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业布局

  一、工业布局的形成
    (一)清末和中华民国时期
    黑龙江省工业萌生于18世纪末,最早的手工业作坊是1773年(乾隆38年)开办的双城国 家油坊。以后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除清政府在漠河、呼玛、黑河一带开设了一些金矿外,基 本上没有什么现代工业。直到20世纪初中东铁路通车后,随着外国资本的流入,才陆续在哈 尔滨一带建立了一些工厂,开发了鹤岗、鸡西、双鸭山煤矿。当时哈尔滨规模较大的工厂有 :田家烧锅(开办于1898年)、万聚永烧锅(1901年)、成太义火磨(1907年)、双合盛火 磨(1914年)、天兴福火磨(1914年)、柳切尔曼啤酒厂(1902年又称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 厂,现哈尔滨啤酒厂),勃罗金高田酒厂(1918年,现哈尔滨中国酿酒总厂)、哈尔滨酒精 一厂(1904年,现哈尔滨酿酒总厂)、老巴夺兄弟烟料公司(1904年,现哈尔滨卷烟厂)、 哈尔滨铁路工厂(1903年,现哈尔滨车辆厂)、华英油坊(1914年,现哈尔滨市化工三厂) 、裕庆德毛织厂(1922年、现哈尔滨毛织厂)、富华糖业股份有限公司(1911年,现哈尔滨 糖厂)、哈尔滨英商物产出口有限公司(1913年,现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哈尔滨油漆 颜料厂(1920年,现分为油漆、颜料两个厂)、松江胶合板厂(1924年)、哈尔滨船舶修造 厂(1928年)等。鹤岗(当时叫兴华煤矿)、鸡西(当时叫密山煤矿)、双鸭山3座煤矿分别 于1917、1924、1928年开发。此外阿城糖厂(1908年,当时叫阿什河精制糖股分公司)、富 裕(老窖)酒厂(1904年)、五常山河屯林业局(1895年)、尚志苇河林业局(1900年)也 是那时兴建的。据1916年统计,当时全省工厂作坊有254家,从业人员3200人,分别占全国的 1.2%和0.8%,不仅少于关内沿海省份,在东北地区也是最少的(辽宁945家,17659人,吉 林570家,8654人)。
    (二)东北沦陷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资源和发动战争,相继在全省各地 办了一些工厂,民族工业也有一定发展。在哈尔滨有小野田洋灰株式会社(1932年,现哈尔 滨水泥厂)、协和造纸厂(1937年,现哈尔滨造纸厂)、南满铁路畜产株式会社(1935年, 现松江罐头厂)、满洲瓦斯公司哈尔滨支店(1943年,现哈尔滨煤气公司)、松江化学厂( 1938年,现哈尔滨化工总厂)、哈尔滨电影机械厂(1938年);齐齐哈尔的铁路工厂(1935 年,现齐齐哈尔车辆厂)、三合盛火磨(1937年,现齐齐哈尔第一制粉厂)、聚源涌烧锅( 1937年,现北大仓酒厂);牡丹江的机车工厂(1940年)、水泥厂(1941年);佳木斯的啤 酒厂(1936年);鸡西的煤矿机械厂(1936年)、柳毛石墨矿(1940年,当时叫满洲黑炭株 式会社);伊春的翠峦林业局(1943年)、南岔木材水解厂(1943年)和铁力林业局(1941 年),也都是那时建立的。随着林业的开发,相继建立了哈尔滨正阳河木材综合加工厂(19 33年)、佳木斯木材综合加工厂(1935年,当时叫裕东木材株式会社)、牡丹江木材综合加 工厂(1937年,当时叫牡丹江木材株式会社)、绥化木材综合加工厂(1938年)和哈尔滨木 器制造厂(1937年)。全省除中东铁路通车后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建有发电厂以外,日伪统 治时期先后建立了北安(1933年)、鸡西(1941年)、佳木斯(1941年)发电厂和镜泊湖水 电站(1942年)。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的自来水公司是1936年建立的,牡丹江自来水 公司是1942年建立的。从此,逐步形成了现代工业比较集中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 佳木斯4个中心城市和鹤岗、鸡西、双鸭山矿区和伊春林区。
    (三)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日本投降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敌伪留下的工厂、矿山,收买了外资企业,根据解 放战争和人民生活需要,一方面政府直接投资办厂,一方面扶持发展民族工业。解放战争期 间,哈尔滨承担军服生产的企业有58家,生产军鞋的企业有138家,还有许多生产武器弹药的 军工企业。这一期间新建的重点企业,哈尔滨有电池厂(1947年),制鞋厂(1947年,当时 为东北军区军需部306厂)、搪瓷厂、猪鬃工厂等;齐齐哈尔有嫩江纺织厂(1946年,现齐齐 哈尔纺织厂)、黑龙江碱厂(1948年,现齐齐哈尔化工总厂)、新华玻璃器械厂等;牡丹江 有纺织厂(1946年);木工机械厂(1946年)、陶瓷厂等;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富锦拖拉 机制造厂(当时叫新华铁工厂),都是1946年建立的。这一时期开发了国有林区,如1946年 在伊春建立了带岭林业实验局、在宁安建立了东京城林业局、在穆棱建立了穆棱林业局;19 47年在海林建立了柴河林业局和大海林业局、1948年在铁力建立了郎乡林业局等。这些企业 的建立和原有企业的恢复,对支援解放战争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黑龙江地区工业总产值已达到解放前最高生产年份(1943年)的66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从沈阳、丹东、营口、瓦房店迁来一些 规模较大的军工、机械、造纸、纺织、橡胶企业。