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渔业生产
黑龙江地区的渔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满、鄂伦春、赫哲等民族,渔业生产是
狩猎生产密不可分的补充。满族先世肃慎人已开始捕渔生产,在宁安县东康遗址曾发现鱼钩、
鱼叉等出土文物。《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有挹娄人“便乘船”的记载。《北史·室韦》更
有北室韦“凿冰没水中而网取鱼鳖”的独特渔业生产方法的记述。《黑龙江外记》中罗列了
“敖花”、“哲绿”、“纽摩顺”、“发绿”、“草根”、“感条”、“昂次”、“达发哈
”、“屈尔富”、“勾辛”、“虫虫”等多种鱼类名称,并详细描述了凿冰捕鱼的方法,晾
鱼胚的加工办法及鳇鱼、大马哈鱼的用途等等。如:“鱏鳇鱼,古名秦王鱼,音之讹也,
大者首专车”。“黑龙江人以鱏鳇鱼胃造刮鳔,粘纸补字,刀刮用之,胜糨糊远。骑臀无
肤者,摊布贴之,胜膏药”。“鱏鳇头骨,关内重之,以为美于燕窝。土人初不爱惜,近
乃有关内特来收晒以待价者”。“达发哈(即大马哈)鱼未入呼玛尔河,取而干之,冬日馈
遣外城,与黑龙江冻豆腐并称佳品”。此外,史称“鱼皮部”,素以渔业生产而负盛名的赫
哲族,还有“三花”、“五罗”等特产。三花,即鳌花(鳜鱼,赫哲语称“阿敖奇卡’)、
鳊花(又称鳊鱼,赫哲语称“开林思”)、鲫花(又称虫虫鱼,赫哲语称“乌楞格”);五
罗指哲罗(鲑鳟鱼,赫哲语称“沙卡那”)、法罗(与哲罗相似,较小,赫哲语称“发哈”)
及雅罗、铜罗、胡罗(均属小型鱼类)。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捕鱼方法,如叉捕、钩捕、网捕、套捕及挡子、凿
冰眼等辅助方法。最具特色的还是叉捕鳇鱼、网捕大马哈和冬季的凿冰捕鱼。鱼叉,鄂伦春
族称“叫布告”,赫哲语称“卓布固”或“苏布固”,“卓布固”为活柄,“苏布固”为死
柄。叉鱼是鄂伦春、赫哲等民族早年极富技巧的捕鱼方式。划上精巧的桦皮船,顺着河水的
波纹准确甩出手中的鱼叉,可以捕获大小不同的鱼类。鳇鱼素有“鱼中之皇”的美称,为清
代的贡品,体大者逾千斤。当鱼叉落在鳇鱼身上时,三股叉齿上的倒须紧紧抓住鱼体,鳇鱼
巨烈翻腾、逃走,此时须将活柄叉一端的溜绳慢慢松放,待鳇鱼翻扑疲惫之后,再用榔头将
其打昏,用死柄叉将其捕到船上。此外还有用钩和网捕获鳇鱼的方法。
《黑龙江外记》载:“达发哈(大马哈)鱼,出东海、岁入黑龙江,逆水北行,至霜降
节近,跃跃于呼玛尔河,不下亿万头!土人谓鱼跃曰果多,转为孤东,故达发哈有孤东鱼之
号。”大马哈属鲑鱼的一种,生于河,长于海,死于江。白露前结群由海口入江河产卵甩籽。
届时渔民全村出动,聚于河上日夜捕捞,一时舟船拥塞、人声鼎沸,夜晚满江灯火,蔚为壮
观。在冬季,鄂伦春、赫哲、满、达斡尔等民族都有凿冰捕鱼的习俗,赫哲族称“坐冬库”,
即在冰上凿开冰窟窿,将柳编栅栏下到水里,留一缺口,在冰口处搭起窝棚,待鱼从缺口游
过时用鱼叉捕捉。人多的时候则在冰面上多凿数眼,间距数米或十几米,然后顺冰眼将鱼网
下水、拉开,一旦鱼群闯入后,动员众人齐心协力将网拉起,往往大获丰收。只是这种生产
在寒冷的季节进行,给渔民带来多种不便,冰眼需用冰锥不断敲打,扩开,否则结冻成冰,
给起网带来很大困难。
别鱼簗子,是用网捕鱼的一种辅助方法。即在河水的中流或有落差的地方,用柳条、石头
等筑起栅栏或石坝,留下出口,使鱼必从此口经过,然后在“簗子”的下游设网截捕,往往一
劳永逸、坐收其成。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载述道:“捕鱼以石,横截水中,留水口,
