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金代官学

  一、金代国学
    金国初期都城为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县白城)。金国先后攻灭辽和北宋,占领半个中国 ,以淮河为界与南宋对峙。金存国120年,“儒风丕变,库序日盛①(①《金史·列传文艺上 》。)”,教育制度“上淹辽,下轶元②(②赵翼《甘二史箚记》卷28。)”,堪称黑龙江 地区古代教育最发达时期。国子监、太学、州、府、县学、私塾等教育设施,均比前代完备 。
    (一)女真字的创制
    女真族原本无文字,辽代后期始在松花江流域设学,女真上层子弟得以附学,培养出少 量文士。金建国,这些文士发挥了重大作用。《金史·宗雄传》:“凡金国初建,立法定制 ,皆与宗干建白(商讨)行焉。及与辽议和,书诏契丹、汉字,宗雄与宗翰、希尹主其事。 ”逮至战争进展,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往,国家政令传达,仍用契丹字则有失国体。为了确 保民族尊严,增强本族凝聚力,太祖阿骨打(完颜旻)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字。“希尹乃依 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③(③辽代后期,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 女真为女直。金立国后,仍沿用。元修《金史》均称女直。本志凡引文内均称女直,其余仍 称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年)八月字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 袭。”其后金熙宗朝(1135—1149)简化旧字笔画另成新字,与旧字并行。希尹所制谓之女 真大字,熙宗所制谓之女真小字。
    女真字的创制,是女真人吸收契丹、汉文化的成果,为金国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女 真兴兵伊始,即培养贵族子弟学习契丹字和汉字。热情接纳来降的仕辽渤海人、汉人,授以 要职并延为课徒之师。其中,最著名者,如渤海人高庆裔、杨朴、张浩、李善庆;汉人韩企 先、韩昉、左企弓等。这些人的来降,不但有助于瓦解辽政权,也为女真贵族子弟学习契丹 文、汉文提供了条件。即所谓:“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字、汉字,于是诸子皆学之 。”④(④《金史·完颜勖传》。)女真字创制者完颜希尹“性尤喜文墨,征伐所在获儒士 ,必礼接之,访以古今成败”,南宋出使金国的著名文士如:洪皓、朱弁、张邵等人,长期 羁留不遣,以充各王、贵族子弟汉学之师。
    1121年(天辅五年)十二月太祖诏:“若克中京(今内蒙昭乌达盟宁城西大明城)所得 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上京)。”⑤(⑤《金史·太祖纪》。)1125年 (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金军初次侵宋,围汴京(今开封),徽宗求和,金军提出退兵 条件,列出数以千计的金银财宝,但第一条却是“书五监”(⑥(⑥《大金吊伐录》。)) 的要求。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灭北宋,“检视府库,拘收文籍”①(①《靖 康纪闻》。),掳徽、钦二帝监囚而北,同时,“索太学博通经术者三十人(秦桧在内)以 礼敦聘前来”。②(②《靖康纪闻》。)金国仰慕中原文化可见一斑。
    (二)女真学的创立
    女真字颁行不久,太祖崩,弟吴乞买(完颜晟)继立,是为金第二代皇帝太宗,改元天 会。《金史·太宗纪》:天会三年十月甲辰“召耶鲁赴京师,教授女直字”。并“选诸路女 直字学生送京师,俾上京教授耶鲁教之”。1126年(天会四年)于上京始设女真学。上京女 真学,为金初最高学府,太宗亲临勖勉。《金史·完颜宗宪传》:“太宗幸学,宗宪与诸生 俱谒。宗宪进止恂雅,太宗召至前令诵所习,语言清亮,善应对。侍臣奏曰:此左副元帅宗 翰弟也。上嗟赏久之。”
