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尔滨市松花江防洪工程
哈尔滨市位于松花江流域1 610公里处(东部靠阿什河,北部靠呼兰河)。松花江河底高程
为107.3米,河床1 000米左右。哈尔滨市正处在松花江干流和漫滩之上。松花江滩地(市区
地面海拔高程115—118米)在市区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0%左右,是历史上
洪水淹没的范围。
哈尔滨市的洪水主要来源于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三者洪峰遭遇而形成,一般发生
在8—9月间。哈尔滨原有的防洪堤坝基础相当薄弱。1932年发生洪水时,哈尔滨只道外区有
几条连续的江堤,北头道街到十八道街的1 850米为石坡土堤,堤上有0.6至0.9米的红砖砌
成的堤防。十八道街以东则是土堤。二十道街至南岗下坎1 720米也是土堤,堤顶宽只1米左
右,堤高2—2.5米。道里沿江低洼处几段江堤也全是土堤。因此,1932年洪水到来,江堤决
口,哈尔滨被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市成立防汛指挥部,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堤防建设。除
每年按计划正常建设外,随着汛情的需要,动员全市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堤防建设,共有4次。
第一次,1953年,最高水位119.3米。当时每天动员两三万人昼夜奋战在江堤上,经过十几
天的战斗,共用工107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为44万立方米,修筑堤段长60多公里。第二次,
1954年,在“水不来先叠坝”方针的指导下,从4月份起全市掀起防汛筑堤义务劳动热潮。到
9月中旬,哈尔滨市松花江南北两岸全部筑成坚固的堤防。全部工程历时150天,共用工69万
个工日,总土方量118万立方米,砌石护岸2 500平方米,打桩护脚4 293棵,铺设护坡草坯
4.7万平方米。第三次,1956年,最高水位120.6米,高出道外区主要街道地面3米。这次全
市共有30多万人上堤,共战斗20天,完成土方76万立方米,江南40多公里的堤防再次加高。
正阳河段堤顶高达120.53米,加厚2—4米。第四次,1957年,全市参加防汛人员达116.5
万人次,完成土方量41万立方米,近百公里的长堤普遍加高1.2—1.3米,江南堤由原120.5
米加高到121.7米。
从60年代到80年代,哈尔滨市除延长松花江西岸石砌护坡外,重点对原有江堤进行提高
防护质量。到1985年,哈尔滨市已形成完整的防洪堤坝体系。哈尔滨市堤防两自正阳河东至
阿什河,全长40公里,主要有松花江堤防和阿什河堤防,松花江堤防长17.5公里,阿什河堤
防7.46公里。此外还有贯穿市区的马家沟河堤和太阳岛围堤。松花江堤顶宽6—13米,迎水
坡1:2—1:2.5,背水坡l:2—1:3,堤高4—8米,堤防超高2米。道里段堤顶较宽,背水
坡有防风林,堤肩设有防浪墙,超高为1.6米。现有堤防维持防护1957年洪水的水平,流量
为12 200秒立方米,设计水位按1957年实测最高水位120.33米加高0.5米,确定为120.83
米,设计超高为1.7米,90%采用干砌石、混凝土和浆砌石护坡。现有护堤林13公里,共完
成堤防土石方834万立方米。
二、齐齐哈尔市嫩江防洪工程
齐齐哈尔市位于嫩江流域948公里处,嫩江河床高程139.9米,河床主槽宽500米左右。
齐齐哈尔市东北西三面环水,市区地势低洼,地面高程为146米左右。洪水由上游汇集而成,
呈漫溢形,一般发生在每年8月份。
解放前齐齐哈尔市曾发生11次洪水泛滥。其中1794年和1932年两次洪水进城,造成灾难。
当时齐齐哈尔只有几段互不连接的土堤,即城南三家子、龙坑、大五福码、、小五福码等堤
段,堤顶宽只有1.0米左右,堤高1.8—2.0米。且土质差,经不起洪水冲击。1936年,日
本侵略者为修筑兵营,在沿江原有堤坝的基础上,修筑堤坝2 500米。其堤顶宽2—4米,堤顶
高程llO米左右。1948年,当时人民政府用没收14家汉奸恶霸的黄金修筑堤坝8 000米,堤顶
宽5—6米,堤顶高程148米左右,坡度为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政府组织全市人民以义务劳动的方式修筑江堤,较大规模的
有以下几次:1956年春到1958年秋,在城南三家子、龙坑、大五福码等堤坝的基础上,修筑
