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古代道路

第一章 沿 革

  黑龙江地区古代道路,可上溯到先秦,先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他们在采集、渔猎、放牧 时,踩出了些荒芜小径,以后随着“车”的出现,逐渐有了车马大道。公元6世纪初,作为唐 朝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建于忽汗州,称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 ),曾开拓了通往中原腹地和日本、新罗的海陆交通路线,堪称黑龙江地区道路交通的发展 兴盛时期。公元1115年(金收国二年,北宋政和五年),金代建都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 省阿城县白城),此后,广筑城邑,开辟驿道,是黑龙江地区设置驿道之始。元明时期,建 立站赤和卫所,道路交通有所发展。清初,由于朝廷对黑龙江地区实行“封禁”政策,禁止 汉人流入,道路交通发展迟缓。1860年(清咸丰十年)以后,实行开禁,来黑龙江地区的移 民日渐增多,并建立了大量移民新村,随之形成了以驿道为干线,民间道和边防道为支线纵 横交错的道路网。
    一、金、元、明时期驿道
    (一)上京至南京驿道
    1124年(金天会二年),金朝为调遣军旅、往来信使、运送物资,金太宗完颜晟命于上 京至南京①(①南京,辽代的南京即今北京。)每五十里置驿,这是黑龙江地区最早开辟的 一条驿道。天会三年,北宋皇帝派许亢宗由汴京北上经雄州、燕京到金上京,归后著有《宣 和乙巳奉使行程录》,对这条驿道记载颇详。
    由上京会宁府西南行,30里至会宁头铺(今黑龙江省阿城县杨树乡二白屯古城),45里 至二铺(今黑龙江省双城县青岭乡万斛古城),35里至阿萨铺(今黑龙江省双城县单城乡单 城子古城),40里至报打字堇寨(今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乡石头城子),自此以下经吉林省 农安古城,怀德县秦家屯古城,辽宁省昌图县四面城,开原县老城镇,铁岭县,沈阳市,山 海关而达燕京(今北京市),由燕京南行至雄州(今河北省雄县),共39站,全长2750里。
    (二)上京至泰州驿道
    上京至泰州驿道与上京至南京驿道同年设置,是由上京通往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路线, 又是由上京至泰州取道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过古北口去燕京的一条道路。 这条驿道所设驿站、里程,文献失载,只能根据已发现的辽金古城遗址比定。
    由上京会宁府西行30里至黑龙江省阿城县杨树乡二白屯古城,85里至黑龙江省双城县公 正乡民旺屯元宝古城,60里至黑龙江省双城县杏山乡双合屯古城,50里至黑龙江省双城县十 一区唐家崴子古城。由此过拉林河,140里至吉林省扶余县旧伯都古城,70里至吉林省前郭尔 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他虎城,45里至吉林省大安县二龙山古城,50里至吉林省大安县两家子乡 金善屯古城,40里至吉林省大安县新荒乡新荒古城,180里至吉林省洮安县程四家子古城(金 代前期的长春州),370里至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古城(金代旧泰州)。
    金代,泰州为北方军事、政治重镇,是上京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门户。1156年至1160年 (正隆年间)设德昌军,驻有乌古迪烈统军司。1198年(承安三年)改泰州为金安县,以长 春州置新泰州。这条驿道为元明两代所沿用。
    (三)西样州至失宝赤万户府驿道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命汉人刘哈刺八都鲁建肇州城(今黑龙江省肇东县 八里城),并调遣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人迁入垦荒屯田。翌年,设置肇州至豪、 懿州驿道。
    这条驿道由肇州起,南行经西祥州、豪州、懿州等地到大都(今北京市),北至黑龙江 中游的失宝赤万户府。“失宝赤”为蒙古语,“失宝”意为鹰,“赤”意为官人。失宝赤万 户府乃捕捉名鹰海东青所设的衙门。驿道上的驿站属现黑龙江省境者15个,站名可考者12个 。
