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黑龙江省文联、省文联)是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
会领导下的黑龙江省各文艺家协会、各市、地文联联合组成的文艺界专业性群众团体,是中
共黑龙江省委联系和团结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领导和推动全省文艺创作和文
艺工作的助手;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黑龙江省文联在中共黑龙江省委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简称“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负有对各
团体会员进行联络、协调、服务和指导的职责,肩负着建设文艺队伍、繁荣文艺创作、开展
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进行文化交流,推动全省文艺事业不断发展的任务。
一
黑龙江省文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等老革命
根据地的一大批文艺家和文艺领导干部,奉中共中央之命随军挺进东北,先后聚集哈尔滨、
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北安等各大、中城市,协助党政军建立东北根据地,接收敌伪
文化设施,发动群众,配合革命和建设事业开展群众的革命新文艺运动。先后到达黑龙江地
区的有戏剧家张庚、张水华、塞克、王大化、李之华、王家乙、张守维等;音乐家吕骥、马
可、李劫夫、白韦等;美术家王曼硕、华君武、古元等;作家、诗人和文学翻译家萧军、舒
群、张松如、周立波、金人等;随军记者刘白羽、华山等,以及组织领导者共100余人。
1945年11月到1948年5月间,老革命文艺家和文艺领导干部在黑龙江先后成立起中华全国
文艺协会东北总分会和各地分会及哈尔滨市文艺工作者协会等文艺界专业性群众团体共14个
;创办《东北文化》、《人民戏剧》、《东北文艺》、《人民音乐》等文艺报刊共13家;成
立东北文艺工作团、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等文艺演出团
体共46个。这些群众团体、文艺报刊和演出单位,在中共各级组织的领导下,配合解放战争
、土地改革和生产建设事业,遵照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普及第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的方针,组织力量创作、出版和演出了大量的反映现实斗争的各种形式的新型文艺作品,向
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革命真理和共产党的主张,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时的作品主要
有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刘白羽的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白桦的歌剧《杨勇
立功》、白韦等的话剧《王家大院》、王家乙的演唱《全家光荣》、马可的歌曲《咱们工人
有力量》以及华君武、古元的美术作品等;同时大量介绍产生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新型歌剧
《白毛女》、群众歌曲《黄河大合唱》等优秀文艺作品和苏联的文艺作品。各种文艺活动发
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历史性作用,在黑龙江大地播下了革命
文艺火种,培育了革命文艺人才,为建国后黑龙江地区建立统一的群众文艺团体开辟了道路
,奠定了基础。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老革命文艺家中的大部分陆续离开黑龙江,少部分
留下来接受新的任务。各群众文艺团体和文艺报刊完成其历史使命,终止工作。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精神,黑龙江地
区于1949年10月和1950年6月,先后召开黑龙江省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松江省第一
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了黑龙江省文联和松江省文联。
两省文联成立初期,国家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两省文
艺队伍县级以上专业文艺工作者(包括演出团体)共约5500人左右,业余文艺工作者(包括
群众业余剧团)共约42000人左右,队伍年轻,经验不足,却富有朝气。两省文联在中共两省
省委的领导关怀下,继承革命传统,坚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普及第一、普及与
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编辑出版了文艺报刊,团结全省新老文艺工作者
,紧密配合过渡时期的形势任务,深入生活,联系群众,创作新作品,改造旧艺术,广泛开
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艺活动。几年时间内,即产生了一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反映现实
生活的好的和较好的文艺作品,如金剑独幕话剧《赵小兰》、丛深独幕话剧《百年大计》,
被广泛演出并在全国获奖;鲁琪短篇小说《炉》被译成俄文在莫斯科出版;还有王仙圃国画
《勘探地下宝藏建设伟大祖国》等等,成为两省文联成立后所收到的第一批创作成果。文艺
