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波广播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中波广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黑龙江地区有3座中波广播电台。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和齐齐哈
尔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发射机都是日伪留下的1千瓦屏调发射机;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
发射机是200瓦栅调发射机。当时由于广播发射技术水平不高,全机的高放和低放灯丝均用直
流供电,以克服杂音。没有仪器测试电声指标,只好用示波器看包络波形加主观评价。1949
年时,中波频段空间电波干扰很少,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和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每星期
固定一天午后用广播通话联系1次,双方通话声音清晰。
1949年底,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技术人员为扩大发射机功率,克服技术和器材困难,利
用日伪留下的器材,以1千瓦发射机作前级,用TW——504D功放管2只组装成高末级,调制方
式是采用已调波直线放大,输出功率为4.5千瓦,于1950年2月投入使用。1951年1月改为苏
联T——431电子管,使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的输出功率增加到10千瓦。
1951年夏,技术人员王义提出加反射天线,定向东北发射。利用当时天线场地,在发射
天线后边加1个无源反射天线,装1个谐振检波电流表测试和调整了发射场型和场强。场型是
心型,主向比背向增大了(当时没有场强仪),扩大了覆盖面。
1951年秋,决定扩大松江人民广播电台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发射机功率。在中
央广播事业局和东北人民广播电台支持和帮助下,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自己组装高末级和低
末级,利用1千瓦屏调发射机做前级。松江人民广播电台组装低末级,把10千瓦已调波放大改
为屏调机。1953年春,2座广播电台的发射机分别扩大成20千瓦屏调发射机。当时最大的技术
难题是20千瓦发射机的调幅变压器和调幅阻流圈的设计和加工。后来由中央广播事业局工程
师叶培大设计,北京广播器材厂加工生产了这种变压器和阻流圈。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自己组装的20千瓦屏调发射机,低末级灯丝是交流供电,杂音很大
(频率是100赫),当时留用的日本人户仓工程师认为无法解决。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员
王宗雄认为杂音是受低末灯丝交流电磁场的影响产生的,提出把低末灯丝变压器的三相T型接
续改为并联接续,使低末杂音自行抵消,问题得到了解决。
1954年8月,原松江省与原黑龙江省合省后,为了保持合省前的覆盖面,省广播电台派技
术人员去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利用原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留下的20千瓦发射机的高低周
末级,组装了前级高周部分,恢复原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20千瓦发射机。于当年冬季转播黑
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试播几个月,由于哈尔滨传送给齐齐哈尔的信号不好,收转效果不
理想,不久停用。这时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面不如合省以前。
二、省广播发射中心——九○四台工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后,黑龙江省电子工业有相应发展。国产收音机开始大批量生
产,农村和城镇有线广播也初具规模,广播电台的技术力量已成长起来,在经济上、技术上
已具备建设省广播发射中心的条件。1957年10月下旬,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省无线广
播发射中心——九○四台。台址经中央广播事业局派人帮助选定在哈尔滨市东南郊区成高子
镇,距哈尔滨市中心20公里,场地平坦,周围无高大障碍物,与军事、通信、航空、气象和
交通等方面互无影响,交通方便,场区近30平方公里。九○四台的土建工程于1958年3月开工
,1960年1月1日竣工。机房大厅面积218平方米,可安装4部大功率发射机,露天冷却水池可
储水80吨。