    金军追逐天祚帝,将帅子弟随军进驻华北,因此“初置女直学,立学于西京(今大同) ,椿年与诸部儿俱入学”。③(③《金史·纳合椿年传》。)《金史·纥石烈良弼传》:“ (良弼)年十四为北京教授,学徒常二百人,时人为之语曰:前有谷神(希尹本名)、后有 娄室(良弼本名)。”良弼十四岁上京女真学毕业,转赴北京(即辽上京临潢)任教。
    课程设置:太祖时,字书新创,学习希尹所制女真字。至太宗天会三年,女真学初创, 学生渐多,遂以女真字译汉文经书,以充课本。
    (三)教育体系的形成
    大定时期,金国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大定”为金世宗年号。世宗本名乌禄,汉名完颜雍。太祖孙,宗尧(原名宗辅)子, 母为辽阳渤海李氏。幼年受到良好家教,通经史,擅诗文。1161年(正隆六年)十月即皇帝 位,为金朝第五代皇帝。在位期间(1161—1189)以中国古代贤王圣君为楷模,选贤任能, 躬自节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桑,轻徭薄赋,使金朝统治达于鼎盛,号称“ 小尧舜”。本期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系统。据《金史·选举志》记载:
    1.女真学
    1164年(大定四年),“以女直大、小字译《尚书》颁行之。后择猛安谋克①(①金户 类之一。金代女真人编入猛安谋克,不与民户杂居,称猛安谋克户,简称猛安人,也有写作 明安人的。)内良家子弟为学生,诸路至三千人”。
    1169年(大定九年)“取其尤俊者百人至京师,以编修官温迪罕缔达②(②温迪罕缔达 :女真学出身,通经史,世宗)教之”。
    1173年(大定十三年),“以策、诗取士,始设女直国子学,诸路设女直府学,以新进 士为教授。国子学策论生百人,小学生(指文字学)百人”。
    全国广设府州学,其中在黑龙江境内有:上京、胡里改、恤频、合懒、蒲峪、泰州等六 处。“凡取国子学生、府学生之制,皆与(汉人)词赋,经义生同。又定制,每谋克(按30 0户为一谋克)取二人,若宗室每二十户内无愿学者,则取有物力家子弟年十三以上、二十以 下者充。”
    1188年(大定二十八年),“命建女直大(太)学”。③(③《金史·世宗纪》大定二 十八年四月条。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
    女真太学设地,《金史》无记载。清末民初学者魏声和:《鸡林旧闻录》卷三考证:“ 阿城县南四里,金上京会宁府之故都也。昨年又得一残碑,只留百数十字,因上下断截,不 能成文。中有骄句云:‘西眺辟雍,儒生盛于东观’,盖金之太学碑也。大定五年令明安穆 昆子弟各就上京太学。后又……专立女直大(太)学。金源当世宗年间,文教渐兴,且曾临 幸上京,一切创备。今于夕阳禾黍中读此残文,犹可想见当年规模之阔大已(矣)。”
    2.课程设置和学规
    至大定时京府学校体系已经形成,京师专设“译经所”,始批量翻译汉文经书及文史著 作以为学校课本。课程依唐宋例,不做固定,按每生学习进度各自为序。课业分经、史、子 三种。
    学规:成绩考核“凡学生会课(统考)限三日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诗各一篇。三 月一私试(公试为科举,私试指期末考试),以季月(末月)初,先试赋,间一日试策论。 中选者,以上五名申(礼)部(嘉奖)”。④(④《金史·选举一》卷51。)休假制度:“ 遇旬(十天)休,节辰皆有假;病则给假;省亲远行则给程(期限)。犯学规者罚,不率教 (不堪造就)者黜。遭丧百日后求入学者,不得与释典礼。”⑤(⑤同④。)
    世宗朝,学校管理不断加强,大定二十九年“敕,凡京、府、镇、州诸学,各以女直、 汉人进士(为)长贰(正副)官,提控(掌管)其事,具入官衔”。①(①《金史·熙宗纪 》卷4。)
    (四)儒化教育的进程