    由首站肇州(今黑龙江省肇东县八里城)起,沿松花江西行,290里至塔鲁站(今吉林省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他虎城),西北行520里至泰州(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东北 行220里至吉答站(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境内),北行60里至牙刺站(今黑龙江省富裕县塔 哈),东北行70里至捻站(今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富宁屯),北行80里至苦怜站(今黑龙 江省讷河县拉哈),北行60里至奴迷站(今黑龙江省讷河县城),东北行240里至和伦站(今 黑龙江省嫩江县科洛),东北行76里至海里站(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塔溪,又作四站),东北 行85里至涅来站(今黑龙江省嫩江县木古穆里,又作三站),东北行35里至阿余站(今黑龙 江省黑河市爱辉镇额余尔),东北行170里至失宝赤万户府(今黑龙江省孙吴县霍尔莫津)。
    (四)吉答至阿母哥驿道
    吉答至阿母哥驿道,见于《永乐大典》站赤部分,但设置年代失载。驿站名多为蒙古语 ,今地何名,近现代国内史学界考证,尚无定说。
    首站吉答(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境内),吾怜、谋丹、招安(以上3站今地名待考), 啖鲁(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喜桂图旗雅鲁),斜鲁、唆吉、纳的(以上3站今地待考) ,移里迷(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伊敏河),桓端吉(今地待考),回引(今内蒙古自 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辉河大桥东岸),忙剌(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 左旗东乡茫来屯),吾失温(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吉木古朗图乡甘珠尔 花古城),阿母哥(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
    (五)韦口铺至奴儿干城驿道
    1271年(元至元八年),元朝在奴儿干设置东征元帅府,为加强东北边疆和中原的交通 联系,开辟了韦口铺至奴儿干驿道。韦口铺原作第四铺,后讹为韦口铺、底失卜。奴儿干, 或称耦而干、弩而哥、纳尔干、呢噜罕,满语“图画”之意。奴儿干城系辽代所建,位于黑 龙江、阿姆贡河汇流处,北依外兴安岭,东临鞑靼海峡,南有阿吉大山,群峦起伏,地形险 要。当时居住在此地的吉烈迷人和兀者人仍过着原始部落生活。他们每年经过驿道向元廷缴 纳鹰鹞和貂鼠、水獭、海豹等名贵皮张,1次往返需3月之久,攀山涉水,备极艰辛。当地无 马牛,唯狗甚多。元廷设驿后,置狗站15个,夏季依赖江河舟楫往来,冬季冰封后,以狗拉 雪橇(爬犁)运物载人,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据元代《经世大典》记载。此驿道设立的站赤依次有:韦口铺站—斡木火站—海吴站— 鹿鲁吉站—甫丹迷站—孛牙迷站—捻站—哈散站—吾纳忽站—胡帖干站(以下1000余里所设 站赤史书失载)一末鲁孙站(此站为“狗站”首站,以下皆称“狗站”)—撒鲁孙(温)站 —甫打怜站—末里合温站—胡怜站—胡鲁八兴站一斡孙站—别烈可站—哈刺马古站—播儿宾 站—赵斤站—佛朵火站—卑里真站—可烈儿站—末末吉站。自末末吉站东渡黑龙江约5里即抵 奴儿干城。由韦口铺(今黑龙江省双城县西南石家崴子古城)沿松花江东北行至奴儿干城( 今黑龙江下游俄罗斯境内特林),全程约5000余里。
    (六)西祥州至永明城驿道
    西祥州至永明城驿道,为元代由开元路治所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古城)通往滨海地 区的一条重要交通路线,横穿第一、二松花江及牡丹江,越过老爷岭,到绥芬河流域的永明 城。全程约2000余里。
    首站西祥州(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60里万金塔古城),以次顺序向东伸延,甫特站(今 吉林省九台县附近),石墩·建州(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北50里松花江东岸),散迭、阿忽( 今地待考),禅春(今吉林省蛟河县东三道河子附近),阿姆(今吉林省蛟河县额穆乡驻地 ),阿刺(今吉林省蛟河县额穆乡之南120里),唆吉(今吉林省敦化县城),石迪、甫丹( 今地待考),东祥州(今吉林省汪清县蛤蟆塘乡西南15里之东洋古城),土罗火(今黑龙江 省东宁县东南偏脸子),希田(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乌拉草甸子),开元万户府(今绥芬河流 域苏联境内乌苏里斯克附近之双城子古城),由此沿绥芬河南行有孛迷、梁田、孛吾、阿失 吉、舍站5个驿站(今地待考),终点永明城,即今苏联境内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以西 波谢特湾之克拉斯基诺古城。
