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黑龙江地区古代科学技术萌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唐代渤海国时已有了长足发展。近
代科学技术始于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期。中东铁路修建,西方科学技术随之传人。东北沦
陷期间,科学技术控制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手中,成为其进行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手段。19
45~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黑龙江省的科学技
术有了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一
辽阔富饶的黑龙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劳动、生息和繁衍的地区。古代先民在同大
自然的斗争中,学习、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为创造和发展黑龙江地区的古代科
学技术做出了贡献。
大量的考古文物证明,早在三四千年前,黑龙江地区就有了原始农耕活动。当时使用的
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和磨制的亚腰形石锄、板状砍伐石斧、穿孔平背弧刃刀,以及加工谷物
的磨盘、磨棒等。
南北朝时(420~589年),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由石器发展到铁器,如铁镰、
铁铲、铁铧、铁镞、铁带卡等。
唐代渤海国时期(698~925年),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已进入犁耕阶段。生产的作物
有黍、麦、稷、麻、豆类等。畜牧驯养业有了发展,当时率宾府(属于渤海国)一带培养的
“率宾之马,在山东半岛货市,岁岁不绝”。饲养的牛羊,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可向外地
出售。
金代(1115~1234年),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耕地用的铁犁,
由铁铧、犁镜、趟头、牵引件等多种部件组成;铧又有形状大小不等的几种规格,适应开荒
、翻地、起垄、播种、中耕等不同作业的需要;铁镰也有带柄和无柄两类。随着生产技术的
进步,作物品种增多,除麦、稷、粟、麻、豆类外,还能生产葱、蒜、韭、葵、芥、桃、瓜
类等果蔬品种。
元、明、清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虽有发展,但耕作技术仍落
后于中原地区。
古代农牧渔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在两汉时期,黑龙江地区就出
现了冶铜、冶铁生产。魏、晋时期掌握了铁铠甲制作技术和早期的毛纺、制陶技艺,并修筑
了“地穴式”房屋。南北朝时已能制造车船。当时的室韦人(在嫩江流域)掌握了酿酒技术
,生产的粮食除食用外,还用来“造酒食啖”。
渤海国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仅能制造和生产纺织品、金属器皿、文具
、服饰、皮革、舟车、药材等,而且修筑了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上京龙泉府建筑群。
继渤海国之后的辽、金时代,黑龙江地区的手工业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金代的
冶金业,已出现从采矿、冶炼到铸造的配套技术。因而,铁器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
和兵器等各个方面。
元、明、清时,黑龙江地区汉人增多,手工业技术有了更大发展。清代末期,不仅出现
了手工作坊,而且采矿、制油、酿酒、制糖等技术也有了发展。
黑龙江地区古代医疗,主要靠少数民族医术,唐代渤海国时已有汉医。当时采集加工的
药材有人参、麝香、牛黄、白附子、蜂蜜等。清代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设有九品医官,民间有
汉医和民族医诊所及串乡游医。后来由于关内移民增多,到黑龙江地区落户的汉医也随之增
加,医疗手段较前有了进步。
二
19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相应的进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898年修建中东铁路,随着西方国家的商品和资本输出,近代
科学技术也开始传入黑龙江地区。
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耕作粗放,技术落后,至清嘉
庆年间,有的地区还采用较原始的“火耕法”。为振兴农业,改良农艺,1908年在省城齐齐
哈尔农业小学堂创建了农事试验场。试验场从省外和国外如美、英、日、俄等国,引进各种
作物种子,进行比较试验和播种期试验,从中选出适于黑龙江地区栽培的良种。1909年以后
,农事试验场增多,试验研究领域扩大。至1931年,有22个市县以及东省铁路局等成立了农
事试验场。这些农事试验场,以传播近代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艺、提高农作物生产为目的
。试验研究的项目有种子选育、耕作栽培试验、土壤肥料研究、病虫害防治、林木种植、气
象观测等。试验研究课题来源于生产,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既提供良种,又传授栽培技术
,因此,效果良好,颇受农民欢迎。
