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各军兵种驻黑龙江省的部队、院校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81032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81032部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50多年来,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锻炼。
    1958年3月,81032部队奉命到黑龙江地区驻防。当时,所属部队由若干个步兵师、炮兵 基干团编成;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和炮兵指挥部。
    1962年8月,81032部队奉命按国防部1962年1月颁布的新编制进行整编。所属步兵师分别 整编为甲、乙种步兵师。
    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68年7月,根据中发〔68〕98号文件,由东北农垦局所属农场与黑龙江省部分省属农场 、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兵团 领导机关驻佳木斯市。按沈阳军区指示,生产建设兵团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代管 。司令员颜文斌,政委程克廉(后任茂如),参谋长张忠志,政治部主任段景岳。
    生产建设兵团辖5个师、58个团(内含3个独立团)。其中,第一师由黑河地区20个农场 组成,职工2.2万人,耕地156万亩;第二师由合江地区北部(松花江以北)的11个农(渔) 场组成,职工4.7万人,耕地232万亩;第三师由友谊等17个农场组成,职工9.5万人,耕地 410万亩;第四师由虎林、密山、兴凯湖等14个农场组成,职工4.2万人,耕地198万亩;第 五师由嫩江地区九三、查哈阳、克山等22个农场组成,职工3.9万人,耕地243万亩;嘉荫农 场、十一农场和红色草原农垦局分别改为独立一团、二团、三团。生产建设兵团共有职工25 .5万人,耕地1280万亩。
    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在抚远地区 新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辖13个团,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 设兵团第57团至69团。截至1969年10月,兵团已发展有2400多个连队,职工近60万人。
    1973年10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移交中共黑龙江省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
    三、军事院校
    (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中央军委于1952年6月发布命令,于哈尔滨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任军 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以后历任这个学院的院长、政委和教育长、政治部主任有:刘居英 、谢有法、张有光、张子明、李开湘、徐立行、张衍等。
    军事工程学院是以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 部为基础组建的。从1952年底至1953年初,学院从华东、中南、京津4个地区选调了78名教授 、专家;从全国各高等院校抽调1040名学员入院学习。
    学院最初设5个系,即空军工程系(一系)、炮兵工程系(二系)、海军工程系(三系) 、装甲兵工程系(四系)、工程兵工程系(五系)。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紧张筹建,1953年 9月举行了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
    196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转军委《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等三所高等军事院校集体转业 的决定》后,学院开始体制改革工作。1966年4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集体转 业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二)东北军区军医学校
    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东北军区于1951年8月作出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陆 军医院为基础组建东北军医学校,校址在齐齐哈尔。
    1951年10月30日东北军区军医学校正式成立,由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直接领导。第一 任校长由卫生部李资平副部长兼任。设有生物、化学、外文、解剖、组织、生理、细菌、寄 生虫等8个学系。学校共有干部47人。其中教学人员38名,政工干部4名,行政干部5名。
    1954年5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医学校。
    1956年3月,第十一军医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由沈阳军区移交给总后勤部领导。1958年6月 ,移交给中央卫生部领导,学校改称为齐齐哈尔医学院。
    1962年1月,齐齐哈尔医学院(含附属医院)由中央卫生部重新转归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后勤部建制。1966年10月21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