批评和理论研究工作也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1954年8月,黑龙江省文联和松江省文联随着两省行政区划的合并而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
文联,两省文艺刊物合并为新的《黑龙江文艺》。黑龙江地区文艺界群团组织自此实现了前
所未有的统一。
黑龙江省文联面对合并后的新的情况和繁重任务,首先抓了文联机关内部的思想建设和
业务建设,强调统一思想,加强团结,组织创作和编辑人员深入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有计划地深入生活,开展创作,搞好编辑出版,开展文艺评论,支持群众
业余文艺活动,各方面工作都较为顺利地取得了新的进展。
1955年6月开始,黑龙江省文联机关卷入一场“反胡风”的政治运动,持续达一年之久。
但这一时期全省的业余创作却得到健康发展。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正式出版,在全
国引起热烈反响,被译成多种外文,成为黑龙江省文艺创作上的重要突破。
1956年,中共中央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方针。省文联在省委的领导下,组织文联内的创编人员和全省文艺工作者,通过各种形式认
真学习、贯彻和宣传这一方针,与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共同召开第一次黑龙江省青年文学创作
会议,推动全省文艺作者由过渡时期向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转变,提出“要勇敢地承担起建
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伟大任务”的号召。会议激发起全省文艺创作的积极性,逐渐产生了一大
批较好的戏剧、小说、诗歌、美术等作品,王地等的独幕话剧《马》,陈桂珍独幕话剧《家
务事》,演出后都受到热烈欢迎,并进北京中南海为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
1957年上半年,经省委批准,省文联撤消机关内创作部建制,暂不设专职创作人员;哈
尔滨市文联全体干部职工合并于省文联。6月以后,省文联机关开始了党内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出现严重扩大化。
1958年,国民经济实行全面“大跃进”。省文联为紧跟形势,连续召开文学、戏剧、音
乐、美术等主要艺术门类实现创作“大跃进”座谈会、全省工农业余创作会议等,号召全省
文艺工作者“破除谜信,敢想敢干,为拿下文艺堡垒,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群众文艺创作运
动”。
与此同时,成立了黑龙江省文艺运动委员会,提出了“写中心、唱中心、演中心”,“
人人写诗、人人画画”、大放“文艺卫星”等“左”的过热的口号。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
以及一些工农群众,创作了大量的“大跃进民歌”、“大跃进漫画”,产生了新的文艺形式
“报捷文艺”,其中少数较好的作品得到了正式发表和出版。王书怀诗集《扬帆集》、集体
创作新民歌集《黑龙江新民歌选》等,对鼓舞群众的劳动热情,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都起到了
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大量的过份夸张、充满标语口号的甚至粗制滥造的作品。
是年12月,召开了黑龙江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提出“为争取文学艺
术更大跃进而努力”的任务,成立了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简称省作家协会、省作协)
、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简称省戏剧家协会、省剧协)、中国音乐家协会黑龙江分会
(简称省音乐家协会、省音协)、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简称省美术家协会、省美
协)。省文联组织系统和各艺术门类业务活动自此开始走向健全化和专业化。
1959年,省文联机关由处级单位升格为局级单位,同时成立了中共黑龙江省文联党组。
省文联党组为聚集创作力量,集中培养创作人才,在省委和省政府的热心支持下,采取措施
,广罗人才,很快建立起一支具有相当思想艺术修养和创作经验的省一级专业作家和专业画
家队伍,结束了省文联三年来没有专职创作人员的局面。在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省文
联连续召开在哈专业和业余作家、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大会,动员大家利用一切艺术形
式歌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宣传农业机械化,提出“争取文学艺术持续大跃进
”、“反右倾,鼓干劲,掀起文学创作新高潮”等口号。“文艺大跃进”的指导思想持续到
1960年,这期间涌现出一批新的群众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产生了一些创作成果。主要有集体
创作、晓范执笔的大型话剧《北大荒人》、集体创作郭大彬执笔的大型评剧《八女颂》、集
体创作大型舞剧《春归雁》等戏剧作品;晁楣、张作良等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开发北大荒的版
画,异军突起,风格独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赢得了广泛赞誉,自成流派
,被称为“北大荒版画”。
1962年3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广州召开的话剧、歌
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通称“广州会议”)上关于戏剧创作成就和团结知识分子政策问题