1898年开始修建中东铁路以后,俄、日、英、美、法、德、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的厂商
,纷至沓来。在哈尔滨等城市及中东铁路沿线,开办工厂企业,为冶金、机械、铁路、电力
、建筑、邮电、食品等产业带来一些近代科学技术。而此时黑龙江地方民族工业虽有发展,
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面对国外近代工业技术的传人和地方民族工业技术落后的状况,黑
龙江地区于1907年开办工业学堂,培养工业技术人才,进行近代工业科学技术试验研究。19
08年,黑龙江地区矿政调查局成立矿学研究所,购置各种矿石标本和试验研究用的仪器,聘
请专门矿师和精通矿学的专家,从事矿学研究。与此同时,齐齐哈尔及双城、呼兰、绥化、
兰西等市县先后创办了工艺传习所和工艺制造厂,进行工业生产工艺试验和技术传授。
黑龙江地区近代医学的传入,始于1892年英国传教士在阿城开设基督教医院。1900年,
中东铁路局在哈尔滨成立中东铁路中央医院。1910年,东北流行鼠疫,清廷派医学博士伍连
德到黑龙江地区主持防疫事宜。先后在哈尔滨、三姓(今依兰)、拉哈苏苏(今同江)、黑
河、齐齐哈尔等地建立防疫医院(即鼠疫隔离医院)。1911年,黑龙江地区督军府民政司在
齐齐哈尔创办黑龙江卫生医院,后改称省官医院。这些医院、诊所的设备较先进,医疗技术
水平较高。如中东铁路中央医院,内设10个诊室及临床化验、细菌化验两室。住院处分设6个
病房,286个床位;卫生技术人员167人,其中医师39人;备有X光机,可作胸部和四肢透视拍
片。与此同时,中医亦有发展。据清朝末年统计,仅宁古塔一地就有中医内科医生19人,外
科医生4人,妇科医生2人,儿科医生3人,喉科医生2人,眼科和齿科医生各1人。
黑龙江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学术团体,是1908年6月由俄国人勃罗洛夫斯基和基申科等发起
成立的“哈尔滨俄国东方学者协会”(简称“OPO”,又称“东方研究会”,“东亚研究会”
)。协会在沙俄帝国主义者操纵下,对黑龙江地理、历史等进行调查研究,为其侵略扩张政
策服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哈尔滨俄国东方学者协会”解体,成立“东省文物研
究会”,内设生物研究所、植物园和图书馆,并于1929年在哈尔滨香坊成立农事试验场。这
个时期,哈尔滨、巴彦、肇东等地,已有“农学会”、“医学研究会”、“医师协会”、“
满洲动植物研究会”、“民众大学满洲学会”、“酿酒学会”等学术团体。
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黑龙江地区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1911年,哈尔
滨东三省防疫总处处长、医学博士伍连德出席在奉天(今沈阳)举行的国际鼠疫研究大会,
并被推选为大会主席。1912年,黑龙江行省公署资送20余名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农、工、商各
科。回国后,在传播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1924年,美国农商部农学博
士莫斯氏,到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学习大豆种植法,并选择优良大豆品种数十种,带回美国试
种成功。
三
东北沦陷期间(1931~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加紧对我国东北
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掠夺,在黑龙江地区相继建立了一个科学分院、三个开拓研究分所、四个
农业试验分场、一个工业研究所和两个工厂试验室,并在各大专院校设立研究室。日本关东
军还建立731部队的细菌试验厂与细菌试验科研等机构。从资源调查、产业开发到军事细菌试
验,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研究,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这一期间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分三个系统:一是伪兴农部开拓研究总所在哈尔滨、佳
木斯、黑河设的三个分所。这三个分所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开拓地区农业经济、农村建设、
土地利用及生产技术的调查研究,为日本移民开拓团提供决策和技术服务;二是伪兴农部公
主岭农业试验场在哈尔滨、佳木斯、克山设立的三个分场,他们主要是进行各种作物品种改
良试验和耕作栽培技术研究,土壤肥料试验研究,病虫害防治研究,机械耕作试验,农机具
改良与维修,农业经济研究,以及农业气象观测研究等;三是伪兴农部哈尔滨水产试验场,
其任务是进行内陆水产的各种基础性试验研究,如松花江、达赉湖、镜泊湖、五大连池及丰
满水电站贮水池等生产性能调查,水族生物学研究,水质化学研究,水产食品研究等。
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工业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有制粉株式会社化学研究所、大同
酒精株式会社试验室及哈尔滨水泥株式会社牡丹江工厂试验室。这三个研究机构都是厂社所
属,主要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方面的试验研究。化学研究所的任务是进行小麦、谷
物及其制品的化学分析、试验和鉴定;大同酒精试验室主要是进行酒精代用原料、玉米胚芽
油及酒精渣处理等研究;水泥试验室的任务是负责水泥质量和规格试验。其它方面,如地矿
、机电、能源、交通等方面科学技术,则由大陆科学院及伪国务院各部所属的科研机构,直
接进行研究。
这一期间,日本东洋医药大量涌入黑龙江地区,各市县均设有医院、诊所,共有卫生技
术人员1457人。除各医院的临床试验研究外,哈尔滨医科大学、佳木斯医科大学都设立了各