    女真军兴,随即创女真字,意欲以武功、文治兼縻天下。但随战争进展,疆域扩大,中 原的先进经济、灿烂文化,使落后的女真人“见贤思齐”,征服者反而走上被融化的道路。 “初,丞相希尹制女直字,设学校,使讹离刺等教之。其后学者渐盛,传习经史”。太祖、 太宗两朝锐意夺取辽、宋政权,无暇确立儒学制度。至第三代熙宗(完颜亶)朝,战争基本 平息,1137年(天会十五年)熙宗立孔子庙于上京(今阿城县白城)。1138年(天眷元年) 熙宗改革女真字,以女真小字译儒学经典。1141年(皇统元年)三月,“亲祭孔子庙,北面 再拜”,②(②同①。)并召告侍臣:“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大凡为善不 可不勉。”于是,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治国安邦准则并身体力行,“自是颇读《尚书》、《 论语》、《五代史》、《辽史》(辽、耶律俨纂)诸书或以夜继”。
    金代儒化教育的历程,实际是从金熙宗(1119—1149)开始的。熙宗自幼受汉文化的熏 陶,以辽的汉士韩昉为师。韩昉对熙宗的教育,主要是君君臣臣、尊卑分明的儒家纲常观念 。即位后,以韩昉为翰林学士,制订礼仪典章,严明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一改女真旧俗, 全面接受儒家文化。《三朝北盟会编》③(③书名,南宋徐梦莘撰,记宋金和战之事。)载 :“今虏主完颜亶也,自童稚时金人已寇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国儒士教之。其亶之学也, 虽不能明经传古,而稍解诗赋,雅歌儒服,烹茶焚香,奕棋战象,徒失女直的本态耳。由是 与旧大功臣殊不相合。渠视旧大臣则曰:无知夷狄也;旧大臣视渠则曰:宛然一汉家少年子 也。”可见熙宗本人儒化之深。熙宗积极推行儒学,遭到宗室勋旧的强烈反对,是酿成宫廷 政变被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陵王在位时(1149—1161),按唐宋学制于上京设立国子监。《金史·选举志》:“ 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天德三年(1151),后定制:词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以 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不及 十五者入小学。”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金国教育在儒化的进程上又前进一步。
    金世宗完颜雍1161年即位后,在全国广泛设学。儒学的发展,使女真青年置女真语言文 字、风俗习惯于不顾,加速了汉化步伐。世宗出于民族感情,陷入矛盾之中。他在大力推行 儒学教育的同时,一再告诫宗室臣僚:“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 在耳。”又:“朕少时尝见女真风俗迄今不忘。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盖以备礼也,非 联所好。”又:“女直旧风最为纯直,虽不知书,然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 信朋友,礼意款曲,皆出自然。其善,与古书所载无异,汝辈当习学之,旧风不可忘也。” 又:“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直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 ①(①《金史·世宗纪》卷7。)并两次下诏:“禁女真人不得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 抵罪。”②(②《金史·世宗下》卷8。)世宗这种“扬汤止沸”的做法,在女真汉化趋势业 已形成的情况下已无济于事。
    章宗朝(1190—1208)儒化进程又推进一步,其主要表现有四:
    1.诏定“宣圣庙春秋释典”,敕诸县兴建孔子庙。
    2.敕有司,京、府、州、县已设学校处,举德行、才能之士为学校教授。
    3.推崇唐宋文学。广求遗书,“宜尚其价,以广搜访藏书之家。有珍藏不愿送官者,官 为誊写,毕复还之,仍量给其值之半。”
    4.更定赡学养士法(改定教育经费),使儒学教育发展达到高峰。
    (五)金代学田(赡学养士法)
