工业品中属于大宗的传统出口商品。佳木斯造纸厂以长纤维的针叶
材为原料,生产纸袋纸,年产量15万吨,其中每年出口4万吨,创汇1800万美元。
1959年开始对朝鲜援助出口,同时调往大连、天津、上海、山东等口岸对资本主义国家
出口。1962年对越南援助出口。截至1977年对外援助出口17万吨,金额达2400万元。从调拨
口岸出口开始,到1980年累计出口34.3万吨,创汇1.7亿美元。1982年自营出口,以进顶出
方式销往深圳经济特区,到1985年共出口2940吨,创汇150万美元。
(五)布鞋皮鞋
1953年,黑龙江省开始对苏联出口胶鞋38.7万双。这之后10余年没有出口鞋。1962年又
对苏联出口205万双。1979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这时全省生产出口鞋的工厂已发展到
20家,年产量250万双。年产10万双以上的鞋厂有15家。生产出口皮鞋的厂家以哈尔滨鞋厂、
龙江制鞋厂、齐齐哈尔黑龙江制革制鞋厂为主。生产工艺有手缝、胶粘、模压、硫化等,品
种有男女单皮鞋、棉皮鞋、皮凉鞋、童鞋、皮拖鞋、工作鞋、旅游鞋。美国市场对工作鞋需
求量大,销路稳定。美国人要求手缝工艺,较适合黑龙江省加工生产。1979年开始出口布鞋
,销往香港、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沙特阿拉伯、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马耳他、巴拿马、波多黎各、斐济等国家和地区。进入80年代,外贸部
门采取来料加工方式,进口牛皮及制鞋原料,提高皮鞋质量、档次,增加花色品种。这一年
,国际市场出现了“中国布鞋热”。东南亚国家的人喜欢穿布鞋,北美、西欧也出现了布鞋
热。布鞋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不愿意生产。这样,黑龙江省出口布鞋销售市场扩
大,数量增加。生产出口布鞋的巴彦鞋厂、哈尔滨前进鞋厂、鹤岗鞋厂、齐齐哈尔鞋厂、佳
木斯鞋厂、双鸭山鞋厂、牡丹江鞋厂、伊春鞋厂、绥化鞋厂、黑河鞋厂掌握市场变化,加速
产品更新换代增加款式品种。1980年全省出口鞋243万双,创汇226万美元,居全国第四位。
1982年出口各种皮鞋15万双,创汇68万美元。1985年,出口皮鞋23万双,创汇120万美元,同
年出口布鞋860万双,创汇800万美元。
(六)纤维板
黑龙江省从1962年开始调拨至大连、山东、北京、广东等口岸出口纤维板。销往香港、
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英国、丹麦等国家和地区。
全省有17个纤维板厂,年生产能力7万吨。其中友好木材加工厂年产量1.8万吨,其次新
青纤维板厂年产量1.5万吨。
纤维板属木材综合利用产品,国际市场销量大。1962年开始调拨出口50吨;1962~1970
年累计调拨出口4.18万吨;1977—1980年4年调拨出口1.6万吨。1981年出口3636吨,占全
国出口总数的63.1%,居第一位。1983年与日本松下株式会社签订经销协议,首次打人日本
市场。1981—1985年累计出口1.59万吨。
(七)劳保手套
黑龙江省生产出口的劳保手套以品种多、款式新而著称。1977年开始出口,至1980年调
往大连口岸对外出口12.27万打,占全国出口总数690万打的1.78%。到1985年累计出口总数
为48.5万打,创汇547万美元。主销市场为香港,逐步扩展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
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八)牙签、卫生筷子
牙签、卫生筷子是黑龙江省新开发的出口商品,1964年开始出口,销往香港、澳门、日
本、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
全省有8家牙签厂,生产出口圆牙签、扁牙签、食品签和装饰签。1964年到1972年牙签出
口为调拨出口。这期间,出口量最高的年份1972年,调拨出口45万磅。1975—1981年共出口
435.18万磅,占全国出口总数的86%。1983年,以补偿贸易方式,从国外引进生产圆牙签的
成套设备,建起汤原牙签厂,成为全国第一个圆牙签生产基地厂,当年投产外销出口,年生
产能力800吨。1984年、1985年出口量均为137万磅,占全国出口牙签总数的87.7%。黑龙江
居全国经营牙签出口的6个口岸省之首。
70年代末,黑龙江省经营卫生筷子出口。全省有100多个生产厂家,分布在牡丹江、伊春