类试验研究室,结合教学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如用于冻伤的中药药理学研究,鼠疫病理解剖
学及脑病学研究,发疹伤寒与发疹热的性质对照的实验研究,发疹伤寒的预防与治疗的研究
,克山病因的研究,沙门氏菌的研究,开拓医学的研究,“开拓地”传染病的调查研究,“
开拓者”结核病的调查研究等。
1938年1月,大陆科学院接管东省特别行政区文物研究会,更名为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
。院内设图书馆、博物馆、农事试验场(后改为饲养场),成为当时北满地区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的研究中心。其任务主要是进行动物、植物、矿物、经济、考古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
这一期间,伪满洲国的科学技术团体在黑龙江地区设有一些分支机构。如伪“满洲国协
和会科学技术联合部会”哈尔滨联委、牡丹江联委、龙江联委、三江(合江)联委、北安联
委;伪“满洲发明协会”哈尔滨支部;伪“满洲能率协会”哈尔滨分会、牡丹江分会等。这
些团体和它们的分支机构所从事的活动,远远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
化、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
四
1945年“八·一五”,日本侵略者投降,伪满洲国覆灭,东北获得解放。科学技术,从
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45年解放初期,先后恢复重建了佳木斯和克山农事试验场,筹建了哈尔滨家畜防疫所
。松江省政府工业厅成立了工业研究会筹备会,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富春等80余人在哈尔
滨发起成立了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筹备会,合江省副主席李范五等在佳木斯成立了东北自然
科学研究会合江分会,号召“有志于人民事业的自然科学者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为建设
新中国而奋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和松江两省很快恢复建立了呼兰、齐齐
哈尔、绥棱、查哈阳4个农业试验场,并在带岭、神树、横道河子设立林业试验场。1953年开
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些较大的工厂企业和建筑部门都设立了技术室或试验室,农村设
立了技术指导站。哈尔滨市成立了科学普及协会,并相继成立了医学、药学、护士、机械、
农学、化学、化工、数学等16个学会和工业先进技术交流馆,从事各项研究和技术交流。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成立了科
学规划委员会,制订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共黑龙江省委为加
强全省科学技术工作领导,成立了科学领导小组,省政府成立了科学工作委员会(后改为省
科学技术委员会),各地、市、县也都相继建立了科技管理部门。195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黑龙江分院及其所属的固体物理、金属物理、电工、自动化、电子、化工、情报等8个研究所
。国务院各部委所属的土木建筑、焊接、工具等研究所及省直各厅局所属的农业、农机、林
业、水产、化工、机械、医药、地方病等科研所相继成立,各高等院校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试
验研究机构,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批转国家科委《关于调整地方科学研究机构的请示报告》和《关
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14条意见》(简称“科研14条”),对全省科研机构和科研
工作进行了调整。重点保留和充实了农业、轻化工业方面的研究机构,并新建了甜菜制糖、
水土保持和气象等研究机构。科研工作由抓尖端、抓新技术,逐步转移到以农业和轻化工业
等生产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轨道上来。各科研单位贯彻“科研14条”,清理了“左”的倾向
,恢复了正常科研秩序,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学技术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科技事业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正确的科技政
策被批判为“修正主义”;许多科研机构被“砸烂”或停止工作;广大科技工作者被斥为“
臭老九”,大批下放到工厂、农村接受“再教育”,甚至遭到打击和迫害,大量的科技文献
和贵重仪器设备毁损散失;正在执行中的《1963~1972年科技长远规划》被迫中止;一些即
将取得研究成果的课题被迫中断。
尽管如此,广大科技人员出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克服种种干扰,呕心沥血,为全省科
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科技工作开始有了转机,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兴旺繁荣局面:
拨乱反正,为科技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
领导下,在全省科技战线进行拨乱反正,进一步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落实