的讲话精神,给了黑龙江省文艺界以很大鼓舞。4月,文化部党组和中国文联党组《关于当前
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通称《文艺八条》)下达,黑龙江省文联和各协会采取召
开会议、开办创作班和学习班、安排一些专业作家长期到基层安家落户体验生活等措施,来
宣传贯彻文件精神,推动全省文艺创作产生可喜的新成就。丛深的大型话剧《千万不要忘记
》,以其思想和艺术成就实现了全省戏剧创作上的重要突破,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演出,
反响热烈,并被改编成多种地方戏曲演出;林予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是全省长篇小说创
作的又一可喜收获,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反映北大荒的版画创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多
次到北京和国外展出,引起越来越广泛的瞩目。学术研究上出现自由讨论的空气,省文联、
《北方文学》编辑部就一些理论问题举行了一系列座谈和笔谈,“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广
阔的前景。
1963年6月,省文联召开有200余人参加的第四次委员(扩大)会议,传达会国文联第三
届第二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精神,总结本省经验,讨论文艺工作的战斗任务,号召全省
文艺工作者积极参加文艺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是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主席先后对文艺工作作出两个重要批示,指出文艺界存在
着复杂的阶级斗争,严重脱离工农兵、脱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斗争现实。中共黑龙江省
委及时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作了题为《文学艺术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的讲话。省文联和各协会遵照毛泽东的两个重要批示和省委领导讲话精神,
认真落实如何进一步深入生活,接触工农兵,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努力创作反映伟大社会
主义时代的作品,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以实际行动占领城乡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省文联先后
两次派出20余人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奔赴农村,接触贫下中农;进一步明确了《北
方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办刊方针,并加强了对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培养工作;向省委宣传
部并省委先后呈报《关于业余文艺工作者管理的建议》,《关于培养青年作家的请示报告》
,加强了对业余文艺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到1964年,各艺术门类取得了较好的收成,文学上
产生了巴波的《林姐》等多部短篇小说集;戏剧上乌·白辛的大型话剧《赫哲人的婚礼》受
到称赞;美术上北大荒版画继续放出耀眼的光彩,结集出版了《黑龙江版画选集》;音乐上
产生了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的群众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很快唱遍全国。
1965年,省作协和《北方文学》编辑部为加强业余作者管理,召开哈市15个大、中型国
营工厂创作小组创作经验交流会、哈市业余文学小组骨干分子座谈会,延泽民发表了《为培
养一支又红又专的年轻的文学创作队伍而努力》的讲话,号召青年业余文学工作者要努力学
习毛泽东思想,为工农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9月,《北方文学》发表专论《以毛泽东思
想培养青年业余文学创作队伍》,提出“从工农兵中培养青年业余文学创作队伍是无产阶级
文艺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11月,黑龙江省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
表大会代表团组成,41位代表中大多数是省作协吸收的新会员。
全省文艺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到1966年5月,专业文艺队伍(包括县以上文艺演出团体和
艺术馆、文化馆、站等文化事业单位)达8000人,比建国初期增加45%;业余文艺队伍,由于
城乡群众业余剧团大多停办,人数大为减少,约为12000人。各艺术门类创作队伍也有很大发
展,专业创作队伍达180人,比建国初期增加50%;业余创作队伍达1200人,比建国初期增加
80%。先后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简称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省民研)、中国
舞蹈工作者协会黑龙江分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省舞蹈工作者协会[筹]、省舞协[筹])、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黑龙江分会(简称省曲艺工作者协会、省曲协)、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
