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朝鲜族教育

  一、清末时期
    1879年(光绪五年),中国和韩国签订《中韩条约十五款》,从此,朝鲜族 移民开始迁入中国东北。1882年(光绪八年),咸镜北道庆源郡李昌浩一家经珲 春迁入东宁县三岔口定居。到1910年(宣统二年)“日韩合并”前,韩国北部 受灾难民,经吉林、奉天,陆续成批迁入宁古塔、穆棱、海林、密山、饶河、五 常、阿城、哈尔滨等地。
    这一时期的朝鲜族教育,多是私人办的书堂(私塾),教学内容是以《千字 文》、《童蒙范习》、《论语》、《孟子》等为教材,进行中国儒家思想教育。每个 书堂仅10余名学生,1名塾师。有些书堂逐渐增加清朝学堂的课程:修身、国 文、算学、历史、博物等科目,转变为新式学堂。
    二、民国时期
    (一)移民构成
    1910年(宣统二年),日本国和韩国签订《韩日合并条约》,朝鲜沦为日本 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汉城设立朝鲜总督府,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此后迁入 中国东北的朝鲜人有爱国者、经商者和“流民”三部分人。反抗“日韩合并”的 爱国者,一般有较高文化修养和一定经济基础,成为朝鲜独立运动的带头人;抱 着到中国“一获千金”梦想的商人,活动能力很强,在城乡从事商业;不堪压 榨的穷苦农民,沦为“流民”(弃民),大批来到黑龙江地区从事水稻种植。据 1931年(民国20年)统计,黑龙江地区北到漠河、呼玛、黑河等58个县,朝 鲜族移民总人口达4.5万人,其中,东宁县0.5万人,宁安县1万余人。
    (二)学校设置
    民国初年,移居黑龙江地区的朝鲜族El益增多,凡聚居村屯,每二三十户 就有书堂(私塾)。最早兴办的有宁古塔书堂、东宁朝鲜人学校、延寿县光新学 校、哈尔滨韩人学校等。民国10年以后逐渐增多。朝鲜族办学,呈现多元化趋 势。
    1925年(民国14年),“新民府”(反日政治团体,指挥中心设在宁安县山 市)在东宁创办“城东士官学校”,在穆棱县小秋风建立“军事学校”。在“新 民府”影响所及的北满地区,设立小学50多所。
    还有共产主义者金志刚,在通河县西北办养育学校;在汤原县梧桐河办松 东模学校。
    
    (三)教学
    朝鲜族办的各类学校,多为初等教育,一般都进行反日复国的爱国主义教 育。使用“韩日合并”前的韩国旧教材。新编教材都有强烈的爱国内容。有哈 尔滨宝文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东国史》、《东洋历史》、《越南亡国史》、《国语》等 课本。《国语》课本包括《爱国心》、《独立》、《太极旗的光辉》、《三千里锦绣河 山》等课文。修身课本包括《李舜臣传》、《安重根传》等民族英雄传记。课程 设置有修身、朝鲜语、历史、地理、博物、数学、理科等。
    共产主义者办的学校,除一般文化课外,还讲授马克思、列宁的革命思想, 俄国十月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内容。
    三、东北沦陷时期
    (一)强制移民
    1931年(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后,实 行强制移民政策,大批朝鲜人直接迁入黑龙江地区定居。据1941年版《满洲年 鉴》载,1940年,黑龙江地区朝鲜族人口总数153 357人,其中,龙江省7 239 人、黑河省9 152、三江省25 074人、牡丹江省78 039人、滨江省42 090人。 人口最多的县,宁安达到2.5万多人,密山1.1万多人。
    (二)学校设置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军队在汤原、密山等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学校、 夜校。饶河县三义屯军事学校,有朝鲜族学员70多人。1933年,朝鲜族抗日会 在珠河县(今尚志县)设立10所反日学校。宁安县东京城的大宗教创办“三· 一学院”,开展反日宣传。
    1935年后,日伪对具有抗日色彩的朝鲜族学校严加取缔。对私人和民会团 体办学,数量上允许发展,但皆置于领事馆、满铁控制之下。朝鲜族小学改称 普通学校。到1935年前后,普通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密山19所,宁安15所, 阿城、穆棱各5所,瑷珲、东宁、虎林各4所,珠河(尚志)、海伦各3所,五 常2所,宾县、双城、延寿、木兰、绥化、东兴各1所,饶河6所,勃利3所, 方正、依兰、抚远、富锦、桦川各2所,宝清、通河、汤原各1所,通北2所, 龙江、泰来、克山、龙镇、乌云各1所,哈尔滨市3所,计102所。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将朝鲜族学校的管辖权移交给伪满洲国政府,各朝 鲜族学校划归当地市县公署的教育科(股)管辖。1938年实行“新学制”,普通 学校四年制的改称国民学校或国民义塾,六年制的改称国民优级学校。
    1938年,黑龙江地区(含5个省),共有朝鲜族小学校211所,学生15 701 人,教师420人。
    
