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厂北迁
(一)嫩江纺织厂
1946年初,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解放区南部地区发动进攻。为防止破坏,保证军需,根据
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将西满和辽西两个军区接收的原日本麻丝株式会社在辽宁省开原县
开办的亚麻纺织厂(实际是棉纺织设备)和棉纺织分厂的设备(丰田细纱机1600锭、丰田普
通织机40台)移地恢复生产。1946年2月,两军区分别派李正光、令吾,共同负责拆卸机器,
同年3月将机器运往辽宁省的郑家屯。不久又运往吉林省白城子。国民党军队占领了长春和四
平,常有飞机轰炸。故设备再次搬迁,同年4月,全部设备和随同人员北迁到达嫩江省的嫩江
县。由于多次抢运和装卸,机件丢失很多,最后勉强安装了细纱机600锭,织机20台,于1946
年6月1日投产,命名为嫩江军区纺织厂。厂长李正光,政委令吾。全厂职工120人,包括从
两个军区抽调的战士、当地招收的工人以及接收留用的日本技术工人。主要产品是棉纱、白
平布和亚麻混纺布。主要原料是棉花和亚麻。棉花从苏联进口,亚麻从当地收购,产品全部
由两军区调用。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工人不分昼夜生产平纹布和混纺布,最高日产量达1500
米,缓解了军队被服的急需。1947年2月工厂移交地方,改名为嫩江纺织厂,隶属黑嫩省建设
厅领导。1948年工厂搬迁到齐齐哈尔市。
(二)东北第一纺织厂
1938年,日本资本家富武吉雄在辽宁省瓦房店创办满洲制绒会社,后又改名德和纺绩株
式会社。日本投降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辽东军区接管,命名为辽东军区后勤部纺织厂。19
46年9月移交东北行政委员会辽南行政公署,改名为辽南裕民纺织厂。1946年10月由于国民党
军队向辽南进犯,辽南行政公署决定将裕民纺织厂的37台丰田细纱机(15300锭)和118台织
布机以及辅助设备330台(套)迁往大连市。翌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这批纺织机械北
迁牡丹江市。5月,全部设备由大连装船,途经北朝鲜、图门等地,于8月20日到达牡丹江市
。在八道沟日本军官子弟学校的旧址,改建厂房,安装设备。1948年2月7日正式开工投产。
东北行政委员会主任李富春、中共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蔡畅、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王首道
、牡丹江市长边伯明等出席了开工典礼。李富春主任赞扬了工厂职工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的
贡献,并代表东北行政委员会将工厂命名为东北第一纺织厂。当年4月底,共安装1.49万枚
纱锭和112台织机,并全部投入生产。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工厂生产出棉
纱1.6万件①(①1件=181.14公斤。),棉布363万米。
(三)东北第二纺织厂
该厂是在辽南裕民纺织厂第二批北迁设备基础上建立的。1947年11月,根据东北行政委
员会指示,将拆卸的纺织设备先运到复州湾松木岛海港。时逢冬季,海水结冰,海轮无法靠
岸,直到1948年3月才装船北运,经黄海、日本海,抵达朝鲜的罗津港。再换装火车,经图门
、牡丹江,于4月到达佳木斯市。在原日本军用飞机场的废墟上建厂房,安装设备。1948年8
月15日,部分设备投入生产。是年底,工厂的规模达到1.7万锭,布机288台。经东北人民政
府工业部纺织工业管理局定名为东北第二纺织厂。工厂筹建处第一主任为谢洪胜,第一任厂
长为张永清。至1949年底,工厂规模达到1.8万锭,布机288台,全厂职工2931人。年生产棉
纱5535件,棉布2310万米。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地处鸭绿江边的安东(今丹东)纺织厂受到战火的威胁,同年10
月,东北纺织管理局决定,将“安纺”的1000多名职工随同3.7万枚纱锭、600台布机一起北
迁到佳木斯与东北第二纺织厂合并,进一步壮大了“二纺”的力量。
二、扩建与新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黑龙江的棉纺织印染企业的建设,大致分为4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50至1958年)
建国前黑龙江地区没有机械印染业。1950年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投资,在齐齐哈尔市建
设了黑龙江染整厂。这是省内第一家机械印染厂,设备较为先进(该厂于1952年与黑龙江针
织厂合并)。
1952年由国家投资291万元,对佳木斯纺织厂进行扩建,增加了纺织锭2.5万枚,布机3
36台。同时将佳木斯纺织厂5000枚纺锭,调给齐齐哈尔纺织厂,以解决该厂纺部和织部不平
