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省到1985年末设立自然保护区17个,总面积为967 554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13%。
    一、丰林自然保护区 1958年建立,位于伊春市境内。地理位置东经128°59~129°15′,北纬48°01′~48°09′ 之间,总面积18 400公顷,有林地面积为17 772公顷,占其总面积的96.6%。属于小兴安岭低 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为285~688米。丰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原始红松林最典型的天然基地, 它完整地反映了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与远近的过伐林相比, 更显示了这块原始森林样地在发展林业科学研究、保存生物基因库的重大作用。同时也起到 了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有植物612种, 鸟兽200多种,昆虫300多种。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数量比周围林内多20~50%。由于林内鸟类 种类繁多,食虫鸟类数量大,有效抑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保护区 的植被;本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从区系上分为长白植物区,其植被的主 要特征是由红松为主构成的针阔混交林。按照森林植物和条件类型的分类原则,在丰林保护 区内共分16个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红瑞木赤杨林、珍珠梅赤杨林、泥炭藓杜蕃落叶松林、泥 炭藓卵叶桦落叶松林、藓类云杉落叶林、草类落叶松林、草类白桦林、塔杉冷杉云杉林、拟 垂枝藓云杉冷林、万年藓毛边苔草红松林、毛边苔草藓类红松林、苔草山杨林、四花苔草红 松林、四花苔草红松云杉林、羊胡子草柞木红松林、胡枝子黑桦柞木林。从大的类型来看, 云林占66.95%,柞树红松林占6.55%。主要树种是红松、其他有臭冷杉、红皮云杉、鱼鳞云 杉、落叶松、白桦、山杨、赤杨、风桦、柞木、黑桦、籽段等。保护区的动物区系属古北界 东北亚界东北区的长白山地区的一部分。鸟类以鸣禽类占绝对优势。其中以煤山雀、白脸山 雀、啄木鸟、大杜鹃、蓝鸽数量为量多,其次还有灰头鸦、松鸡、野鸭、小翠鸟、腊嘴、大 嘴乌鸦、苍鹰、秋沙鸭、环颈雉、鸳鸯等146种。兽类以马鹿为最多,其次是棕、黑熊、野 猪、驼鹿、麝、狍、猞猁、貉、狗獾、青鼬、黄鼬、狼等。啮齿类有灰鼠、花鼠、飞鼠等10 几种。丰林保护区属于寒温带东北区的长白区。由于受海洋环流及西伯利亚寒流的双重影响, 富有大陆性及海洋相结合的气候因素,故属于寒温带半温润气候。季节性变化很大,夏季因 承受太平洋温暖而湿润的东南风,温润而多雨,冬季因承受西伯利亚寒冷而干燥的西北风, 少雪而严寒。年平均气温为-0.5℃,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4.9℃,年极端最低气温为-44.9℃。 年降雨量为640毫米左右,早霜多始于9月下旬,晚霜在5月下旬,植物生长期100~110天左 右。
    二、凉水自然保护区
    位于伊春市带岭区的中心,建于1980年。地理坐标东经128°53′20″,北纬47°10′50″, 总面积6 394公顷,是黑龙江省研究林木生长,森林生态重要实验基地之一。保护区境内全为 山地,山脉属于兴安岭南部达里带岭支脉的东坡。地形比较复杂,最高山脉为岭来东山,位 于保护区最北部,海拔707.3米。山脉一般相对高100~200米,平均坡度在10~15度之间,北 坡缓而长,南坡陡而短,山岭部分可遇到25度以上或40度陡坡。区内主要河流为凉水沟,发 源于岭来东山,从此向南贯流中心。境内森林覆被率为96%,总蓄积量为140万立方米,保护 区既有从未采伐过的原始林相,也有经皆伐和火烧后产生的次生林相,有森林发生演替的各 个阶段。人工营造的森林有红松、云杉、落叶松、樟子松以及不同方式营造的混交林。保护 区森林类型包括:(1)山地阔叶红松林带。原始林相的森林组成中以红松占优势,由于山体的 部位、阳光的照射和土壤温度的不同,林中组成比例有较明显的差异。①鱼鳞云杉红松林, 分布在山的上部海拔最高部位的不同坡向。