、黑河、大兴安岭、松花江、绥化等地、市。经营卫生筷子出口企业有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分
公司、省工艺品进出口分公司、省土畜产进出口分公司、省医药进出口分公司,以及哈尔滨
市各进出口分公司。其中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分公司出口量居第一位。在出口木制筷子的同时
,还出口少量的银筷子、骨筷子、漆筷子。出口量大、影响面广的是白桦木卫生筷子。主要
市场为日本,少量出口香港及东南亚地区。
黑龙江省出口的卫生筷子,以白桦木为原料,材质轻、洁白、细腻、无刺、无味、无毒
,在100℃开水中不变形,不弯曲,为日本海关免检商品。
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1980年黑龙江省第一次以补尝贸易的方式,为伊春友好林业局
引进一套日本生产线,生产木制卫生筷子。陆续开办了孙吴、木兰、大兴安岭、黑河等地、
市、县的卫生筷子工厂,扩大了卫生筷子货源。卫生筷子从1979年开始出口到1985年,共出
口17万箱,创汇430万美元。
(九)瓦楞纸
1980年起,黑龙江省出口瓦楞纸。主要销售市场为香港和新加坡。
瓦楞纸不仅是出口商品之一,也是加工出口包装纸箱的原料。市场变化小,销售稳定。
生产出口瓦楞纸的萝北造纸厂、集贤造纸厂、哈尔滨造纸厂在增加出口瓦楞纸货源的同时,
采取工贸双方配合方式,解决瓦楞纸体积大、运输费用高等问题,降低瓦楞纸成本,仅1983
年出口达3142吨,创汇63万美元,居全国同类出口商品第五位。到1985年累计出口1万吨,创
汇200万美元。
二、纺织品
黑龙江省出口纺织品包括棉毛、麻纺织品、服装。1953年纺织品直接出口35.2万元,1
958年出口总值增加到3165.2万元。正当纺织品贸易发展时期,出现连年自然灾害,1962年
出口总值下降到1312.2万元。三年调整时期,纺织品出口稍有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
纺织品出口又大幅度下降。50年代至60年代,黑龙江省纺织品主要出口品种有毛毯、亚麻细
布、亚麻帆布。1970年仅出口毛毯、亚麻帆布两个品种总值达358万元。1971—1975年,主要
出口毛毯、亚麻帆布、防雨亚麻帆布、棉帆布、帘子布。1980至1985年,纺织品增加化学纤
维、棉纱、麻纱、化纤混纺布、棉针织品、服装等14类46个品种,出口销售市场由亚洲、中
东扩展到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1981年出口总值1289万美
元,1985年达4208万美元。
(一)麻纺织品
黑龙江省自50年代开始出口亚麻纺织品。1953至1960年对苏联出口亚麻细布4659万米。
1961至1980年20余年没有出口。1980至1985年自营出口1437.33万米。主要销往苏联、日本
、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1954年对朝鲜出口19.4吨亚麻纱后,不再出口亚麻原料,而是加工成布或其它制品出口
。50年代出口亚麻帆布675万米。60年代调拨出口量达2410万米。亚麻纱成为黑龙江省纺织品
中的骨干出口商品之一。1970年,由于亚麻帆布品种单一,价格较高,出口量下降,仅出口
170万米。1981至1985年亚麻帆布出口316万米。这期间,国际市场行情看好,黑龙江省又恢
复亚麻纱出口。主要出口香港、日本。
(二)毛毯
黑龙江省出口的毛毯,在国际市场属中低档货,在国内则属于优质产品。出口苏联、朝
鲜、越南、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16个国家和地区。1953年出口“天鹅”牌毛毯2.8
万条,1957年出口达14.86万条。1958年调往天津口岸对资本主义市场出口。70年代毛毯出
口量上升到81万条,成为纺织品中出口的大宗骨干商品。1981至1985年出口28.87万条。
(三)服装
黑龙江省在1955年曾向苏联出口棉布衬衣,中苏关系破裂后对苏出口中断。1972年开始
,棉布服装开始调往大连口岸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当年出口1440件。1973年增加到2.4万
件,从这年起服装出口一直保持在年出口10万件以上。1981至1985年,棉布服装出口稳步发
展,平均每年出口量在20万件至70万件,共出口创汇154.11万美元。全省有13家工厂生产出
口服装,主要生产衬衫及长西裤、短西裤、运动短裤、西服套装等。销往苏联、香港、日本