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科学技术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转
变。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恢复建立了一批
科研机构,开始进行技术职称评定和晋升,一大批知识分子被选拔到各级党政领导岗位,形
成了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新格局。
组织科技攻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198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经济建设必
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和黑龙江省到本世纪末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编制了全省科技攻关计划。在农业、林业、能源、材料、
新技术等五大领域,共选择了326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关键课题,组织全省科技力
量进行攻关研究。经过几年奋战,至1985年已完成303项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创造了很大的社
会和经济效益。
大力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1981~1985年,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
8317项。为使这些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了各级科技成果推广机构。从1981年开始,
逐年编制全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设置了科技成果推广基金,并对成果推广实行奖励政策,
从而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特别是获得各级奖励的成果的转化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5
0%左右。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陆续成立各自的技术服务机构
,试行技术有偿转让和有偿服务。全省涌现出一批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注册的技术经营
机构,凭借黑龙江省科技市场(1984年开设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省展览馆)和县以上常设技术
市场(1985年达28个),努力把科技成果商品化,推动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的横向联合,缩
短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各地市还举办流动技术市场,深入工厂和农村,通过形式
多样的技术讲座、技术咨询、技术推广与展示,为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民及时解决技术难题。
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做好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恢复了中断多
年的对外科技交流。1980年,省科委相继成立了外事处、对外科技交流中心。1985年省政府
成立了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对外科技交流的渠道和形式,由一般的科技往来、技术考察和
学术交流,发展为政府间的长期合作研究。到1985年,全省已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科技交流关系,其中有3项是执行政府间的长期合作研究。
开展“软科学”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为适应各级党政领导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需要
,从1980年以来,进行了系统工程、价值工程、未来学、人才学、管理学、科学学、决策学
、技术经济学等“软科学”的研究。全省从事“软科学”研究的机构从无到有,1985年已发
展10个,专业研究人员4200余人,完成“软科学”研究课题百余项,其中有30余项成果被各
级领导机关采纳应用。
积极稳步地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从1978年开始,农业和农机系统
打破了按地区设置科研机构的做法,将地区农科所、农机所收归省农业科学院和省农机所统
一领导,并按地区特点合理分工,重新调整和确定科研任务。在科研与生产结合上组建联合
体,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同工厂企业挂钩,实行技术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省科技
领导小组召开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了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
中心、省低温建筑材料研究所、省轻工研究所等5个单位的改革经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
