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驻防八旗军原是清政府一支较为精锐的部队。这支队伍作为守备具有保卫边防和
兼管地方行政的职能;作为机动部队又是清廷逢战调遣的劲旅。在长期的征战中,黑龙江省
驻防八旗军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军事体系。
黑龙江驻防八旗军兵源来自旗民。“八旗子弟,人尽为兵”,凡16岁以上男子均可披甲
当兵,通常是“三丁抽一”,余者称“余丁”。不满16岁的可补拔“养育兵”,凡补拔的“
养育兵”均由国家提供给养。驻防的八旗军兵籍大部分是编入八旗制的少数民族,除满族和
少数汉人外,“有索伦兵、达呼尔兵、鄂伦春兵、毕喇兵”,还有一部分从蒙古迁居过来的
“巴尔虎兵、鄂勒特兵”。
黑龙江驻防八旗军人员数,据《清史稿》记载,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编制为10300余
人,其中前锋186名,领催752名,马甲8413名,匠役152名,养育兵800名。1692年(康熙三
十一年)兵员增加到19003人。1869年(同治八年)“设兵一万零三百余名”。1877年(光绪
三年)额兵为14846名。
驻防八旗军的兵种基本分为5类:前锋、领催、马甲(披甲)、匠役和养育兵。前锋和马
甲是驻防八旗军作战的主力,也是朝廷选拔神机营、健锐营、火器营等特种兵的主要对象。
前锋是将军和副都统出行时的仪仗,并兼刽子手之职。战时担任先锋或执行侦察任务。马甲
也叫披甲,分为马兵和步兵两个作战兵种,是作战的基本兵力。领催是负责会计和文书的兵
种,类似现代军队的军士。匠役主要负责军械制造,有鸟枪匠、弓匠、铁匠、鞍匠。养育兵
为定制的预备役兵,马甲缺员时,从养育兵中考核选拔。
雅克萨战役后,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部族在沙俄的唆使下发动武装叛乱,企图制造分
裂局面。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叛军入侵内蒙古。据《黑龙江志稿》记载,从1696年(康
熙三十五年)到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从黑龙江驻防八旗军中抽调的兵力达2200
0人之多。抽调的兵员主要为索伦、达斡尔、扎萨克、巴尔虎等少数民族。1773年(乾隆三十
八年)黑龙江驻防八旗军索伦、达斡尔兵2000人又参加了平定金川叛乱的战争。由于驻防八
旗军常被清政府征调,它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黑龙江驻防八旗军在清朝历史中曾有过光辉
的经历,但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腐败,驻防八旗军也逐渐被削弱。再加上武器落后,训练虚应
故事,士兵粮饷不足,指挥战术陈旧,官员生活腐化等原因,导致1900年与入侵沙俄作战的
惨败。尽管在这场战争中有瑷珲副都统凤翔这样的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但大部分八旗军已
失去了当年的锐气,不能做到“竭尽血诚,力遏俄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