    (七)肇州至甫丹迷驿道
    肇州至甫丹迷驿道,即从肇州沿松花江北岸东行至甫丹迷(今黑龙江省宾县北鸟河口古 城),这是由嫩江下游通往松花江中下游的一条捷径。1293年(元至元三十年)设驿,中间 设立3个站,站名失载。据近人考证,甫丹迷距肇州300里,今哈尔滨市之四方台附近,曾出 土元代文物,还有金元古城1座。四方台西距肇州恰为100里,应为1个驿站。
    (八)海西西陆路
    明初,嫩江下游和洮儿河流域是朵颜三卫、兀者卫居地,明廷为加强对这些卫所的统辖 ,开辟海西西陆路。中间置8驿,全程约920里。这条驿道,由首站肇州(今黑龙江省肇东县 八里城)起,西行至龙头山(今黑龙江省肇源县二站附近)、哈刺场(今黑龙江省肇源县马 克图附近)、洮儿河(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他虎城)、台(泰)州(今黑龙江 省泰来县塔子城)、尚山(今吉林省乌兰浩特公主岭古城)、寒寒寨(今吉林省索伦与五叉 沟附近)、扎里麻(今地待考)、哈塔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西北哈拉都 乌拉),至兀良哈(今洮儿河上游乌兰河流域)。
    (九)海西东水陆城站
    海西东水陆城站,于1409年(明永乐七年)置驿。这是由中原地区通往东北边陲的一条 重要交通路线。明廷在黑龙江下游元东征元帅府旧址(今黑龙江下游阿姆贡河口特林)设奴 儿干都司,派驻官吏、军队,以控黑龙江口。并增设卫所,以部族酋长为指挥。设官牧民, 因俗而治。这条驿道,中间经10城,45站,全程约5000余里。自永乐到宣德,明廷派太监亦 失哈乘船10次赴奴儿干宣劳。在奴儿干城近傍山崖上建有永宁寺和重建永宁寺碑,碑文以汉 、蒙、藏、女真4种文体勒石为记。当地不产粮谷,土人以渔猎为生。奴儿干都司每年所需粮 食、布帛、军械器物皆由辽东运入,由当地征收的土贡则通过驿道运往京师。
    由满泾站渡江约5里抵奴儿干都司,由此沿江下行,约300里到鞑靼海口。
    (十)纳丹府东北陆路
    纳丹府东北陆路,其中潭州、古州一段,早在唐代已辟为长岭营州道,是渤海国朝唐的 重要路钱之一,后为辽金元所沿用。明永乐年间置建州、毛怜两卫于绥芬河、珲春河流域, 此驿设8站,是当地卫所向中原朝贡的重要交通路线。自首站纳丹府(今吉林省桦甸县苏密城 )东北行,经那木刺站(今吉林省桦甸县暖木或称暖木条、暖木条子)、善出站(今吉林省 蛟河县东三道河子附近)、阿速纳合(今地不详)、潭州(今吉林省敦化县),由潭州东出 ,一路向东北经古州(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海浪河口龙头山古城)至开元(今绥芬河流域 苏联境内乌苏里斯克南之克拉斯诺雅尔山城),一路向东至珲春河流域的毛怜卫。
    二、清代道路
    (一)驿道
    1.宁古塔至鹦哥关驿站宁古塔,又作宁古台,满语“宁古”意为“六”,“塔”意为“ 个”。相传满族的先人由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南迁时,在此地聚居数年。这个部落有 兄弟6人率部族农耕渔牧,共同开发这一地区,故得此名。以后该部落又徙居绥芬河流域。永 乐初,置建州卫。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的统治,在宁古塔 设昂邦章京1员,副都统2员,驻兵镇守。同年,在宁古塔通往鹦哥关的道路上设立驿站,这 是清代黑龙江地区最早开辟的一条驿道。
    这条驿道,通过张广才岭南麓,由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乡古城村)南行经镜 泊湖西滨至今宁安县尔站,由此人今吉林省境,经珠龙多洪(一作昂邦多洪,今吉林省蛟河 县退屯)、灰扒(今吉林省辉南县辉发城),至鹦哥关(今辽宁省清源县东北英额门),全 程1800里。
    清初流入方拱乾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谪戌宁古塔,顺治十一年放还。在他著的《绝 域纪略》中,对这条驿道的景况作了记述:“自鹦哥关,凡一千八百里而始至……各屯庐屋 不满十行,差卒换马之地多山、多水、多是虾荡(塘)”。驿道是辟于岭峦起伏之间,又多 沼泽,地形奇险、复杂。
    2.宁古塔至吉林乌拉驿道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将宁古塔将军驻地移吉林乌拉。宁古塔派驻副都统 镇守,并在宁古塔通往吉林乌拉的道路上设驿,置8站,全程645里。
