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族教育
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回族人口为126 427人,多数
居住在城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商贩和饮食服务行业。回族虽然原有本民族的
语言和文字,但现已通用汉语言文字。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回族政界人士马六舟,按新式学制,创办齐齐哈
尔清真小学。校址在清真寺北礼义胡同7号,马六舟任校长。黑龙江巡抚程德
全上奏清廷,光绪皇帝特赐“急公好义"匾额一方,以示褒扬。在马六舟的倡
导和主持下,1909年(宣统六年)成立的私立清真学校有:绥化的绥清初等小
学,巴彦的巴清初等小学,呼兰的兰清初等小学,瑷珲的清真初等小学,木兰
的清真初等小学。同年,龙江县创办了东北地区第一所清真女子初等小学校。以
后由私人办学逐渐发展到回教团体办学。1911年绥化回族沙广明、马兆祥等人,
成立了“清真教育会”以“普及教育为宗旨”,是东北地区成立最早的回族教育
团体。创办的学校是以初级小学校为主,普通课为辅的阿拉伯文小学。新式的
普通教育的回族学校,也有的开设阿拉伯文课,并在假期和斋日进寺礼拜念经。
私立学校经费,多从牛羊屠宰费及宗教节日活动时募化来解决。
1913年(民国2年),哈尔滨道外创办光裕回民小学。1923年(民国12
年),阿城第二十五小学专招回民子弟入学。
民国时期建立的回民学校,到“九·一八”事变前就已多数停办或合并到
普通小学中去。在东北沦陷时期回民学校更所剩无几。齐齐哈尔回民学校1938
年改称为城埠区国民小学。其学制和教学内容都和汉族学校相同。
东北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几所主要回民学校的发展情况是:
1952年齐齐哈尔重建回民小学,由市教育局领导。1958年,修建了新校舍
1 950平方米,教室共18个,学生709人。1982年,国家又拨专款78万元,扩
建齐齐哈尔回民小学,校舍面积共3 100平方米。至1985年,全校教学班共14
个,’学生675人,其中回族学生251人,占学生总数37.18%,教职工233人,
其中回族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4.24%。
哈尔滨市回民小学。1950年,经哈尔滨市教育局批准:将光裕小学同回民
联合会创办的回民小学(1946年建)合并,校名为哈尔滨市回民小学。位于哈
尔滨市回族聚居区道外南十二道街107号。除一般文化课外,还增设阿拉伯文
课。
1958年在太平区办回民小学分校,回族学生共2个班。“文化大革命”期间,
改名为人民小学。1985年,教职工达50人,其中回族18人,占职工总数36%。
校长3人,教导主任2人,学生538人。13个教学班,一部制上课。
阿城回民小学,1945年“九·三”后,校名改为阿城县义务小学,又改为
阿城县第一国民小学。学生300人,教职工2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改称阿城县第五完全小学,增设高小班,学生410人。后又改为阿城县回民小
学,部分汉族学生调至外校,学生501人,教职工25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23个班,学生868人,教职工23人。1985年,
学生727人,教职工32人。
1981年依兰县的演武基乡的青春、东安两个回民聚居村新建了两所回民小
学。回民学校的学制、课程设置均和汉族相同,只是在回族的宗教节日活动时,
学生参加活动。
二、满族教育
满族是黑龙江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982年人口为908 910人,主要分
布在哈尔滨、双城、宁安、依兰、阿城、五常、黑河等市、县,大多数住在农
村,从事农业生产。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宁古塔办两等小学堂,
设初、高级各1班。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宁古塔左右翼官学改为旗务学堂,
其他各地的官学也陆续改为小学堂,停授满文。
民国时期,满族聚居地区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普遍讲授汉语文,
与汉族学校无任何差异,没有为满族单独设立的学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40年来,满族儿童和少年就学人数有了
巨大增长,但都在当地普通小学和中学学习。1984年以来,在满族聚居地区恢
复和新建了7个满族乡:双城县幸福满族乡、乐群满族乡,五常县营城子满族
乡、双桥子满族乡,黑河市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