以柳条织如斗样,下急湍中,名曰亮子。鱼来流入其中,不能回转,尽取之。若捕大鱼,则
在水坑中,用网数面四围,尽绝其流,满载而归。若网止一面,则用牛骨系绳上,沉水,二
人牵之,远远而来,至网则举网,鱼畏白骨,尽窜入网矣。”此外,鄂伦春族还有枪击、箭
射、绳套、推钩等独特的捕鱼方法。
钩捕与网捕,是最常用的捕鱼方法,钩、网工具也多种多样,依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
构造和设置。钩杆,是钩捕的基本工具,多由细木杆3至5米做成,配以马尾或麻线搓成的钩
线,与木杆等长,依据不同的用途再配上不同的钓钩挂上浮尾漂即成。一般在湖泡钩鱼可同
时用两、三个钓杆,在江河钓鱼则多用一杆。钓铒也比较讲究,如用蚯蚓多沉入水底用于捕
小鱼;用蚂蚱或牛蠓则使其漂在水面随鱼杆抖动,仿佛活物,诱使较大的鱼类上钩;用鼠皮
做饵则多在夜间做老鼠游水状,引来更大的鱼咬钩。较常用的钩有毛钩、甩钩、快钩、撅搭
钩等。毛钩,赫哲族称“毛毛钩”,即以动物毛皮为诱饵的鱼钩,一般杆长、弦粗、钩较大,
用以捕钓大鱼。甩钩,又叫“懒钩”,在一条钓线上绑上3个或数个钩,然后将其缚上重物甩
入水中,一端固定在岸边,过几小时或第二天收鱼。快钩一般在江河中捕大鱼时用,即将数
十米的钩线距3寸左右挂上数十个鱼钩,每隔四五米设木架支起,两端在岸上、水中固定,
可一次捕到很多鱼;赫哲族又称快钩为“滚钩”,并设铁盆漂子。撅搭钩,是将铅制小鱼做
诱饵,在冬季下入冰眼中,抖动数把类似鱼钩,可捕到不同的鱼类。此外,赫哲族有带木柄、
钩绳,用来捕鳇鱼的“秋特尔”钩,从俄国传入、也用于捕鳇鱼的“克日斯克钩”,拴有铅
勺、来回拉动诱引大鱼的“刻格勒钩”,以豆饼为诱饵、钩尖束红布条的“浪当钩”,以面
饼染红色为饵的鳊花钩等。达斡尔族还有用来捕获鲤鱼的钝钩及专用的“大马哈钩”和“狗
鱼钩”等。
挂网,赫哲族称为“勃图库”,多在小满至伏天之前使用。将网竖张在水中,长约十几
米,宽一、两米,鱼触上网后即被挂住,一天要遛网两三次。旋网,又叫甩网,是将形如圆
锥形的口袋式鱼网在船上或岸边跳板上甩入水中罩鱼捕捞。达斡尔族的拉网是冬季冰上捕鱼
和夏季集体捕鱼时用的拦江大网,由十几片网接成,下网、出网时需由十几人配合才行;赫
哲族称此拉网为“阿低勒”。达斡尔族称提网为“什格阿拉格”,赫哲族的抬网“图其耶其
库”与之大致相同。即将网中置鱼饵后用4只木杆撑起放入水中,待鱼入网中后将木支架提
起、取出鱼网。达斡尔族还有袖状的“绍网”,柳条编制的鱼罩子“达若勒”、形如酒壶的
柳编鱼具“欧林库”、形如口袋的“兜网”等。赫哲族则还有状如麻袋,且有长袖筒状出口
的待河网“蒙根”、圆锥网“吉拉哈库”、用船平行拉行捕鱼的扒网、晚间堵住河口捕鱼的
“圈网”,以及汉族传入的“网”、“铃铛网”等等。
长期的生产经验的积累也使渔民总结出许多科学的生产规律和生产谣、谚。曹廷杰在《
西伯利东偏纪要》中讲述到:“其人皆不知岁月,特以江蛾为捕鱼之候。每于江面花蛾变白
蛾时,时值五月,麻勒特鱼送乌互路鱼入江,江面青蛾初起时,时值六月至七月半,送七里
性鱼入江。江面小青蛾再飞时,时至七月半至八月底,送达莫嘎鱼入江。”春、秋、冬三季
为鄂伦春、赫哲族捕鱼的主要季节。从谷雨到小满之间为春季捕鱼期,主要用叉网捕获鳇鱼、
哲罗、细鳞等鱼类。从白露到霜降,为秋季捕鱼期,多用挡子的办法大量捕获大马哈鱼和其
它下水鱼类。从封江到开江,是冬季捕鱼期,可用凿冰垂钩、下网的方法捕到哲罗、细鳞、
赶条、狗鱼等。赫哲族渔民根据生产规律,总结出独具特色的渔业二十四节气歌:“立春棒
打獐,雨水舀鱼忙。惊蛰忙织网,春分船验上。清明草芽水,谷雨开大江。立夏鱼群欢,小
满鱼米全。芒种鱼产卵,夏至把河拦。小暑胖头跳,大暑鲁鱼欢。立秋开了网,处暑鳇鱼上。