黑龙江分会(简称省电影工作者协会、省影协)、中国摄影学会黑龙江分会(简称省摄影学
会、省摄协)等5个协会、学会、研究会(以下统称协会)。省文联所属省文艺家协会至此达
9个,拥有会员775人,其中中国各文艺家协会会员110人。
三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省文联机关、各协会停止工作,《北方文学》杂志停
刊。干部和业务人员全部卷入运动之中。
1967年,省文艺界造反组织出版《文艺尖兵》,省委和省文联有关领导被该刊任意罗织
罪名,横加诬蔑。
1968年3月,《黑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诬蔑省文联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裴多菲俱乐
部”,有一个“反革命的黑班底”。省文联机关及各协会和北方文学杂志社从组织上被彻底
“砸烂”。9月以后全体人员参加“学习班”,开始“深挖三特一叛”,继续揪斗,长达一年
之久。省文联机关及各协会和北方文学杂志社人员,先后被以各种罪名受到批判、揪斗、打
成“黑帮”、关进“牛棚”的共有32人,遭逮捕和监禁的5人,自杀1人。
1970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设立创作评论办公室(简称创评办),调入了省文
联原有部分干部、作家和艺术家。主要抓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举办全省戏剧调演和有关纪
念重大政治节日、宣传革命领袖光辉业绩及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美术和摄影展览等,
取代了黑龙江省文联和有关协会的部分职能。
1973年2月,创评办主办的《黑龙江文艺》(试刊第1期)出版,发表评论员文章《文艺
创作必须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该刊和《黑龙江日报》先后发表文艺评论10余篇,在思想
理论上强调“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文艺作者必须与工农兵相结合”;艺术实
践上要求必须遵循“八个样板戏”“三突出”创作原则;工作上要求实行“三结合”的工作
方法。由于脱离生活,违背创作规律,生编硬造,结果参加戏剧调演的作品千篇一律,千人
一面,出现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现象。同时,《黑龙江日报》等以发表文章、开
会“批判”等方式,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编剧乌.白辛)、话剧《赫哲人的婚礼》(
编剧乌·白辛)、话剧《松涛曲》(编剧关宁中)、话剧《先锋战士》(编剧丛深)等4部作
品打成“毒草”或定为“有严重问题”。文艺工作被纳入为林彪、江青反革命政治路线服务
的轨道。
“文化大革命”后期,涌现出一批新的有才华的青年作者,产生了一些散文、儿童文学
和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但其中除反映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之外,其思想都受到当时那种
政治路线的严重影响。王书怀的组诗《张勇之歌》,获得了好评。
1977年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给了黑龙江省文艺界以鼓舞。全省文艺工作者
在中共黑龙江省委领导下,重新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愤怒声讨林彪
、江青一伙纂改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滔天罪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四
1978年3月,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所召开的省直和哈尔滨市文艺界著名人士座谈会上
,传达了毛泽东生前对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重要指示和对电影《创业》的重要批示,与
会者受到极大鼓舞。会上分析了省文艺界当前形势,对恢复贯彻“双百”方针调整中共的文
艺政策,尽快恢复省文联及各协会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
7月,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关怀领导下,黑龙江省文联一届五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在哈
尔滨市召开。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等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延泽民作了
《拨乱反正,繁荣文艺》的报告。会上郑重宣布:黑龙江省文联及其所属各协会、学会、研
究会和《北方文学》编辑部恢复工作。会议号召全省文艺工作者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深入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积极投身火热的斗争生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实现新时期总任务作出贡献。
省文联及各协会恢复工作后,即着手调集人员,建立健全内部机构,广泛开展组织联络
,整顿和重建会员队伍,迎接新时期新任务。
从1979年到1981年,省文联和各协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深入学习了邓
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澄清思想,统一认识,努力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
