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扫除文盲运动

第二节扫除文盲运动
    一、推行速成识字法——第一次扫盲运动高潮
    1952年5月,教育部通知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速成识字法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在部队开展干部、战士文化教育 过程中创造的。据介绍,部队一个战士一般只要15天就能识字1 500个以上。同 月,东北教育部召开扫盲会议,请祁建华到沈阳传授速成识字法。9月,教育部、 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扫除文盲座谈会。会议提出扫除文盲是一项迫 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应以领导历次革命运动的精神领导这一具有伟 大历史意义的运动。东北教育部在《关于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决定》中规定:自 1952年冬开始在东北全区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1952年6月, 黑、松两省先后开始速成识字法试点工作。到冬学开始前,松江省各县市已有 工人、农民、市民试点477处,培养速成识字法群师2万人,扫盲干部400人。 黑龙江的试点,由县扩大到区、片以至自然村。
    1952年冬,两省在机关团体干部、厂矿职工、农民、市民中广泛开展了以 推行速成识字法为内容的扫除文盲运动。
    速成识字法分突击和巩固两个阶段。突击阶段用300小时学完识字课本。要 求学会注音字母读法和拼法,掌握识字工具。突击学会生字总量的80%,先求 会读,初步会讲。巩固阶段用200小时,学习语文课本和常识课本,展开阅读、 写话和写作活动,巩固已学汉字。
    1953年11月24日,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 等暂行办法的通知》中规定:干部、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 000常用字,能阅读 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可订为认识1 000常用字,大体 上能阅读最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城市劳动人民应认 识1 500常用字。同时规定能识到500字以上未达到扫盲标准为半文盲;不识字 或识字数在500以下为文盲。这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正式扫盲标准。1956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决定》中,将农民的识字量由1 000字提高到 1 500字,并增加了应学会珠算进行简单计算的内容。
    对推行速成识字法,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迅速推动了扫盲运动的全 面开展。1952年冬,全省普遍建立了省、市、县各级扫除文盲委员会及其办公 室。国家批准了相应编制和专项经费。原干部、职工、农民、市民业余文化学 校的初级班(初小班)、识字班大量转为速成识字班。仅黑龙江省就有各类识字 班6 449个,学员达230 575人。黑松两省对机关团体中工农干部文盲,采取由 省扫盲工作委员会集中办班的办法突击扫盲。黑龙江省在白城子、绥化、克山、 肇东等中学开办全省区以上工农干部文盲速成识字班,有900多人脱盲。松江 省分批开办区以上工农干部文盲速成识字班,计5期,每期2个月,有250人 脱盲。
    到1953年春,第一次扫盲运动高潮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由于运动来势 迅猛,新机构扩充过快,摊子铺得过大,对从部队移植到地方的速成识字法,搞 夸大宣传,对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有生搬硬套和盲目冒进的偏向。从而出现 了大批掉队和回生现象。同年2月,全国第一次扫除文盲工作会议提出“整顿 巩固,保证质量,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扫盲工作方针。整顿工作从下述三 个方面进行:
    (1)整顿组织机构,减缩人员编制。1952年仅黑龙江省批准在编的扫盲专 职干部和专职教师就达2 942人,规定每区设专职扫盲干部2人,每3个村设专
    职教师1人,每百名市民学员设专职教师1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逾万名的兼 职干部和教师。由于发展过快,一时间良莠难辨,致使队伍严重混杂。1953年, 精简专职干部和专职教师1 802人,留任1 140人,精简比例达61.25%。
    (2)整顿学习组织,坚持自愿原则。此次扫盲运动盲目冒进偏向的形成,不 是学员数量上的膨胀,而是学习组织的脱离生产,强调正规造成的。整顿中坚 持凡是强迫组织起的学习组织,要尊重群众意见,允许自由退学或改变学习班 组,做到不影响中心工作和有利于学员的健康。