尔克孜族乡、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1985年为满族单独设立的小学为5所,在
校生为681人,教职工为36人。非单独设校的在校学生数,小学为60 748人,
初中为20 394人,高中为5 411人。
三、鄂温克族教育
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的聚居区是讷河县的团结乡鄂温克村。1982年人口为
1 098人。鄂温克族有民族语言无文字,居住在牧区的通用蒙语文,农牧区的通
用汉语文。在历史上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如清初称为“索伦部”,虽然包括一部分达斡尔、鄂伦春、锡伯族,但主要是指
鄂温克。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
中的人们)。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黑龙江省将军萨布素,在墨尔根两翼设学。鄂温
克、达斡尔每个佐领送一名儿童,学习满文书艺。
1916年(民国5年),设立鄂伦春国民学校3处,也吸收鄂温克族儿童入学。
1926年(民国15年)6月,讷河县在鄂温克族聚居的嗄布卡,即今团结乡鄂温
克村,建立第三初级小学校,使鄂温克族儿童能就近上学。这是鄂温克族独立
设校的开始。第三初小设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教学内容与汉族学校同,学
生26名,教师1名。
1938年,改初小为国民学校。1942年,由于居民食不饱腹,学生纷纷退学,
能够继续念书的学生是极少数富家子弟。
1945年“九·三”后,劳动人民迫切要求在文化上翻身解放,纷纷送子弟
上学。
1947年冬到1948年春,讷河县团结乡鄂温克学校重新开学。为一年级到三
年级的复式班,到1952年又增加了四年级班。教师共2名。一直到1956年才
有五年级。1959年增设了六年级,学生共有70余名。
1961年团结乡在鄂温克村办起了一所农业中学,学生120人,教师5名。到
1963年停办。
1966年8月全乡学校停课。
1976年,鄂温克小学又恢复为戴帽初中,1978年增设一个高中班,只办一
年。1980年与公社中学合并。合并前,学校共11个班级,高中1个班,初中3
个班,小学7个班,学生数316人(含少数其他民族学生)。
到1985年,讷河县团结乡有鄂温克村学校和百路村2所鄂温克族学校。鄂
温克村学校远在榛子街屯设一处分校,3个班。2所鄂温克学校共有12个班,学
生302名(含其他民族学生),2所鄂温克学校有正、副校长各1名,教导处正、
副主任各1名。中学教师8名,小学教师10名。教职工文化程度,高函1名,
中函和中师15名,初师6名。
1968年后,鄂温克族学校毕业生升入大学(工农兵大学生)的有5名,考
入中专和县或乡高中的有14名;考入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高中班的有13名。这
些学生毕业后,都参加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鄂温克族有大学毕业生10余名。
四、柯尔克孜族教育
柯尔克孜族在黑龙江省境内1982年只有875人,是1755年(乾隆二十
年)由新疆迁移来的,主要聚居在富裕县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五家子村。
柯尔克孜族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但现在均已通用汉语言和文字。清代柯
尔克孜族聚居村没有学校。
民国时期,村内有了私塾,外请教师,授课用蒙、汉两种文字,学生10余
人,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九·一八”事变前,五家子村有了
小学。学生10余人,讲授语文、数学、常识等课。东北沦陷时期,柯尔克孜族
私塾被取消,小学停办。
1948年,柯尔克孜族五家子聚居村建立了小学,有两个班,18名学生,教
师吴巴达。
1953年,改名为五家子民族学校。
1963年,五家子民族学校有4班,学生39人。适龄儿童基本入学,教师3
人。
1984年,在校学生101人,其中柯尔克孜族学生5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95%,学生巩固率93%,及格率80%,升学率75%。教师6人,其中公办教师
2人,民办教师4人;文化程度为中师2人,高中1人,初中3人。
1985年,五家子民族学校在校学生90人,其中柯尔克孜族学生58人,适
龄儿童入学率81%。教师6人,其中公办教师4人,民办教师2人;文化程度
为大专1人,在职函授1人,中师2人,初中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