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工科院校

  黑龙江省工科院校共有13所。其中本科院校10所,专科学校3所;部属 院校9所,东煤公司属1所,省属3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黑龙江地区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1所工科高等 院校。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决定将哈工大移交中国 政府管理”。这是哈工大回归中国政府主权管理的重要标志。哈工大因此决定每 年6月7日为该校校庆日。1951年4月19日刘少奇副主席代表党中央批转了 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确定哈工大的办学宗旨是 “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理工科师资”。从 此,哈工大在国家特殊支持下成为全国最早学习推广苏联高等工科教育经验的 重点学校,先后派遣冯仲云(兼)、陈康白、李昌、高铁、刘德本等一批老干部、 专家担任校长或党委书记。至1960年,哈工大共聘请82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 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担任顾问,还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等 院校调入一批青年教师并通过招收研究生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科系设置上, 哈工大移交给中国政府时,设有土木建筑、机械、电气工程、化工、采矿等5个 系。1951年春,经教育部批准,扩建为7个系25个专业。1952年10月,根据 中央对东北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指示,经过调整,全校设机械、电机、土木建 筑3个系13个专业。1954年10月,经高等教育部确定,哈工大为全国6所重 点大学之一。此后,科系和专业又经调整,至1957年全校发展为机器制造、机 械制造工艺、动力机械、电机、仪器制造、土木建筑、工程经济等7个系24个 专业,学制均为五年。哈工大在移交中国政府前,规模很小,全校仅有在校生 641人,其中苏侨学生510人。1950年由中国政府接管后,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至1957年8月,全校本、专科在校生已达774人。1955年 6月,创办了哈工大夜大学,学制六年,培养在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956和 1957年,学校先后为一批教师评定和晋升了讲师和正副教授职称。至1957年, 全校教师已由1956年接管时的144人(其中苏侨120人)增至1 022人。其中 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讲师195人,助教810人。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 工作。据1954年8月统计,全校有124名教师、84名研究生共参加了180项研 究工作,为工矿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400多项,同研究部门签订科技联系合 同40项,科研专题合同17项。此外,还接受委托实验410项,翻译苏联高等 工业学校教材69种。学校基本建设也发展很快。到1957年,校舍面积扩展到 21.9万平方米,相当于1950年的12倍。还改造和新建了76个实验室和资料 室。图书馆中俄文藏书18万册。   1953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命令,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 滨军事工程学院,归中央军委直接主管。首任院长为陈赓大将。学院最初设有 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5个系, 后又增设防化兵工程系、火箭工程系。学制先是四年,后改为五年,从1955年 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57年,全院在校学员达3 500人,教师1 600人,共聘 请苏联专家顾问83人。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在“大跃 进”影响下,全省工科高等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从1958年至1961年 全省相继建立了9所工科高等院校。其中有:以哈工大轧钢、锻压两个专业为 基础成立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设有机械、金属材料、自动控制3个系8个专 业,学制五年;以哈工大土木建筑系为基础,成立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设 有建筑工程、城市建筑、水利及道路3个系9个专业,学制五年;从北京石油 学院、黑龙江石油专科学校、抚顺石油学院、大庆油田等单位抽调人员建立了 东北石油学院(1975年改名为大庆石油学院),设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油气井 工程、石油开采、油田油矿建设、石油矿场机械、石油及天然气工学6个专业, 学制五年;以哈尔滨机器制造学校和哈尔滨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哈尔滨建筑工 程学校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工学院,设有机械制造、冶金、土木建筑、地质 4个系11个专业,学制五年;以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为基础,建立了哈尔滨电 工学院,设有电机、电材2个系4个专业,学制四年;以鸡西煤矿学校为基础, 建立了鸡西矿业学院,设有采矿、选矿、矿山机电、矿山机械4个专业,学制 四年;根据合江地区和佳木斯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佳木斯工学院,设有 电机、机械、化工、轧钢4个系,学制四年;以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为基础,建 立了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设有工程测量和数学2个专业,学制三年;以 黑龙江省水利学校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水利电力学院,设有陆地水文、气象、 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等专业,学制四年。   从1961年起,先后对全省工科院校进行调整。到1963年,按照“定发展 规模、定学制、定专业、定人员编制”的要求,把全省已有的10所工科院校调 整为7所。其中,中央部属院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石油学院、东北重型 机械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鸡西矿业学院等6所;省 属院校有黑龙江工学院1所。专业设置减到62种63个(省属院校3种3个)。 学制除鸡西矿业学院四年外,其他均为五年。专任教师减到2 820人。学生数为 17 100人。   1964年4月,经进一步调整,鸡西矿业学院迁并到阜新煤矿学院。   