(一)黑龙江省无线广播发射中心第一期工程是安装150千瓦发射机,用来播出黑龙江人
民广播电台节目,以扩大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覆盖面。发射机是北京广播器材厂定型产品
——150千瓦自动板调发射机。这种发射机调制方式的特点是省掉庞大的调幅器部分,在高末
前级栅调,高末级实现自动板调,造价比屏调发射机便宜,整机工业效率和传统屏调发射机
相近似,高末级效率低于屏调机10%左右。严重的缺点是堕性失真和互调失真大,播出质量不
如传统的屏调机。电声指标中失真度最难调整,靠深度内反馈和包络反馈才能进级,既不稳
定又难于维护。1960年元旦开始试播,同年5月1日正式广播,调机电声指标达到乙级。
发射天线是轻型拉线铁塔,高125米,发射中心处于黑龙江省最南端,采用无源弱定向东
北(伊春)方向发射,以增强省内场强。发射场型为心型,主向比背向大9分贝,覆盖面积增
大。当时频率是1200千赫,受外国邻频和同频干扰,影响收听效果,于1960年6月27日改为6
20千赫。由于波长长了近1倍,频道比较干净,地波覆盖面扩大,松嫩平原地区收听效果很好
。在嫩江县城内收测,早晚场强是60分贝左右。牡丹江地区由于是山区,电波传播不好,场
强是40分贝左右。加上背景杂音干扰,保证不了收听效果。合江地区收听效果好于牡丹江地
区。
大功率发射机投入广播后,碰到防雷问题。成高子地势较高,又是雷区,阴雨天特别是
雷雨季节,铁塔拉线绝缘子出现连续不断打火放电现象,既损坏拉线,又能使机器过荷停播
。特别是雷能从天线串入槽路室,打火损坏元器件,造成严重停播。1962年夏,工程师王宗
雄提出安装防雷拉线的避雷技术措施。即从铁塔顶部加3根防雷拉线。拉线的结构是:顶部4
0米与铁塔相接为天线的一部分,往下30米处加绝缘子为绝缘线,其尾部长90米,经高频阻流
圈接地。雷电来时,下部有90米接地,顶部经铁塔接地,拉线感应的电压大幅度降低,不再
发生打火放电现象。由于顶部加40米,相对增加了铁塔高度,不会影响场强。防雷拉线试验
成功以后,受到各兄弟台的重视。湖北、云南等省广播电台派人来参观学习。
(二)黑龙江省无线广播发射中心第二期工程是增设1部150千瓦发射机,扩大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第一套广播节目的覆盖面。1958年6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提出在九○四台安装1部大
功率发射机,用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发射机是北京广播器材厂制造的150千
瓦自动板调发射机。于1960年4月试播,1961年5月正式广播,频率760千赫。发射天线是低杆
隙缝天线,高30米,后因发射效果不好,于1967年夏改为拉线钢管天线,高105米。优点是造
价便宜、安装容易,缺点是法兰盘容易生锈,影响发射效果。
(三)黑龙江省无线广播发射中心第三期工程是增设1部120千瓦发射机,用于转播中国
国际广播电台俄语节目,对苏联远东地区广播。这项工程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于1963
年开始筹建,1964年4月1日开工,扩建机房1030平方米,新建长方型冷水池1座,储水240吨
,新建3200千伏安变电所1座。发射机是北京广播器材厂改型的120千瓦自动板调发射机,末
级功放管是23S,比老150千瓦发射机在工艺上有很大改进。但机箱结构过大,占用机房面积
比老150千瓦发射机大1倍。虽然在设计上增加了克服自动板调发射机载波跌落大的装置(即
直流成分恢复器),但实践证明不好用。发射天线采用无源反射强定向,定向苏联远东地区
的伊曼,半场强角86度,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都在覆
盖范围内。在黑龙江省虎头,晚上场强75分贝左右,是天波覆盖。于1965年7月开始广播。俄
语广播空闲时间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广播节目。
(四)黑龙江省无线广播发射中心第四期工程是扩大省广播电台发射机功率,安装2部2
00千瓦发射机,并机为400千瓦广播。从1971年秋开始筹建到1974年11月全部完成。大功率并
机网路调机的技术安全要求很高,技术人员作到一次调机成功。2部200千瓦发射机和并机网
路是黑龙江广播设备厂设计生产的,单机调制方式是抑制栅调自动板调,比栅调自动板调在
克服载波跌落上有所改进,高末级是6只23Z电子管并联,槽路是π网路。6只高末管的屏极傍
路电容等于并在调幅阻流圈两端。这样阻流圈两端音频高次谐波电压建立不起来,严重影响
内反馈在改善音频高频部分的失真度。用1个串联谐振网路代替6只管的屏极傍路电容,此项
技术措施在调第一部单机的电声指标时发挥明显作用,调机电声指标达到甲级。这是九○四
台有自动板调机以来,在安装调机中第一次达到甲级。原发射铁塔边宽是75厘米,承受不了
400千瓦功率,改建为边宽1米的铁塔,并将铁塔的高度提到147米,又新建了能承受400千瓦
功率的天线调配室和天线调配网路。1974年冬,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用400千瓦功率广播
。由于功率增大近3倍(原150千瓦发射机实际输出功率在120千瓦左右),天线高度又增加了