    (3)从效果出发,整顿教学方法。这次盲目冒进偏向的形成,和教学脱离 实际,生搬部队教学方法有关。改变了只赶进度不问效果的冒进作法。在吸收 速成识字法优点的同时,继续使用行之有效而学员又欢迎的旧教法,不强求一 律。
    经过整顿,到1954年,提出扫除文盲的学习组织要贯彻因时、因地、因人 制宜的原则,结合生产,结合中心工作。教学上提出稳扎稳打、当堂消化的教 学原则。学习新课和巩固旧课结合进行,废止滚雪球式的生字欠债,一股脑儿 等到巩固阶段再解决的作法。第一次扫盲运动高潮历时3年,参加学习人数l 385 609人,脱盲人数293 402人。
    二、第二次扫盲运动高潮 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兴起,随之出现了第二次扫盲 运动高潮。当年,全省城乡参加扫盲学习的工农群众达210多万人。省教育厅 在总结第一次扫盲运动经验基础上,加强了对本次扫盲运动的领导,有两项经 验推向全国。
    一是发表在1955年9月号《扫盲通讯》(教育部主办刊物)上的《黑龙江 省以包教保学形式扫除农村主要干部文盲的几点经验》。这种形式机动、灵活, 不受时间限制,适应并能解决农村干部工作忙、会议多、不能经常跟班上课的 困难。实行包教保学主要是坚持双方自愿原则,选择生产、工作或生活经常在 一起的人结成对子,如近邻教近邻,亲人教亲人等。订立包教保学合同,目标 明确,学有奔头。识字内容随时联系实际,学用一致。全省有55个市县应用了 这项经验,效果显著。
    另一项是发表在1955年12月号《扫盲通讯》上的《黑龙江省重点试办扫 盲协会的初步经验》。年初,省教育厅在肇东县四站区西八里村试点。到年末, 全县有3个区9个村成立了扫除文盲协会的基层组织,发展会员320多人,扩 大了扫盲力量。12月,教育部在《筹办各级扫除文盲协会的通知》中指出:黑 龙江省教育厅重点试办各级扫除文盲协会取得的初步经验,说明成立扫除文盲 协会是广泛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开展扫盲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各地 应着手筹备成立扫除文盲协会。1956年3月,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在北京成立,陈 毅任会长。不久,全国各省市纷纷成立了扫除文盲协会。1957年5月,上海新 知识出版社出版了黑龙江省教育厅王文林编著的《基层扫除文盲协会怎样开展 工作》的单行本。全书1.5万字,分为扫除文盲协会的性质和任务、怎样组织 基层协会委员会、怎样发展会员、怎样加强对会员的思想教育、怎样加强对教 学业务的指导等5个专题。印数2 000册。
    1956年1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发布《关于加速扫除文盲工作的指示》。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规定扫除文盲的标准:工人认 识2 000个左右常用字;农民的识字教育要求学完3种课本(社编、县编、省 编),大约认识1 500个字,能够大体上看懂浅近通俗的书报,能够记简单的帐, 写简单的便条,并且会简单的珠算。扫盲对象以14—50岁的人为主,超过50岁 的文盲如果愿意识字,应该欢迎他们学习。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青年 和各条建设战线上的积极分子中的文盲,应该自觉地积极地尽先参加学习,摆 脱文盲状态。中央要求各地按照本地情况,在5到7年内基本扫除文盲:即2— 3年扫除机关千部中的文盲;3年或者5年扫除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文盲的 95%左右;5年或者7年扫除农村和城市居民中文盲的70%以上。
    1956年,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胜利完成。在党的八大 精神鼓舞下,扫盲形势空前高涨。两年间,全省参加学习人数达3 433 420人, 脱盲人数达372 723人。当年,教育部工农教育视察组在《东北三省工农业余教 育视察报告》中指出:农民文盲去冬入学的情况:黑龙江省70%,辽宁省60%, 吉林省40%。同时指出这次扫盲运动有偏高偏急的现象,如黑龙江省规定4年 内基本扫除文盲,而下面却层层缩短。不少市县缩短为3年,部分工厂又缩短 为2年,个别工厂、合作社和街道又缩短为1年。甚至有的基层单位提出“七 ·一"、“八·一”、“国庆节"或年底前扫除文盲的要求。因而诱发了赶进度、赶 任务的急躁作法,效果不佳,脱盲人数仅占参加学习人数的10.9%。
    三、第三次扫盲运动高潮
    1957年2月6—10日,黑龙江省第一次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 开。4月,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加强领导扫盲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 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尽快复学,组织常年学习。扫盲专职干部及专职教师要专 职专用,不得转做其他工作。进一步健全基层扫盲协会。全省扫盲形势有所好 转。到年底统计,全年参加扫盲学习人数达99万多人,脱盲人数达34万多人。
