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尔滨马家沟机场
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原为竞马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与香坊区之间。机场坐标:东经12
6°41′北纬45°46′。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命原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汉奸张景惠为其开
办哈尔滨机场。同年12月1日至19日由日本通信省航空局技术课长航空兵大佐儿玉常雄、日本
陆军省军务局课员航空兵中佐鸟田隆一、日本航空运输株式会社航运主任安边浩搭乘日本航
空运输株式会社客机,由东京始发,经奉天、长春、哈尔滨做调查飞行。同月12日在哈尔滨
马家沟机场落地,当日返回。同年12月28日关东军满蒙定期军用航线开航。1933年2月,日本
关东军空军又将该机场改建为混凝土路道机场。日本投降后,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辟
为军用机场。中苏民航公司1950年在哈尔滨马家沟机场建站,成为军民合用机场。
机场占地面积为560公顷,呈多边形。东北沦陷时期修有混凝土跑道一条,长800米、宽
100米,新中国成立后空军改为停机坪。南端有直径300米圆形场地,北端有长150米、宽100
米、南端有长300米、宽100米土质安全道。有草地跑道2条,均为长1400米、宽100米。另有
滑行联络道长700米、宽11.5米,沥青道面,可供伊尔—14型飞机使用。
混凝土客机坪可停里—2型或伊尔—14型飞机3架。草地停机坪可停放运—5型飞机24架。
整个机场属砂质粘土性,有植物层,但不均匀,西北部有草丘性和沼泽性草地。
通信导航设施有:近台(有指点标)、远台(有指点标)、导航台、指挥塔台、陆空话
台、起机线塔台车等。
灯光设备有活动马灯一套和探照灯车1台,供特殊情况下夜航飞机起降使用。
气候特征:冬季(11—2月)大陆高压控制,多晴天,风速不大。但早晚受城市烟雾影响
,能见度<2公里。春季(3—5月)多西南大风,有时可达35米/秒以上。夏季(6—9月)常
见雷雨,多由西南和西北方向移来,时间一般在14时—18时。平均年降水量580毫米。9月多
雾,1—2月份次之。降雪季节,能见度变坏,雪层平均厚度10.7厘米。年最高气温35℃,最
低-37℃。
二、哈尔滨阎家岗机场
(一)阎家岗机场概况
民航阎家岗机场在哈尔滨市西南郊,位于哈尔滨火车站242°,33公里处。机场坐标:东
经126°14′55″北纬45°37′20″。197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筹建,1975年10月破土动工,
1979年4月1日投入试生产。
机场占地面积6829亩。国家投资9238.1万元。
有主跑道1条,长3200米、宽45米,两侧各加道肩7.5米,两端安全道各200米,与跑道
相连接的60米为柏油道面,外140米为土质草皮道面。主跑道可供波音—707、伊尔—62等大
型客机起降。另有副路道1条,长500米、宽40米,土质道面,供运—5以下机型使用。跑道东
侧有长3200米、宽100米草地,为迫降地带,供特殊情况使用。滑行道位于主跑道西侧与跑道
平行,长3200米、宽20米。
联络道位于跑道与滑行道之间。滑行道至客机坪、停机坪也有联络道,均为混凝土道面
。
候机楼前的客机坪,可停大型客机2架。停机坪分1、2、3号,1号可停大型客机10架,2
、3号各可停运—5型飞机16架。
通信导航设施齐全,有远、近导航台,指挥塔台等。
夜航设备有进近灯、着陆人口灯、跑道边灯及其它灯光。可供各种类型飞机昼夜起降。
气候特征:冬季(11—2月),大陆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春季(3—5月),多西南大风
,最大可达25米/秒以上,有时伴有风沙出现。夏季(6—9月)常有雷雨,多由西南或西北
移来,时间14时—22时。降雪季节,能见度差。年最高气温36.8℃,最低气温-37.7℃。
(二)阎家岗机场选址
民航马家沟机场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周围巨大建筑群高耸交错,净空条件恶劣,且受城
市烟雾影响,能见度极差。1月份平均26天能见度<2公里,飞行安全受到极大威胁。1956年
,哈尔滨市城建委员会要求民航迁出马家沟机场。1959年4月,民航黑龙江省管理处报哈尔滨
市人委拟定在哈尔滨市西南25公里地势平坦的正红旗二屯或万家窝棚一带新建民航机场。同
年8月,省交通厅将此事专题报请交通部转报国务院批准。后因全国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而搁置
。
1960年3月25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民航迁往王岗空军机场,军民合