22米,各地收听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效果有明显改善。1978年秋,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各省
实现同步广播,并限制发射机功率,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亦降低功率一半,用1部200千瓦发
射机广播,另1部200千瓦发射机做备机。
进入同步广播后,由于同步网频率偏差达不到标准,在等场强区产生尖叫声,加上黑龙
江人民广播电台发射机功率下降一半,致使一些能听好的地方也收听不好省广播电台节目。
这种现象持续到1985年才基本解决。
(五)更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发射机,开办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
广播节目。1980年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决定搬迁大兴安岭广播转播台的200千瓦屏调发射机,
用来更新省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200千瓦自动板调机,以改善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质量
。这部发射机是国产大功率发射机,工艺比较先进,高末级使用2只FU—104Z陶磁四级管,整
机工业效率和末级工业效率都高于自动板调发射机,音质也明显好于自动板调机。但该屏调
机高未级是国产陶磁四级管,额定功率达不到200千瓦,在高末级增加1只104Z管。从搬迁到
改机、调机,不到1年完成。调机电声指标达到甲级,于1981年秋投入运行,明显地改善了黑
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播出效果。
1981年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决定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办第二套广播节目,使用200千瓦自
动板调发射机,天线是新架设的,高度为106米,用无源反射弱定向佳木斯方向,频率873千
赫。1981年10月19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开始播出。到1981年末,黑龙江省无线
广播发射中心——九○四台建设告一段落,成为大型骨干发射台,为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发展
打下了坚实基础。甲机房有4部大功率发射机,即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150千
瓦自动板调发射机,播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200千瓦屏调发射机和第二套节目
的200千瓦自动板调发射机,还有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备机200千瓦自动板调发
射机。乙机房有转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的120千瓦自
动板调发射机。九○四台已建成有5部大功率发射机,播出5套广播节目,在国内属于大型大
功率无线广播发射中心。
(六)黑龙江省无线广播发射中心九○四台的技术改造。从1974年到1985年,九○四台
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以解决技术设备工艺落后和老化问题。1974年秋改造了中央一套广播
发射机。将电力盘上的保险管全部改为空气开关,更新了部分老化连线,调制方式改为抑制
栅调自动板调,高前和高末双回路偶合改为单回路,又改造了高末防振系统。改后调机电声
指标首次达到甲级,解决了该机长期不稳定的问题。以前高末级有一个触发性振荡,每年都
发生过打坏防振元器件的事故,一般要停播几分钟,损坏元器件严重时要停播几十分钟。改
造后运行到1985年底再没有出现这类振荡,高调幅很少打火过荷,播出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停播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每百小时停播率下降为8.8秒。1975年秋又改造了中央二套广播
发射机,调制方式改为抑制栅调自动板调,高前和高末偶合改为单回路,并更新了部分老化
线路。为了抑制残波幅射,在槽路与馈线之间增加了谐振阻塞网路。改机后调机电声指标首
次达到甲级。
从1975年起,九○四台开始改造各发射机的电源小盒,由电子管改为硅管整流,改造各
发射机的小高压和偏整硅堆。较大电源改造从1985年开始,改造主整用的40/15闸流管为80
A/20KV硅堆。这些电源改造不仅减轻了维护工作量,节约了电能,而且对稳定设备,降低停
播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原主整用的40/15闸流管难维护,冬夏环境温度要求在30℃左右为