其中迁到哈尔滨的有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 厂、建成机械厂、龙江电工厂、松江电机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第一工 具厂、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针织厂、哈尔滨电池厂、松江橡胶厂;迁到齐齐哈尔的有和平 机械厂、华安机械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齐齐哈尔车辆厂;迁到 牡丹江的有牡丹江造纸厂、桦林橡胶厂;迁到佳木斯有佳木斯电机厂、佳木斯纺织厂;迁到 北安的有庆华工具厂;还有迁到阿城的阿城继电器厂和迁到鹤岗的鹤岗矿务局43厂。这些企 业迁入后,一般都进行了扩建,增加了生产能力,成为黑龙江地区骨干企业。
    “一五”时期,黑龙江省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省份,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1/10。 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有22项在黑龙江省兴建。除早期苏联援建的哈尔滨亚麻 纺织厂外,22项重点工程“一五”时期建成投产的(个别的1958年、1960年投产),在哈尔 滨的有东安机械厂(现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伟建机器厂(现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新 风加工厂(现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电机厂汽轮发电机车间、哈尔滨 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碳厂;在齐齐 哈尔有第一重型机器厂、北满钢厂(现齐齐哈尔钢厂)、富拉尔基热电厂;在佳木斯有佳木 斯造纸厂(含铜网厂及电站);在鹤岗的有东山1号立井、兴安台10号立井、兴安台洗煤厂; 在双鸭山的有双鸭山洗煤厂。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在飞机制造、大型发电设备制 造、重型金属锻压设备和矿山设备制造、铝镁合金冶炼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许多方 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一五”时期,黑龙江省在集中力量完成24个重点企业的迁建 和22个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同时,还建设了一批地方重点企业。哈尔滨有松江拖拉机制造厂 (1949年)、哈尔滨工程机械厂(1951年),哈尔滨灯泡厂(1957年)、中国标准铅笔公司 (1950年)等;齐齐哈尔有黑龙江农机制造厂、黑龙江肥皂厂(1953年,现黑龙江油脂化工 厂)、黑龙江金笔厂(1953年)、黑龙江针织染整厂(1951年,现齐齐哈尔针织厂)、齐齐 哈尔造纸厂(1954年)等。分别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讷河建立了和平糖厂(1953 年)、齐齐哈尔糖厂(1957年)、佳木斯友谊糖厂(1955年)和红光糖厂(1954年)。林业 开发也有新的进展,在伊春建立了南岔林业局(1949年)、美溪林业局(1950年)、大丰林 业局(1952年,现为金山屯林业局)、友好林业局(1952年、双子河林业局与其合并)、新 青林业局(1956年)和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在巴彦、桦南、方正分别建立了兴隆林业局( 1949年)、桦南林业局(1932年)和方正林业局(1957年);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分别建立 了香坊木材加工厂(1953年)和齐齐哈尔木材综合加工厂(1952年)。至此,全省已有19个 林业局和8个木材综合加工厂。
    从1958年“大跃进”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黑龙江省工业的发展历经坎坷。在 1958年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当中仓促上马的几万个工业项目,后来保留下来并有所发展的大 中型企业,主要有哈尔滨轧钢厂、重型机械厂、手表厂、自行车厂,齐齐哈尔啤酒厂、牡丹 江啤酒厂、佳木斯电视机厂、铁力木材干镏厂等。1958年开发建设了七台河矿区,1962年有 两对正规矿井投产,形成30万吨的原煤开采能力,成立了七台河矿务局。
    大庆油田的开发,从1959年3号探井喷出工业油流,到1963年原油产量达到439万吨,从 此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历史。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达到5000万吨的高产水平。 随着油田的开发,1963年建设了大庆石化总厂,1964年、1970年分别建设了龙凤电厂、新华 电厂,1973年建设了林源炼油厂,从此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拔地而起。1976年又建设了哈尔 滨炼油厂等石油加工企业。