    1958年初,省委确定从1958年起,3年内(到1960年底)全省基本完成 扫除农、市民青壮年文盲的任务。2年内(到1959年底)基本完成扫除职工中 青年文盲的任务。指出扫盲工作必须打破常规,在生产跃进的同时也大大跃进 一步。据此,省教育厅制订了《三年扫除全省文盲规划方案》,对全省扫盲形势 分析如下;机关干部中的文盲已经全部扫除。当前全省农市民文盲、半文盲还 有219.9万人,文盲率已从1950年的80%,下降到46.6%。非文盲率已由1950 年的20%,上升到53.6%。职工文盲、半文盲还有19.2万人,文盲率已从1950 年的62%,下降到20.5%。非文盲率已由1950年的38%,上升到79.5%。这 些数据说明目前非文盲比例上升,文盲比例下降,而文盲中半文盲又占相当比 例。只要措施得当,行动积极,在2—3年之内基本完成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是 可以实现的。
    2月,省教育厅党组在给省委《关于当前农村扫盲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说: 目前全省有83个乡,855个公社,3 301个大队提出要在1958年内扫除文盲。宁 安县已在2月1日向省委、省人委报捷,基本完成全县扫盲任务。《报告》提出 下步任务是,要掀起一个扫盲运动新高潮,以推动整乡、整社完成扫盲任务为 标志的扫盲新阶段的迅速发展。这时还没有提出整县更没有全省基本完成扫盲 任务的要求。
    2月6日,《黑龙江日报》就提前三年完成全省扫盲任务,发表题为《促进 的号角》的社论。
    2月27日,18省市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扫盲协会会长陈 毅到会讲话。据《人民日报》报道:会议召开时,群众性的扫盲高潮正在全国 形成。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社论。5月20 日又发表题为《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的社论。
    3月3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举行“掀起学文化高潮,保证3年扫除文盲 广播大会,全省60个市县,405万人收听了广播。 3月4日,《黑龙江日报》发表题为《加速扫除文盲,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大 跃进》的社论。
    9月9日,黑龙江省第二次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全省第一个无盲县一 宁安县城召开。
    到国庆节前夕,在全省65个市县中,继宁安县扫盲提前报捷之后,4月1 日,泰来县报捷。接着报捷的依次是集贤、勃利、绥化、密山、依兰、尚志、萝 北、克东、林口、东宁、哈尔滨、牡丹江等47个市县。牡丹江专区是全省第一 个无文盲专区。全省在“十·一"国庆节宣布了基本完成扫盲任务。
    据统计,1949—1957年的9年间,全省共扫除文盲l 060 743人,而1958 年1年里就扫除文盲1 145 161人,是前9年的108%。1949--1958年的10年 间,全省共扫除文盲2 205 904人。并据此得出,全省非文盲比例已从建国初期 的20%左右,上升到80%以上。从统计数字上看,全省已经完成了基本扫除文 盲的任务。省委年初提出的“用二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扫盲任务"的规划,仅经 过半年多就在全省提前完成了,这不能排除“大跃进"浮夸风所带来的影响。
    四、第一个文化县——宁安
    宁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山区,人口28.5万,属牡丹江专区。据1950年 统计,全县文盲、半文盲比例占当时青壮老年人口总数的82%,占全县总人口 的52.31%。1948年,土地改革完成后,立即在农村办起了冬学,揭开了群众 识字运动的序幕。1952年,推行速成识字法,全县普遍建立了民校,有2.2万 多人参加了识字学习。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全县85%的文盲参加了 扫盲学习。当年10月,范家乡联合生产合作社完成了扫盲任务。1957年4月, 榆林乡全乡完成扫盲任务。接着,全县出现了整乡、整社完成扫盲任务的新局 面。
    1958年1月,在全县38个乡、5个镇中的102 600名青壮年人口中有非文 盲82 840人,非文盲率上升到80.74%,达到和超过了“农民和城市居民非文 盲率达到青壮年总数的80%,就是基本上扫除文盲"的国家标准。至此,宁安 县按《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提前9年,按省扫盲规划要求提前3年,基本
    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授予该县“第 一个文化县”称号。3月,宁安县派代表参加全国扫除文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代表大会。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载了《宁安县提前9年上<纲 要>,一马当先扫除文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