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聘请外国专家、学者任教和讲学
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1946年有苏侨教师7名。中国医
科大学,1947年至1948年期间,吸收了7名日籍学者,参加学校的教学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学习苏联先进高等教育经验的指示
精神,从1951年至1959年,全省有5所院校先后聘请了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
的专家、学者200多人到校任教或担任顾问。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1951年至1957年,每年聘请10余名,连续聘请5批67
名苏联和3名捷克斯洛伐克专家到校工作。1957年以后至1959年,又聘请82
名专家到校工作。每位专家在校工作约2至3年,直接给高年级本科生、研究
生和进修教师授课,培养青年教师,指导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有些专家
还担任学校领导或教学部门的顾问,介绍苏联高等工科教育经验,帮助学校制
订发展规划、研究生培养计划、各专业教学计划,协助建立教学组织和教学制
度等。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1953年至1960年,共聘请苏联专家83名到校任
教或担任顾问。东北农学院从1953年至1960年,共聘请11名苏联专家到学校
担任教学并指导教学改革工作。他们除积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协助学校制订
发展规划及教学规章制度,帮助建立了土地整理、家畜卫生等新兴学科。东北
林学院从1956年至1960年,聘请2名苏联专家到校任教,帮助培养留学生、研
究生。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从1956年至1960年,先后聘请苏联专家10余名来校
任教,帮助培养研究生。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宣布撤退全部在华苏联专家,苏联和东欧一
些国家的专家先后离校回国,从此中断了和苏联、东欧等国专家的学术往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高校大都中断了对外学术交流。从1974年开始,
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和日语系又恢复聘请外籍教授的工作,先后聘请了英国、加
拿大和日本等国共6名专家到校任教,并协助培养英语、日语教师。
1978年以后,特别是1979年教育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校际交流
的几点意见》后,全省高校经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有关单位介绍,以及
校际交流互派、世界银行贷款聘请、国际民间组织推荐等多种渠道,较广泛地
聘请了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南斯拉
夫等国的专家、学者到校任教和讲学。
1978—1985年,全省有14所高等院校共聘请了长期任教的外国专家210
人。
1979年至1983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先后聘请美国、日本等国语言教师
12名来院任教。其中英语教师6名,日语教师6名。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1979
年以后,从美国、加拿大、日本聘请了6名语言教师来校任教。哈尔滨建筑工
程学院,1980年至1982年,聘请美国、日本2名专家任教,同时还聘请美国2
名教授为学院名誉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1980年以后,先后聘请日本、美国、
加拿大等国大学3名名誉教授和13名顾问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1981年至
1983年,聘请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7名专家任教。东北林学院从1982年开
始,连续聘请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语言专家共23名任教,其中英语
15名,日语7名,法语1名。东北农学院从1983年以后聘请加拿大、美国、日
本等国专家5名任教。齐齐哈尔师范学院1984年聘请加拿大专家1名任教。黑
龙江大学,截至1985年,聘请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20多名语言等
方面的专家来校任教。同时,聘请10名国外知名学者为学校的荣誉教授和顾问
教授。大庆石油学院到1985年,聘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13名专家任教。
到1985年,全省有14所高校接待外国短期讲学专家、学者共480人次。
1979年至1983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接待美国、日本、加拿大、联邦德
国、瑞典等国的专家、学者来院短期讲学的31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接待日
本、美国、联邦德国等国专家、学者来院讲学的计38批162人;东北林学院1979
年以后,接待美国、日本、加拿大、民主德国、朝鲜等国专家、学者来院讲学
的共83人;哈尔滨医科大学1980年以后,接待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技术
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的90多人;哈尔滨师范大学1981年以后,接待美国、日
本等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的8人;佳木斯医学院1982年接待日本专家、学者
来院讲学的2人;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1983年以后接待日本专家、学者来校
讲学的4人;黑龙江商学院,1983年以后接待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专家、学
者来院讲学的5人;东北农学院仅1985年就接待美国、日本、加拿大、波兰、
联邦德国等国专家、学者来院讲学的9人。
二、接待外国专家、学者参观、访问