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1985年4月,省委、省政府又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对全省
科技体制改革作了具体部署,使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由摸索试点转入有计划地全面铺开,并且
步入以拨款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配套的运行机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的科技事业尽管历经坎坷,但经多年艰苦创业,已经发生了划时代
的变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到1985年,全省技术人员已由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国初期的13774人发展到28153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4122人。县以上独立科研
机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5个增加到448个,连同高等院校、工厂企业所属及民办的
科研机构,总计为642个。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118个,会员67804人;县级学会2386个,
会员20余万人。省、地、市、县科委及省直厅局科技处等科技管理机构130个,共有科技管理
干部120多人。科技情报、科学器材、科技教育、科技出版以及分析测试、计算机开发等服务
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有的已初步形成服务网络。仅以科技干部继续教育为例,1981年成立了
黑龙江省科技干部进修学院,1984年改名为黑龙江省科技干部继续教育学院暨省科技职工大
学,到1985年教职工达43人,其中副教授7人,拥有教学楼及一批先进的教学设备,重点进行
计算机应用和英、俄、日、法四种外语培训,年培训能力2000人次。
各级科研机构从全省自然资源和经济特点出发,认真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
方针,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已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3409项。
其中属于国际首创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22项,国内首创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378项,省
内先进水平的1902项。在13709项科技成果中,获国家级奖励的517项,获省级奖励的2041项
。
科技成果以及引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更新改造传统的工农业生产,建立和发展新的产
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农业科学技术
黑龙江省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耕作粗放,病虫害严重,粮食
单产始终徘徊在亩产70公斤左右。为改变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面貌,农业科技工作者先后培
育出玉米、小麦、大豆、高粱、甜菜、亚麻等新品种60多个。这些新品种一般都比原品种增
产40%以上。研究推广了深松耕法,建立起翻、松、扣相结合的一整套寒地耕作体系和配套农
机具。到1985年,全省田间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翻地占89.8%,播种占
39.9%,中耕占46.7%,收获占10.2%。开展了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甜菜、马铃薯等
作物大面积综合增产技术攻关和推广,取得了大面积增产的经济效果。在科学施肥、化学除
草、生物防治等万面进行了广泛的开发研究,有效地控制了小麦、水稻等作物的杂草、病虫
危害。
在畜牧科学研究方面,经过多年培育,已形成一批适应黑龙江自然条件的优良畜禽品种
。如东北细毛羊、哈尔滨白猪、黑龙江马、黑白花奶牛、三江白猪、滨白鸡等。人工授精和
冻精配种技术已在全省推广普及,黄牛改良比率达到50%,猪禽实现了良种化。疙瘩牛、小个
马、土种羊已基本绝迹,畜禽的恶性传染病已基本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和羊布氏病均已得
到控制。西部草原改良、建设总面积达480万亩,并已采用飞机播种、施肥。饲料添加剂、配
合饲料已开始在生产中应用。
在林业科学技术方面,自60年代以来,更新利用成熟林130万亩,改造低产林为高产林2
93万亩,抚育中、幼林1600多万亩,抚育人工用材林623万亩,木材综合利用的产品达50多种
。1980年以来,完成了“三北”地区防护林第一期工程建设体系的综合技术、防护效应和经
济效果分析的研究和建设,并组织广大群众和科技人员完成了1100万亩的造林任务。松嫩平
原已初步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森林覆被率由原来的5.3%,提高到11%,为松嫩平原带来了显
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工业科学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
水平低。经过30多年的建设,逐步建成了以煤炭、石油、木材、机械、食品为重点,门类齐
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科技部门根据工业生产需要,安排了一系列科研与