1964年8月,推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以后,截至1965年底, 全省有4所院校试办了6个半工半读班,其中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械制造工 艺、精密仪器专业班;有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班;有东 北石油学院的石油机械、石油及天然气工学专业班;有黑龙江工学院工业与民 用建筑专业班。   1966年4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院校被大迁、大并。1969年秋,以“战备”为名, 哈尔滨工程学院内迁长沙、西安等地;1970年,哈工大南迁到重庆,成立重庆 工业大学,1971年又从重庆迁回哈尔滨,重新恢复哈工大。与此同时,黑龙江 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并入哈工大。1973年8月,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 工学院又先后与哈工大分开,各自独立设校。此后,1975年8月,在原哈尔滨 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6年7月,将佳 木斯农业机械学校扩建为佳木斯农业机械化学院。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从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起,全省工科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从1978年起新建了5所工科院校, 其中有:1978年3月,以齐齐哈尔轻化工学校为基础,建立了齐齐哈尔轻工学 院;1978年12月,以鸡西煤矿学校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矿业学院(初称鸡西 矿业学院);1983年6月,以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为基础,建立了哈尔滨机电专 科学校;1983年8月,以黑龙江水利工程学校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水利专科 学校;1985年1月又以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为基础,建立了哈尔滨冶金测量专 科学校。此外,还有1978年将黑龙江工学院扩建为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1983 年,将佳木斯农业机械化学院改为佳木斯工学院;1984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增设了秦皇岛分校——燕山大学;同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了管理学院和研 究生院。   截至1985年,全省工科院校已发展到13所。专业设置共有126种176个, 比1966年的56种64个增加70种112个。其中主要是增加了精密仪器、仪表、 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高分子、电化学、国防科学技术、石油加工、管理工 程、环境工程、制糖工艺、食品工程、精细化工、轻工和化工机械等现代科学 技术方面的专业和本省短线专业。学制本科均为四年,专科二至三年。各院校 实行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形式办学,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从1978年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哈 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7所院校先后招收了硕 士研究生,学制三年,1985年共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 073人,从1981年起,哈 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 院4所院校先后招收了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1985年共有在校博士研究生74 人。本科院校除增加本科招生人数外,还招收部分专科生和委托培养、管理干 部专修科、教师本专科及不包分配的自费走读生等。至1985年共有本专科生24 090人,比1963年的17 100人增加6 990人。此外,各院校还继续举办了夜大 学、函授班,1985年分别有在校生3 071人和3 275人。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 大,教职工人数也有显著增加。至1985年,13所院校共有教职工17 333人,其 中专任教师有5 857人,比1963年的2 820人增加3 037人。在专任教师中,有 教授44人,副教授623人,讲师2 411人,教员106人,助教2 673人。在13 所院校中办学规模最大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航天工业部主管。至1985年, 哈工大除设有研究生院和错理学院外,还有11个系35个专业,在校生总数达 6427人,其中研究生1 485人。另有夜大生965人,函授生474人。教职工总 数为4 714人,其中专任教师有1 552人,包括教授24人,副教授283人,讲 师575人,教员10人,助教660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由船舶总公司主管。 至1985年,全院共设10个系21个专业,本专科在校生共3 139人,研究生375 人,夜大生516人。教职工总数共2 491人,其中专任教师803人,包括教授8 人,副教授90人,讲师425人,教员9人,助教271人。大庆石油学院,由石 油工业部主管。截至1985年,全院共设有5个系15个专业,本专科在校生为 3 071人,研究生为70人。另有函授生560人,夜大生123人。教职工总数为 1 663人,其中专任教师506人,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10人,讲师193人,教 员1人,助教301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管。截 至1985年,共设有6个系16个专业,在校本专科生共有2 256人(其中专科生 213人),研究生为197人。另有夜大生832人,函授生1 865人。教职工总数 为1 446人,其中专任教师625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94人,讲师263人, 助教263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由机械工业部主管。截至1985年,共设有6个 系12个专业(秦皇岛分校燕山大学另设4个系12个专业),在校本专科生共有 2 322人(其中专科生214人),研究生162人。另有夜大生516人。教职工总 数为1 485人,其中专任教师540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53人,讲师222 人,教员8人,助教254人。   1978年以后,全省工科院校为把学校建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 心,都加强了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加 快了校舍、实验室、宿舍、食堂等基本建设,积极充实仪器设备、电化教育手 段和图书资料,使教育、科研和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