基础上解放思想,肃清“左”的遗毒,坚决贯彻“双百”方针。首先落实了干部政策,根据
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和省委部署,经中共黑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对因1957年被错划成
右派而蒙冤20余年的12人,全部予以改正;对在“反胡风”运动中和肃反运动中被错定的人
,坚决予以改正。同时,认真调整了文艺政策,根据邓小平关于“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
的口号……但文艺也不能脱离政治”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提出的“文艺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省文联与有关协会、单位连续召开了专业作家座谈会、
全省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会议、全省剧本创作会议、全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等重要
会议,遵照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深入讨论了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后,文艺如何
本着“二为”方向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以及文艺工作者如何加强学习,解放思想,跟
上时代步伐等重大问题。
省文联及各协会工作迅速出现复兴势头,作家艺术家积极响应省委领导发出的关于“认
识黑龙江、热爱黑龙江、宣传黑龙江、建设黑龙江”的号召,从长期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中解
放出来,纷纷走向社会,以各种方式深入基层,出现联系群众,深入反思,大胆反映时代的
创作热潮。
在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努力创作的同时,为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各协会开
始成立专业性的各种学术研究组织;各种规模的创作会议、创作经验交流会议、学习班、创
作班等频繁举行;学术报告、文艺讲座举办多次;同兄弟省、市和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也逐渐
活跃。为鼓励创作,省级和市(地)级各种文艺评奖活动开始起步。
黑龙江省文艺创作成果出现总体性的突破,各艺术门类优秀作品不断涌现,频频获奖。
文学上程树榛报告文学《励精图治》、短篇小说王毅、锦云《笨人王老大》、张抗抗《夏》
、张林《你是共产党员吗?》、关沫南《紫花与红叶》、中篇小说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长篇小说刘亚舟《男婚女嫁》、林子的爱情诗《给他》等;电影文学上鲁琪《大渡河》、鲁
琪、刘畅园《勿忘我》等;戏剧上丛深等的话剧《间隙与奸细》、刘炎等的评剧《民警家的
“贼”》、李超仁评剧《结婚前后》、王毅龙江剧《皇亲国戚》、陆正群评剧《婆婆媳妇》
等;美术上陈宜明等的连环画《枫》、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杨世昌等的冰雪雕塑、晁楣、
张祯麒、杜鸿年、郝伯义等的版画;音乐上秀田、邢籁、王立平的歌曲《太阳岛上》、王德
、刘锡津的《我爱你,塞北的雪》等;曲艺上原建邦、师胜杰的相声《郝市长》等;有的在
本艺术门类获得全国最高奖励,有的在读者和观众中引起热烈反映,受到评论界广泛称誉。
1982年1月,省委宣传部召开省文联各协会负责人和部分作家艺术家座谈会,针对许多作
品存在一般化和平庸化的问题,集中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创作质量的问题,提出找出差距、
下苦功夫,创作出一批质量高、站得住、打得响的重点作品的要求。省文联和有关协会连续
召开会议,贯彻会议精神,认为必须抓重点、抓根本,把创作、评论和队伍建设全面搞上去
。省作协连续召开工作会议、专业作家座谈会、评论学习会议等,认为提高创作质量的关键
仍然是深入生活、认识时代的问题,是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开掘,以勇于探索和大胆
创新的精神反映新时期新事物,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问题;提出了“作品要上去,作家
要下去”的口号。
1983年5月,省文联成立新的党组。省文联党组为贯彻“十二大”精神,开创省文联工作
新局面,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联系实际,总结经验,决定对
专业创作体制进行改革。省文联党组发动机关党员、干部和专业作家、专业画家对现有专业
创作体制进行充分讨论。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从7月份开始,对专业创作队伍大幅度精减了
人员,制订了相应的制度。这一大胆尝试,打破了多年来专业创作人员的“铁饭碗”和“终
身制”,进一步调动了专业创作人员的创作积极性,受到普遍欢迎。
省文联和各协会、《北方文学》编辑部、《文艺评论报》编辑部等,从10月份开始,参
加了全国文艺界反对精神污染现象的斗争。根据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了《邓小
平文选》和有关文件,全面总结、检查和清理了几年来的创作、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发现有
极少数文学作品虽未构成严重精神污染,却明显存在着值得注意的问题。经学习检查,普遍
提高了认识,认为防止精神污染“必须从自我做起”,一致表示“作者不写有污染的作品,
编辑不发有污染的稿件”。
