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达斡尔族总人口为94 014人,居住在黑龙江省的
有30 192人,占达斡尔族总人口的32.1%。其余居住在内蒙古和新疆自治区等
全国21个省区。1985年,在黑龙江省的主要聚居地有6个达斡尔族乡和38个
达斡尔族村。民族乡有: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的基格吐达斡尔族乡和卧牛吐达
斡尔族乡;富拉尔基区的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富裕县的友谊达斡尔族、满族、
柯尔克孜族乡和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黑河市的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
达斡尔族有语言,无文字。
一、清末时期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在今黑龙江省讷河县境内。1894年(光绪二十
年),设布特哈副都统,衙门设在讷河县城西的博尔多。1904年(光绪三十年),
达斡尔族大户,受汉族文化影响举办私塾,聘请满族或汉族人充当教师,以学
习满文为主,兼教汉字,以备学童成人后为朝廷供职。1906年(光绪三十二
年),裁布特哈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布特哈,分编八旗,分设总
管统辖。据《讷河县少数民族教育志》记载,清末境内达斡尔族教育大事如下: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布特哈东路总管陈福龄,在东布特哈衙署驻地博
尔多站(今讷河县长青镇)创办东布特哈蒙养学堂,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开学,招
收“打牲蒙人”(清代和民国时期,认为达斡尔与蒙古族相同)入学。以《蒙学
读本》、《孟子》、《圣谕广训》、《吏治辑要》为课本,并习写汉字。根据“打牲
人”学生只懂满语,不通汉语的情况,先教满文,以满文、满语为媒介,逐步
引导学汉语、识汉字,方法灵活妥贴。因经费不足,无力从外地聘请教员,暂
由当地一名识满、汉文字,懂“打牲人”语言,不计薪水多寡的人担当教习。总
管陈福龄认为“振兴教育为维新第一要政”,故“自到任以来,参酌地方情形,
极力措置”(《宦海伏波大事记》卷八)。陈福龄也于公事之余亲身执教,被乡
里称颂为“父母官兼师保之任”。为劝勉更多的“打牲蒙人竹入学,陈福龄特选
衙署中比较聪明的3名当差人送入学堂。“亲身教读,讲解浅理,兼就满汉文书
籍,挈携启迪,筹予饮馔,培养半年方始稍入门径。(《宦海伏波大事记》卷
九)。”就读学生散居乡野,就学需寄膳寄宿,由于家无恒产,无力缴纳食宿费,
学堂每月发给学生6两白银做食宿和纸笔费,以鼓励就学。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蒙养学堂学生增到30名,根据经费情况和衙署
需要,将先期入学并能看懂汉文的衙署当差人员8人,裁撤饭费银两,派回衙
署各司当差,并兼理学堂课程。对在校生17名视其品学长进情况,列为头,二、
三等,分别给予伙食费6两5钱、5两5钱、4两5钱不等。7名额外生“自筹
资银”,不给伙食费。同年5月,经黑龙江提学使司呈报,黑龙江巡抚书扎批饬,
鉴于东布特哈蒙养学堂学生年届20岁,又供给伙食费,遂改名为初级师范预备
科,待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布特哈、墨尔根各地当差。
1910年(宣统二年),劝学所总董佛尔清额、骁骑校荣福等人分别在达斡尔
族聚居的阿哈浅(今讷河县二克浅乡)、多金屯(今属嫩江县)、奎勒浅屯(今
讷河县学田乡幸福村)建立了初等小学堂。翌年,经骁骑校德宏操持在奠力屯
(今讷河县龙河镇保安村)建立了达斡尔初等小学堂。至此,讷河全县有民族初
级师范预备科1所,学生30余名,民族初等小学堂4所,学生150余名。
二、民国时期
讷河县境内汉族日益增多,少数民族屯落也杂居民户。于是,少数民族学
校也有了汉族学生,并且日渐增多,很快占据多数。嫩江左岸的清和屯、博库
浅、博尔气(今属嫩江县)等达斡尔族屯落也建起了初等小学。当时政府对少
数民族学生无特殊照顾,只有八旗筹办处每年给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发给少许
补贴。少数民族学校课程设置与汉族学校相同,无明显特点。
齐齐哈尔郊区,也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1922年(民国11年),齐
齐哈屯(今属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梅里斯乡)达斡尔族知识分子杨贤文、吴维
邦、杜文林等建省第一师范学校附属第三部(即小学部)。杜文林献出自家住房
4间资助办学,首批学生30余人。以后陆续有敖宝屯、全和台、梅里斯、杜尔
门沁、音沁、文图达等村建立了小学。1928年(民国17年),齐齐哈屯小学学