    60年代开发建设了大兴安岭林区,从1964年到1976年,相继有松岭、新林、塔河、呼中 林业局和设在漠河县境内的阿木尔、图强、西林吉、十八站林业局共8个林业局建成投产,总 经营面积578万公顷,年采伐能力510万立方米。在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同时,小兴安岭 林区的开发也向纵深发展。从1958年到1972年间,共建设了伊春的汤旺河、红星、乌伊岭林 业局,铁力的桃山林业局、虎林的东方红林业局、海林的海林林业局、尚志的亚布力林业局 、通河的清河林业局、北安的通北林业局、德都的沾河林业局、双鸭山的双鸭山林业局等11 个林业局,新增木材采伐能力330万立方米。至此,全省木材采伐能力达到1500万立方米。在 林区伊春,还建立了西林钢铁厂和西林铅锌矿。在富裕建立了纸浆厂(现黑龙江省造纸厂) 。
    在此期间,还发展了化学工业。建立了黑龙江化工厂(齐齐哈尔)、佳木斯石油化工厂 、浩良河化肥厂(伊春)、安达磷肥厂(现安达化工总厂)、黑龙江合成洗涤剂厂(双城) 、松江制药厂(现哈尔滨制药厂)。制糖工业建立了安达、肇源、明水、林甸4个地方糖厂和 属于农垦系统的宝泉岭(萝北)、赵光(北安)、双山(嫩江)糖厂,这些都属于大中型糖 厂。富拉尔基毛纺织印染厂(齐齐哈尔)、黑龙江纺织印染厂(阿城)、海林和穆棱两个卷 烟厂、玉泉酒厂、完达山食品厂(密山)以及黑龙江无线电一厂(阿城)等,也在这一期间 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在重点发展能源工业的同时,纺织、制糖、乳制品等轻工业也 有所发展。黑龙江涤轮厂(阿城)于1975年破土兴建,1980年建成投产。还建立了哈尔滨纺 织印染厂、黑龙江毛纺厂(安达)和兰西亚麻纺织联合公司;建立了依兰、巴彦、望奎、肇 东、拜泉、宾州、肇州、丰乐6座日处理甜菜600吨至1000吨的大中型糖厂。黑龙江乳品厂( 安达)、大庆啤酒厂、哈尔滨冷冻厂等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至此,黑龙江省逐步形成 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综合型工业城市,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 大庆、伊春、大兴安岭7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地区),以及阿城、海林、肇东、安达、双城、 绥化、尚志、北安、密山、铁力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工业城市(镇)。
    二、工业布局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0多年来,黑龙江省不仅电力、煤炭、森工、建材、造纸、纺织、 食品等原有工业部门有很大发展,而且从无到有地建立了钢铁、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石油 开采和加工、基础化学、化肥农药、日用化学、塑料加工、农业机械、冶金设备、发电设备 、矿山设备、交通设备、轻工机械、轴承、工具、电子及通讯设备、精密仪器仪表、家用电 器、木材综合利用、合成纤维、亚麻纺织等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工业建设的特点是以重工 业为主,大中型企业集中,从而在全省工业中形成了重工业比重大(1985年占66.9%)和大 中型工业企业比重大(1985年占60.1%)的格局。逐步建成了煤炭、石油、木材、机械、食 品工业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见下表)。   
    1985年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原油(占全国的44.3%)、木材(占26 .4%)、货车(占42.0%)、大型发电设备、防爆电机、联合收割机、森铁机车、林业拖拉 机、锯材、人造板、亚麻布、乳制品、啤酒等;居第二位的有天然气、汽油、柴油、黄金、 轴承、冶炼设备等;原煤居第三位;矿山设备、工具、仪表、精密机床、机引农具、糖、机 制纸、食用植物油、化学纤维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工业的逐步发展,全省工业布局围绕资源优势形成了南北两大森林工业区(大、小 兴安岭森林工业区,张广才岭、老爷岭森林工业区),东部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煤 炭工业区,西部大庆石油工业区;形成了以机械、冶金、化工、食品、造纸、纺织等工业为 主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综合型工业城市,和以煤炭、石油、森工为主的 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庆、伊春6个资源型工业城市。以上10个城市的工业企业数 、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原值合计(不包括市辖县)分别占全省的46.3%、77.7%和77.5% 。            
    三、主要工业部门地域分布
    (一)能源工业
    50年代初,黑龙江省的能源生产以煤炭为主,占能源生产总量的99%。到60年代初,随着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石油逐步取代了煤炭在能源产量中的主导地位。进入80年代,石油占 65%左右。20多年来,石油成了黑龙江省的重要经济支柱。