    (三)教学
    朝鲜族普通小学校的课程有:修身、国语(日语)、满语或俄语、算术、国 史(日本史)、地理、理科、职业、图画、唱歌、体操,女生加设家事、裁缝。 修业年限四年以下的不设国史、地理。1940年,朝鲜族学生改用日本姓名、取 消朝鲜语课程,课内外一律通用日语。
    
    新学制规定:国民学校学制四年,国民优级学校学制六年。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省境内无独立设校的鲜族国民高等学校,朝鲜族中 学生与汉族学生同校,执行同一教学计划。
    东北沦陷时期,朝鲜族学校所用教材,渠道有三:朝鲜总督府编纂的修身、 朝鲜语、低年级国语、写字、图画;日本文部省编写的地理、高年级国语、算 术;满洲教育会教科书编辑部编印的理科、地理和算术补充教材。修身教材包 括教育敕语、日本天皇、日本国体、日本皇室、皇国臣民、忠君爱国、神道、武 士道、天皇万世一系、日朝合并是对朝鲜的恩赐、内(指日本本土)鲜一体等 殖民内容。
    四、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人口、居住地
    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省有朝鲜族431 644人,其中,男性214 107人, 女性217 537人。居住在全省各市县,其中,在各县农村地区有19个朝鲜民族 乡和500个朝鲜民族村。朝鲜民族乡最多的是宁安县3个(卧龙、城东、江南 朝鲜民族乡),海林县2个(新安、海南朝鲜民族乡),密山县2个(和平、兴 凯湖朝鲜民族乡),鸡东县2个(鸡林、明德朝鲜民族乡),每县1个民族乡的 有:桦川县(星火),汤原县(汤旺),依兰县(迎兰),五常县(民乐),尚志 县(河东),铁力县(年丰),北安市(主星),绥化市(兴和)等朝鲜民族乡。
    (二)学校设置
    1.小学校
    1945年“九·三”胜利后,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教育有了很大发展。1949 年末,朝鲜族人口最多且居住集中的松江省大部分市县,都开办了单设的朝鲜 族小学。全省公办小学70所,村办小学311所,企办小学3所,计384所,学 生总数达41 098人。原黑龙江省朝鲜族小学5l所,学生4 889人。全黑龙江地 区计有小学435所,小学生45 987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族小学教育,一直稳步发展。1951年初级小 学校有232所,学生29 009名。完全小学107所,学生9 540名。共有教师1 243 名。1957年,朝鲜族完全普及了小学校教育,是全省最早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 少数民族。到1958年小学校达347所,学生45 785名,教师1 688名,“文化 大革命”前夕的1965年小学校为419所,学生54 111名,到1985年,小学400 所,学生11 810人。
    
    
    
    
    2.中学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朝鲜族纷纷创办中学。9月 哈尔滨成立了朝鲜族北满教育委员会,招收伪满师道学校、第六国民高等学校、 第三国民高等学校的朝鲜族学生,成立了哈尔滨韩人中学(校址在水道街81 号),学制四年,有教师10人。接着,阿城、珠河(今尚志)、延寿、宁安、密 山等地也创建了朝鲜中学。
    1946年3月,牡丹江市的高丽中学和高丽女子中学合并成高丽中学。1947 年3月,尚志县的河东东北学院,延寿县东明学院,哈尔滨的韩人中学合并成 立了松江省珠河(现尚志县)朝鲜中学校。接着,有镜泊县,海林县新安镇、密 山县裴德镇、五常、海林等地也创办了朝鲜中学。
    