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冷湿,林分为复层异冷结构, 以混有较多鱼鳞云杉为主要特征。②柞木红松林,主要分布在向阳与半阳陡坡的近山脊部位, 海拔高度400~600米,红松占绝对优势,伴生树种为蒙古柞,有少量籽椴、红皮云杉、臭松 等。③椴树红松林,位于山中部以上的阳坡与半阳坡,坡度15~25度之间,主要树种有红松、 籽椴、云杉、冷杉、栀木、裂叶榆等。④枫桦红松林,分布最广的一个林型,占据山的中下 腹各个坡向,坡度一般在15度以下。主要树种有红松、枫桦、云杉、水曲柳、榆、椴、大青 杨等。⑤红皮云杉树林,分布面积不大,处于谷地向阳坡地的过渡地带,是由谷地云杉向山 地红松林过渡的类型,林分特点是混有较多的红皮云杉和冷杉,红松株数不多。(2)谷地冷云 杉林带。谷地冷云杉林是谷地的顶级群落,占绝对优势,上层林木以红皮云杉、臭冷杉为主, 间或有红松生长。(3)毛赤杨林和河岸柳丛。①毛赤杨林,在谷地占面积不大,是在特定土壤 条件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原生群落类型。毛赤杨林常构成纯林,间有云、冷杉的侵入。②河 岸柳丛,分布在河岸冲积土两侧,沿溪呈窄带状分布,由蒿柳、粉枝柳、细柱柳、记柳等灌 木或小乔木柳类构成。
    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17目、47科、24种另10个亚种,其中珍稀鸟类有白鹳、黑鹳、中华 秋沙鸭、丹顶鹤、鸳鸯、鸿雁、金凤等。兽类有6目16科50种,珍稀动物有猞猁、原麝、马 鹿、驼鹿、水獭、紫貂等。
    凉水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冬季气候严寒干燥,夏季降水集中, 气温较高;春秋两季,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少,易发生干旱。年平均气温为-0.3℃ 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43℃。正值积温在2 200~2 600℃之间。 三、镜泊湖自然保护区
    1980年建立,地理位置在东经128°30′~129°10′,北纬43°46′~44°18′,总面 积为12万公顷,海拔340~1 020米。是以保护镜泊湖自然景观、原始森林、火山口森林、水 产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镜泊湖距牡丹江市8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高山堰塞湖。这里山中 有水,水中有山,风光旖旎,是游览胜地。主要风景点有自然形成的瀑布、大孤山、白石砬 子、小孤山、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老鸹砬子等八大风景区。镜泊源水域面积1万余公 顷,沿湖群山环抱,浅湖区水草茂盛,水温较高,生长着大量的淡水鱼类和软体类动物,鱼 类中以“湖鲫”为最佳。在镜泊湖北面40公里远的小北湖地下森林区是一万年前火山爆发而 形成的自然景观,由大小7个火山口形成的地下坑,坑内生长着高大的茂密的云杉和杨、桦等 阔叶树种,被称为“地下森林”。山上多生长着红松林。在这森林内繁殖栖息着大量的野生 动物,以青羊、马鹿、麝为最多,第一号火山口过去有“羊圈”之称。小北湖森林区,境内 峭壁陡险,有火山口、地下熔岩洞及高山湖泊—小北湖等旅游胜地。本区植物种类丰富,植 被的基本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从植物的区划来看,属于长白植物区。由于本区 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类型也比较复杂。主要树种有:红松、鱼鳞松、红皮云杉、臭冷杉、枫 桦、籽椴、栀木、白桦、蒙古柞、山杨、水曲柳等。 常见乔木有:胡榛子、青楷子、刺五加、丑冬、东北山梅花、刺梅果。常见植被有:小叶 芹、山茄子、耳叶兔儿伞、酢浆草、白花延铃草、羊胡子苔草等。小北湖红松林分布区划分 为9个林分类型:陡坡羊胡子苔草红松林,斜坡灌木红松林,斜坡灌木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缓 坡灌木红松针阔叶混交林,谷地蕨类云冷杉,杨桦为主的缓坡红松阔叶混交林,石塘藓云杉 林。本区属温带湿润季风区,受海洋性环流和大陆性寒潮的双重影响,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较 大。极端低温为-41℃,极端最高温度为38℃。初霜一般在9月下旬来临,晚霜在5月上旬终 止,植物生长期为100~120天。全年降雨量为600~700毫米。
