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创作成果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文学创作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周立波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黑龙江地区的一个农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斗争的全过
程,1947年12月25日开始在《东北日报》全文连载,反响热烈。后正式出版,多次再版,并
荣获苏联政府颁发的斯大林文艺奖金。刘白羽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等,
反映了战争年代部队指战员的战斗生活。草明中篇小说《原动力》反映了解放初期恢复工业
生产中的斗争生活。其他一些人的报告文学、散文、诗歌、革命回忆录等也都产生了广泛影
响。谭亿等采录、周立波作《小引》的《民间故事》一书,在土地改革中受到农民的喜爱。
50年代初期,文学创作力量比较薄弱,有一定成就,但不甚显著,中期以后,文学创作
力量逐渐成长,创作成果逐渐丰富,内容大多是反映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期工农
业生产战线上的斗争生活,少部分是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生活,受到读者的欢迎。其中有一些
令人瞩目的优秀作品,有的在全国和国际上产生了影响。
“文化大革命”后期,产生了一些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一部分是
反映现实生活,一部分是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生活。由于受极左政治思想和“三突出”创作原
则的影响,其中一部分存在着“高、大、全”的模式化现象。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创作力量迅速发展,创作
活动异常活跃,成果丰硕而又显赫。各类文学创作思想解放,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一些优
秀的小说、报告文学和诗歌作品,在省内和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广泛赞誉。到1985年
末,许多优秀作品获得省级和全国级奖励,有的在国际上引起瞩目。散文、儿童文学和民间
文学也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一、诗歌
50年代初期,报刊上零星发表的诗歌作品多是歌颂共产党和新中国、赞美新社会新生活
的抒情短诗和快板诗,平均每年在市(地)以上报刊上发表的不过200首左右。其中在形式的
掌握和语言的运用上较为成熟较有影响的现代诗,主要是:
鲁琪抒情诗集《北大荒》,收入抒情诗几十首;长篇叙事诗《北大荒的故事》,于1950
年、1951年先后由东北新华书店、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
1954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普及,作者和作品逐年增多,报刊上出现了较多的抒情诗,
多是从正面讴歌农村、工厂、矿山、林区的新人新事,新风貌新景象,也有少量叙事诗、政
治讽刺诗和儿童诗。平均每年在市(地)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约500首左右。其中一部分结集
出版。主要有:
刘畅园长篇叙事诗《雁来红的故事》、冷风(王书怀)抒情诗集《乡土集》、赤叶(李
军)抒情诗集《初歌集》、中流(郑存)抒情诗集《松花江短笛》、陶耶(王云笑)儿歌集
《上姥姥家》、满锐的抒情诗《森林里的‘鹰’》和政治抒情诗《支持你,越南兄弟》等,
以上诗集和诗1955年到1958年,先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
社和有关报刊分别出版和发表。
1958年以后,产生了大量的无以计数的新民歌,通称“大跃进民歌”,大多出自生产第
一线上工农业余作者之手,歌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抒发改天换
地的豪情壮志,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多数出现在劳动现场和公共场所的墙头上,少数
发表在报刊上,起到了鼓舞群众劳动干劲,培养锻练青年业余作者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到
“共产风”、“浮夸风”的影响,又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许多作品充满标语口号,存在
图解政策等简单化、概念化现象,还有一些属于粗制滥造。另方面,在火热的斗争生活和群
众性创作热潮里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业余作者,也鼓舞和激励了专业文艺工作者和一部分党
政领导干部的创作热情,因而也产生了许多好的和较好的诗篇。
到6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在市(地)以上报刊上发表的约达1000余首。其中少部分结集
出版。较有代表性的有:
徐先国的抒情诗《永不放下枪》,抒发解放军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革命豪情。受到郭
沫若和王震将军的推重;彩斌的抒情诗《英雄重上完达山》,抒发解放军转业官兵,继承抗
日先烈的遗志,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坚定决心,先后发表在1958年《人民日报》上。
王书怀抒情诗集:《扬帆集》、《桦林曲》、《引吟集》、《青纱集》、《山川集》、
《花朵集》、《宝山谣》、《火热的乡村》等,1958年到1964年,先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上海编辑所出版。
赤叶抒情诗集《致故乡》和《掘进集》;中流抒情诗集《丰收颂》;王忠瑜抒情诗集《
列车奔向远方》;严辰抒情诗集《青青的林子》;陶耶儿歌集《人民公社万岁》;刘畅园抒
情诗集《树叶与小溪》;沙鸥抒情诗集《初雪》;吴越抒情诗集《火焰集》等,1959年到19
65年,先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