    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中学,初创阶段较多的是在汉族中学内单设朝鲜族班, 有的县生源不多,也设立了朝鲜族中学,但难以坚持办下去。松江省于1949年 开展了对朝中的整顿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并校、单设、停办等措施: 原松江省将省立五常中学的朝鲜部分离出来,改称省立五常朝鲜初级中学校。省 立宁安中学的朝鲜部分离出来改称为省立宁安朝鲜初级中学,并将原世环镇 (今渤海镇)私立朝鲜中学校并入该校。省立勃利中学的朝鲜部从勃利中学分离 出来改称为省立勃利朝鲜初级中学,并将汤原中学朝鲜班及林口朝鲜中学班并 入该校。省立密山中学的朝鲜部分离出来,改称为省立密山朝鲜初级中学,并 将原鸡林朝鲜中学班并入该校。东宁朝鲜中学班停止招生,原有学生并入私立 穆棱朝鲜初级中学或转入其他省立朝鲜中学学习。省立尚志朝鲜初级中学附设 的2个中级师范班,仍改称初中。省立海林朝鲜初级中学名称不变。省立牡丹 江朝鲜初级中学校增设高中2个班,改称为省立牡丹江朝鲜中学校。
    1949年,牡丹江朝中首次设2个高中班,1952年发展到4个班。1953年后, 哈尔滨、齐齐哈尔、密山、宁安、汤原、勃利、东宁、穆棱等地陆续设立了高 中。1958年全省朝鲜族初级中学有9所,完全中学有13所,初中在校生7 782 名,高中在校生2 292名,上大学的90多名。1965年,全省朝鲜族中等学校有 普通中学34所,学生10 873名,教师564人;农业中学22所,学生1 330人, 教师93人,半工半读学校2所,学生289人,教师27人。计各类中学54所, 学生12 492人,教师684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朝鲜族教育遭到了严重摧残。齐齐哈尔朝鲜族中学被 强令解散,学生分散到汉族学校,教师也分散到其他地方。汤原朝中等7所学 校,由城镇被下放到农村。1976年,单独设校的中学有241所,初中班676个, 学生18 467人,高中班339个,学生8 959人,教工2 760人。非单独设校的初 中生6 950人,高中生4 804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朝鲜族教育迅速发展。小学毕 业生基本上都能入初中。但由于追求高指标,层层戴帽,中小学的发展,出现 虚肿现象,教育、教学质量有所下降。根据1980年中央批转的《西藏工作座谈 会议纪要》精神,省教育厅制订了恢复、调整、发展民族教育的规划。调整了 中小学的网点布局:原来的57所完全中学,调整为两所独立高中,25所完全中 学和30所初级中学;原来的125所小学戴帽初中,缩减成80所,使学校网点 布局逐渐趋向合理。为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逐年增加投资,为15所中学修 建了新校舍。朝鲜族已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1985年,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 到69.7%。
    3.师范学校(师范班、培训班)
    朝鲜族师范学校经历了分建、合并、迁校、撤销、重建等曲折经历,最终 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是省内唯一的朝鲜族师范学校,成为全省培养朝鲜族基础 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
    早在1947年,尚志、宁安、牡丹江朝中,就开设了师范班(部)。1948年, 在松江省立第一朝鲜中学(今尚志县金策中学)附设了师范部。1951年,成立 牡丹江市朝鲜师范学校。1953年,在尚志朝中师范班的基础上,成立松江省尚 志朝鲜师范学校。
    1954年8月,松江和黑龙江两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省教育厅决定 把松江省立尚志朝鲜师范学校迁至朝鲜族居住比较集中的牡丹江市,成立黑龙 江省立牡丹江朝鲜师范学校,办中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校址牡 丹江市北山。1956年,中等学校管理权下放所在市县,学校改称牡丹江市朝鲜 师范学校,隶属牡丹江市教育局。1956年,学校增设函授部,中师函授,学制 三年,共办2期,学员1 700人。1957年,举办为期半年的汉语教师培训班,共 10期,培训371人。1960年,承担1期高师专科函授班,学制二年。1962年6 月,牡丹江市政府撤销牡丹江市师范学校,变为牡丹江市朝鲜中学附设的师范 班。1964年停办师范班。“文化大革命”中,朝鲜族师范教育成为重灾区中的重 灾户,学校停办达十年之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1973年,牡丹江市朝鲜中 学附设师范班,招收工农兵学员100名,以满足朝鲜族小学师资严重缺额的需 要。
    1976年3月,根据全省朝鲜族群众的强烈要求和全省朝鲜族教育的迫切需 要,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牡丹江朝鲜族师范学校,隶属牡丹江地区教育局。 招收工农兵学员100名,学制二年。由于在牡丹江市选定校址发生困难,1978 年省革委会决定把学校迁到五常县城五常镇。朝鲜师范学校在尚志和牡丹江两 地办学的28年里,经过曲折过程,计培养中师毕业生553人,中师函授毕业生 1 500人,培训各类在职教师646人,为全省朝鲜族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1978年2月,学校迁到五常县五常镇。校名改称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1981 年,恢复了停办20多年的函授教育,在全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24个函授 站,形成了覆盖黑龙江和内蒙古两省区的函授教育网。1982年12月,经省人民 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成立,与五常朝鲜 族师范学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下设教务科、学生科、培训部、函授部、 教育科学研究室、图书馆、编辑部、总务科、劳动服务公司等机构。从此,学 校承担起为全省朝鲜族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和在职教师培训的双重任务。
    1985年,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和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培训部增设 学校管理、地理、日语3个专业高师专科3个班,110名学员。中师部招收初中 毕业生84名,高中毕业生90人,计174人。在校生467人。教职工72人,其 中,专任教师35人(含副教授1人,讲师9人)。
    朝鲜族师范学校,自1948年建校,1953年以前的师范部时期,学制为一年、 一年半;1954年后,学制三年,1985年后,学制四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37年来,共有毕业生1 560人。朝文专科毕业生91人;汉语专科毕业生86人。 另,1953年,松江省在巴彦县设立语文专修学校,招生朝鲜族初中毕业生,培 养朝鲜小学汉语教师。1954年,12个班,学生543人。1955年543名学生毕业 后,学校停办。
    (三)教学
    1.中、小学
    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中小学无统一教育计划和统编教材。小学一般设朝 鲜语、算术、自然、历史、体育、音乐、图画、习字等课程。中学一般设政治、 朝鲜语、汉语、数学、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等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制订朝鲜族中小学统一教学 计划。松江省朝鲜族小学设:朝鲜语、中文、算术、政治、体育、音乐、手工, 高小班增设历史、地理、自然。黑龙江省朝鲜族中学设:朝鲜语、中文、政治 常识、算术、代数、几何、植物、动物、化学、物理、朝鲜历史、朝鲜地理、音 乐、体育卫生、美术等课程。教材使用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本。
    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东北区朝鲜族初、高中改行秋季招生制 过渡教学计划。
    