    驿道横跨老爷岭、张广才岭,从纳穆、塞齐窝集通过。沿途峰岭起落,森林茂密,路窄 坡陡,行人经南天门,俯视群山皆在脚下,至为惊险。出宁古塔至沙兰,地属丘陵,较为易 行,由沙兰南行,尽为山路。
    此道由宁古塔(宁古塔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康熙五年建新城,即今宁安县宁安镇,此指 新城而言)起南行,80里至沙兰站(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沙兰乡政府驻地),60里至毕尔罕毕 喇站(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沙兰乡尔站村),以下经塔拉、额穆、伊奇松、退博、拉法、额赫 穆6站至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
    3.墨尔根至雅克萨驿道
    墨尔根,满语,意为“善于打猎的人”,即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城。雅克萨,女真语,意 为“涮坍了的河湾子”,即今黑龙江上游左岸苏联境内阿尔巴津诺,与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 乡隔江相对。雅克萨一带原为中国索伦部达斡尔族的游猎地,17世纪中期为沙俄侵略势力占 据,清政府虽经几次派兵驱逐和通过外交途径谋求和平谈判,收回领土,但一直得不到解决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春,康熙皇帝令理藩院侍郎明爱率蒙古兵500人及索伦兵一部自 墨尔根至雅克萨设驿,以墨尔根为头站,沿嫩江左岸及大兴安岭北坡依次为二站、三站、四 站……直至雅克萨斜对岸额木尔河口,共设25站,全线长1400余里。每站拨15至20名蒙古兵 或索伦兵驻守,充当站丁。驿道设置后,由京师至雅克萨比由墨尔根经瑷珲溯黑龙江上行之 道路缩短400余里。这条驿道在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保证了及时传递圣旨、军情、供应 前线物资之需要。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清政府派吉林候补道李金镛督办漠河金矿,当 时旧驿道已荒废,交通极为困难。李金镛为探查此道,于翌年10月率兵500名,由鄂伦春人引 导,循旧驿道由墨尔根向漠河进发,冒着寒风大雪,穿林越岭,历尽艰辛,他到达漠河,驱 逐了偷越国境采金的俄人,建立了金厂。至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他除恢复原有的驿站 外,并于二十五站向西延伸,增设二十六站至三十二站。李金镛无锡人,为官清正,深受当 地乡民爱戴。他逝世后,乡民在金厂附近建立祠堂以纪念其业绩。
    4.吉林乌拉至瑷珲驿道
    吉林乌拉至瑷珲驿道,设置于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初,雅克萨战役后,清政府为 加强东北边防,在瑷珲、墨尔根两城驻兵戍守,并于吉林乌拉经墨尔根至瑷珲的道路上设驿 站30个,全长1711里。
    瑷珲原在黑龙江中游左岸,因僻处江东,与内地交通不便,于康熙二十四年,在黑龙江 右岸托尔加城旧地重新筑城,仍称此名。瑷珲新、旧两城,相距13里,隔江并列,又都称“ 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萨哈连”为“黑”、“乌拉”为“江”、“霍 通”为“城”。
    5.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驿道
    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驻地由墨尔根城移至齐齐哈尔,齐齐哈尔遂成 为黑龙江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其地有吉林乌拉通往瑷珲城的驿道,南北往来较为 便利;但西部地区虽有旧道,尚未设驿,不便公文传递、军旅调遣和民间往来,故于1732年 (清雍正十年),开辟了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驿道,又称站台道。
    这条驿道初设10站,后因两地间经济开发较快,运输物资日繁,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 )加设了7站,共17站。首站卜奎(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七家(今黑龙江省齐齐 哈尔市梅里斯区瑞廷乡齐店村),甘井子(今黑龙江省甘南县长山乡永青村),那奇西(今 黑龙江省甘南县甘南镇刘家店村),以下13站均属今内蒙古自治区,终点为呼伦贝尔(今内 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全程868里。