    四、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
    1980年建立,位于小兴安岭西侧,德都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26°25′,北 纬48°30′~48°50′,面积为7万公顷。石龙河贯穿5个呈串珠状排列的堰塞湖石龙河,故 被称作五大连池。五大连池火山群有旧期喷发的12座火山,也有新期喷发的两座火山—老黑 山和火烧山,是宏大的天然火山博物馆。火山矿产资源和冷碳酸盐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主 要保护火山地质地貌及矿泉水和淡水资源。该区有14座火山,即尾山、莫拉布山、东龙门山、 西龙门山、影背山、东焦得山、笔架山、卧虎山、药泉山。远眺火山群,能非常清晰地看出 它们表现为明显的孤山。老黑山和火烧山是1719~1721年火山喷发形成的。距今才260多年历 史。老黑山海拔高度为515.5米,比高164米,底座直径1 600米,火山口内径350米,火山口 深136米;火烧山位于老黑山北东2公里,喷出规模比老黑山小,海拔高度为392.6米,比高93 米,底座直径800米,火山口内径450米,火山口深63米。保护区内的5个堰塞湖,是由于1 719 ~1 721年新期碱性岩浆的喷发和熔岩流的大量溢出,堵塞了石龙河而形成。5个湖仍被石龙 河相连接,河流经块状熔岩之间的宽度只有几米,而在“二池”、“三池”之间的宽度达几 十米。从五池经四、三、二、头池流入讷谟尔河。5个湖中面积最大的是“三池”为8.2平方 公里,最深的是二池,深度为10米。5个湖总面积为1 898万平方米,容量10 439万立方米。 五大连池内生长着丰盛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维管束植物。湖中鱼类多、密度 大,主要有狗鱼、雅罗、草鱼、罗汉鱼、川丁子、鲫鱼、鲢鱼、鳊鱼、鲶鱼、鳙黄鲷、塘鳢 等。本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达38℃,冬季严寒,最低气温可达-42℃, 年平均温度在-0.3℃左右。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间2 100~2 850小时,年无霜 期平均在110天左右,终霜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初霜期在9月中旬。 五、七星砬子自然保护区 1980年10月建立,位于桦南县、集贤县、双鸭山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为北纬46°25′~ 46°42′,东经130°50′~131°11′。总面积为33 015公顷,海拔120~750米。以保护东 北虎、马鹿、东北豹、猞猁等珍贵动物为主。保护区内有雄伟壮观的七星砬主峰(海拔854米)。 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茂密,水草丰盛,具有野生动物栖息繁殖的良好自然条件。本区内有野 生动物150余种。其中珍贵动物有东北虎、马鹿、东北豹、猞俐、雪兔、白鼬、草兔、香鼬、 青鼬、灰鼠、艾虎、貉、獾、花鼠、狼等;鸟类有鹰、鸽、鸳鸯、燕、雁、野鸡、啄木鸟等。 1982年调查时发现该区内有5只东北虎。林木以阔叶次生林为主。树种以柞、白杨、白桦、臭 桦、椴、榆、水曲柳、黄菠萝等为主,间有果松、沙松、鱼鳞松等。草本有大叶樟、小叶樟、 芦苇、莎草等。药用植物近200种。
    本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3.7℃,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均无霜期147天。
    六、牡丹峰自然保护区