1984年8月,省文联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共同召开了有200余人参加的全省文艺创作
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李力安到会作了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向凌作了会议总结。会议
总结了经验,分析了现状,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以提高创作质量、多出文艺精品为战略目
标的创作任务,提出了鼓励创作的若干政策建议,明确了领导方法等。会议对全省文艺工作
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9月间,省委和省政府为开创黑龙江省文艺创作新局面,鼓励文艺创作多出精品,颁发了
繁荣全省文艺创作十二项措施,包括设立黑龙江省文艺创作基金(人民币40万元),建立两
年一度的文艺创作大奖制度。此项政策的制订,在全省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
1984年12月30日至1985年1月3日,在全省文艺队伍空前壮大,各艺术门类都已取得举世
瞩目的重大成绩,迈出新的步伐的形势下,召开了黑龙江省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上总结了自1958年以后27年间黑龙江文艺工作所走过的曲折路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提出大鼓劲、大团结、立志改革、锐意进取,进一步解放艺术
生产力,促进全省文艺事业全面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从1982年到1985年,各艺术门类的创作班、学习班、征文、征歌、展览、比赛等活动频
繁举行,各类文艺创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文学上短篇小说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孙少山《八百米深处》、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长篇小说程树榛《生活变奏曲》、
李汉平《梦·泪·梦》;报告文学蒋巍、贾宏图《在大洋的此岸和彼岸》、贾宏图《她在丛
中笑》;散文张抗抗《埃菲尔铁塔沉思》;戏剧上话剧杨宝琛《将军的战场》、关守中《黑
俊妮告状》、周树山《曹植》;曲艺上相声原建邦《肝胆相照》、集体创作《我爱哈尔滨》
、二人转田军等《良医慈母心》;美术上版画晁楣《松谷》、于承佑《小屯之夜》、雕塑唐
洪民等《晨风》、雪雕杨世昌等《希望之光》;摄影上徐力群《鄂伦春猎手》、孔祥生《水
利工地》、马毅行《迎春曲》;民间文学上有民研会编《满族民间故事选》、长篇说唱李福
忠、刘兴业、乌钦《少郎和岱夫》、葛德胜、尤志贤、晓寒伊玛堪《满斗莫日根》;舞蹈上
于颖、秋菊独舞《路》、于颖、武丽艳等双人舞《根》、金红等小舞剧《阿里郎》;杂技上
王虹的《蹬伞》、谭景超等的《钻地圈》,等等,大多数来自现实生活,都受到广大读者、
观众和评论界的好评,获得省级以上最高奖励,有的美术、摄影和杂技作品在国际上获奖。
其它电影、电视、书法等都获得许多新的成就。
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异常活跃。许多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创作实践和
新的形势所提出的文艺与精神文明建设、北大荒文学风格、改革者形象塑造等新的重要理论
问题,都得到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省、市(地)级原有文艺报刊大部恢复,各类新的文艺报刊纷纷创办。各文艺报刊沿着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打破僵化,大胆创新,立足本省(地
),发行全国,以崭新的风貌和独有的特色赢得了读者的信赖。省、市(地)文联系统编辑
出版的文艺刊物总数达到23家,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的4.6倍。
在省级以上正式报刊和国家出版社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数量超过“文化大革命”前17年
的总和。
各类文艺创作、理论研究和文艺编辑人才辈出,队伍空前壮大。各类专业、业余创作人
员和理论工作者,到1985年底,总数达到近4000人左右,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7倍。
全省文艺事业迅速发展。黑龙江省文联所属艺术家协会新增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黑龙江
分会(简称省书法家协会、省书协)、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简称省杂技艺术家
协会、省杂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筹
]、省电视协[筹])。黑龙江省文联所属专业性艺术家协会、学会、研究会达到12个。各
协会会员总数达到5175人,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770人的6.7倍;其中属于全国各文艺家
协会会员670人,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110人的6倍。已建成市文联10个,地区文联4个,
市(地)级企业文联2个,各市(地)级文联也都相应地建立了各文艺家(工作者)协会组织
;县文联46个。
黑龙江省文联直属事企业单位,除原有编辑出版、美术展览等单位外,又新接收了摄影
和图片制作、新创办了书法活动等重要单位;为贯彻“以文补文”、“以文养文”方针,又
创办了一定规模的服务性企业单位。省文联系统职工总数达2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