    6.乌兰诺尔至呼兰驿道
    乌兰诺尔,蒙语“红色泡子”之意,即今黑龙江省肇源县新站乡新站村。吉林乌拉通往 瑷珲驿道由此地经过。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清政府建呼兰城,设城守尉,管理军政事 务,下设副总管、佐领、骁骑校、笔贴式等官员。翌年于呼兰至乌兰诺尔之间设驿,共9台站 ,首站乌兰诺尔,以次90里至博尔济哈(今黑龙江省肇源县头台),80里至察布奇尔(今黑 龙江省肇源县二站),60里至鄂尔多图(今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45里至布拉喀(今黑龙 江省肇东县四站),60里至扎克和硕(今黑龙江省肇东县五站),80里至呼兰。由此向东行 ,80里至新安(今黑龙江省呼兰县二八乡头屯村),70里至巴彦苏苏(今黑龙江省巴彦县城 )。全程565里。
    7.吉林乌拉至三姓驿道
    三姓,满语称“依兰哈拉”,“依兰”为“三”,“哈拉”为“姓”,故称三姓。1731 年(清雍正十年),于三姓设副都统,属于宁古塔将军辖区。宁古塔将军移居吉林乌拉后, 遂在吉林乌拉至三姓之间开辟驿道,设驿站17个。由吉林乌拉起至腾额尔哲库共5站,长200 里,为吉林乌拉至瑷珲驿道重复里程。这条驿道,全长961里。
    8.宁古塔至三姓驿道
    清政府于光绪初年,派吴大稭赴东北督办边防,并实施招民垦荒,于是开辟了由宁古塔 到三姓驿道。从吉林乌拉至宁古塔全长645里,在乾隆年间已辟为驿道。由宁古塔至三姓全长 600里,设驿9站,不设站丁,拨兵驻守,每站驻哨长、什长各1名,小站驻兵7名,大站驻兵 15名,既负责当地行政,又兼管文报传递和物资运送。驿道的走向,由首站宁古塔(今黑龙 江省宁安县宁安镇)起,沿牡丹江右岸北行,60里至掖河站(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兴隆乡政 府驻地),80里至鳑头岔站(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柴河乡江东村),40里至沙河子(今黑龙江 省海林县二道河乡江东屯),50里至细鳞河站(今黑龙江省海林县二道河乡三站),60里至 三道河站(今黑龙江省海林县三道河乡振兴村),60里至莲花泡站(今黑龙江省林口县莲花 乡莲花村),80里至小巴彦苏苏站(今黑龙江省林口县三道通乡江东村),50里至乌斯浑站 (今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乡东岗子村),70里至太平庄站(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太平乡政府驻 地),50里至三姓站。
    9.宁古塔至珲春驿道
    宁古塔至珲春间原有道路。此道横越老爷岭,山崖陡峭,森林密茂,旅途奇险。康熙年 间曾在两地之间设有卡伦6处。1881年(清光绪七年),又在原有卡伦的基础上设置驿站11个 。全程依次东南行,首站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安镇),70里至新官地站(今黑龙江 省宁安县宁安农场五队),60里至玛勒瑚哩站(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安农场十队风水山附近 ),60里至老松岭(今黑龙江省宁安县马河乡老松岭村),以下有萨奇库、瑚珠岭、哈顺、 大坎子、穆克德赫、密占、珲春等站,皆在今吉林省境内。
    10.宁古塔至三岔口驿道
    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三岔口设立招垦局。翌年,于三岔口至宁古塔间设驿,沿途 分段设站点派靖边军驻守。一般站点驻兵5至10人,配役马3至5匹,个别通行大站驻兵百余人 ,配役马亦多,以传递文报,接送官员,运送物资,保护行旅安全。
    这条驿道,全长470里,设站点11处。由宁古塔北行,60里至掖河站,为宁古塔至三姓驿 道的南段,此段路较为平坦,沿线村屯较多。之后则进入山区,地势险峻,山峦起伏,沟多 林密。由掖河东北行,70里至抬马沟站(今黑龙江省穆棱县磨刀石乡代马沟村),50里至钓 鱼台站(今黑龙江省穆棱县穆棱镇),50里至孤榆树(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下城子乡古榆树村 ),60里至细鳞河站(今黑龙江省东宁县细鳞河乡政府驻地),40里至小绥芬(今黑龙江省 东宁县绥阳镇),45里至三道岗站(今黑龙江省东宁县绥阳镇三道岗村),45里至双榆树站 (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南天门乡新屯子村),45里至马家大营(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宁镇万鹿 沟村),30里至三岔口(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乡政府驻地)。