    1981年建立,位于牡丹江市东南15公里处。地理位置东经129°40′30″~129°53′50″, 北纬40°20′~44°30′30″。海拔260~1 100米,面积为4万公顷。保护区内生长着多种稀 有植物,栖息着多种珍贵动物,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综合性保护区,以保护自然环境和次生林 为主要对象。保护区内地形地貌壮观,岩石林立,清澈小溪顺山谷而下,是旅游、避暑和度 假的胜地。主要风景点有(1)牡丹峰,在保护区的东南端,峰顶呈平台状,是第三纪的火山口。 (2)龙头泉,每昼夜流量为1 600吨,泉上方有一株老椴树,根部暴露盘旋于泉边。好比龙头 戏水。(3)玄武河,发源于牡丹峰,全长18公里,河床由大小不等的玄武岩构成,远处看不见 水流,是一条石龙,近看石缝底下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别具一格。(4)古城垣,在夹芯子沟 东南方向,古城墙建筑在浪峰之上,城墙全用玄武岩砌成,现只存留一些遗迹,长约80米。 (5)枉松岭,在夹芯子沟北侧,岭上生着一片约七、八十年代的杜松,它是稀有的四季长青小 乔木,被视为保护区珍奇之一。(6)望江塔。在平顶山修了25米高的望江塔,可以瞭望牡丹江 市全景和保护区的林海全貌。保护区内植物种类有80类278属517种,其中乔灌木120种,草本 植物300种,地衣苔藓类低等植物也颇多。森林蓄积量为142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红松、云 杉、杨、桦、椴、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揪等。珍禽异兽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马鹿、原麝、 猞猁、鸳鸯等,其它还有黑熊、野猪、水獭、豹、獾、山兔、狐狸、松鼠、莎半鸡、野鸭、 啄木鸟、猫头鹰、杜鹃、画眉、铁雀、黄鹂、戴胜等。昆虫资源有15目82科400多种。 七、黑龙宫自然保护区
    1982年建立,位于尚志县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27°30′40″~127°50′40″、北纬 45°30′5″。海拔400~729米,总面积为3 600公顷。保护区内山多林密,地形复杂,是典 型的盆地。区内有许多天然的泡沼,水草丰盛,为林蛙越冬、产卵、孵化提供栖息地。林蛙 是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植物茂密。在海拔500米以上杨、桦为主,其次是榆树、水曲柳、 胡桃楸和椴树。下木以白丁香、胡榛子、珍珠梅、绣线菊等为主。500米以下属薪炭林带。草 本药用植物有刺五加、细辛、百合、人参等。蕨菜、苔藓、真菌均有分布。兽类有黑熊、野 猪、狍子、狗獾等。禽类有斑啄木鸟、伯劳、猫头鹰、四声杜鹃等。两栖类有中国林蛙、黑 龙江林蛙、雨蛙等。林蛙的天敌主要有野鸡、蛇、黄鼠狼等。年平均气温2~2.2℃,年积温 2 200~2 400℃,年降雨量为700~750毫米,无霜期120~125天。
    八、扎龙自然保护区
    1979年建立,位于松嫩平原内乌裕尔河流域的下游,齐齐哈尔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 123°59′~124°40′,北纬46°40′~47°20′。总面积4.2万公顷,平均海拔140米以下。 主要是保护自然沼泽和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白鹤、黑鹤、大天鹅、小天鹅等珍稀鸟类。 保护区内乌裕尔河流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因乌裕尔河河水四溢,形成广阔苔藓芦苇沼泽, 沼泽内大小泡沼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景观原始,构成了较完整的自然沼泽生态系统,成为 各种水禽的乐园。保护区内有鸟类236种,隶属17目45科,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5种,尤其 鹤的种类多、数量大。全世界有15种鹤,扎龙可见6种。其他动物兽类8科20种,鱼类10科42 种,两栖类有3科5种。保护区内的植被包括:(1)沼泽。①芦苇沼泽是保护区内分布面积最大 的植被类型,水落在10~30厘米,芦苇为优势群落,伴生植物有水葱、泽泻、狭叶甜菜、毛 果苔草、槐、叶萍、小猩藻、球尾花、合子叶等。芦苇沼泽是丹顶鹤等鸟类繁殖栖息的地方。 ②苔草沼泽。主要分布在低洼或临时积水地段,主要以苔草和莎草为主,混生种类有走茎苔 草、乌拉苔草、无脉苔草和宽叶棉花莎草等。③漂垡苔草沼泽。主要分布在河道两岸,湖泡 岸边,漂浮在水上。以漂垡苔草为主,伴生有芦苇、睡菜、狭叶甜菜、东北萎陵菜、长喙提 灯狼等。(2)草甸。分布低洼或平地,可分狼尾草草甸和星星草草甸。狼尾草草甸混生有苔 草,羊草及其他杂草。星星草草甸主要分布在碱泡子周围,以星星草为主,混有碱蒿、碱蓬、 野大麦、西伯利亚蓼。(3)草原草甸。主要分布于平地或地势较高的排水畅通的孤岛上。