用。同年4月1日,在省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上又决定:因王岗机场面积小,扩建土方工程大
,耗资巨,没有发展前途,改迁哈尔滨双榆树空军机场。1964年6月,沈阳军区空军批准民航
在哈尔滨双榆树机场设计规划。民航沈阳管理局对双榆树机场进行了调查设计,后因“文化
大革命”而停止。
1972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在哈尔滨市东郊向阳公社新建民航机场。民航黑龙江省局从
机场工程设计、油库运油铁路专用线、机场营房规划到各种服务设施等,作了全面概算。后
来该工程因与相邻机场空域相互干扰而被放弃。
1973年2月26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察看了西南郊阎家岗农场附近草原,提议
在阎家岗农场附近草原建新机场。同年6月,民航总局派工作组实地勘察,认为土质不好,换
土量大,工程造价高,施工困难,但可建。遂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按国内一级机场标
准修建。1974年,在钻探中发现场道地下是古运粮河道,淤泥平均深度在19米以上,土质与
原勘测时差别甚大,工程质量无可靠保证,并需增加投资1500万元。经民航总局、民航沈阳
管理局、沈阳军区空军、哈尔滨建工学院、黑龙江省林业设计院共同研究,决定改在双城县
太平公社的高家、董家、林家生产队的耕地上勘测,将原选场地址北移5公里,该地土质好,
净空条件也好。报国家计委批准,遂定。
(三)阎家岗机场工程
民航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是国家1974年重点投资项目,从选址到建成,历时6年,投资923
8.1万元。属国家一级机场。
1.工程指挥部
经过勘测设计和各项准备工作之后,1975年5月9日成立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陈雷(省建
委主任)、副组长戈江(民航总局后勤部长)。下设工程指挥部,总指挥边敬(省建委)、
副总指挥孙纯忠(民航沈阳管理局)、张善玺(哈尔滨市)、韩保楹(民航黑龙江省局)。
指挥部下设5处(政治、工程、材运、财务、供应)、2室(办公室、总调度室),负责工程
的全面施工,同年10月正式开工。
2.工程设计与施工
场道工程。主跑道原设计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为2500米,第二期为700米。1977年9月国
家计委批准,3200米一次完成。按气象资料历年风向风速统计,跑道方向在5°—23°之间选
择,可保证在侧风允许范围内,跑道使用率:大型飞机12米/秒时,98.6%;中型飞机8米/
秒时,95.8%;小型飞机5米/秒时,83.8%。为弥补小型飞机16.2%时间不能使用的缺憾,
在主跑道垂直方向设土路道一条,长500米。
为解决高寒地带的冻胀和春融对道面产生的破坏性危害,设计人员收集水文、地质、气
象资料,做了试验性道面分析,研究了防止冻胀的措施。在这一工作中,负责设计和施工的
民航总局设计所副总工程师陆孝斌做出了重要贡献。
(1)场道施工单位由铁道兵89203部队独立营、省机械施工公司、牡丹江林业工程公司
3个单位负责场道土方施工;省建一、二公司负责场道排水、道面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双城、
五常两县民工团担负场道道面下结构层及场区排水、单独土方作业之明沟、临时道路的施工
;哈尔滨铁路局设计所设计了铁路专线,铁道兵89203部队担负路基施工,哈铁基建处第一工
程段担负铺轨任务。
(2)场道地质情况。土质主要是亚粘土(包括淤泥质粘土)和黄土状亚粘土。地下水位
在17—18米到27—28米,地表静止水(1月份)2.7-3.5米。
(3)场道作业量。场道作业面积143.8万平方米,其中铺装面为40万平方米;土道面1
03.8万平方米。土方量为113.8万立方米,其中排水土方为21.4万立方米;场道土方为92
.5万立方米;混凝土量为8.26万立方米。其中排水混凝土量为0.36万立方米;道面混凝土
为7.9万立方米。沥青面层10.7万平方米,道面结构层填入压实土、灰沙土37.4万立方米
。铺设各种管道0.96万米,混凝土沟盖板0.25万米,打井40座,挖土明沟0.94万米。
(4)场道工程用料。水泥27495吨,沙子114560立方米,各种石料232400立方米,白灰
12364吨,红砖26.2万块,炉渣300立方米,各种油1591吨,嵌缝料25吨,煤278吨,各种原
钢1254吨,钢材133吨,各种铁线13吨,镀锌钢板19吨,铁钉8吨,木材3803立方米,各种水
泥管10834米。
(5)动用筑路机械。各种土方机械12633台班;各种土方碾压机械26870台班,混凝土搅
拌机械3811台班;自卸汽车16810台班。