    石油工业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工业部门,产值占全省工业总值的1/4。原油开采集中分布 在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杏西等7个已经全面开发的油田和龙 虎泡、宋芳屯、朝阳沟3个新开发的油田。原油开采产值占全省石油工业产值的76%。1985年 ,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已达到5500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一半,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原油 产量达到5000万吨的特大油田之一,围绕石油开发建立起来的大庆市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和 石油化工基地。大庆油田的开发,给发展石油加工带来了极好的条件,但黑龙江省石油加工 业发展不快,规模也不大。1985年全省原油加工总能力为770万吨/年,加工原油726万吨, 占原油产量的13.1%,占全国原油加工总量的8.6%。石油加工业的分布特点是全部集中在城 市,其中大庆市的炼油能力占全省的89%,此外,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也建有炼油厂,其中以 哈尔滨市的生产能力较大。
    煤炭工业开发较早,但早期产量不大,自50年代以来。煤炭开采迅速增长,炼焦、煤气 及煤制品工业也得到发展。1985年煤炭总产量624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煤炭工业已成为全 省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全省煤田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一带,总 储量占全省的71%。4个市汇集了全省68%的煤炭采选企业,其中鸡西矿务局、鹤岗矿务局、双 鸭山矿务局和七台河矿务局4大统配煤矿,煤炭产量分别占全省的35%、28%、12%和16%,即占 全省煤产量的91%。此外在牡丹江、佳木斯、黑河、松花江、伊春、大兴安岭地区等地还分布 着134个煤炭采选企业,其中以牡丹江、佳木斯市所属县市居多。全省炼焦、煤气及煤制品工 业的分布远离省内主要原料产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齐齐哈尔市和南部的哈尔滨市,其产值 分别占全省的78%和15%,鸡西、七台河、佳木斯市等地有少量的生产。
    黑龙江省电力工业的发展虽早,但直到1931年发电总容量才只有1.3万千瓦。1945年日 本投降时也不过18.4万千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到198 5年,全省发电设备总容量达280万千瓦,年发电量183亿千瓦小时。按照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布 局,形成了4个电力网,东部有以佳木斯发电厂、亮子河发电厂、牡丹江第二发电厂、鸡西发 电厂和镜泊湖水电厂构成主体的鸡牡佳电网;西部有以富拉尔基发电厂、龙凤热电厂、新华 发电厂构成主体的齐富安电网;北部有以北安发电厂为主体的北安电网;中部有以哈尔滨发 电厂和哈尔滨热电厂为主体的哈尔滨电网。
    (二)机械工业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城市为中心,向周围市县幅射 。4个市共有机械工业企业1738个,占全省机械工业企业总数41%,产值占64%。其中哈尔滨市 企业数、产值数分别占全省的26%和38%。黑龙江省机械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尤以工业、交通 设备制造和生产用金属品工业比例最大。
    工业设备制造业是机械工业中最大的行业。其中动力机械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佳 木斯、牡丹江、鸡西市等地。全省发电设备、电站汽轮机、电站锅炉、大型发电机生产全部 集中在哈尔滨市。佳木斯市是全省中型电机和专用防爆电机的最大产地,产品产量占全省的 64%和98%。哈尔滨、佳木斯市小型电机产量较大,牡丹江市有少量生产。冶金工业专用设备 制造和机床及锻压设备制造集中在齐齐哈尔市,其产值分别占全省同行业的95%和74%。矿山 及煤炭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主要分布在鸡西、佳木斯、牡丹江市,以鸡西市生产规模最大,其 产值占同行业的49%。
    生产用金属品工业哈尔滨市生产规模最大,产值占全省同行业的59%,生产全省95%的轴 承、全部量具、99%的刃具和绝大部分仪表。工具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牡丹江市 生产用金属品工业具有较大规模,产值占全省同行业的15%。
    交通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产值分别占全省同行业的39%和48% 。齐齐哈尔市是全国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铁路运输设备产值占 全省同行业77%。哈尔滨市以汽车、船舶制造为主,产值分别占全省同行业的64%和91%。
    (三)森林工业
