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丝绸

  1958年,黑龙江省饲养柞蚕获得成功,为开发蚕丝资源筹建了牡丹江丝绸厂、密山丝绸 厂、桦南缫丝厂。1959年,又筹建鸡西丝绸厂、哈尔滨绢纺厂和龙江缫丝厂等丝绸企业。但 由于技术人员少,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致使丝绸业发展缓慢。
    1962~1965年,丝绸业的布局经过调整,保留技术设备较好的牡丹江、鸡西、龙江、密 山、桦南绸厂和哈尔滨绢纺厂等6个骨干企业,使生产技术得到提高,丝绸工业从单一的柞蚕 丝、柞蚕绸,发展到生产人造丝、线绨、彩条多背、平纹和提花绸等10多个产品。同时还试 制了印花产品。
    进入70年代,全省丝绸工业又进行分期分批的技术改造,淘汰了30年代的旧设备和60年 代的落后机器,使生产技术、设备接近国内较先进的水平。
    1980年,鸡西市丝绸厂利用柞丝下脚料,经线用四根35D的合股线,纬线用人力纺的100 0D大条丝交织成“美人松”牌鸭江绸79313、79312两个新品种,此绸厚如呢绒,高雅粗犷, 兼而有之。装饰在高级宾馆的墙壁上,能体现出浮雕效果。198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产品远销美、英、西德等国,5年间为国家创汇150.6万美元。
    1981年10月,省供销社蚕业处和桦南县丝绸厂对野生天蚕进行天蚕茧缫丝试验,并取得 初步成功。为提高天蚕丝的质量,1982年7月,省丝绸公司工程师邹根祥、王德瑜和桦南县丝 绸厂工程师张国华对天蚕茧的缫丝工艺进行研究,选用烷基苯为解舒剂,解决了丝色、光泽 、抱合等质量问题,使之达到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同年通过鉴定。1983年获国家优秀新产 品金龙奖。
    1981年,密山县丝绸厂为增加花色品种,首先使用进口醋酸丝进行浆丝,曾多次发生丝 条粘连现象,该厂工程师邹德林根据醋酸丝属于可塑性纤维,受热会软化,高温熨烫不当会 发生熔融或发粘的特点,在K144浆丝机上加装一个烘仓,解决了醋酸丝在上浆时发粘的问题 。1982年通过技术鉴定。该厂用醋酸丝交织的美丽绸,当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获黑 龙江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奖。这一工艺报道1984年3月23日刊登在《文汇报》上。同年5月, 曾刊登在台湾的《中央日报》上。1984年,密山县丝绸厂的技术员利用该厂的柞丝下脚料和 棉纱,以柞、桑自然本色为图案,用人工染色丝线,手工编织成柞丝壁毯、桑丝壁毯和黄麻 地毯等3个新产品,所生产的地毯和壁毯,典雅大方,图案新颖,丝绒柔丽。同年获黑龙江省 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和牡丹江市百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