(6)跑道断面结构。由底向上:粗砂隔离层30厘米,压实黄土层30厘米,白石灰层20厘
米,手摆石块层21—25厘米,碎石垫层2厘米,混凝土层32厘米。主跑道混凝土厚度:两端各
600米为34厘米,中间2000米为32厘米。
机场房建工程。全场房建工程81项,建筑面积51655.62平方米。全部房建平面布置由黑
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其中候机楼(7938.44平方米)的主设计人为黑龙江省设计院郭怡
翠工程师。贮油区由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设计,机场高家变电所由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设计,水
泵房和二、三区警卫值班室由指挥部工程人员自行设计。家属区、贮油库区、发射台、南远
、近归航台由省建二公司施工,其余由省建一公司施工。
通信导航工程。分无线和有线两类,无线电通信和导航部分包括无线电中心发射台、收
讯台、塔台指挥系统和导航系统,由民航总局设计所主设。有线工程由黑龙江省电信局、邮
电部第四工程公司分别设计安装。工程分场内,场外两部分。场内线路长34.43公里,通过
400门纵横式自动电话连接各航行保障部门;场外线路通过38公里电缆连接市内电话3分局,
可与全国各大民航管理局,省(区)局以及世界上与我有业务联系的民航公司取得联系。
供电及灯光工程。场内供电灯光工程由民航总局设计所、黑龙江省电力设计院共同设计
。主要有望哈变电站以66千伏架空输电线路送往阎家岗机场民航高家降压站。变电站10千伏
配电装置设有重合闸、绝缘监测、过电流保护监测等安全装置。场内供电采用环路供电网路
,场外供电采用辐射式高压电缆供电。
建成主要工程项目有:高压架空线66千伏/14.4公里;低压架空线2.8公里;高压供电
电缆10千伏/26.15公里;低压供电电缆3千伏/29公里。完成灯光安装工程主要项目有:4
990伏安高压变压器19台;2400伏安灯光输出变压器8台;高压开关柜30台;低压开关柜33台
。低压开关柜33台;可控硅调光柜3台,高强度夜航灯668具,跑道边灯144具,滑行道边灯2
44具,下滑灯240具,下滑环视灯40具,T字灯2套;柴油发电机组120千瓦2组,75千瓦1组;
候机室、停机坪灯塔3座,停机坪配电亭12座。高压供电于1978年5月投产,低压供电于1979
年8月投入运行。
油库工程。油库设贮油库和耗油库,两库之间有7.5公里地下输油管道连接。贮油库有
航空煤油1000立方米立式拱项罐4座;航空煤油500立方米立式罐2座;航空汽油1000立方米立
式罐2座;附属油料80立方米卧式罐5座;可贮油量7750立方米。库区设有滑油库、洗桶间、
化验室与泵房等。
卸油栈桥1座,鹤管18套,货位16个。
耗油库有100立方米、50立方米、25立方米等卧式罐13个。可贮油1190立方米。泵送流量
80立方米/小时,自流量40立方米/小时。供油系统由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设计。焊接
罐体采用气顶法施工,掩体采用无模板砖拱顶砌筑法等新工艺。
道路工程。修筑通往机场道路23.2公里,其中黑色路面(柏油)12.23公里,泥结碎石
路面11公里。工程质量除冬季出现伸缩性横向裂纹外,未有冻鼓和翻浆现象。
3.工程用料
钢材7693吨(其中钢轨2820吨),木材17246立方米(其中枕木4800立方米),水泥621
50吨,沥青1260吨,机电设备2860种,电力电缆82公里,通信电缆89公里,其它设备元件56
万台件。地坪用料:砂石96万立方米,白灰17952吨,红砖3200万块。三类物资:元型铁线1
86吨,油化化工68吨,灯具11922件,其它36万件。燃料:柴油1172吨,汽油1115吨,其它油
料170吨。
4.工程投资
1974年国家计委<74>计军字359号文批准工程投资4000万元;1978年增拨3262万元;最
后确定国家预算总投资为8350万元,民航从生产资金中借给备料资金900万元,共9250万元,
概算调增到9447万元。工程竣工时实际用去9238.1万元,至遗留工程全部结束共用款9724万
元。
5.工程验收
工程竣工后,国家建委委托黑龙江省和民航总局组成工程验收委员会,于1979年12月对
工程竣工项目、资料和实物认真逐项进行检查验收。验收结论:主要工程质量是好的,符合
设计和使用要求。1979年12月27日签署验收证书。
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是:(1)候机楼发生不均匀下沉,由设计与施工部门共同研究后进
行了补救。(2)跑道南端300—400米处,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标准,但可以使用。(3)混
凝土道肩质量普遍差,表面砂浆经过热胀冷缩后破碎。
三、齐齐哈尔南大营机场
1932年11月,日本关东军侵入齐齐哈尔后在南大营南侧修建飞机场。1945年日本投降,
南大营机场遭到破坏。
1950年,中苏航空公司在齐齐哈尔建站,重新修复了南大营机场。机场为圆形、直径20