    11.齐齐哈尔至京师驿道
    齐齐哈尔至京师驿道,俗称北道,又称草地道。此道由齐齐哈尔西渡嫩江南行,经内蒙 古自治区郭尔罗斯、扎赉特、乌珠穆沁等地人喜峰口而抵京师,这是从齐齐哈尔至京师最近 的一条道路,较经由吉林乌拉达京师之东道可近500余里。这条驿道,在辽金时期就是由黑龙 江地区通往中原的一条大道。康熙初叶,蒙古族朝贡者与俄国使团、商队多走此道。1692年 (清康熙三十一年),自喜峰口至扎赉特置台16个,开始辟为驿道。此路要穿过医巫闾山和 燕山山脉,险峻难行。路径驿站属现黑龙江省内的只有1站,即龙江县头站乡哈代罕站,全程 约2700余里。
    12.珠克特依至京师驿道
    珠克特依(今内蒙古自治区札赉特旗音德尔附近)至京师驿道,由草地道以西通过,为 黑龙江地区入京西道。这条驿道,在乾隆二十五年“十三排图”中有所记述。即起自珠克特 依站,然后沿洮儿河西行入现内蒙古自治区界,经巴林、苏赛包、张三营、希巴尔等台站人 古北口达京师,长约3000里。此路由于站点少、站距长,山岭多,道路颇为难行。它为内蒙 古东部地区居民来往通路,黑龙江地区商旅进京多不走此路。
    13.茂兴至法库驿道
    茂兴至法库驿道,俗称八虎道,因其在东道(大站路)和草地道之间,亦称中道。此道 起于茂兴(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茂兴乡政府驻地),西南行渡嫩江后南行入现吉林省界,经长 岭、郑家屯、法库、盛京、山海关而达京师。此道为黑龙江地区至京师的捷径,较东道约近 300余里。
    二、民间道
    1.齐齐哈尔至洮南道路
    齐齐哈尔至洮南道路,其走向基本和现在的齐齐哈尔至沈阳铁路线相重合。由齐齐哈尔 南行,280里至泰来,290里至洮南,全程570里。由洮南继续南行经郑家屯(今辽宁省双辽市 ),入巴虎道可抵盛京(今沈阳市)。又可通往西部地区。蒙古人每年向齐齐哈尔输送大批 牲畜和毛皮、野禽,换回粮麦、面粉、布匹、烟、茶等生活物资。
    2.泰来至塔子城道路
    泰来至塔子城道路,即从泰来县城西北行,经大榆树至塔子城,全程90里。齐齐哈尔当 地人和西北蒙古人进行物资交流和贸易往来主要依靠此路。
    3.齐齐哈尔至扶余道路
    齐齐哈尔至扶余道路,即由齐齐哈尔东南行经林甸、安达(今安达市任民镇)、肇州、 肇源达扶余,全程900里。由此去宽城子(今长春市)等地。此路贯穿产粮区,每年冬季大地 封冻后,运粮大车络绎不绝。
    4.齐齐哈尔至呼兰道路(北道)
    由齐齐哈尔东北行,经富裕县龙安桥镇、依安县三兴镇、中心镇至拜泉县城,由此南行 经明水泉子(今明水县城)、青冈、兰西至呼兰,全程780里。此路沿线多为移民村落,是由 呼兰往齐齐哈尔运粮的重要路线。
    5.齐齐哈尔至呼兰道路(中道)
    齐齐哈尔至呼兰中道,即由齐齐哈尔东行经林甸至安达(今安达市任民镇),继续东行 经青冈、兰西至呼兰。由林甸至安达一段,沿途村屯稀少,通过大片碱地,野草茫茫。此道 较北道近180里,春冬季节,行人颇多,全程约600里。
    6.齐齐哈尔至通肯道路
    在齐齐哈尔至通肯道路中,齐齐哈尔至拜泉间与齐齐哈尔至呼兰(北道)是重复里程。 由拜泉东行经三道沟(今拜泉县三道镇)至通肯(今海伦县城),全程500里。此路为海伦府 与省城联络的最近道路。
    7.齐齐哈尔至瑷珲道路(东道)
    由齐齐哈尔北行至讷河,是清初开辟的吉林乌拉至瑷珲驿道。路况较好,行旅颇多。由 讷河沿讷漠尔河北岸东行,经德都勒屯(今德都县城)至龙门,经孙家地营子和吴家地营子 (今孙吴县)至瑷珲。此路跨过小兴安岭山脉,山路崎岖,沿途偶见村落,多系蒙古、达斡 尔、鄂伦春等族人,汉人极少。全程约767里。
    8.拜泉至安达火车站
    拜泉原名巴拜,因城西有巴拜泉子而得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置设治局。当 地土质丰腴,垦荒者日众。每年生产的农副产品须运到安达火车站出售,换回盐、布等生活 物资。拜泉通往安达火车站的道路,常年车马行人不断。虽属土路,但雨后半日即可通行。 此路的走向,由拜泉南行,经明水泉子到青冈、安达(今安达市任民镇)、安达火车站(今 安达市),全长360里。
    9.拜泉至龙门道路
    拜泉至龙门道路,即从拜泉北行经二克山(今克东县城)到龙门,全长320里。是关内移 居汉民和当地蒙古、鄂伦春人经常往返所走的道路。
    10.拜泉至讷河道路
    讷河,以讷漠尔河得名,清初名博尔多驿站。随着招垦业的兴起,为加强此地管辖,于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设讷河厅。由于讷河与拜泉之间的商旅和移民新村日渐增多, 形成了拜泉至讷河的大车道。此路从拜泉北行经二克山渡乌裕尔河到三站(今克山县城), 以下经二站、刘香久店、讷南到讷河县城,全长380里。