1952年,东北农学院接待苏联专家1人来院参观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5年接待波兰科学院代表团来校参观访问。东北林学院1964年至1977年,
先后接待越南、罗马尼亚、法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专家、学者7批
60多人次来校参观、访问和考察。
1978—1985年,全省有14所高校先后接待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
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参观、访问和考察共达1700多人次。
哈尔滨工业大学,1978年以后,接待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专家、学
者200多人次来校参观、访问和考察。东北林学院,1978年以后接待美国、英
国、法国、日本、朝鲜、加拿大、芬兰、瑞典、奥地利、南斯拉夫、联邦德国、
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20多个国家的450多人次的专
家、学者来校参观、访问和考察。东北农学院,1979年以后,接待美国、日本、
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学者来院参观、访问和考察共40批151人次。黑龙江大学,
1979年以后,接待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近100个文化科学代表团来
校参观、访问和考察。哈尔滨医科大学,1980年以后,接待日本、美国、加拿
大、英国等国的260多人次的专家、学者来校参观、访问和考察。哈尔滨师范
大学,1981年以后,接待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10余人来校参
观、访问和考察。佳木斯医学院,1981年以后,接待10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
日本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学者和记者来院参观、访问和采访。黑龙
江中医学院,1982年以后,接待日本、加拿大、泰国、保加利亚等国的专家学
者20多人次参观、访问和考察。佳木斯工学院,1985年接待日本专家、学者3
人来院参观、访问和考察。
三、中外互相援助、举办培训班
(一)世界银行贷款
1983年以后,全省有3所高等院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
东北林学院,1983年获世界银行贷款377万多美元。全院有6个系、32个实验室
及图书馆等单位引进了不同类型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这批设备缓解了
部分实验室建设急需。东北农学院,1 984年获世界银行贷款336.7万美元,该
院用这笔钱向国外招标订购仪器设备,充实了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哈尔滨
建筑工程学院,1984年获世界银行贷款380万美元用于学院的计算中心、力学
与结构震动实验室、建筑节能与水污染防治测试分析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及人才
培训。
(二)国际友人赠送教学设备及图书资料
1981全省有4所高校接受国际友人赠送教学设备及图书资料等。佳木斯医
学院1981年接受日本笸冈教授赠送的日本最新型的纤维胃镜1台,氯离子测定
仪1台,医学书籍26卷。1984年接受联合国亚太地区儿童福利基金会向地甲病
研究室援助15万美元的仪器和设备。黑龙江大学1982年到1984年先后接受日
本、加拿大、苏联等国赠送图书近15万册。东北林学院1983年到1984年先后
接受日本、加拿大、联邦德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赠
送的大量图书和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等资料。黑龙江中医学院1984年接受
日本兼松通商株式会社社长佐佐木秀美多,赠送给该院附属医院500毫安电视
X机等多种仪器设备。
(三)派出援外人员
1978—1985年,全省部分高校先后向国外派出多批援外人员。东北农学院
1978年派出1人赴埃塞俄比亚做技术援外工作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
中医学院、佳木斯医学院等医科院校,1978年至1985年,都先后派出医疗队支
援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进行医疗防病工作。哈尔滨
船舶工程学院1979至1983年,派出2名教师赴日本做汉语教学和翻译工作。哈
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84年受外交部委托,派出设计组5人承担我国驻南美洲
苏里南大使馆的设计任务,同时,还帮助我国驻美国大使馆提交了电影厅和游
泳馆的设计方案。
(四)聘请外国专家来校办班
1979年到1983年,黑龙江省部分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外国专家的作用,先后
邀请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的专家24人,举办语言培训班,讲授
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课程,受训人员达1 000多人次。哈尔滨船舶工程学
院,1979年至1983年,共举办外语培训班18个。其中英语出国培训班7个.英
语师资班1个,英语师资进修班3个,英语研究生班1个,日语出国培训班4个,
日语高级班1个,专业教师进修班1个,共培训学员452人。东北林学院从1982
年起共举办外语培训班19个。其中英语班11个,日语班5个,俄语班2个,法
语班1个,共培训学员398人。
(五)省内专家为外国学员办班
1983黑龙江省少数院校也为外国人举办了培训班8期,讲授中文、汉语等
课程,受训人员共202人次。如1983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
院,联合为日本长崎大学33名学员举办了汉语培训班。
四、出国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合作研究
(一)出国考察、访问和讲学
1979—1985年,全省有16所高等院校先后派出326人次到美国、日本、加
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联邦德国等国考察、访问和讲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78年以后多次派代表团去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苏
