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清代官学

  黑龙江地区为清朝发祥地北部。清廷把整个东北划为禁地,土地不得开垦,不许汉人流 入。咸丰朝(1851—1861)开禁前,黑龙江地区官学设置极少,开禁后教育远比辽宁、吉林 落后。清廷规定八旗子弟以学习清文(满文)和骑射为重,出身入仕,不凭科第。官学设置 分为满、汉官学、义学和书院三类。
    一、满、汉官学
    满、汉官学是专门培养翻译满、汉文牍人才的场所。满官学,教授清文;汉官学,以教 授汉文为主。满、汉官学多设在八旗官兵驻扎集中的城镇和边防,招收满、蒙、汉军八旗和 新满洲④(④满洲八旗的组成部分。指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至崇德五年(1640) 间,收服的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的索伦各部,即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族,又称“伊 彻满洲”。)的子弟入学肄业。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开设的宁古塔学,是黑龙江最早的 满官学。1796年(嘉庆元年),黑龙江将军永琨倡办的齐齐哈尔汉官学,实为义学。据史料 载,1834年(道光十四年)建的呼兰汉官学,是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汉官学。
    (一)满官学
    1.黑龙江东南部的满官学
    宁古塔(今宁安)学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宁古塔学(即满官学)。据《吉林通志·学校志三·学宫 》卷46载:“宁古塔学在城内东南隅,康熙三十二年建,正殿三楹,大门一座。”经考证, 此宁古塔学应为黑龙江地区清代建立满官学之始。
    宁古塔左右翼①(①军事术语。八旗军队分两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为右翼;镶 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官学1728年(雍正六年),建宁古塔左右翼官学。据《吉 林通志·学校志六·书院》卷49载:“宁古塔左右翼官学,在城内东南隅,屋六楹(册报作 五间),雍正六年捐建。乾隆五十七年,奏请官银修葺。每学教习笔帖式一员,八旗每佐领 ②(②佐领系八旗基层单位。即一牛录,300人。)学生额六名。”
    按,1924年(民国13年)纂修的《宁安县志》载:“前清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 将军哈达晋京陛见,着哈达编制十则,预备设满洲学房。因哈达编制满文十则,附以汉文, 言多鄙陋,复令尚书常寿、查朗阿重新编定,进呈御览,加以审查,仍交哈达。在宁古塔设 立满洲学房,赐名龙城书院。并颁‘龙飞胜地’四字匾额,悬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之大堂,( ③(③将军衙门于同年迁往吉林乌拉,宁古塔留副都统驻守,故匾仍悬于此。))书及匾毁 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变。”本条史料曾被省内外有关教育史专著广泛转述,作为认定宁古 塔以及黑龙江地区清代满官学始设于康熙十五年的文献根据。但本条史料,经考证,有明显 讹误。据《清史稿·疆臣年表九》卷205及《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三上》卷182记载:康熙 十五年,宁古塔将军为巴海。哈达为雍正二年至九年间的宁古塔将军。而奉旨重新编定十则 的常寿和查朗阿,二人皆为雍正七年起始任尚书的部院大臣。常寿任礼部尚书,查朗阿任吏 部尚书。由此可知,如龙城书院确为哈达任将军时所建,其年代应在雍正时期;如为康熙十 五年所建,除当时宁古塔将军应为巴海外,对于“龙飞胜地”四字匾额,还未发现确为康熙 御笔的证据。早于《清史稿》(1927年刊行)成书的《宁安县志》,出现疏漏,在所难免。