、约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联邦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
等国家和地区。
亚麻及麻涤纶服装的出口始于1981年。这一年出口档次较高的“公主”牌绣衣2.3万件
。1982年增加长西裤等品种。1983年亚麻及麻涤纶服装出口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出口
11.24万件。其中“公主”牌绣衣供不应求。
1985年出口亚麻服装款式发展到12种,累计出口创汇582.21万美元。由哈尔滨抽纱厂、
兰西刺绣厂生产的亚麻服装,在国际高档亚麻服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销往香港、日本
、意大利、荷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四)棉纱布
棉纱出口始于1957年,以记帐贸易方式对朝鲜出口。由于受原料限制,在1957至1958年
连续出口2696件后中断。80年代,黑龙江省为了发展纺织工业,陆续建立齐齐哈尔纺织厂、
牡丹江纺织厂、富拉尔基纺织厂,形成出口棉纱生产体系。这些厂家参照国际名牌纱的技术
标准,引进设备,改进工艺,采用埃及中绒棉生产棉纱,以质量稳定、条干均匀、强力好、
捻度适中、断头少等优势进入国际市场。1981年被评为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在1983年秋季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黑龙江省出口的红牡丹牌、雪人牌棉纱,卖价比国内同类出口
纱每件高出15美元,属畅销货。主销市场为香港、澳门、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从1955年开始,黑龙江省陆续出口棉布,为数不多。主要品种以漆布、棚布、帐篷、棉
帆布、帘子布等工业用布为主。其中帘子布在1961至1978年对越南、阿尔巴尼亚出口1113万
米,成为棉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五)棉涤纶纱、布
棉涤纶纱包括普梳纱和精梳纱两类,由牡丹江纺织厂和佳木斯纺织厂生产出口。
1979年开始调拨出口涤纶纱。1980年在继续调拨口岸出口的同时,直接对外出口,并与
香港华润纺织品有限公司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先后推出牡丹江纺织厂生产的“红牡丹”
牌纱和佳木斯纺织厂生产的“雪人”牌棉纱,又从香港购进台湾产的“高尔夫”名牌纱样,
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引进瑞士先进设备,采用优质原料,增加棉涤纶纱的竞争力和出
口量。1981年被评为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1983年出口5066件,1984年由于受水货冲击,出
口量一度下降。1985年下半年,国家采取措施控制水货,棉涤纶纱出口成交达13703件,并成
为省纺织品中的骨干商品之一。远销香港、澳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
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棉涤纶布包括坯布和漂布两种。黑龙江省出口棉绦纶布较晚,1982年开始销往香港、澳
门、日本、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出口269.60万米。市场需求平稳,数量大。1984年出口量
达643.99万米。
三、工艺品
50年代,黑龙江省出口工艺品业务在省轻工进出口分公司,均由中国轻工业品出口公司
代理出口。“文化大革命”时期,工艺品出口受到干扰,生产出口工艺美术品厂家解散,出
口额下降。1978年,黑龙江省开始直接对苏联、蒙古、越南、朝鲜、香港出口绢花、陶瓷品
、木制家具、抽纱制品和各种石膏工艺品等39种。1978年恢复经营工艺品收购出口。对香港
出口玛瑙、玉刻、工艺家具、木镜条、木杂品。1979年增加绢花、工艺鞋、各种工艺画、草
柳编、麦秸制品、羽毛工艺品、土陶制品7种。在出口木镜条、绢花等传统商品的同时,创出
柳编制品、亚麻编结衣等出口名牌商品。出口市场扩大到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