联等国考察、访问。大庆石油学院1978年以后,先后派出院领导和教授到美国、
日本、加拿大等国考察、访问。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9年至1983年,先后
6次派出考察访问团(组)共29人次,对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等国进行
教育和专业方面的考察访问。东北农学院1979年以后,先后派出40人到美国、
日本等国进行专业考察访问。东北林学院1979年以后,派出教师61人次参加
31个考察访问团、组到日本、美国等国考察访问。黑龙江中医学院1979年以
后,先后4次派出有关领导和教师14人去日本考察访问。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80年以后,派出有关领导和教师10人赴日本、联邦德国、美国、丹麦等国考
察访问。哈尔滨师范大学1981年以后,派出有关领导和教师10多人到日本、美
国等国考察访问;1984年还派出中文系叶长荫副教授到日本东京明星大学讲
学。佳木斯医学院1981年至1984年,派出有关领导和教师11人去日本、英国、
比利时等国考察访问。黑龙江大学1982年以后,派出有关领导和教师10多人
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考察访问;1985年还派出经
济系教授熊映梧、中文系教授吕冀平到日本东京、新漓等地讲学。齐齐哈尔医
学院1982年至1983年派出2名教师到日本考察访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1982年至1985年,派出有关领导和教师14人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3所院
校考察访问。
1985年,省政府先后派出4个高等教育代表团,分别访问了日本、澳大利
亚、新西兰、加拿大、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6个国家。其中,省高校赴日本
考察小组于1985年3月到日本就高校学术、人员交流及留学生在国外经费管理
等事项进行了磋商;省高教代表团应澳大利亚、新西兰联邦政府教育部的邀请,
就两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为期19天的考察访问;1985年10月,
省高教赴加拿大工作组在加拿大就进一步巩固、发展黑龙江省和阿尔伯塔高教
之间的友谊、交流与合作等事项,进行了工作访问;1985年11月,省高教代表
团又对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进行访问,打开了与南斯拉夫学者、留学生交往和
学术交流的渠道。
(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949年至1977年,全省高校中仅有东北农学院的许振英教授于1956年参
加了在英国召开的第3届国际家畜繁殖与人工授精会议。1978年以后,全省有
12所高校组织大学校长、教授、学者共193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1978年至1985年,有10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
上宣读或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仅1982年至1984年就有27次41人参加了在美
国、日本等国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40多篇。1985年,杨士勤校
长应日本筑波大学校长的邀请,在东京参加第15届世界和平国际大会和中日国
际交流讨论会,并以《高等学校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研中心》为题,
做了专题发言。同年,该校焊接教研室田锡唐、王其隆教授出席了在法国召开
的第38届国际焊接学术年会,该教研室有8篇论文被大会接受,其中4篇在会
上宣读。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杨孝宗讲师出席了在美国丹佛市举行
的“第5届国际分布计算机系统”学术会议,宣读了题为《三模软件的故障恢
复》的论文,并被收入大会论文集。东北农学院1978年至1983年,派出教授
多人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其中,1978年许振英教授受中国农学会派遣去西班
牙参加家畜行为与生理会议。1979年,李景华教授参加在菲律宾召开的第19届
国际马铃薯科学研究规划会议——利用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的专业会议。1983
年王金陵教授去美国参加第一届中美大豆学术讨论会。东北林学院于1979年以
后,派出33人次参加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29个国家召开的国际学术
会议。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于1979年至1984年,先后派出教授、副教授多人
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其中,1979年王光远教授到意大利参加了“国际钢筋混
凝土抗震性能"学术会议,宣读了《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地震反应》的论文,被
收入会议论文集。徐邦裕教授到意大利参加第15届国际制冷学会大会,在会上
发表了《应用辅助冷凝器作为恒温恒湿机组的二次加热器》的论文,并被选为
国际制冷学会委员。1980年,郭骏副教授参加了在意大利召开的第4届国际城
市区域供热会议。1983年,邓林翰副教授参加了在联邦德国戈斯拉尔市召开的
国际住宅建设与居民点发展学术会议,发表了《中国农村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
势》的论文。1984年,樊承谋教授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第165
技术委员会第4次会议,李德滋教授参加了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欧洲钢结构协
会年会,刘季副教授参加了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3届国际墙体会议上,宣读了
《高层剪力墙建筑在水平与竖向地震联合作用下的反应分析》、《在水平荷载作用
下多层砌体建筑的空间作用系数及其设计方法》论文,并均被收入会议论文集。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0年以后,先后派出教授、副教授多人参加国际学术会
