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础地质
1862~1865年(清同治元年~四年),美国人彭弼莱在《中国、蒙古和日本的地质研究
》一书中指出中国有北东—南西向区域构造,向东北延至黑龙江下游,命名为“震旦系隆起
”。
1900年,渔民在黑龙江沿岸发现了动物骨骼化石。1902年,俄国人古洛夫、马纳金发表
文章记述了在黑龙江右岸发现的恐龙化石。1925年,将恐龙化石骨架陈列在列宁格勒中央地
质博物馆内。中国发现恐龙化石最早并有科学记录的是在黑龙江省嘉荫县。
1923~1924年谭锡畴、1928年谭锡畴和王恒升分别在鹤岗、嫩江、穆棱、密山等地进行
地质调查,对其地层进行了划分。
1930年,尹赞勋考察了哈尔滨市顾乡屯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著有《哈尔滨附近第四纪
哺乳动物化石群之发现》。
1933年,日本人矢部长克和大石三郎搜集研究“满洲”古植物化石。1936年,小仓勉发
表《五大连池火山地质报告》
1938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地质调查所编制出版1:100万满洲地质及矿产分布图。
1939年,日人浅野五郎和西田彰一编制了《满洲地层系统表》。1940年,羽鸟文首次报
道了密山县黑台晚泥盆世地层。同年,日本人斋藤林次发表《满洲地质概观》中,附有1:3
00万地质图。
195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成立后,全面开展区域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和工
程地质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了一批地质科研项目和综合编图。并负责会同省内地质
同行共同编制了《中国东北部地质图(1:10万)》。
1960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编制六幅1:10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1963年正
式出版了黑龙江省1:100万综合地质图及说明书。1966年,又完成了16幅1:50万地质图及说
明书。1:10万地质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2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周庆仁、胡家汉、苗淑善、隋雷、李跃章
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1:400万地质图集(黑龙江省部分)及说明书。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
奖1973~1976年,由黑龙江省地质局、大庆油田开发设计院、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公司组成黑
龙江省区域地层编表队,编制完成东北地区区域地层表(黑龙江省部分),1979年出版发行
。地层表系统总结了本省历年获得的成果,将本省划分为2个一级地层区、9个二级地层分区
、16个地层小区。并按每个地层划分(区、分区、小区)综述了各断代地层特点。该成果在
全省地质工作科研、教学中已普遍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76~1977年,黑龙江省地质区域地质测量第二队马家骏、王莹和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
究所隋雷共同研究完成《黑龙江省古生界概况》,反映了本省古生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77年,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编图组范远成、隋雷、王英鹏编制完成《1:100万黑龙江省
地质图及说明书》,这是黑龙江省第一份1:100万彩色挂图。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
1976~1983年,黑龙江省地质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杨跃禹、李蔚荣、于廷相和长春地质
学院刘茂强等完成《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研究》。查明了该群的古生物面貌及组合特征。
该成果以专著形式公开发表,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7年,黑龙江省地质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李蔚荣等在野外工作时,于嘉荫县永安屯—
—渔亮子一带4处11个层位中找到恐龙化石和其它门类古动植物化石,重新确定晚白垩世地层
。根据这一发现,该队与省博物馆合作进行了现场发掘,省博物馆并将恐龙化石还原装架,
在全国巡回展出。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8~1979年,省地质局科学研究所及各有关单位岩矿鉴定人员曹义纯,袁连估、姜维
健、律景凯、侯凤桐、雷元青、黄祖良编写了《黑龙江省岩石分类命名手册》。手册适用于
指导宏观和微观鉴定工作,是岩石分类命名的新守则和工具书。1983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
果三等奖。
1978~1980年,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初本君、高振操将黑龙江省第四纪
地层划分为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次冰后期,从层位中找到多种门类古动植物化石。编
写成《黑龙江省第四纪地层》和《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第四系分层》两部分。1983年获地
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78~1980年,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李荫乔、党增欣、方有礼编制了1:100万《黑龙江省
及邻区(呼伦贝尔盟)构造体系与铁铜铅锌矿分布图》、《黑龙江省及邻区(呼伦贝尔盟)
构造体系与地震震中分布图》。该图是黑龙江省利用地质力学观点编制的第一套图件,收集
了省内地震地质与晚近期活动构造资料,汇编了省内地震目录。1982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
成果三等奖。
1978~1980年,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周庆仁、王金录、栾慧敏、于廷相、徐仁
珍、佟志芳编制成《黑龙江省(东部)1:50万地质图(挂图)》。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
成果三等奖。
1978~1982年,省地质地球物理探矿队冯剑萍、陈焕文编制成《黑龙江省1:100万航磁
图及说明书》。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8~1983年,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范远成、隋雷、王世超、孙桂英、王成方、王英鹏、
韩起编制成《黑龙江省1:50万地质图(按国际分幅及说明书》。1983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
果三等奖。
1979~1983年,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栾慧敏编写成《黑龙江省中部花岗岩带岩
石化学特征》,为研究本省花岗岩的成因、演化、侵入岩划分、岩石分类命名、岩体划分和
含矿性探索等提供了依据。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0~1982年,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与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合作,由孙景玉、张
仙芳、张重光、赫崇光编成《黑龙江省部分地区1:50万铜、铅、锌地球化学图及说明书》。
1983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0~1982年,省地质区域地质测量第二队王莹、唐盛家编成《大兴安岭中北部区域地
质志》,对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以来的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1984年
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0~1983年,省地质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吴金城、叶启晓提出了《哈尔滨第四
纪地层》研究报告。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1982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谢贵生、解德仁测量伊勒呼里山北
段兴隆沟幅1:20万区域地质,发现了属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有代表性的三叶虫、腕足类化石
,据此建立一种新地层黄斑脊组(01h)。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