堤顶宽6—8米、堤顶高程150米,其中近70%的堤段砌了护坡石和混凝土板。1969年,嫩江
洪水来势迅猛,全市军民昼夜奋战,历时半个月,对堤坝普遍加高0.8米,并对堤坝背水面
砌了坝戗(坝顶宽1.7米,坡度l:2)。1972年,对原有城防江堤全面进行了整修,使堤坝宽
度达到6—8米,堤顶高达15l.6l米;对27.5公里的堤段修砌了护坡石,栽植了3公里的护堤
林。
经过多年修筑,齐齐哈尔市有城市堤防52.3公里,其中利用高地11.97公里,其余堤长
40.33公里,分南北两部分;设计堤顶超高2.0米,堤顶宽6—8米,迎背水坡普遍达l:2.5
—1:2.0;堤顶标高为149.77—150.17米。这道有力的屏障,对于抵御历次洪水侵袭起了
决定性的作用,保证了齐齐哈尔市的安全。
三、牡丹江市牡丹江防洪工程
牡丹江市位于牡丹江左岸,横贯市区的有金龙溪、银龙溪、青龙溪和三溪汇合后形成的
北安河。牡丹江市区呈盆地,形成洪水的特点是:干流和支流同时涨水,上下游洪峰同时出
现,洪峰形成快,持续时间长,并有山洪暴发。洪水最大流量一般在每年8月上中旬形成。
牡丹江市堤防,1941年开始兴修,到1945年,共修建牡丹江市西部黄花村到北部牡绥公
路间的堤段,总长11.4公里。靠近铁路段为干砌片石护坡。但这些堤段多数是半截工程。
1948年,牡丹江市解放,当时市政府对半截工程的堤段进行整修,其中主要是发电厂、朱家
屯和西水源等3处半截堤防工程。1950年,牡丹江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修筑堤防,包括全面加
固加高原有堤防和新建堤段。1960年,发生溃堤灾害后,市政府动员10万人上堤抢险,经过3
昼夜奋战,使20公里江堤普遍加高l米。到1962年,堤防延长到22公里。之后,市府每年都根
据计划,对原有江堤进行维护加固和扩大防御范围,其中包括砌筑块石护坡和混凝土护坡等。
到1985年,共完成上堤土方165.8万立方米,修筑江堤33公里,江堤顶宽3—4米;堤身均为
复式断面,堤高超过3米,并均设有戗台;迎背水面坡度为1 : 2.0,堤顶标高为232.15
—232.75米,形成较完整的防洪体系。
四、佳木斯市松花江防洪工程
佳木斯市位于松花江中下游的右岸、松花江流域2 042公里处。松花江河床高程69米,江
面宽度为800—1 300米。佳木斯市区有3条主要内河:东部音达木河,西部英格吐河,均由南
向北横穿市区流入松花江;杏林河由西南向东北横穿市中心流入松花江。佳木斯的洪水,来
源松花江干流和牡丹江支流等,干流与支流相遇(相遇机会较多),形成洪水。洪水多在每年
8月份出现,一般持续45—60天。
解放前,佳木斯市曾有一些简易土堤,但防御能力很低,抵挡不了洪水的袭击。1916年、
1928年和1932年均遭水患,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有的沿街乞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特别是1951年大规模经济建设以来,佳木斯市加强防汛工作,成立防汛指挥部,并开始
有计划地修筑江堤。1957年,动员全市4万多人次,奋战20多天,修筑堤防土方67 500立方米,
终于战胜了洪水。1958年,省建设厅拨款80万元,修建永久性正面江堤1 200米。1958至1959
年,先后动员30万人次修筑江河堤坝,对松花江大堤,西从大头山、东至东江湾子,全长38.1
公里,全面加宽加高,共修筑土方达40余万立方米。1960年,动员80多万人次,修筑江河堤
防土方61.5万立方米。196l至1965年,共完成上堤土方20多万立方米,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堤防遭到破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政府继续加强城市堤
防建设。1980至1985年,先后出工30万人次,挖运堤防土方70万立方米,重点加固发电厂、
造纸厂和糖厂等5处险工弱段,修建块石护坡l 500米,堤坝加高0.5—l米,顶宽增加1.5
米。到1985年,全市已形成完整堤防66.1公里,其中江堤20.6公里,回水堤7.16公里,隔
堤5.8公里,河堤32.54公里。堤顶宽度:江堤6米,回水堤4—5米,其余堤防2米左右,堤
顶超高为2米;内外坡度皆为l :2,护坡3.6公里。
佳木斯市在与洪水搏斗的同时,充分利用地理有利条件,建设沿江公园,改造杏林河,
形成佳木斯南部有山、山中有水,北部有江、江中有岛的优美环境,为美化佳木斯创造了良
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