    黑龙江省森林覆盖面积1599万公顷,总蓄积量14.5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 量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林区和木材供应基地,森林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 。
    全省森林资源分布在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东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等地。 森林工业布局围绕资源分布由南向北,由浅山区向深山区发展,形成以大兴安岭林区和伊春 林区为主的生产格局,这两个地区的木材产量分别占全省的25%和29%。东部的牡丹江市所属 各县及南部的松花江地区的森林资源也较多,木材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8%和13%。佳木斯市、 黑河地区木材产量,各占全省的5%左右。
    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业分布面广,除林甸县外,各市、县均有木材加工企业。生产布局相 对集中于采伐地区和大中城市。伊春市为全省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木材加工产值占全省的 1/4;哈尔滨市是全省第二大木材加工基地,产值占全省的17%;此外,牡丹江市、佳木斯市 木材加工业也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绥化市、齐齐哈尔市、铁力市、海林县木材加工能力也 较大。
    (四)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是黑龙江省第三大工业部门,制糖、乳制品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1985年,全 省食糖产量4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居第3倍;乳制品产量4.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 的29%,居全国首位。
    制糖工业分布在松嫩平原甜菜主产区。1985年,全省25座糖厂有19座在松嫩平原,占80 %。食糖产量以齐齐哈尔市所辖县最大,占全省23%;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三市的食糖 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6%、15%和10%;绥化地区各市县占全省的12%。
    乳品工业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奶牛产区,绥化地区乳制品产量占全省的30%。哈尔滨、齐 齐哈尔和大庆市分别占全省的6%、8%和5%。齐齐哈尔市所辖县和松花江地区所辖县乳制品产 量分别占全省19%和9%。
    (五)纺织工业纺织工业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一直以棉纺织为主,“六五”时期转向开 发麻、毛、化纤等具有资源优势的纺织品,形成以棉纺、麻纺、毛纺、化纤为主,包括印染 ,丝绸、针织、单织、复制、纺织机械等,生产门类比较齐全,初具现代化生产规模的工业 部门。
    亚麻纺织是黑龙江省最具资源优势的纺织行业。全省亚麻资源丰富,播种面积在7.5万 公顷左右,年产亚麻纤维2.5万吨,占全国的95%左右。全省拥有麻纺锭3.7万锭,亚麻织机 808台,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兰西、双城、延寿、佳木斯等地。其中以哈尔滨市生产能力最大 ,产值占全省亚麻纺织业的71%。哈尔滨亚麻厂是全国最大的亚麻纺织厂,亚麻布产量占全省 1/2以上。全省亚麻纤维初加工企业分布在兰西、方正、海伦、双城、肇东、依兰、克山、 拜泉、呼兰、巴彦、勃利、延寿、明水等县亚麻主产区。
    毛纺织工业是黑龙江省历史最久的纺织行业,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全省羊毛年收购量达 1万吨左右,资源基础雄厚。毛纺织企业分布在哈尔滨、肇东、齐齐哈尔、大庆、龙江、安达 、牡丹江市等地。其中以哈尔滨市生产能力最大,产值占全省1/2以上。哈尔滨毛纺织厂是 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毛纺织企业,拥有毛纺锭5304锭,占全省的1/5。
    化学纤维工业在80年代迅速崛起,主要分布在阿城、哈尔滨、牡丹江、大庆等地。位于 阿城市的大型化纤企业黑龙江涤纶厂于1980年建成投产,使化纤工业成为全省纺织工业中第 二大行业。阿城市成为全省最大的化纤产地,化纤产量占全省的77%。1985年,大庆30万吨乙 烯工程正在建设中,建成投产后,每年将提供涤纶纤维44万吨,大庆市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化 学纤维生产基地。
    棉纺织业是全省纺织业中企业最多,规模最大的纺织行业,全省拥有棉纺锭55.6万锭, 织布机1.3万台。棉纺织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城市,产值占全 省同行业的79%。此外,分散在阿城、伊春、五常、巴彦、依兰、安达、绥化、绥棱、孙吴、 密山等10个县、市的棉纺织企业,拥有纺锭占全省的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