衡的问题。
1954至1956年,将哈尔滨市12家小印染厂合并,扩建为哈尔滨印染厂,1954年,根据国
家需要,为了同橡胶工业发展相配套,纺织工业部决定将以生产民用棉布为主的牡丹江纺织
厂改为生产帘子布和帆布的专业厂,改造工程于1955年动工,1958年1月投产。该厂共有纺纱
锭5万枚,线锭2万枚,帘子布机27台,帆布机54台,年产棉帘子布5633吨,帆布168.8万米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棉帘子布厂。
1956至1958年,佳木斯纺织厂和齐齐哈尔纺织厂分别进行了扩建。到1958年末,佳木斯
纺织厂纱锭增至8.24万枚,布机增至1236台,职工人数达6008人。齐齐哈尔纺织厂的纱锭增
至8000枚,布机105台,职工人数达529人。1956至1958年,还建了8个小棉织厂,其中有6个
集中在哈尔滨市。
1958年底全省共有棉纺锭14.25万枚,布机1546台,棉纱产量1.66万吨。棉布产量539
1万米,印染布产量3843万米。
第二个时期(1959至1966年)
1959至1960年,黑龙江省棉纺织企业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棉花减少,生产下降。19
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一部分企业实行了关、停、并、
转,1962年,全省棉纺锭压缩到12.6万枚,布机压缩到1313台,职工减为7350人。1962年以
后,农业形势好转,棉纺织印染企业又有新的发展。
1964年,在哈尔滨服装厂增设了一个3000锭的纺纱车间,于国庆节前夕投产。从此结束
了哈尔滨市没有机械纺纱的历史。1966年该厂纺锭增加到7300枚(1972年发展到3.5万枚,
改名为哈尔滨纺纱厂)。
1965年全省集中1600万元资金,将因三年自然灾害而缓建的富拉尔基纺织厂的建设项目
重新上马。经过两年半的建设,于1967年7月开工投产。该厂有棉纺锭4.9万枚,44时①(①
时,即英寸1寸=2.54厘米。)织布机1088台。是省内3个符合经济规模的棉纺织企业之一。
1966年全省有棉纺锭14.68万枚,布机1594台,棉纱产量14.37万件,棉布3834万米。
第三个时期(1967至1977年)
这一时期,全省新建有阿城纺织厂、五常纺织厂、安达纺织厂等11个纺织厂。同时还从
佳木斯纺织厂、牡丹江纺织厂、牡丹江丝绸厂分化出依兰纺织厂、牡丹江第二纺织厂和牡丹
江印染厂3个新厂。这些工厂基本都是按照“小型分散”的原则建设的,其中依兰纺织厂和牡
丹江第二纺织厂两厂规模为1.8万锭,布机56台,平均每厂不足1万锭。1972年,松花江地区
行署在毗邻阿城纺织厂处筹建了一座漂染厂,最初规模为1000万米,之后形成能力为年产印
染布4000万米,使黑龙江省的棉纺织印染行业的总体比例趋于合理(过去是纺纱和织布能力
大于印染)。至1977年,全省有棉纺锭31万枚,布机6130台,印染能力6130万米。
第四个时期(1978至1985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以后,黑龙江省棉纺织印染行业获得迅速发展。1978年省内5个万锭
小纺纱厂相继开始建设。该项目当时国家批准的建设规模为5万锭,建一个棉纺厂是比较合理
的。但在具体布局时,为了照顾农村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及林区社会劳动力结构的调剂,省
政府将这5万锭分散到巴彦、密山、孙吴和绥棱县建纺纱厂。其后,这5厂相继进行了扩建,
至1985年末,绥棱纺纱厂纱锭达到1.165万枚,以生产中长纱和麻棉纱为主;孙吴纺纱厂纱
锭1.02万枚,以生产腈纶针织品用纱为主;巴彦纺纱厂纱锭1.678万枚,以纺纯棉纱为主;
伊春纺纱厂有纱锭1.47万枚,也生产纯棉纱;密山纺纱厂有纱锭2.45万枚,以生产麻棉混
纺纱为主。
1980年省内的重点建设项目哈尔滨纺织印染厂开始动工兴建。其总体规模为10万锭。19
83年7月,一期工程结束,形成能力5万锭。
1985年末,全省共有棉纺织印染企业98个,职工8.8万人。拥有纺纱锭55万枚,捻线锭
22万枚,各类织布机1.38万台(其中56时以上宽幅织布机3865台,喷气织机40台),比较先
进的连续扎染生产线15条,各种印染设备51台套。1985年棉纺织印染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
11亿元,占全省纺织行业的50.5%;实现利税0.75亿元,占全省纺织行业的35%。
三、主要棉纺织印染企业
(一)牡丹江纺织厂
1950年,东北第一纺织厂改名为牡丹江纺织厂(以下简称“牡纺”)。当时牡纺主要生
产纯棉纱和白平布。1954年开始转产,专门生产制造轮胎用的帘子布和轻重帆布,并先后接
管了桦林橡胶厂和沈阳橡胶厂两个帘子布车间,成为国家工业用布生产厂。
1955年,为适应橡胶工业的发展,国家投资2260万元,在牡纺厂区内,新建了一座拥有
5万枚纱锭、2万枚捻线锭、27台帘子布机和54台帆布机的新型帘子布厂,于1958年1月1日建
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4800吨帘子布和1687吨帆布,以及2740吨民用纱。1960年牡纺工业