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20多篇,在国际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
其中,李维扬教授参加1980年第8届国际船舶结构会议,并在会上被选为技术
委员会委员。与此同时,周福洪教授参加第10届国际声学会议,在会上发表
《相控发射原理》论文。哈尔滨电工学院1980年以后,派出6名教师赴日本、英
国、美国、加拿大、瑞士、保加利亚等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哈尔滨师范大学
于1980年至1983年,派出教师多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其中,1981年史新柏
副教授参加了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6届国际原生动物学术会议,1982年出席了
美国怀俄明大学主持召开的国际纤毛虫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会议。同年,又去
美国旧金山参加第35届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年会,1983年赴日本参加第1届亚
洲纤毛虫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会议。哈尔滨医科大学于1981年至
1984年,有教授多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其中,1981年程治平教授出席世界生
育调节学术讨论会,1984年又去美国参加国际女性节育技术研究讨论会,作了
题为《生殖生理学问题的若干研究》的发言。1982年,于维汉教授出席了第16
届世界内科学会,担任心肌代谢组会议主席。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于1982年
派出1名教师参加日本第12次白内障研究会。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1984年派
出教师1人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9届国际药理学术会议,1985年又派教师
1人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亚洲药理学术会议。
(三)合作研究
1979年~1985年,全省高等院校同国外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研
究的共17人,合作项目14项。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9年至1983年,有3名教师应邀去美国和联邦德
国进行课题合作研究。1982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生物系主任王海廷教
授等2人应美国北岭加州大学理工学院院长邀请,赴美国进行蕃茄基因遗传合
作研究。1983年,东北林学院野生动物系疾病防治教研室和日本带广畜产大学
家畜病理研究室,对水貂留申病开展合作研究。
1978年以后,黑龙江省高等院校派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合作研究的
人员,多数具有精湛的学术造诣,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受到高度赞誉。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讲师刘亦铭,在与美国学者合作研究期间,因
从事基本粒子和重离子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出成绩而获得物理博士学位,美国
瑞沃赛德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并颁发了荣誉市民证书。马祖光、李淳飞两
教授由于在联邦德国和美国从事光学、激光谱等领域研究做出杰出贡献,被选
入《光学科学与工程世界名人录》。王纪三教授被国际传记协会选入《世界知识
名人录》和《世界名人词典》。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于维汉教授,被日本医
科大学及久留米大学聘为客籍教授,并被编入《世界名人录》。该校副校长兼黑
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巴德年研究员,1985年末,被国际《癌浸润与转移》杂
志聘为编委。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原基础部副教授沈浩明,在美国教授的指导
下,对于核致电磁脉冲的理论研究和模拟器的实验研究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他
的研究论文《核致电磁脉冲模拟器理论》和《核致电磁脉冲模拟器实验报告》,
获国际电磁兼容学会1983年度最佳论文奖,并被聘为该学会的高级会员,是我
国第一位获得这种荣誉的人。流体力学教研室何钟怡副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
克莱蒙试验室近3年的研究中,建成了高剪切、高稳定度层流管路系统,在国
际上第一次将双光束激光测速仪成功地用于高瞳率小管径的脉动流速与能谱测
量,首次测得了高聚物溶液的内流能谱,第一次达到使双光束激光测量散射体
长度接近于其实际极限值,参与提出了高分子溶液减阻机理论的新假说这一具
有突破性的新观点,受到有关国际知名学者的重视。
五、对外校际联系
1956--1959年,黑龙江省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与苏联、东欧等国的高等
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1956年与苏联包曼高等工业学校、莫斯科古比雪夫建筑工
程学院、列宁格勒工业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哈尔科夫工学院、基辅工学院、
莫斯科航空学院、波兰华沙工学院、波兰科学院、民主德国科学院、布拉格工
业大学等建立了校际联系。东北农学院1957年与苏联梅里托坡里农业机械化电
气化学院、新西伯利亚农学院、沃罗涅什农业机械化学院建立了校际联系,与
莫洛托夫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学院进行了学术资料交流。
1960年至1976年期间,全省高等院校中断了与苏联和东欧等国高等院校
的联系。
1978年至1985年,全省有13所高等院校先后与国外61所高等院校正式
建立了校际关系,签定了《校际交流协议书》、《友好合作协议书》、《合作备忘
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