白露鲑鱼来,秋分鱼籽甩。寒露哲罗翻,霜降打秋边。立冬下挂网,小雪挡冰障。大雪钓冬
鱼,冬至修理网。小寒大寒,渔具备全,鱼楼鱼满肉满过新年”。另如“稠李子开花,大鳇
鱼咬牙”,“五花山,白露水,大马哈鱼把家回”等生产谚语则更简明地道出一些鱼类的生
长习性和渔业生产规律。
渔业生产最初也是以氏族内部组织为单位集体进行的,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自愿结合,
每户都有捕鱼工具,最后大家平均分配。推行出来的较有捕鱼经验的把头,只是由他选择渔
场、调配分工,分配时没有额外所得。只是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渔业产品商品化和大型
渔具占有者的出现,使得“网主”或船主成为当然的把头,并在分配时得到较多的一份或几
份。而较原始的平均分配则是每人一堆,不分优劣,将各不相同的木棍、草杆等一分两半,
一半放在鱼堆上,另一半由众人抽签,抽到哪堆要哪堆。对于氏族内部的老、弱、病、残及
孤寡人家,往往由把头征得大家同意各送上一部分,反映了赫哲族的淳朴民风。渔场也属于
公有。一般谁家先开辟出来,谁家就固定在此捕鱼。别人找不到渔场可与开辟者商议在此捕
鱼,大都能得到允许。在远离人家的江河地段,谁先到谁先下网,同一渔场人较多时,大家
共同协商划定临时区域,决定下网次数和船只往来路线。此外,在渔业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
禁忌,如孕妇、月经期妇女及寡妇不准到船上或渔场;参加捕鱼的人如果家中有丧事,需在
网滩架火跨过,以去晦气;捕鱼过程中不说“翻”、“掉头”等忌讳辞语;捕鱼多少都不能
喜怨于色,更不能说怪话;叉住的鱼不能用刀子剖开鱼泡;吃鱼籽时不许乱讲话等。违犯了
禁忌要遭到把头和众人的指责,严重的要驱出组织和渔场。
鱼肉和鱼皮的加工,也是渔业生产派生出来的劳动。赫哲、鄂伦春等民族习惯将部分鱼
肉制成“鱼毛”(即鱼肉松)或“鱼批”贮存食用;赫哲族则将较大的鱼皮加工成革后制作
各式服装、鞋靴等穿用,鄂伦春族的狍皮加工等也十分相似。“鱼毛”,赫哲族称“塔斯罕
”,多用怀头、草根、胖头等肥肉质鱼类,将其切成大块煮熟后,去掉骨剌,捣碎再炒,到
色黄、酥松时取出,放入坛内,加入炼好的鱼油,放在阴凉处以备长时间食用。晒鱼批,赫
哲语称作“敖尔克奇”,挑选狗鱼、鲁鱼、鲫鱼等去骨切片,用麻绳或铁丝串起,放在晾鱼
架上晾干备食。秋天多以晾晒大马哈鱼批为主,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称呼,如脊干称做“给
林”,偏脊肉干称“西莫”,贴骨肉干称“西格得力”,肚囊干称“江克”。大马哈鱼籽,
赫哲语称“查发”,有黄豆粒般大小,颜色通红,搓成粒状晾晒后储藏起来,可与粥或鱼毛
拌食;而鱼籽酱更是远近闻名的独特食品。烤鱼干,赫哲语称作“稍鲁”,是将脂肪少的瘦
肉鱼架火熏烤的独特加工方法。
赫哲、鄂伦春族的熟皮加工也很有特色。鱼皮加工需先将鲢、草根、白鱼及大马哈等鱼
皮完整地剥下,晾干。然后去尽鱼鳞,加入锯末等揉搓,再用木锤等将其“熟”好;将几张
鱼皮拼缝起来裁剪,制成衣裤、鞋靴等,再用鱼皮镶饰图纹;缝连所用的也是用鱼皮制成的
线绳。鄂伦春族的兽皮加工过程是:将兽皮扒下后晒至半干,然后将煮熟的狍子肝涂在皮面
上,喷水后包好,一天左右再用带有弧度的刀刃“克得热”刮去皮板上的皮膜、肉丝;再用
有弧度、带锯齿的“莫担”反复刮净;至皮板柔软并有弹力时,拉紧皮片置火盆上边烤边抻
拉,使其平展;然后即可以用兽筋制成的线绳缝制皮袍、衣裤、鞋袜等用品,也可加工成精
巧的手套、口袋、背包、荷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