    
    1953年,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指示,“为培养朝鲜族学生祖国观念,免致产 生或助长侨民思想,《朝鲜历史》在中国国内朝鲜族历史部分,纳入中国史;朝 鲜历史列为世界史范围;《朝鲜地理》划入世界地理讲授。”从此,朝鲜族中小 学教学计划与全国统一。只有朝鲜语、汉语、外国语课,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加 以变通。
    1958年,省教育厅128号通知提出:朝鲜族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的同时, 要大力加强汉语教学,争取在短时间内逐步从朝鲜语转为用汉语进行教学,另 设朝鲜文课。1959到1960年,汉语文教学时数已超过朝鲜语文的教学时数。
    1963年,省教育厅公布朝鲜族中小学新的教学计划。计划指出:朝鲜族小 学和初中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高中原则上用本民族语文教学,但有条件的 学校,全部或部分学科,可以直接用汉语进行教学。小学二年开始设汉语语文 课,小学和初中使用延边出版的课本,高中可以直接使用汉族学校的语文课本。
    
    
    1972年,朝鲜族中小学试行九年一贯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朝鲜中小学试行十一年一贯制。
    
    1982年,朝鲜族中小学试行十二年一贯制。
    
    
    2.师范学校
    1980年,五常朝师汉语大专班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 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翻译、伦理学、教育 学、心理学、政治、朝文、汉语概论等13科。
    1981年,五常朝师日语大专班课程:政治、日语(视听、会话、通读、精 读)、日本概论、日本文学、日语文法,日本现代文学、日语教学法、古文、朝 语、汉语、心理学、教育学、体育等。
    
    (四)教师
    1985年,全省朝鲜族中小学教师计6 076人。小学教师3 823人,达到中 师毕业文化程度的占53.5%,中学教师2 253人,初中教师达到大专毕业文化 程度的占52.3%;高中教师达到本科毕业文化程度的占46.2%。延边大学及省 内外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400多人,参加延边大学本科函授的有500多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朝鲜族的中小学教育和教学质量虽有提高,但幅度 不大。1985年全省初中统考对比统计,只数学一科及格率略高于全省,其他科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阻碍提高朝鲜族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校网点分散,学 校规模小,戴帽中学多,教师负担重。教师跨学科,甚至跨学年兼课的情况比 较普遍,最多负担五六门课程。在中学专任教师中,跨两个年级以上兼课教师 有90余人,占中学专任教师的40%,跨两个学科以上兼课教师有485人,占 21%。其中初中教师跨年级兼课和跨学科兼课的分别为31%、17%。学生负担 过重,多数学习-N语言,甚至三门语言(朝语、汉语、外国语)。全省单设朝 鲜族学校的48个市县,有专门教研机构和专职人员的只有30余人。专职研究 人员数量少,又多不配套。教学设备不足。中学师资主要靠外省培养。教师培 养受协作的制约,有些学科已饱和,而音、体、美、外语、史、地、生物等科 教师奇缺。在发展民族教育中,教育经费方面虽然政府给予特殊照顾,但仍有 困难。学生人数少,学杂费数目少,保证不了正常需要。住宿学生多,开支大。 “财政包干一后,有的以民族教育补助费代替正常经费,甚至挪用和克扣。“包 干”政策,使跨县、跨乡的学校经费开支出现了新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