00米,有两条交叉的沥青跑道。1条长1500米、宽150米,另1条长1500米、宽100米,并有滑
行道相联接,道面为砂土质。雨季或雪季不影响飞行,可全年供飞机起降。
通信导航设施有:陆空话台和指挥塔台。无夜航设备。
1960年,民航齐齐哈尔站撤销,改为导航点,机场营运活动停止。1984年10月,齐齐哈
尔市人民政府要求恢复民航齐齐哈尔航站,经民航局同意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军民
合用空军三家子机场。南大营机场作为民用航空机场的使命结束。
四、佳木斯东蒙古力机场
佳木斯东蒙古力机场位于佳木斯市中心东南方向,9公里处。机场坐标:东经130°27′
30″北纬46°50′29″。始建于1932年10月,为“满航”重要航空基地。日本投降后,1958
年11月,民航投资347万元,对原主跑道进行维修,并改建候机楼。1959年1月竣工,同年5月
4日试航投产。1985年4月民航投资304.74万元,再次扩建。
机场有主跑道1条,长1500米、宽30米,沥青道面,两端各有长150米、宽60米的安全道
。可供安—24型以下飞机起降。副跑道2条:均长400米、宽40米,草皮道面,可供运—5型以
下飞机起降。在跑道东南侧有草皮迫降地带。主跑道有联络道2条,编为1、2号。1号供安—
24型飞机进出;2号供运—5型飞机进出。
客机坪2处,可停中型飞机2架。停机坪,可停放运—5型飞机5架,直升机3架。
通信导航设施有:南、北近台和南远台。场内有陆空话台及指挥塔台。无夜航灯光设备
。
气候特征:春秋两季多西南大风,平均3—4天1次,夏季午后多地方性雷雨,7月份最多
,持续时间不长。全年最热时间为7月,平均23.9℃,最冷季节为1月,平均-23℃。
五、牡丹江海浪机场
牡丹江海浪机场,系军民合用机场。位于牡丹江火车站西南7公里处。
1985年,根据牡丹江市政府提出的方案,国务院批准在海浪机场跑道北端200米以东,划
拨5万平方米作为民航建站用地。新建综合楼4040平方米,停机坪5500平方米。机场可降安—
24、三叉戟、伊尔—18等型飞机。
气候特征:本场为大陆性气候。春(3—5月)多风,均为南西风和西风,风速最大23米
/秒。冬多西北风,风速小。12—2月多雾,有时东北风,受城市烟雾影响,能见度差。雨季
在6—8月。9—11月秋高气爽。年最高气温7月下旬—8月上旬,35℃,最低1月,-30℃。
六、黑河机场
原黑河机场位于黑河市(镇)西南郊。是伪“满航”时期遗留机场,修建于1933年。有
T字型混凝土跑道一条,长1000米,草坪跑道长1450米,可供小型飞机起降。1958年经修复后
开辟哈尔滨—黑河航线。1969年8月,航站撤销,机场关闭。
1983年3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由民航局、林业部、黑龙江省政府3方集资900万
元新建黑河机场。新址在黑河市中心240°,15.5公里处稗子沟南山,面积为65万平方米。
机场坐标:东经127°18′30″北纬50°10′20″。同年9月动工,1985年8月竣工,10月30日
试航投产。
主跑道长1500米、宽30米,沙石道面。两端各150米为土质安全道。可供安—24型以下飞
机使用。有滑行道1条:长200米、宽20米,土质道面。客机坪为混凝土结构,面积80×40(
米),可停安一24型飞机2架。停机坪面积为80×20(米),混凝土结构,可停安—24型飞机
2架或运—5型飞机2架。
通信导航设施:跑道南端设有南远、近台,场内设有陆空话台和指挥塔台。
气候特征:全年多西北风,春季有时吹西南风,风速可达30米/秒。由于受地形影响,
6—9月易产生辐射雾,多在每天的02时形成,约在08时后消散。6—8月为雷雨活动期,多在
10时形成,20时消散。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气团影响,天气严寒多雪。气温最低在1月,为
-44.5℃,最高在7月,为37℃。
七、依兰机场
民航依兰机场位于依兰县中心133°,3公里处。机场坐标:东经129°35′北纬40°17′
45″。1932年,由侵华日军第十师团修筑。翌年9月投入使用。日本投降后,1958年修复,开
辟哈尔滨—依兰航线。1979年撤站。
主跑道两条:1条长1000米、宽50米,草地道面;另1条长600米、宽48米,混凝土道面。
两条跑道两端均有50米土质安全道。副跑道为长550米、宽50米,草地道面。主副跑道均可供
运—5型飞机使用。
停机坪,可停运一5型飞机2架。
通信导航设施有:航线导航台、指挥塔台、陆空话台等。无夜航设备。
气候特征:冬、春季(11—5月)常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但常吹西南风,最大风速可
达24米/秒。冬季积雪深可达28厘米以上。夏季受地形影响,对流云形成快,午后多雷雨,
有时出现晨雾,秋季晴天多,能见度好。最高温度为7月,32.8℃;最低温度在1月—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