生96人,其中达斡尔族94人,汉族2人。1930年敖宝屯的何秀岫办起女子识
字小学,招收13—16岁的达斡尔少女上学,共有30名学生。小学的课程为国
文、算术、自然、修身、体育、唱歌、手工等。达斡尔族的开明人士额勒春、郭
道甫、金跃州、杨贤文等人通过东布特哈八旗办事处等组织,资助有困难的学
生上学。
民国时期,黑龙江各地达斡尔族小学毕业生,有一部分先后被保送或考入
黑龙江省蒙旗中学、黑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齐齐哈尔蒙旗师范学校、东北蒙
旗师范学校、北平师范大学、北平蒙藏学校,北平俄文法文学院、南京中央政
治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国内中高等院校,还有出国留学的达斡尔族学生。
如郭兴元、郭文林、郭文通、郭东部、郭博勒、仁钦等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额
尔登泰、海瑞(女)、桂瑞(女)、松贤(女)等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何维
忠毕业于日本广岛高等师范学校。这些学生都是在布特哈、齐齐哈尔八旗办事
处的资助下,得以求学深造的。
三、东北沦陷时期
1935年在达斡尔族聚居的霍旗屯(今讷河县龙河镇保安村九屯)建立了民
族小学校。在倭都台村(今讷河县龙河镇永胜村)建立了分校,达斡尔族学生
居多,也有汉族学生。伪满时期在霍旗屯建达斡尔族小学。
解放前夕,居住偏远地区贫穷的达斡尔族学生也有离家到汉族学校读书的。
但由于语言不通,文化基础太差,家庭困难等原因,多中途辍学。极少数富户
子弟到齐齐哈尔的蒙旗中学和蒙旗师范学校就读。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不
到10%
齐齐哈小学,伪满时期继续办学,1935年,划归龙江县管辖,改称龙江县
齐齐哈初级小学校。
1934年,伪兴安东省省长额勒春,总务厅长巴金保等人发起成立青年教育
促进会,规定达斡尔族股长以上的公职人员每月捐献10%的薪水作为教育基
金,资助在齐齐哈尔等地学习和留学日本的达斡尔族学生。中学毕业的达斡尔
族学生中,有一些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春建国大学,南满医科大学等高等;
院校。有的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广岛文理科大学。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
降时,齐齐哈尔地区的达斡尔族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的大学生有30名左右,其中
留日学生10余名。
四、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5年东北解放后,达斡尔族村屯的原有小学陆续恢复上课。没有小学的
村屯也先后成立了小学。瑗珲县境内的达斡尔族居住区的富拉尔基和坤河两个
村1946年建立了小学。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罕伯岱村、洪河村,设有初中班;
富裕县设立了民族中学,学生多数为达斡尔族。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的卧牛吐
乡12个村,于1952年建立起达斡尔族小学5处,学生达650名,儿童入学率
为72%;达斡尔族教师为30名。只有64户的达斡尔族奈门浅村,从前没有学
校,1948年春,政府派民族师范毕业生贺奇到村建立初级小学,使95%以上的
儿童入学。1953年有14名小学毕业生考入齐齐哈尔民族中学。
达斡尔民族的主要聚居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的小学发展迅速。各个村屯
都有了小学。1984年在卧牛吐和莽牛吐有了初中。1982年在梅里区斯一中设立
民族高中班。1984年又设立了民族初中班,同年在梅里斯区第二中学设立民族
高中班,共有学生135名,住宿生98名,政府对住宿生给予一定的补助。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小学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民族中小学已实现校舍
砖瓦化,学生免交学费并发给补助费,中学生每人每年30元,小学生10元。民
族初等教育补助费以学校为单位每年1 000—2 000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
汉族小学相同,按教育部统一规定执行,加授民族生活用语辅助课。在体育活
动中,增加民族体育项目,如曲棍球运动等。1983年达斡尔族小学的适龄儿童
入学率为95.4%,巩固率为98.5%,及格率为63.2%,普及率为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