    金代前期,太祖、太宗两代,热衷于灭辽灭宋,兵马倥偬,几无宁岁。虽在京师设有女 真学,但学生均系皇室贵胄,无需赡学。熙宗朝卷入宫廷斗争,继而海陵篡立,赋役繁兴、 兵甲并起,国内骚然。迨至世宗大定朝(1161—1189)与南宋修好,发展农桑,“群臣守职 ,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③(③同②。)为全国广泛设学创造了条件,始筹定 教育经费。大定时期规定:“诸谋克贡三人或二人为生员,赡以钱米。”④(④《金史·选 举志一》卷51。)即每百户送学生一名,学费由国家包干。至章宗朝(1190—1208)随着教 育的发展,更定赡学养士法。规定:“生员,给民佃官田人六十亩,岁支粟三十石;国子生 ,人百八亩,岁给以所入,官为掌其数。”⑤(⑤《金史·章宗三》卷11。)可见章宗时期 教育的发达。至宣宗朝(1213—1223)北邻蒙古兴起,连岁寇边,国无宁日,学田之制遂至 衰微,学校教育呈现萧条。在宰臣回答宣宗教育咨询时,曾建议:“大定制随处设学,诸谋 克贡三人或二人为生员,赡以钱米,至(章宗)泰和中,人例授田六十亩,所给既优,故学 者众。今京师虽存府学,而月给通宝五十贯而已。若于诸路总管府及有军户处置学养之,庶 可加益……中京、毫州、京兆府并置学官于(诸路)总管府,以谋克内不隶军籍者为学生, 人畀(赐)地四十亩,汉学生在京者亦乞同此,余州府仍旧制……上从之。”①(①《金史 ·选举志一》卷51。)不久,宣宗兴定元年(1217)为了防范蒙古入侵,加强军备,尚书省 以“军储不继”为名,“请罢州、府学生廪给”,宣宗则以为“自古文武并用,向在中都设 学养士,犹未尝废,况今日乎?其令仍旧给之”。②(②《金史·宣宗纪》卷15。)终金之 世,教育经费还是得到保证的。
    二、各路设学
    (一)地域划分
    今黑龙江省全境,金代属于上京路。上京路是女真完颜部发祥地,史称“金源”,上京 会宁府是金国五京之首。③(③五京之首:太宗天眷元年(1138)正式建号“上京”。海陵 贞元元年(1153)削上京之号迁都燕京。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复为上京,进行恢复重建 。金朝享国120年,除海陵朝削上京之号二十年外,百年间为五京之首。)上京北,今通肯河 及乌裕尔河流域及以北地区为蒲峪路;上京东,今松花江中、下游地区为胡里改路;上京东 南,今绥芬河流域为恤品路;今牡丹江上游及图门江流域及朝鲜东北部为合懒路;④(④金 上京所辖总管府级边境地方建置,南与高丽相接,西北至今吉林省延边及本省宁安县一带。 )上京西北今嫩江及其支流绰尔河地区为乌古迪烈统军司,⑤(⑤金初,于乌古、迪烈两部 设置的军事管理机构。天德二年升为东北招讨司,治所泰州,今泰来县塔子城。)统为上京 路直辖。其中除乌古、迪烈两部外,均属女真本族,视为金国内地,是女真族统治的可靠后 方。据《金史·选举志》大定二十年规定,女真经童考试“凡上京、合懒、速频(即恤品) 、胡里改、蒲峪、东北招讨司等路者,则赴会宁府试”。可见各路均设有女真学。
    (二)上京路设学
    上京路:《金史·地理志》会宁府条,大定时期人户统计:“户三万一千二百七十”; 下属肇州“户五千三百七十五”,两地合计36645户。按300户为一军政单位——谋克,核为 122个谋克。大定时期学制规定:“诸(每)谋克贡三人或二人为生员,赡以钱米。”①(① 《金史·选举一》卷51)上京路教育发达,以“贡三人”计算应有学生三四百名上下。
    (三)蒲峪等四路设学
    《金史·食货志》常平仓条记载:明昌四年(1193)十月,尚书省调查“今上京、蒲峪 、速频、曷懒、胡里改等路,猛安谋克民户计一十七万六千有余,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 石”,可见人户较多并富裕。其中减去上京路户数(即大定时期的36645户),净剩蒲峪、速 频、曷懒、胡里改四路户数为139355户。按300户为一谋克,核为465谋克。按大定学制规定 “诸(每)谋克贡三人或二人为生员”,四路教育次于上京,应以“贡二人”计算,则为93 0人,四路平均则每路学生为二百名上下。
    另据大定时期所定科举考官:“女真经童千人以上,差(考官)四员,五百人以上差三 员,不及五百差二员。”又明确规定:“凡上京、合懒、胡里改、蒲峪、东北招讨司等路则 赴会宁府试……差(试官)三员。”②(②《金史·选举一》卷51。)由此可知,女真经童 考生在5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