国家和地区。进入80年代,工艺品出口总值逐年增长。1981年出口337万美元,1984年突破1
000万美元。
(一)家具
家具出口始于1957年,由中国轻工业品出口总公司对苏联出口。当时出口家具仅有9个品
种。60年代,家具出口市场转向港澳地区。70年代,以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打开家具在国
际市场上的销路,出口76.8万美元。1980至1985年出口家具494.06万美元。
1985年,全省生产家具企业发展到数百家,省内家具企业成为生产出口家具基地。其中
生产出口家具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地的家具厂,先后引进国外具有现代
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增加100多种家具款式,从生产出口桌椅板凳,发展到立柜、沙发、
软床、酒柜。既生产出口仿古家具、雕刻家具,又生产钢木家具、板式家具、组合家具、多
功能家具、折叠家具、软性家具、酒吧家具等,销往东南亚、欧洲,并打人世界上号称“家
具王国”的美国市场。从1977年到1985年累计出口创汇508.2万美元。
(二)抽纱制品
抽纱制品是黑龙江省出口工艺品中的传统名优商品。抽纱制品包括刺绣制品、机绣制品
、亚麻台布、亚麻编结衣。省内生产抽纱行业将绣、绘、编、染等精湛的工艺广泛应用到抽
纱制品的制作。这类抽纱制品以独特的地方风格和东方色彩而著称,销往日本、联邦德国、
法国、意大利、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刺绣品是在继承优秀的民间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50年代,黑龙江省
出口抽纱品只有手绣、手编等少数传统产品。手工刺绣的台布、床罩、枕套、手帕、围裙等
绣品曾销往苏联。70年代起,刺绣制品增加绣衣、台布、被单、围巾、琴罩、盘布等品种,
此后手工绣品出口转向港澳、东南亚等地区。
亚麻绣衣,50年代初,对苏联远东地区有少量出口,同时为沿海口岸省份提供出口货源
。70年代又通过大连、天津、山东等口岸对外出口。80年代出口9200美元。黑龙江省出口亚
麻绣衣适应了当时风靡国际市场的亚麻热,亚麻绣衣款式迅速更新换代。由女士内衣的单一
品种,逐步生产出仿古式、时装式的中式绣衣和西式绣衣10几种,增加男绣衣、连衣裙、睡
袍、吊裙、浴衣、旗袍、西装绣裙套衫、日常便服、儿童服装等10几类,近百个花色品种。
出口到日本和欧美、中近东、东南亚等地的40多个国家。
亚麻台布,60年代开始对苏联出口。70年代搞来料加工,扩大了亚麻品种生产,不断增
加亚麻台布规格、品种。花边布、网扣台布、镶边台布、松花编结台布,以工艺精制美观、
规格多样齐全,畅销香港、澳门、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82至19
85年出口66673套。
机绣制品,出口抽纱制品的生产工艺由原来的手工发展到使用机器,出口机绣制品多为
枕套、被面、床罩、窗帘、靠垫、台布、围裙、电扇套、电视机套、各种女式绣衣、儿童服
装、睡衣等生活用品,销往欧洲、北美等地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松江编结绣,随着亚麻抽纱制品出口市场的扩大,1974年开发的新品种被称为“塞北新
花”,同年被评为地方名牌产品。1979年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和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1985年荣获国家级名牌产品证书。当年出口5950件,编结绣品中的床罩、钢琴罩、盘垫、
披肩、编结女上衣等品种,销往香港、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三)木镜条
木镜条是黑龙江省传统出口工艺品。出口始于60年代,哈尔滨新光工艺美术厂及齐齐哈
尔、牡丹江、佳木斯、依安等地的工艺美术厂以红松、椴木、白松为材料生产出口木镜条。
这些厂家不断更新木镜条款式,使品种多样化。1978年生产镶嵌艺术画的木画框,1979年出
口25900米。1982年,哈尔滨新光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双喜牌”木镜条,在全国同行业质量评
比会上,被评为名牌商品。
木镜条出口量稳定,1979至1985年,累计出口总值达110.11万美元,销往香港、澳门、