    阿勒楚喀(今阿城)八旗官学
    1727年(雍正五年)由八旗军署兴建满官学一所。校址在副都统衙门西侧。选笔帖式一 员任教习。每旗额送幼童三人肄业,生徒常额在25名上下,课清文、骑射。办学经费由副都 统衙门官学项下开支。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1796年(嘉庆元年)各修葺一次。1862年 (同治元年)焚于火,既而重建如前。
    三姓(今依兰)满官学
    三姓副都统辖区为赫哲族世居的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地区。皇太极 统一黑龙江地区后,将征服各族编入八旗,惟赫哲族未编入旗籍,仍保留其氏族组织——噶 珊制(通古斯语屯落意),以噶珊达(乡长)、喀喇达(姓长)统治,并与清廷建立联姻关 系。①(①清廷以宗女下嫁赫哲族头人进行联姻;赫哲人年贡贵重毛皮——貂皮,得到清政 府财帛的回赐,称为“赏乌林”。这是对赫哲族采取一种“羁縻”政策。)从顺治二年起, 到光绪八年,赫哲族也陆续编入满洲八旗。
    1729年(雍正七年)于三姓设梅勒章京(副都统),对三江地区及库页岛进行管辖,收 缴贡赋。1733年(雍正十一年)奏准于文庙院内鸠工新建校舍,东西两庑各五间,设满官学 一处。择八旗幼童及管下赫哲人丁入学肄业。军府派笔帖式一员任总教习,聘衙署文理通达 者二员任教习。教授清文、骑射。无固定经费,开销由八旗官兵俸饷捐摊。
    拉林满官学
    清中叶,在京八旗,闲散已久,生活陷入窘境,成为清廷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为了解 决京旗生计,乾隆朝开始强迁京旗至吉林、黑龙江,设旗屯官庄进行土地开垦。据《吉林通 志》记载,仅在乾隆七年至九年,拉林一地移来京旗达750人之多(当为丁数,家属未记)。 还有从辽宁抽调业农的汉军旗户随来帮垦。拉林一带人户渐集。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 于拉林城内东北隅设满官学一所,每佐领额送幼童3人肄业。教习1人,日课以2时辰(4小时 )为度,教授清文、骑射。
    2.黑龙江西北部的满官学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十月,为利于驱逐沙俄在黑龙江的侵略势力,析宁古塔将军所 属西北地区,置黑龙江将军,首任将军萨布素。将军衙门初设在旧瑷珲城(今爱辉对岸,俄 属维谢雪村,即明朝忽里平寨址)。1685年,因军事指挥之便迁至江西岸新瑷珲城(今黑河 市爱辉镇)。雅克萨(地处今漠河东黑龙江北岸阿尔巴津)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后,于1689年 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国界。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移将军衙 门于墨尔根(今嫩江县城),黑龙江西北部地区设学自此始。
    墨尔根两翼满官学
    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墨尔根后,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于墨尔根设左右翼满官学,从 新满洲每佐领各选幼童一名,入学肄业。以笔帖式若干人为教习,课清文、书艺、骑射,日 课一二个时辰。同时,其管下黑龙江城(今爱辉)、齐齐哈尔、呼兰三城各设学官一员,分 理学务,各城凡八旗子弟愿入学者,由各旗协领保送至墨尔根。墨尔根地方两翼官学,学生 多时达百余人(即每翼五十人)。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衙门再移齐齐哈尔 ,墨尔根地方两翼官学随停办。