主要 建群种类为羊草、杂草等,混生有野豌豆、地榆、裂叶蒿、黄花菜、野火球、甘草等。(4)水 草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汪水植物。本区地处内陆,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属于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带。冬季漫长、干燥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湿润。年积温3 000℃左右, 无霜期125天,年降水量500毫米。
    九、洪河自然保护区
    1984年建立。地理位置东经133°37′~133°45′,北纬47°43′~47°52′。海拔50 ~60米,总面积为16 333公顷,以保护水禽自然沼泽为主要对象。保护区的北部和西部为浓 江,东部为瓦其卡河,南为别拉洪河和三环泡,沃绿兰河纵贯全保护区最后注入浓江。由于 受新构造运动长期下降的影响,平原内部几条河流的水分线、河间阶地发育不明显,河漫滩 十分广阔,形成泡沼星罗棋布。东北的三江平原沼泽面积101.1万公顷,是全国最大的沼泽。 它与长江中下游、珠江下游并称为我国三大湿地,具有不同于其他沼泽植被的独特规律。根 据这个情况在三江平原沼泽中建立的该保护区,除保护自然沼泽地外,也保护野生动物栖息 地(1)沼泽。①轻沼泽:积水深度0~24厘米,常见的只有小叶樟和毛果苔草沼泽。②重沼泽: 积水深度20~25厘米,草根层厚度大于20厘米,最深可达80厘米。常见有毛果苔草沼泽,毛 果苔草、漂垡苔草沼泽,甜茅沼泽和毛果苔草、芦苇、小叶樟沼泽。(2)草甸。分为真草甸和 沼泽草甸。真草甸常见的群落类型是丛桦—小叶樟草甸,分布在岗边缘和平原较高的地段。 沼泽草甸包括有小叶樟、苔草等混杂构成的群落和其他的草甸,沼气生植物的群落,分布在 沼泽的边缘,宽谷低洼处和河流的坡麓地段等。(3)夏绿阔叶林。保护区内的岛状林是经砍伐 和火烧的次生林,一般是疏林,灌木层稀疏,草本层生长良好。保护区内有鸟类80多种,分 属于13目31科,有留鸟24种,占总数的30%,夏候鸟52种,占65%,冬候鸟仅占5%。珍贵鸟类 有大天鹅、灰鹤、丹顶鹤、细嘴松鸡等。兽类有4目10科23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有7种,梅花 鹿、猞猁、令鼬、水獭和雪兔。保护区具有三江沿江温凉湿润区温带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 年平均气温1.9℃,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为-41℃,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 2 165℃~2 626℃。年降水536毫米,无霜期114~150天,平均131天。
    十、呼中自然保护区
    1955年林业部规划,省政府于1983年批准建立。是我国最北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 岭地区呼中区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2°45′~123°21′,北纬51°18′~51°56′。 海拔700~1 000米。面积为19.4万公顷。是黑龙江主要支流呼草河的发源地。保护区是我国 北部最大的寒温带原始落叶松生态保护区,大兴安岭各种模式林型及森林垂直分布和演替规 律在保护区内都反映到十分充分,对研究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已 成为大兴安岭的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主要植被是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为主的森林植被, 林下主要为杜鹃花科的红果越桔、杜香、细叶杜鹃,河流两岸主要分布着朝鲜柳、赤杨等, 草本植物则以莎草科的苔草,禾本科的大、小叶樟为主。茂密的原始林和草地、充足的水源 为各种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后代提供了隐蔽条件。其中有国有二类保护动物马鹿、驹鹿、原 麝、猞猁、貂熊等珍贵动物,还有大量的飞龙、雪兔、棕熊、野猪等。
    十一、松峰山自然保护区