    196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南迁长沙。
    (三)齐齐哈尔步兵学校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步兵学校成立,校址设在齐齐哈尔市。步校下设校务 、政治、供给、卫生4个部和5个学员大队(共计2500名学员),校长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 参谋长贺晋年兼任,政委周桓,副校长刘子仪、彭施鲁,副政委朱士焕。
    1953年初,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步兵学校”。校长刘子仪,政治委员朱士焕。
    1955年6月,根据军委指示,全国各步校均以驻地命名,该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 哈尔步兵学校”。校长罗春云、政治委员吴殿甲。1959年4月,该校由齐齐哈尔市迁移到锦州 ,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锦州步兵学校”。
    (四)空军第一航空学校
    1949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刘善本为校长,姚克 佑为学校政委。
    初期的航校,是一所包括培训轰炸机空勤人员和地勤各类人员的综合航校。设有参谋处 、政治部、训练处、机务处、供应处、卫生处。1950年6月,校参谋处改为校司令部,训练处 隶属于司令部。1951年2月增设了干部管理处。直属部队有:学生营、飞行大队、警卫营、独 立连。1950年4月,学生营扩编为3个学员大队;组建了第二飞行大队、第三飞行大队、第五 飞行大队。
    1952年4月,学校机构进行了调整和扩建。原3个学生大队合并为第六大队。9月,组建了 第四飞行大队。1953年1月,组建了杜—2训练团。1954年6月,组建了第一训练团;原杜—2 训练团改为第二训练团;原第五飞行大队改为独立训练大队;第六大队改为学生营。
    1976年4月,奉空军司令部命令,学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航空学校。从1 983年5月起,韩喜堂任校长,陈德润任政委。
    (五)空军第七航空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航空学校,是以原东北老航校二大队为基础,于1950年1月在牡 丹江市成立的。学校设参谋处、政治部、训练处。1950年7月整编后,设有司令部、政治部、 供应处、卫生处、机务处。基层有飞行大队(下属3个飞行连)、学生营、警卫营。全校人员 为2400人。1952年7月进行第二次整编,飞行大队扩大为2个,并组建了地面理论大队及3个场 站,全校人数增至3589人。学校校长魏坚,政委罗野岗。
    1967年2月,学校扩编到7个训练团,驻地分布东北三省。1968年7月7日学校校部移驻长 春原二航校驻地。这时学校留驻黑龙江省的还有两个团:驻双城的二团和驻王岗的五团。
    (六)空军第十航空学校
    1968年4月1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十航空学校,校部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 家子机场。校部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校长张秀泉,参谋长阎善信,政治部主任叶敬 德。1969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学校进驻云南。至1970年5月,学校校部及两个团全部离开 黑龙江省。
    四、黑龙江省公安总队
    1951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黑龙江、松江省公安部队正式隶属东北军区公安司令部 领导,黑龙江、松江省分别成立公安总队,领导两省公安部队。11月,东北公安部队改编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两省公安总队亦随之改称。
    1954年4月30日,奉东北军区命令,两省总队分属黑龙江、松江军区兼公安司令部指挥。 8月,两军区合并为黑龙江军区,所属公安部队归黑龙江军区统一指挥。10月,所属公安部队 按东北军区颁发的命令进行整编,以原松江省哈尔滨市大队为基础改编为公安第一团,驻哈 尔滨市。以原松江省公安大队为基础改编为公安第二团,驻佳木斯市。以原黑龙江军区所辖 4个公安中队为基础,改编为公安第三团,驻齐齐哈尔市。
    1955年7月1日,以健康二、机关七团和公安二团两个营、公安三团1个营等为基础组建公 安第四团,驻阿城。10月11日,沈阳军区根据国防部关于公安内卫部队整编决定,将黑龙江 省军区公安团改编为内卫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八十二团。1957年7月,分别改编 为公安内卫一、二、三、四、五团。
    1958年8月,中央批转“军委关于公安部队整编问题的报告”。将省内公安内卫团、边防 检查站移交地方公安机关,改编为武装警察,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黑龙江省总队,军区 和地方公安机关双重领导。
    1963年2月,根据军委指示,武警黑龙江省总队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黑龙江省总队, 其建制和领导关系不变。
    1966年6月30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撤销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决定,黑龙江公安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独立第二师。
    五、基建工程兵八十二支队
    1981年8月奉军委命令,在大庆组建基建工程兵八十二支队。支队领导机关驻让胡路,设 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下辖3个工程兵团、2个独立营、1个农场、1个医院。支队的任务 是支援大庆油田开发和石油化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