    后至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驻墨尔根八旗军重设满官学一所,仍以笔帖式为教习, 课清文、骑射。学生定额16名,每佐领选幼童一名充之。
    至乾隆时期,墨尔根设立旗屯官庄,移来京旗屯垦。1744年(乾隆九年)于城内建草堂 五楹,设满官学一所,每佐领额送幼童一人肄业。清代前期,墨尔根地方所办官学,时兴时 废,时办时停,极富边塞教育特点。
    齐齐哈尔满官学
    齐齐哈尔满官学设置较晚。乾隆初年移京旗至齐,建立旗屯官庄,从事土地开垦,方促 进学校的建立。1744年(乾隆九年)于城内东北隅葺茅屋五间,委笔帖式一人为教习,每佐 领额送幼童一名肄业。课清文、书艺、骑射。援墨尔根两翼官学例,日课两个时辰。
    黑龙江城(瑷珲)满官学
    黑龙江城为早期黑龙江将军衙门所在地。由于总领对俄作战,未及设学。至清代中叶, 移京旗至黑龙江垦殖,瑷珲设立旗屯官庄。1744年(乾隆九年)于瑷珲老城葺茅屋五楹设满 官学一所。教习一人,每佐领额送幼童一名肄业,课清文、书艺、骑射。
    (二)汉官学
    1.黑龙江东南部的汉官学
    三姓汉官学
    咸丰年间东北开禁,移民实边。华北汉民,大量涌至三江平原,进行土地开垦,改变了 三姓地区的居民结构,官府汉民事务激增。1875年(光绪元年)三姓副都统,鉴于旗人读汉 书者过少,遂添设汉官学。就原文庙院内满官学,学舍东西两庑,辟为东西两斋,东斋为满 官学,仍授清文;西斋为汉官学,从旗人附生(即附学生员,俗称秀才)内拣选品学兼优者 三员任汉教习,教授汉文经书。历年开馆,副都统不时派员考核、训勉。教育经费,依旧由 八旗官兵俸饷内捐摊,军署户司有时酌情拨款津贴。
    2.黑龙江西北部的汉官学
    1796年(嘉庆元年),“宗室永琨为将军,选齐齐哈尔八旗子弟20人,从龚君光瓒习汉 书(文),岁给束修80两,柴炭纲20余两,事始嘉庆元年,俗谓之汉官学,实义学也”。① (①西清《黑龙江外记》卷3。)
    呼兰汉官学
    1834年(道光十四年),呼兰旗署鉴于汉文公牍,不能解其意,往往求解于铺商,商不 尽晓,则上呈将军署,请以满文译之。辗转周折,深感不便,遂奏设汉官学一所。校址在大 街西,城守尉府,保荐通汉文的笔帖式任教习。任期三年,如有成效,呈请礼部擢升骁骑校 。教授科目:汉文、书、算,先以清文辅学,终以汉文学成。生徒尽收八旗子弟,学期为一 年,毕业后充当旗营帖书。
    齐齐哈尔汉官学
    1881年(光绪七年)黑龙江将军定安倡议,官绅捐廉预立汉官学,但定安因病乞休未果 。继任文绪,1883年于城内西部择地鸠工建成。新校舍远胜满官学。立文艺、经义、说约、 启蒙四科,各延一师分别授课。由盛京(今沈阳)贡举内考取汉教习一员,来黑龙江总领学 务。办学经费,由军署户司拨银五千两,发商生息,以供临时支取。学生衣廪章程,均照京 旗官学办理,所需费用,由税课内开销。图书设备,有《十三经注疏》、《甘四史》、《四 书》、《资治通鉴》等。学生毕业年限,定为三年,成绩优良者,由将军具考,送部录用。
    通肯汉官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通肯(今海伦)设官学一所,教习一员。②(②《黑龙江志 稿·职官》卷43。)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日通肯副都统庆祺咨报《通肯官学教习期满改题( 诠衡提升)折》称:“通肯官学教习一缺,前由将军衙门拣选,得满汉翻译笔帖式喜林,光 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日到学之日起……至三十一年二月初十日三年期满。此三年内所教生徒 25名,挑入司中当差者23名,是喜林教导有方……将该学官列为一等……咨报吏部……理合 改题为奏。”证实通肯副都统衙门设有汉官学,笔帖式喜林为教习,学生25名。此汉官学直 至海伦兴学堂前夕仍存在。