此一时期,一批老革命领导干部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抚今追昔,激情满怀,挥毫赋诗
,纵情吟唱,抒发革命理想,成为诗坛上的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一部分结集出版。主要有
:
李延禄抒情诗集《心歌集》;李范五抒情诗集《壮怀集》;陈雷抒情诗集《露营集》;
赵扬抒情诗集《晓望集》(上、下卷);李剑白抒情诗《松花江上》;于天放长篇叙事诗《
可爱的兴安岭》;强晓初抒情诗《黑龙江颂》;邹问轩抒情诗《送北大荒》;方行抒情诗《
给英雄》;杨易辰抒情诗《欢送你,北大荒》等,1960年到1965年,先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北方文学》和《黑龙江日报》出版或发表。
“文化大革命”十年,诗歌创作收获寥寥,在报刊上只能见到一些零星作品,主要是为
政治服务,缺少特色。较有影响的是王书怀的组诗《张勇之歌》,内含《别妈妈》、《向远
方》等17首。是赞扬一个下放在呼伦贝尔蒙古族牧区的上海女知识青年,如何走与贫下中牧
相结合的道路。1975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诗歌获得解放,诗人纵情歌唱“春天”的来临。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新一代诗人迅速崛起。老中青诗人们以时代和青年为主旋律,逐步解放思想,敢
想敢唱,在题材、体裁、风格上逐渐出现从未有过的多元化新格局,唱出黑龙江历史上从未
有过的新歌。以前从属于政治,为中心服务,标语口号,图解政策的构思和语言明显减少。
到1985年末,平均每年在市(地)以上报刊上发表的诗作约2000首左右。其中部分结集出版
。主要有:
宋歌抒情诗集《春风春雨》;陆伟然抒情诗集《长翅膀的歌》;鲍雨冰抒情诗《绿色的
梦》;苗欣儿童诗集《鹿哥哥和鹿弟弟》;巴彦布抒情诗集《鲜奶与花朵》;梁南抒情诗集
《野百合》和《爱的火焰花》;李沐明儿歌集《三个好朋友》;刘畅园抒情歌集《青青草》
;雷雯抒情诗集《雁》;岛子抒情诗集《北极村梦歌》;中流抒情诗集《鹿哨》;林子以十
四行诗形式创作的爱情诗集《给他》;陈国屏抒情诗集《白雪与针叶》;马合省抒情诗集《
问津草》;李琦抒情诗《无名的河流》;梁南抒情诗《我们给历史雕刻金黄的形象》;庞壮
国抒情诗《关东第十二月》;满锐抒情诗《时间啊……》;刘畅园抒情诗《写在抱月湾的信
——给L》;王野抒情诗集《抒情诗短笛》;姜孝三抒情诗集《彩虹》等。1978年到1985年,
先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北京文艺》、江苏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香港华南图书文化出版中心、《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黑龙江朝鲜
民族出版社、《关东文学》、《女作家》等出版社和刊物出版和发表。其中有的获得全国或
省级奖励。
二、小说
黑龙江地区两省文联初期,小说作品不多,中、长篇小说尤为少见。平均每年在市(地
)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足100篇,内容多是反映解放后工农群众生产和生活斗争的
,也有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生活的。主要有:
鲁琪短篇小说集《炉》,1949年东北新华书店出版,其中《炉》1951年收入《中国文学
丛刊》第1期,1952年由苏联莫斯科外文出版局翻译成俄文出版;长篇小说《春耕的时候》,
195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张德裕短篇小说《红花还得绿叶扶》,1949年发表在哈尔滨市文协《文艺工作》上,受
到著名作家丁玲的赞赏。
佟震宇短篇小说《技工老孙》,1950年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获1950年东北文联主办的
东北文艺评奖活动文学创作一等奖。
黑龙江地区两省文联合并为黑龙江省文联后,小说创作逐渐繁荣,特别是1958年“大跃
进”以后,长篇小说数量增多,引人瞩目。短篇小说平均每年在市(地)级以上报刊上发表
的约200余篇,思想艺术质量在逐年提高。主要有:
曲波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引起轰动,多次再版。被译
成英、俄、日文在国外出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智取威虎山》搬上银幕。“文
化大革命”中改编成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成为当时的“八个样板戏”之一。
关沫南短篇小说集《在镜泊湖边》,195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冰上》改编
成电影文学剧本《冰雪金达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陶尔夫长篇小说《伐木者》;支援短篇小说集《春天里的故事》;关沫南短篇小说集《
险境》和《岸上硝烟》;萧英俊短篇小说集《山中夜话》等,1958年分别由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北京工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郭先红短篇小说《站起来的人们》,1958年,《北京文学》发表,受到文化部长、中国
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推重,获《北京文学》1958年征文一等奖,被译成英文出版,
后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林予长篇小说《雁飞塞北》;钟涛长篇小说《大甸风云》;程树榛长篇小说《钢铁巨人
》等,1962年到1966年,先后由作家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出
版。
陈桂珍短篇小说《钟声》,1963年3月《北方文学》发表,同年6月《人民文学》转载,
被译成英、俄、日、印尼等5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王忠瑜长篇小说《海空激战》,1964年8月开始在《黑龙江日报》全文连载。
“文化大革命”前半期,小说作品极为少见。70年代以后,编辑出版部门有了一些生气
,新创办的《黑龙江文艺》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作品。专业和业余作者中出现某种长篇小说热