    松峰山自然保护区距哈尔滨市70多公里,1984年建立。位于阿城县境内中和林场施业区 内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27°25′,北纬45°30′。面积1 465公顷。保护对象为天然次生 林和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内许多胜景都伴有典故。松峰山的主峰是烟筒砬子,海拔 627米,雄伟壮观。在烟筒砬子的山腰处向南眺望,可以看到一座酷似雄狮怒吼的狮张嘴峰。 主峰的西侧是棋盘山,据说是当年道士们下棋游乐的地方。再向西为松峰有名的一景——石 景峰,石景峰的下面是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两座古庙“海云观”和“藏经楼”。在松峰山西南 藏山腰处,是列入《中国名胜词典》的金源乳峰“太虚洞”。洞内立有金代承安四年和宣统 三年造的石碑两块。在海云观西北侧便是“拜斗台”,是道士们朝拜星斗的地方。保护区内 的平缓山麓上长满以胡桃楸、水曲柳、黄菠萝、山杨等为优势的中壮龄天然次生林。林内灌 木丛生,春夏时节遍地奇花异草,栖息着大量的森林鸟类。石峰细高挺拔,奇石林立,仿佛 “南国”石林和北国风光嵌为一体,如同仙境一般。中和林场在松峰山脚下兴建一座小型水 库,供游人划船、游泳、垂钓,增添了松峰之美。
    十二、山河自然保护区
    1984年3月建立,位于阿城县境内。山河林场管辖的葫芦头沟、四道河子、小郝沟、三道 河子4处蛤蟆塘子以及附近沼泽和林地等,地理坐标为东经127°35′,北纬45°30′。海拔 250~600米,东部地势较高,西部逐渐平缓,属东北山地低山丘陵。面积为871公顷。保护对 象是林蛙。保护区是典型的盆地。泉水资源丰富,四处蛤蟆塘子保持有广阔的水面。岸边沼 泽地生长着丰盛的大、小叶樟,是林蛙产卵孵化的极好场所。保护区的次生林以杨、桦为主, 其次为水曲柳、胡桃楸和椴树。茂密的林草是林蛙兑变、栖息的隐蔽场所。保护区内有两条 泉水汇成小河,常年不竭,两岸河床、塔头及泡内是林蛙越冬之地。保护区内林蛙主要天敌 有野鸭、蛇、黄鼠狼等。区内夏秋温暖多雨,春冬干燥严寒。年降雨量500~600毫米。无霜 期105~115天。
    十三、呼玛河自然保护区
    1982年建立,位于塔河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3°03′~126°40′,北纬51°20′ ~52°35′。面积为6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大马哈、鳇鱼等特产鱼类。保护区内呼玛河的 沿岸地貌是丘陵、山区、沼泽地和冲击小平原。丘陵和山区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林和天然次生 林。沼泽地与河边长满了野稗、两栖蓼、水葱、香蒲等水生植物。呼玛河水质清净,每年降 雨量大的季节河水也不浑浊。本域内有多种珍贵的冷水鱼类,主要有大哈鱼、哲罗鱼、鳇鱼、 细鳞鱼、大白鱼等。岸边野生动物有紫貂、水獭、麝鼠等珍贵动物。
    十四、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
    1982年建立。地理位置东经126°40′~128°50′,北纬48°50′~49°36′。面积为 4.5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珍贵的大马哈鱼、鳇鱼等鱼类。
    保护区内逊别拉河两岸植被茂密,生长良好。河水澄清,河中生存有多种冷水鱼类,是 我国黑龙江上游大马哈鱼重要产卵场所之一。
    十五、桃山林业局野生动物饲养狩猎自然保护区
    1980年8月建立,位于伊春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2′,北纬47°11′。面积为2.15 万公顷。该区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水曲柳、核桃楸、黄蘖、 樟子松、钻天柳等。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东北虎、水獭、猞猁、马鹿、雪兔等。主要 保护对象是各种野生经济动物。
    十六、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