总产值达8231万元,利润2875万元,税金1575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全省纺织企业中名
列第一。
1961至1963年,因棉花减产,原料不足,国家压缩生产任务,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之
后,工厂多次进行调整,生产逐渐恢复正常。1969至1980年是牡纺帘子布和工业帆布生产的
鼎盛时期。平均每年产值递增5.4%,年创利税3570万元。
1981年,由于国内外纺织品市场发生变化,纺织工业部决定大幅度减少棉帘子布生产。
为此,牡纺开始由工业用布转向民用纺织品和出口产品的生产,并积极开发锦纶帘子布。19
81至1985年,牡纺新建了500台色织布机的布场,以及与之配套的染整设备;新建了中长纤维
纺纱机2万锭;将年产500吨锦纶长丝生产线改建为年产2000吨锦纶帘子布生产线,企业的实
力进一步增强。
1985年末,工厂拥有各种专用设备1621台,其中纱锭10万枚,线锭2万枚,帘子布机28台
,帆布机104台,色织布机140台,全部固定资产原值10303万元,净值6444万元,职工总数为
1.02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2人。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674万元,利税1426.1万元
。出口创汇723万美元,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和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之一。1984年被省
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1985年被纺织工业部授予“双文明建设先进企业”。
(二)佳木斯纺织印染厂
1949年6月,东北第二纺织厂改名为佳木斯纺织厂,1984年改为现名(以下简称“佳纺”)。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佳纺的生产规模得到迅速发展,纱锭增加到8.24万枚,布机增
加到1238台,职工人数达6008人,是当时省内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其主要产品三斜纹棉布、
纯棉卡叽在省内享有盛誉。1960至1963年,由于棉花减产,部分设备停台,企业规模有所缩
小,纱锭减到6.27万枚,布机减到648台,职工减为2500人。1964年工厂形势有所好转。19
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极不稳定。1977年,工厂开始步入正轨,并获迅速发
展。1980年建成了3.2万枚纱锭的新纱场。1981年扩建涤棉布染整线。1982年建成了容纳50
4台布机的新布场。1983年建成涤棉织物的印花生产线和1座年发电量9000瓩的热电站。连续
4年的扩建改造使佳纺实力大增,成为全省最大的全能型的棉纺织印染厂。
1985年,佳木斯纺织印染厂有纱锭9.8万枚,布机1730台,年产2960万米的印染线2条,
职工10388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78亿元,利润总额720万元,上缴税金842.5万元,人均利
税2020元,居全省棉纺行业第一位。
(三)齐齐哈尔纺织厂
齐齐哈尔纺织厂的前身是嫩江纺织厂。1951年嫩江纺织厂与利民纺织厂合并,纱锭由80
0枚发展到1200枚,布机增加到95台;1956年改名为齐齐哈尔纺织厂(以下简称“齐纺”)。
1958年齐齐哈尔市有13个公私合营的织布厂并入齐纺,1961年齐纺与齐齐哈尔针织染整
厂合并,此时齐纺共有纱锭8700枚,捻线锭4000枚,布机192台,针织台车25台,职工3022人
。其主要产品为棉布、色织布、棉纱。1960至1963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工厂大部分
设备停台,职工下放了79.7%,仅剩582人,工厂只生产棉毯和手套等,留厂人员聊以为生。
1964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工厂也恢复了生产。是年,省轻工业厅拨技术改造费22万
元,将齐纺原有木制土设备全部淘汰,增加纺锭8000枚,布机达180台。由齐齐哈尔市财政投
资,省调拨1293K细纱机12台(4992锭),生产规模达到了1.3万枚,之后增置国产A512型的
纱机20台,1967年更新了国产1511M型44时自动布机250台。
1980年工厂筹集资金1922万元,扩建纺纱锭5万枚,布机560台。1983年1月全部投产。至
1985年末,有职工3866人,有纱锭50592锭,织机534台,实现工业总产值4775万元,利税372
万元。
(四)富拉尔基纺织厂
富拉尔基纺织厂(简称富纺)属于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该厂筹建于1958年10
月,同富拉尔基区的重工业企业一起,形成轻重工业相协调发展的格局。富纺1959年开始施