    二、书院
    1652年(顺治九年),清廷宣渝:“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 徒,空谈废业。”清初90年间,书院处于被查禁状态。雍正年间(1723—1735),清廷又转 而提倡开设“读书应举”的书院,把书院变为科举应试的附庸。此时,黑龙江尚无类似关内 的书院。咸丰年间(1851—1861)东北开禁,关内大批汉民涌入黑龙江,土地得到开发,中 小商业城市兴起,教育随之发展起来。1866年(同治五年),礼部始向黑龙江拨科举学额, “满、蒙、汉童生五六名取一”。1879年(光绪五年),黑龙江始有书院,距雍正准设书院 已推迟140多年,所以,黑龙江从来不曾有过以传播学术思想为宗旨,由硕学鸿儒主持讲学的 书院。
    (一)黑龙江东南部地区的书院
    双城启心书院
    1892年(光绪十八年)双城邑绅倡议捐资设立书院。双城厅通判孙逢源转请上级批准, 于城内东南隅文庙后身,鸠工建筑,1897年建成,号启心书院。共讲堂五楹,正堂三楹,东 西两楹为文场(生员考课场所),各置桌凳数十。规模虽具,因经费拮据未聘山长(院长) ,由董事张选升、张鼒铭(二人均系廪生)主持开院,定期召集生员切磋学艺。
    院内附设义学一所,聘附生任蒙童教习,常年授课。
    1900年8月俄军入侵双城(庚子之役),书院、文庙、魁星楼悉遭破坏。1905年“废科举 ,兴学堂”,于启心书院旧址设立双城中学堂。
    宾州(今宾县)菁化书院
    1892年(光绪十八年)秋,宾州厅同知吴瞻菁倡议,于城内东南隅文庙西院,取学宫( 文庙)未竣址改建书院。1895年建成,定名为菁化书院。校舍宏阔,学房33间,正房做讲堂 ,两厢做文场。聘贵州学者谌遴轩(拔贡出身)为山长。生徒分二部:一为月课生(即生员 ,俗称秀才),每月定期来院接受指点,以备乡试(省试),多时达七八十名;一为常课生 ,即童生,常年住校攻读经史,以备府试,多时达三四十人。历任同知对书院功课,倍加关 注。尤以谢汝钦,每逢官课必亲临讲授经史、时事等课。清末,宾州文风大开,颇受其益, 赢得士林推崇赞誉。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1907年改菁化书院为宾州简易师范学堂。
    (二)黑龙江西北部地区的书院
    卜奎(齐齐哈尔旧称)书院
    关于齐齐哈尔卜奎书院设立详情,文献记载不多。根据林传甲《黑龙江教育状况》一书 ,间接提到“(民初)龙江初等小学校为卜奎书院旧址,曾为(清末)学务处(相当今教育 厅)创始处。仍是茅屋三间,见古朴之风焉……卜奎书院旧存之《十三经》、《甘四史》现 存北路工业学校,为此邦最古之藏书”等语,大抵可知其端绪。
    齐齐哈尔经义书屋1879年(光绪五年)山西荣河县知县王性存,因办理赈银不善革职, 谪戍齐齐哈尔。王系河南优贡,到齐后主讲经义书屋。经义书屋属私塾性质,但授业高于私 塾,直接为科举服务。光绪十年王性存服刑期满释归,生徒转入齐齐哈尔汉官学。
    三、义学
    黑龙江地区的义学,是乾隆、嘉庆、光绪年间,为家贫而不能延师者而设,招收满、汉 、蒙八旗孤寒子弟及其他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肄业,接受启蒙教育。义学经费银两均由官署 支给,与团体和私人捐资设立的义学不同,实为八旗义学,属官学性质。1715年(康熙五十 四年),清廷宣渝:“宜于穷乡僻野皆立义学,延师教读,以勉励孝弟(悌),可望成人矣 。”清代,东北南部地区义学比较普遍,但黑龙江地区义学,只限于政治、军事重地,并未 遍及穷乡僻野,这是本地区教育开发滞后的又一明证。
    (一)黑龙江东南部地区的义学
    宁古塔义学