    11.呼兰至海伦道路
    海伦地广土肥,清初设皇室围场于此。清代光绪年间是重要的移民垦殖区,并于此设海 伦直隶厅。海伦每年出产的粮食,除经过拜泉运往安达火车站外,还经绥化、呼兰运往哈尔 滨及对青山火车站。这条道路全长400里,冬季骡马大车,日夜不断,是一条运输繁忙的路线 。
    12.呼兰至铁山包道路
    铁山包(今铁力县)地处小兴安岭山区。1891(光绪十七年)设铁山包协领。境内仅有 呼兰、绥化经余庆至铁山包全长380里的一条道路。绥化至余庆路段,沿岗地东伸,较为易行 ;由余庆东行,即进入山区,路窄坡陡,雨季通车困难。当地出产的木材和山禽、野物,一 般在冬季地冻后利用马车开始外运,归程运回粮食、布匹、盐等生活物资。
    13.呼兰至榆树道路
    呼兰至榆树道路,即自呼兰南行涉松花江,经滨江(今哈尔滨市道外区)、阿城、拉林 至榆树,全长570里。在中东铁路敷设之前,它是由呼兰通过吉林地区的一条重要交通路线; 中东铁路通车后,哈尔滨工商业日益兴盛,呼兰、阿城、五常等地和哈尔滨、宽城子(今长 春市)之间的联系增多,这条路显得更为重要。
    14.绥化至龙门道路
    龙门僻处小兴安岭支脉中,群山环抱,交通闭塞,原为鄂伦春、蒙古人猎牧之地。清末 ,此地移民招垦,始见有汉人采药、伐木者。绥化至龙门道路,是由呼兰府北去瑷珲的必经 之路。从绥化北行经通肯(今海伦县城)、通北(今赵光)至龙门,全长470里。
    15.绥化至双龙镇道路
    双龙镇,又名大五井子,即今望奎县城。此地清代属呼兰副都统辖区,为招垦地区。由 于移民增多,垦业发达,当地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外运主要依靠这条道路。此路由绥化西北行 ,经毛家屯、双河乡、田家窝铺、惠字头井、水师营至双龙镇,全长约100里。
    16.海伦至余庆道路海伦至余庆(今庆安县城)道路,即从海伦南行,经纸房、杨井、希 尼海、秦坊九井、上集厂,到余庆,全程174里。此路主要沟通两地农产品贸易,在夏季通车 困难,只能在冬季地冻时行车。
    17.海伦至安达火车站道路
    海伦及双龙城等地,每年所产粮食,主要通过安达火车站出售。海伦至安达火车站道路 ,沿途多为清末移民新村。路线走向由海伦西行,经海兴、伦河、双龙城、青冈,至安达火 车站,全长400里。
    18.哈尔滨至宽城子道路
    自中东铁路通车后,哈尔滨逐渐发展成为商埠,人口骤增,工商发达,市廛林立,是重 要物资集散地。南与宽城子相连,两地联系主要通过此路。道路经双城,沿铁路南行,所经 尽为平原岗地,平坦易行。沿线村屯较稠,是关内、辽南移民来黑龙江地区的一条重要道路 。全长490里。
    19.哈尔滨至三姓道路(南路)
    哈尔滨至三姓道路,即从哈尔滨东行,经阿城蜚克图、宾州、方正泡(今方正县城), 渡牡丹江至三姓(今依兰县城),长约585里。此路沿松花江南岸河谷地带逶迤向东伸延,至 方正泡即进入张广才岭山地,道路崎岖难行。哈尔滨与三姓之间运送粮食和山林特产多走此 路。
    20.哈尔滨至宁古塔道路
    哈尔滨至宁古塔道路,即从哈尔滨东行,经阿城、乌吉密(今尚志县城)、海林至宁古 塔(今宁安县城)。或至牡丹江后,继续南行至宁古塔。全长约680里。此路在中东铁路铺筑 前就是一条大道,铁路通车后,沿线村屯农民所产的粮谷和所采伐的木材仍须通过此路外运 。
    21.三姓至汤原道路
    三姓至汤原的交通,以松花江水运为主,凡大宗物资的输出输入都是通过船运,至为便 利。陆路,沿江有车马大道。由三姓至汤原经过两个渡口,一为汤旺河渡口,距汤原县城4里 ;一为松花江渡口,在三姓县城附近。
    22.兴东至汤原道路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在托萝山北(今萝北县兴东村)设兴东道署,管理 移民垦务和观音山金矿开采事宜。为方便和外界来往,开辟了由兴东道署通往汤原的道路。 道路走向,由兴东道署南行,经烟筒山、兴山(今鹤岗市)、鹤立、太平川达汤原,全长约 430里。
    23.三姓至蜂蜜山道路
    蜂蜜山(今密山县知—乡政府驻地)傍兴凯湖西北岸,是东北边防要地。1899年(清光 绪二十五年)于此设招垦局,光绪三十四年改置密山府。从蜂蜜山到三姓有一条车马大道。 路线走向,从三姓沿倭肯河东南行至四站(今勃利县城),路途平坦;从四站至小五站继续 东行,渡穆棱河至蜂蜜山,此路段为半山路,往来商旅较多。全长540里。
    24.三姓至临江道路
    三姓至临江道路,即由三姓沿着松花江北岸曲折向东,经东兴镇(今佳木斯市)、富克 锦(今富锦县城)至临江(今同江县城),全长710里。这是一条由哈尔滨、呼兰向东北边陲 县镇运送物资和居民往来的通道。临江附近多为以捕鱼为业的赫哲人,夏秋季节往来依靠船 运,冬季则以马车和狗爬犁作为交通工具。
    25.杜尔伯特至他拉哈道路