工,同年6月缓建。后因自然灾害和材料短缺停建。1966年5月开始续建,总投资为1598万元
。于1967年6月正式投产。当时主要设备有细纱机49920锭,织布机1088台,成为全省第3个5
万锭以上的棉纺织厂。
1979年新增细纱机12480锭,1980年新建织布分场,增加56时和75时宽幅织机540台。19
81年建成松式染整①(①松式染整,在染色过程中,一般染整,在布坯拉紧的情况下进行。
松式染整,则使布坯保持松弛状态。)线1条,年印染能力1000万米。同年新增捻线机10064
锭,从而成为全能型的棉纺织行业骨干企业。主要生产的品种有棉布、棉纱。出口产品有涤
粘纱、涤粘布、纯棉布等4种。
1985年末,全厂有纱锭6.24万枚,捻线锭2.36万枚,织布机1592台,印染布能力619万
米,职工总数为7834人。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942万元,利税909万元,出口额3848万元,
198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
(五)黑龙江纺织印染厂
该厂位于阿城县西部3公里处,1967年1月兴建纺织厂,1970年7月1日投产。当时主要设
备能力为细纱机44台(1.8万锭),44时织布机560台,职工1143人。1972年4月,松花江专
署在该厂毗邻处筹建年产1000万米的漂染厂,1974年投产。1977年4月,纺织和印染两厂合并
,命名为阿城纺织印染厂。1979年细纱机增至55台,并增建印花生产线,形成了中等规模的
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83年改为黑龙江纺织印染厂。1985年末棉纺锭达22440枚,织布机560
台,职工总数为4820人。年生产能力:棉纱6009吨,坯布1835万米,印染布4000万米,主要
产品是印染布。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53万元,利税总额676万元。
(六)哈尔滨纺纱厂
该厂位于哈尔滨市西大直街。其前身是一个生产服装、帐篷和民用线的综合工厂,1964
年利用2栋仓库改建成厂房,购进佳木斯纺织厂淘汰的日本丰田纺纱机,安装了3000锭纺纱设
备,当年10月试车投产。1966年又增加了4300锭。1972年,工厂改名为哈尔滨纺纱厂。主要
产品为腈纶纱。到1985年,工厂生产能力为39776锭,职工2147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24
万元,利税423万元。
(七)五常纺织厂
该厂位于五常县。1967年动工兴建,1971年2月正式投产。全厂有细纱机22032锭,织布
机560台,职工2069人,以生产纯棉中支纱和白平布为主。到1985年末,有固定资产原值105
5万元,净值72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014万元,利润总额为221万元。
(八)安达纺织厂
该厂位于安达县城内。1968年开始筹建,1970年投产,当时仅有细纱机1万锭,主要产品
为针织用纯棉纱。1975年纺纱能力扩大到19392锭,生产品种由纯棉纱改为纯腈纶纱。到198
5年职工总数为130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559万元,利税195万元。
(九)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
该厂在哈尔滨市新香坊。1976年经国家轻工业部和黑龙江计委批准建设,是“六五”期
间的重点项目。1980年动工兴建,总投资概算为1.96亿元,规模为10万锭细纱机、2000台织
布机以及4条印染线。1983年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资经营,成立哈尔滨纺织印染联合公
司。1984年11月第一期工程5万锭投产,1985年4月印染生产线投产,12000瓩自备电站于年底
竣工发电。第二期工程5万锭,于1985年底开始建设,预计1990年达到总体设计规模。1985年
末,工厂有纺纱锭51240枚,布机783台,职工4306人。主要产品有各种支数的中长涤粘纱和
仿毛西服呢、仿麻呢等。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332万元,利税577.4万元。
(十)哈尔滨印染厂
1954至1956年合营时,由12个私营小染厂合并而成哈尔滨染厂。后一分为三,即分为万
昌染厂、泰新染厂和裕盛染厂。1960年,泰新染厂改行织布,万昌染厂又合到裕盛染厂。裕
盛染厂成为哈尔滨市唯一的棉布染色工厂。
1964年裕盛染厂与哈尔滨色织厂合并,改名为哈尔滨染织厂。1970至1974年,工厂新建
厂房2340平方米,并增添了高温高压染缸和热定型机等比较先进的染整设备。1978年工厂原
有的织布机调出,专门从事染整,该厂定现名。到1985年,工厂有连续轧染机、烧毛机和高
温拉幅机等设备8台套,主要产品是印染布。有职工982人,生产能力达到1309万米,实现工
业总产值4202万元,利税9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