    宁古塔为清朝犯人流放地。顺、康、雍、乾四朝,流放至宁古塔的遣犯及其家属不可胜 计,流人方拱乾《绝域纪略》载:宁古塔“华人则十三省,无省无人”,其中“中土之名卿 硕彦,至者接踵”。①(①杨宾:《晞发堂文集·伍敬五五十寿序》。)宁古塔居民状况的 改变和文化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至乾隆年间,宁古塔八旗子弟对汉语、汉文经书的学习趋 于迫切。1750年(乾隆十五年)宁古塔副都统以官银,在城内东南辟屋三间创办义学一所。 招收八旗幼童肄习汉文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 等启蒙书籍)但,未到五年即为乾隆帝下诏禁止。
    乾隆帝一纸诏书,决定了宁古塔义学一百多年的命运。但,汉文经书的学习,一直没有 停止。后至清末,社会状况大有改变,1882年(光绪八年)重建义学。学舍五间,分三斋授 课。聘文生三人为教习,生徒满汉兼收。
    宾州厅义学
    1885年(光绪十一年)同知毓斌禀准设立义学一所。初赁民房分“穷理、居敬”两斋授 课。光绪二十年文庙建成,于庙后建瓦房五楹,东二楹为忠义节孝祠;西三楹为义学,“穷 理”斋迁入,“居敬”斋仍留原地。学生不定额,初期专收贫寒子弟,后向一般人家子弟开 放。清末宾州子弟之秀者多肄习于此。义学教习:“穷理斋”黄廷枢、朱衣点、李赓年;“ 居敬斋”孔继文、陆光斗诸教习,皆宾州秀才。
    (二)黑龙江西北部地区的义学
    墨尔根义学
    康熙中期,水师营官兵、驿站员丁以及披甲为奴的遣犯等汉人,大批来到黑龙江。加之 墨尔根新满洲(锡伯、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苦于不通汉语,诸多不便。经八旗 协佐会议决定,建义学一所。延聘识汉文者,为课徒之师。教授汉文启蒙书籍《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初,仅限八旗幼童入学,后允准其他人自便。教育 经费及束修银两,均从各佐官兵俸饷内摊给。
    齐齐哈尔义学
    清中叶以后,黑龙江学习汉文形成潮流。1796年(嘉庆元年)黑龙江将军永琨,以齐齐 哈尔御史府空舍为校址,延水师营营官果德兴为学长,以江苏流人龚光瓒为教习,选招八旗 子弟20人为生徒,教授汉书,谓之“汉官学”,实即义学。办学初,经费充足,由军署户司 岁拨银80两,另加薪炭费20两,共百两。将军不时亲至考勤,并加勉励。但,次年将军永琨 奉调离去,以三姓副都统额勒伯克继任。额勒伯克下车伊始,一反前任所为,立裁义学学长 果德兴,导致龚光瓒怨愤。继而罢龚教职,远流呼伦贝尔,以老而病的江西流人王霖代,义 学随之陷入萧条。
    1798年(嘉庆三年)将军那启泰莅任。适王霖病死,龚光瓒被召还复教。此间,将军认 为义学所占御史府空舍,按制,御史奉裁①(①黑龙江自雍正元年始,岁遣满洲御史一员驻 齐齐哈尔。乾隆间,改五年巡察一次,乃裁御史,改遣盛京侍郎。《黑江外记》。)毁,令 义学迁出。此后,生徒乃至教者私寓受课,学虽不废,但授课已无定所。
    1806年(嘉庆十一年)秋,《黑龙江外记》作者西清,来江任军署银库主事。因义学教 习龚光瓒离去,将军观明委西清兼义学教习。西清以廉价购得城东南故侍郎保泰旧邸20余楹 ,以充学舍。院落宏阔幽静,草木丛生,秋结红豆,因取名“红豆山房”,义学始得固定学 舍。据《黑龙江述略》载,后世齐齐哈尔绅耆,多出其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其址改设 师范学堂。
    通肯(今海伦)义学
    通肯义学之设,史无明文。据旧《海伦县志·教育门·沿革》载:“本县自前清(光绪 )三十二年经抚民府丞辛天成,以前副都统衙门旧建义学房舍创办学务(即办劝学所)。” 可知通肯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设副都统衙门后,曾设有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