    1980年建立,位于饶河、虎林、宝清县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31°15′~134°20′,北 纬45°23′~47°34′30″。全区在三江平原南缘,中部为完达山脉,北部有挠力河纵贯全 境,东为乌苏里江,形成中间高,南北低的地形。境内老秃顶山海拔854米,挠力河海拔50米 以下,源于完达山的多条水系纵横分布,在低平地带形成大量沼泽,总面积为27万公顷,主 要保护对象为东北黑蜂。保护区内蜜源资源极为丰富。全区有栽培和野生的重要蜜源植物60 多种,辅助蜜源近300种,春、夏、秋三季百花盛开,连续不断,又分别形成以椴树、苕条为 主的两个流蜜期。全区两万多群蜜蜂,年产商品蜜达1 500~2 000吨,是黑龙江省蜂蜜的重 点产区,远销国内外,有“蜜蜂之乡”之称。东北黑蜂品种优良,它具有采集力强、产蜜量 高、繁殖快、耐严寒、抗逆力强和能维持大群等优点,是我国现有的优良蜂种之一。东北黑 蜂在定地饲养的条件下,每群年最高产蜜量达150~250公斤,个别强群可产商品蜜400~500 公斤。它又是良好的育种素材,它的杂种一代优势很强,经试验证明,用东北黑蜂杂种一代, 可增产20%以上。本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短温热多雨,冬长寒冷干燥,春秋季风交替,气 温变化急剧。年平均气温2.6℃。降水量为582毫米。无霜期110~140天。日照2 444小时。
    十七、大平台自然保护区
    1985年建立,位于逊克县南部,在库尔滨河西岸,宝山至大平台一带,地理坐标为东经 128°30′,北纬43°30′。总面积为2.5万公顷。主要以野生植物资源都柿为保护对象。该 区50%是山岗草甸,植物生长茂盛,都柿资源丰富。1985年全县收购都柿20吨,丰年(1984年) 全部采集回来,可收购都柿200吨左右。野生动物有驼鹿、马鹿、狍、野猪等。
    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明确规定“结合保护珍贵稀有 物产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工作”。1973年农林部提出“自然保护区暂行条例 (草案)”,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一直到1975年国务院发出45号文件,对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 管理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1979年国家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专列一章共6条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把自然 保护区作为保护对象。黑龙江省的17个自然保护区,除丰林自然保护区外(1963年批准),其 余16个都是在1979年以后批准设立的。在设立的同时,全部建立了管理机构,并做了大量的 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保护全省典型的生物群落和珍稀的动、植物,改善环境、保持 水土,涵养水源,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的来看,黑龙江省自然 保护区的工作发展较慢,还存一些缺点和问题,主要是:(1)黑龙江省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数量 与丰富的自然条件相比是极不相称的,面积较小,类型单一(主要是森林为主的),对辽阔的 草原、水域、湿地等各种生态系统,还没有划分自然保护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2)黑 龙江省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基层的管理机构还很不健全,并缺乏一 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未保证自然保护工作的顺利发展。(3)自然保护区内居民迁移问题尚 未得到妥善的解决,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应把居民迁至适宜的地区,或者 由保护区统一管理,吸收他们当工人或管理人员,同时搞好农田和经营好薪炭林,安排好他 们的生活,共同把保护区管理好。(4)自然保护区受到了破坏。森林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使保护区徒有虚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