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了工业的技术进步。
地处松嫩平原的大庆油田,是50年代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下
勘探发现的;而大庆油田的开采又是依靠石油科技工作者苦心钻研创立的早期内部注水和分
层开采、分层注水的新工艺,使原油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高产水平。
冶金工业完成新产品试制8771项,新材料、新工艺365项。加上引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冶
炼的钢种,由50年代的35种,发展到9大类8000多个品种、5600多个规格钢。不仅能生产多种
优质合金钢和冷拉异型钢材,并且研制出世界上含镁最高的高强度耐腐蚀可焊合金。
机电工业已形成电工机械、重要通用机械、机床工具、农业机械、轴承、仪表、汽车等
专业科研与技术开发体系,并在大型发电设备、大型轧机设备、防爆电机、机引农具、林业
拖拉机、木工机械、散装物料堆取机、精密量具及复杂刃具、小型精密轴承、无氧铜、电磁
线等产品的研制与生产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到1985年,共完成研究课题165项,工艺攻关3
00项,新产品开发1515项。其中重水反应堆主泵轴承材料、照相机快门测速仪、新型压缩工
艺生产汽门座铰刀、发电机匝间保护装置等获国家发明奖,KHA75—1型接近接触式光刻机、
真空高温防磁自润滑高频管轴承、大型平面电机绘图仪、万能式齿轮测量仪等161项获机械工
业部和省政府奖。
轻工行业的中小企业机械化程度已达70%,基本结束了手工和半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纺
织生产推广应用喷气纺、自拈纺、尘笼纺、高温高压染色、电光整理、树脂整理等新技术,
开发出一系列麻、毛、绢、化纤等纯纺和混纺新产品。制糖生产仿造引进国外立式助晶机、
颗粒干粕机、甜菜堆垛机等设备,已使制糖技术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在大豆、玉米综合利用
方面,研究开发出大豆分离蛋白、组织蛋白、蛋白乳、金菠汁饮料、速溶豆粉、玉米优质啤
酒、玉米脐油、玉米膨化食品等新产品。
电子工业从50年代研制第一支晶体管开始,发展到研制和生产雷达配套设备、广播通讯
设备、电视、计算机部件、无线电专用设备和工模具等15大类、1300多个电子产品。其中65
02磁头、超低频综合测试仪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速磁带机、大型平板绘图仪、HD4320
集成化示波器、10千瓦脉宽调频广播发射机、直流比较仪式电位差计、智能表等,居国内先
进水平。
建筑业经过长期不懈的研究和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终于攻克了黑龙江地区冬季不能
施工的难关。50年代学习推广苏联混凝土“暖棚法”、“电热法”、“蒸气法”和砌砖体“
冷结法”,应用钢筋“三冷”、“三焊”和预应力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60年代研制成“掺
盐砂浆法”和“冷砂浆法”,弥补了“冷结法”的不足。70年代研制成-10℃低温早强外加
剂,既能使混凝土在负温下继续增加强度,又解决了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难题。80年代又把负
温混凝土和灌注桩法结合起来,研制成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为桩基础的长年施工闯
出了新路。
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和建设,省内已形成铁路、公路、内河、民航和输油管道五种形式的
综合运输网。70年代的蒸汽机车已结束了马力小、型号杂的状况,使单机牵引力提高了一倍
;铁路货车已由30~40吨型改为50~60吨型;主要干线铁路枕木已全部改为水泥轨枕,并逐
步铺设了复线;各路站装卸机械化程度达到61.4%。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五位,其中等级
路面居全国之首;已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哈尔滨松花江大桥特大型永久性现代化桥梁;客
、货运输正向大型化、专业化和拖带化发展。1979年交付使用的哈尔滨阎家岗机场,设备先
进,跑道3200米,可供三叉戟、波音747等大型客机起落,成为全国五大空港之一。大庆油田
70年代建成了当时全国唯一的大口径、长距离地下输油管道,结束了单靠火车运送原油的历
史。邮电部门50年代研制了长途通信急需的载波机200门、1000门准电子自动电话交换机;6
0年代采用了相片传真机;70年代使用电报翻译机,改变了全省一直采用人工译报的状况;8
0年代哈尔滨市开始采用国内最新技术程序控制64路自动转报设备,与全国自动转报中心联网
正式运营,承担了原来90%需要人工接报的转报业务。
地矿、煤炭、兵器、化工、环保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医药卫生科学技术
黑龙江省已建立起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和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体系。1949年黑龙江地
区有医疗卫生机构213个,卫生技术人员4940人,医院病床数2769张,平均每千人仅有卫生技
术人员0.58人,医院病床0.31张。至1985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8794个,比1949
年增长41.28倍;医院病床数10527张,增长38.38倍;卫生技术人员151337人,增长25.6