日本、中近东、美国、加拿大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绢花
绢花是黑龙江省出口工艺品,在60年代开始对苏联出口。主要出口光荣花、纸鸟、拉花
、花串、绒鸟、纱灯、花灯等品种。
70年代出口绢花以拉花为主,近百个品种、2000多种花色。生产出口绢花的厂家,随时
掌握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外来料加工标准,绢花在花色品种和艺术造型上有了新的发展,加工
出豆沙、浅绿、高粱红、棕色等10几种国际流行色。绢花的出口市场由苏联、港澳、日本扩
展到美国、欧洲、瑞典等国家和地区。1981—1985年,出口绢花总值为23.53万美元。
(五)角雕工艺画
1965年始出口角雕工艺画,这种画系用牛、羊角雕刻后拼贴成图案合制而成,做工精巧
复杂,风格独特。
工艺美术行业的艺人利用牛、羊角光泽如玉的特点和民族传统的构图形式,制作出口角
梳、烟盒、化妆盒、盆景、挂件;还借鉴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制作“华贵开屏”、“四喜齐来
”、“麒麟送宝”、“多福多寿”、“称心如意”等以中国民间故事为题材的角雕工艺画。
哈尔滨工艺美术厂生产的这种出口工艺画曾被评为地方名牌产品。1979年,在全省出口的10
类上百个品种的角雕工艺品中,又增加了立体仕女图、花卉等做工精致细腻、突出物体质感
的新品种。角雕工艺画销往香港、日本、新加坡、突尼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六)土陶花盆
在继承传统陶器艺术和彩绘艺术的基础上,绥棱县土陶厂生产出口土陶花盆。这种花盆
参照民用平底花盆、各种罐子、笔筒、插花瓶的形体,制成双层或多层方体或圆体,以其独
特的古朴美,畅销国际市场。1965年通过天津口岸首次出口日本。1968年出口市场相继扩大
到荷兰、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70年代初,经天津和大连口岸出口的土陶花盆,采用草绳捆绑。因包装简陋,破损严重
,在国际陶瓷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口岸拒绝经营,致使大量土陶花盆滞留待发。1973年
,国家轻工部拨款2万元,用于资助绥棱土陶花盆出口包装的研制工作和扩大出口生产。省外
贸部门对这项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的,并有出口价值的传统工艺,从生产到包装进行改
进,用聚乙烯制成防震保护层,减少破损率。1984—1985年,出口土陶花盆总值为2.16万美
元。
(七)麦秸工艺品
1970年开始出口麦秸工艺品,销售市场在香港、新加坡、法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
区。
出口麦秸工艺品主要以麦秸工艺画为主,由单纯欣赏的花、鸟、草、虫、人物画、山水
画、烫色和素色的各种动物画,发展到具有欣赏和实用价值相结合的小型系列工艺品。有各
种形状的首饰盒、礼品盒、小巧玲珑的儿童用品,采用镶嵌工艺制作的麦秸画屏风、坐屏等
5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样。
麦秸工艺品从1981年开始连续5年获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1982年香港《大公报》对黑龙
江麦秸工艺品的发展和特点做了专题报道。1981—1985年,出口麦秸工艺品总值达114.96万
美元。
(八)柳编制品
1974年,柳编制品被列为出口商品,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发展为出口工艺品中的
骨干商品。生产出口柳编制品的加工厂,由当初五常县民赛乡1家,发展到80多家和数以千计
的加工点,遍布全省各地、市、县。1978年建立了柳编制品材料基地,同时在五常县、富裕
县增设柳编制品中转站。柳编制品的种类不断增多。有用柳条编制的室内陈设品、桌椅、书
架、屏风以及各种用品用具。有造型多样的提箱、礼品篮、面包篮、水果篮、野餐篮、花篮
、洗衣筐、纸篓、书箱、衣柜、杯套、童车、造型动物、各种浅盘吊篮等大小3000多种,远
销港澳、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挪
威等国家和地区。1981—1985年,出口总值达717.0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