    杜尔伯特,清代属蒙古旗地,为蒙古族游牧区。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在此放荒开垦 ,尤其是中东铁路通车后,汉人流入,商旅往来增多。由杜尔伯特至他拉哈之间形成了一条 草原道路,运出的多为鱼、畜、毛皮等物资,运入的为棉布、绸缎和盐、蜡、红茶、鱼具等 。此路由中东铁路泰康车站南行,经赛罕他拉至他拉哈,全长180里。夏季,雨天隔日可通车 ,冬季大车和勒勒车络绎不绝。
    26.青冈至双城道路
    青冈至双城道路,是由呼兰河流域产粮区向哈尔滨、宽城子等城市运粮的另一条道路。 由青冈起经兰西、对青、安乐(今五站),涉松花江南行再经太平庄至双城,全长330里。沿 途村屯较稠,行旅颇多,是一条较为繁忙的交通路线。
    27.齐齐哈尔至景星道路
    齐齐哈尔至景星道路,是由齐齐哈尔通往扎赉特蒙古族地区的另一条道路。沿途垦地阡 陌纵横,移民村落踵连比接。路线走向,由齐齐哈尔南出渡嫩江,经梅里斯、前奇克耐至景 星,全长330里。
    (三)边防道
    1.额勒和哈达至肇兴道路
    1858年(清咸丰八年),沙俄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于是 黑龙江成为中俄两国界河。为加强边防,清政府在黑龙江右岸增设了一部分卡伦。卡伦,即 哨所之意。每个卡伦都设有卡官和兵丁若干人,以进行巡边、传递情报、运送粮饷和处理村 屯事务。由于各卡伦之间的联系增多,逐渐形成了由额勒和哈达至肇兴边防道路。此路由额 勒和哈达(今黑龙江与额尔古纳河汇流处之恩和哈达),沿黑龙江右岸东行,中间经27个卡 伦,至肇兴卡伦止。全程约2854里。此路夏秋有木帆船航行江上,沿江有车马大道,以通往 来。
    2.临江至饶河道路
    1860年(清咸丰十年),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吉林将军辖区大为缩小, 东部原为中国内河的乌苏里江、瑚布图河,成了中俄两国界河。国势日蹙,东北边防事端迭 起。有鉴于此,清政府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于拉哈苏苏(今同江县城)设临江州。 1909年(清宣统元年)升府。同年在伊力嘎(今抚远县城)设绥远州,在乌苏里江左岸挠力 河下游设饶河县。随着移民村屯日增,形成了一条边防道路。路线走向,由临江沿黑龙江右 岸蜿蜒东伸,经三屯、街津口、额图、秦得利、秦得渔通(今黑龙江省同江县下八岔)、生 牛库(今抚远县生德库)、伊力嘎、小河子、宋家店(今抚远县通江乡团结屯)、抓吉、海 青、蒿通、瓦盆窑、东安镇、小佳河到饶河县城,全长680里。
    此路沿江向东北伸展,自额图以下多为沼泽地,荒草遍地。当地居民多赫哲人,夏季依 靠水运驾小威虎船(桦树皮制成的小舟)以通往来;冬季则以马拉爬犁或狗拉爬犁行于冰雪 道上。
    3.蜂蜜山至饶河
    清政府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置蜂蜜山招垦局。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置 密山府,即今密山县知一乡政府驻地。密山和虎林、饶河均属垦区,移民往来和官府联系密 切。这条路线走向,由密山东北行,经高丽营、杨木冈,涉穆棱河过凉水泉、黑咀子、半拉 窝集、索伦营、泡子、榆树屯至虎林,再从虎林北行,涉七虎林河和阿布沁河,经五林洞、 大岱、关门咀子到达饶河县治所(今饶河县小佳河乡政府驻地),全长710里。
    4.宁古塔至龙王庙道路
    宁古塔至龙王庙原有一条古道。清末这一地区成了移民重点区,清政府为了加强边防, 于宁古塔至密山垦局之间设站点,派军队驻守,加强巡查,商民称便。宁古塔至蜂蜜山道路 ,长600里,在咸丰十年勘界时已辟为驿道,因不是额设驿站,也没有驻兵戍守,勘界完了, 驿站荒废。路线走向,由蜂蜜山南行,40里至当壁镇(今密山县三梭通乡牡丹江农场管理局 851农场二分场驻地),20里至白沟子(今密山县白泡子乡政府驻地),30里至梨树沟(今密 山县兴凯湖乡兴凯村),70里至鱼亮子(今密山县兴凯湖农场27队驻地),80里至龙王庙( 今密山县兴凯湖农场境内),全长820里。
    5.绥芬河至三岔口道路
    绥芬河自中东铁路通车后,外事日繁,商旅也逐渐增多,清政府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 九年)在此设绥芬河交涉局。绥芬河和三岔口两地相距仅140里,但由于道路荒僻,两地交往 均须假道双城子(今苏联境内的乌苏里斯克)的道路。1910年(清宣统二年),东宁通判张 祖策为解决交通闭塞和杜绝税捐外流而成立裕宁公司并从万鹿沟口往北分段开垦,以30里建 一屯所,途中设旅店,按站驻兵,保护行旅。从绥芬河起南行经八道河子(今绥芬河市建设 乡河桥村)、寒葱河(今绥芬河市建设乡南寒村)、平房店(今东宁县南天门乡境内),以 下所经地点与宁古塔至三岔口驿道相同。此路开辟后,由绥芬河至三岔口不再绕道双城子, 且缩短时日,方便了来往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