最适宜,过高逆孤,过低则影响开机。1981年到1985年更新了700米的地下二次水4寸管道,
改造了甲机房水冷系统,将二次水泵下卧1米,使水池水位高于二次水泵出水口,解决了长期
以来二次水管道进气而开不了机的问题。
(七)黑龙江省广播发射中心九○四台的技术维护。九○四台从1960年开播到1978年底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作为大功率的广播发射中心,由
于维护经验少,经常发生技术事故。据1964年技术部工作总结记载:“1964年停播率是每百
小时53秒,比1963年下降53%。”当时出现较大技术事故,公安部门来人调查,说不清楚时就
怀疑是人为破坏。这种情况在“文化大革命”中更为严重,出现技术事故人人自危,设备又
不稳定,事故多、停播率高,调幅度不敢大开。此时运行电声指标基本没有进级,更没有指
标管理。1970年冬决定调整省广播电台广播发射机的电声指标,测试失真度在10%左右,调整
1个多月没有改善。
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5年,由于纠正了“左倾”路线的干扰,技术工作摆
到中心工作日程,学习技术、钻研技术的空气浓厚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总结了过去的经验
教训,在管理上走向规范化、标准化。1983年九○四台制定了《广播发射机维修规程》共3章
21节141条,《发射机房值班规程》共3章100条。还制定了考核奖惩等有关规章制度,停播率
逐年下降,最低的停播率每百小时为27秒,最高是49秒。坚持每月测电声指标,屏调机运行
电声指标保持在乙级以上,自动板调机在丙级以上。1985年经监测站抽测,调幅度合格率达
100%。
1982年研究解决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音质长期发闷的问题。通过测试通路指标和单
机指标、频响都没有问题。而平常收听中波广播,高频道音质好听,低频道就有发闷的感觉
。测试高、中、低档收音机的频响,发现低频道的621千赫处,在频响2千赫时就开始下降,
到5千赫时频响几乎是零,高频道就好于低频道。查清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音质发闷是
收音机问题,提出在广播通路中加上予加重的意见。进行多次测试,最后在控制室播出调音
台上补偿5千赫、4千赫、3千赫和100赫、200赫,从而解决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一套广播长
期发闷的问题。1984年,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二套广播使用美国音频处理器,改善了播出质
量。
1985年冬学习双鸭山一二八台的余热利用经验,利用3部大功率发射机的余热,供冬季取
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每年可节约煤炭300吨。在维护上研制了水流接点延时报警,音声电
健自锁装置等多项革新项目。
三、中波广播的技术维护
1974年,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颁布《技术维护规程》,作为省转播台和市(地)广播电
台的技术维护管理规程。1975年在全省开展了安全优质播出评比活动。1980年,省转播台的
停播率由1975年以前百小时的10分钟下降到5分30秒,电声指标有10%进入甲级,其余进入乙
级和丙级。到1985年底停播率降到百小时13.4秒,电声指标有60%进入甲级,其余都是乙级
。
1979年,北安九一八台研制发射机自动开闭机成功,省广播事业局召开现场会,推动了
全省发射机自动化工作。1978年双鸭山一二八台利用发射机余热取暖获得成功,1979年3月,
省广播事业局在一二八台召开现场会议后,很多台学习他们的经验。1984年双鸭山一二八台
研制并实现200千瓦发射机微机控制自动化,取得了大功率单机微机控制自动化的经验。198
5年,省双鸭山转播台将7.5千瓦自动板调发射机改造成10千瓦脉宽发射机。
四、中波同步广播
1978年9月,全省各中波转播台一律进入同步广播网。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同步广播频率
是:621、900、1341千赫。1979年为各转播台配上同步激励器,以达到同步广播。当时因同
步激励器运行不稳定,不能校频,技术人员也不掌握同步激励器技术,坏了不能修。这批同
步激励器多数不能正常运行,造成同步频率偏差大于0.015赫的标准。在等场强地区产生严
重的差拍叫声,影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在一些地方的收听效果。这种状况持续
到1984年。
1985年,开始整顿同步广播网,为19个转播台的一些同步激励器配上电视行频解调器,
新增加13台经过改进的同步激励器。同时培训技术人员掌握同步激励器的技术,使同步广播
频率偏差基本接近0.015赫,同步广播质量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