3倍;全省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2.88张,卫生技术人员4.57人。全省有医学科研机构3
6个(独立的8个,附设在院校的28个),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04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4项,
省部级奖励103项。
由于医疗科学技术进步,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黑龙
江省地区流行的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早在50年代即已绝迹。克山病、大骨节病、
地甲病等地方病初步得到控制。解放前克山病急重症病死率可达80%以上,1985年全省仅发生
急型克山病19人,死亡2人;到1981年末,全省已治愈地甲病137万人,治愈率达77.4%,成
为继陕西省之后,全国第一个控制地甲病的省份;为防治大骨节病,全省已在100多万3~16
岁的青少年中服“亚硒酸钠”,并收到一定疗效。小儿麻痹、麻疹、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
急性传染病大幅度下降。
慢性病、职业病的防治也卓有成效。全省结核病的患病率1955年为3.5%~3.7%,1979
年为1.02%,1984年下降为064%。
1978年以来,全省卫生系统加强了重点专科医疗技术机构、设施建设。在哈尔滨、齐齐
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大中城市的30个省立和市立医院,先后建立41个专科。引进了一批
先进仪器设备,充实扩建了145个实验室、研究室和治疗室,推动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省内中草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采集药用植物826种,研究开发中成药53种。其中人
参蜂王浆、刺五加片、小豆根片、脑得生片、灵素片、人参再造丸等10多个系列药品,远销
国内外。
化学原料药和制剂品种质量显著提高。原料药的优级品率已达80.4%;片剂优级品率达
66.5%;针剂优级品率达8004%。同时,研究移植青霉素钠盐、红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利福
平等21个原料药,填补了省内的空白。
全省已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计划生育科研队伍。普遍推广了“放取宫内节育环技
术”、“人工流产术”、“中期引产术”、“输精管输卵管结扎术”等四大成功技术。同时
开展了生殖生理和优生学的研究。从913例接受遗传咨询患者的染色体中发现了6种9例国外无
报道的遗传病;在染色体畸变研究中所发现的4种染色体的新核型,填补了世界遗传学的空白
。
(四)基础性科学研究与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性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逐步形成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师范学院、东北农学院、
东北林学院、黑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基地。
省科学院及其所属的研究所,在石油化学、应用微生物、技术物理、自然资源研究等领域形
成了一定优势和特色。
全省基础性科学研究领域,除传统科学,还向航天、计算机、自动控制、遥感、生物工
程等科技领域扩展。
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所用辐射化学方法制备的聚丙烯酰胺,在石油钻井、采金、洗
选煤、印染、造纸、制药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省科学院石油化学所研制的胶粘剂为我国成
功的发射东风号及长城号捆绑式火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同安达化工试验厂共同研制的
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高等院校研究为主取得的一批物理科研成果,对机械加工、工程设计、建筑等都产生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马祖光教授,以崭新的激发机理发现了钠双原子分子第
一三重态跃迁红外连续荧光谱,在国际上是一大突破。该校教授李淳飞,在光学双稳装置及
光学逻辑、光学双稳态的不定性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被美国列入《光学科学与工程世
界名人录》。
生物学的研究,在植物分类、植物生态、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一
批研究成果。东北农学院以王金陵教授为代表,在大豆起源与进化、大豆分类与生态类型、
大豆遗传规律与后代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建立了大豆生态学理论。哈尔滨
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的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在世界慢病毒领域中及兽医学界尚属首创
。
黑龙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粮食、木材、煤炭、石油、机械生产基地,
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技术负有愈来愈重大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