。内容有反映现实题材的,也有反映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的,思想和艺术上都或多或少的受到
当时政治上极左思想和“样板戏经验”的影响。主要有:
郑加真长篇小说《江畔朝阳》,197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77年译成日文,由日本青
年出版社出版。
郭先红长篇小说《征途》,197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同名
电影放映全国。
符钟涛长篇小说《千重浪》;张恩儒长篇小说《望云峰》;王忠瑜、谢树、陈根喜长篇
小说《惊雷》;谢树,林予长篇小说《咆哮的松花江》(上、下册);张抗抗长篇小说《分
界线》;刘亚舟中篇儿童小说《云霞和云生》;潘洪君中篇儿童小说《铁柱和姑娘》;王忠
瑜长篇小说《鹰击长空》等,1973年到1977年,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分别出版或翻译出版。
孙俊然长篇小说《长长的乌拉银河》,1977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979年获沈阳军
区建国30周年优秀文学创作一等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说创作繁荣发展,题材广泛,形式多采。反映工农业生产题
材的作品开始打破生产管理技术革新的局限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框子,向人物思想性格道
德伦理的深度探索;反映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出现了反思极左政策给知识阶层造成的心理束
缚和精神创伤的作品;反映爱情题材、国际斗争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历史人物题材等的逐
渐多起来。出现了章回体通俗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多种样式。数量迅速
增多。到1985年末,平均每年在市(地)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约500篇以上,在
国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约15部左右。各类小说数量超过建国后28年的总和。有许多获得
省级奖励,有一些获得全国级奖励,有相当一批被译成外文或多种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出版
。主要有:
鲁琪短篇小说集《妻子》;短篇小说《了蛋》,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巴波短篇小说《你是在为人类服务吗?》。
关沫南短篇小说《紫花与红叶》。
萧英俊长篇小说《山村风雨》。
张抗抗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和短篇小说《夏》、《红罂粟》。
刘亚舟长篇小说《男婚女嫁》;李翔云长篇小说《血迹》;吕中山短篇小说集《新芽》
和中篇小说《空中飞人》;宋小明儿童小说《大江、二江和逃跑大王》;庞壮国儿童小说《
沙斑鸡》;杨北星、曲路长篇小说《魔海谍影》;郑九蝉短篇小说《能媳妇》。
张林短篇小说《你是共产党员吗?》。
锦云、王毅短篇小说《笨人王老大》。
孙怀川长篇小说《奇探宇宙人》;王润生长篇小说《呼延庆打擂》;孙占山短篇小说《
乜老大翻身》;刘子成长篇小说《南国谍影》;贾非长篇小说《冰雪摇篮》。
孙少山短篇小说《八百米深处》和《我们的老六》。
梁晓声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张雅文中篇小说《淘金者的足迹》;刘畅园中篇小说《荒野女孩》;孙幼忱儿童故事集
《聪明的木娃》;韩乃寅中篇儿童小说《断线的风筝》和长篇儿童小说《血溅莽峰》;李
汉平长篇小说《梦·泪·梦》。
刘国民中篇小说《疯人戏》。
屈兴岐中篇小说《血管里流的》。
韩梦杰中篇小说《小院,有四个同龄人》;
吕中山(合作)长篇小说《擒星人》;刘亚舟长篇小说《幸运儿》。
程树榛长篇小说《生活变奏曲》。
王凤麟短篇小说《野狼出没的山谷》,被译成德、意、俄、英、日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
版发行,由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报刊转载或收入作品选集。
宋学孟中篇小说《马汉王外传》。
常新港短篇小说《独船》。
王立纯中篇小说《三原色》。
王左泓短篇小说《晚秋的网滩》。
迟子建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
王毅短篇小说《不该将兄吊起来》。
孟久成短篇小说《名医》;潘青短篇小说集《山城夜》;张雅文长篇小说《绿川英子》
;孙俊然长篇小说《窦尔敦外传》,等。
以上作品先后由《北方文学》、《上海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收获》,人民文学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当代》、《人民文学》、《龙沙》、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工人日报》、群众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
林》、《北疆》、北方文艺出版社、《文学家》、《少年文艺》、《现代作家》、《春风》
、山东文艺出版社和《章回小说》分别发表和出版。
三、报告文学、散文
解放战争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反映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的报告文学、通讯文学和人
物特写等优秀作品,在当时文学创作上占有重要地位。刘白羽《为祖国而战》;华山《横跨
饮马河》;西虹《老机枪小传》;白刃《大时代的插曲》;井岩盾《瞎月工伸冤记》;严文
井《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白朗《一面光荣的旗帜》;冯仲云《抗日英雄于天放》等,都
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青年作者和记者创作了许多通讯文学作品,紧密配合当时
的政治运动,散发在黑龙江地区有关报刊上。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庆日子里,产
生了《喜讯传到哈尔滨》、《我们高呼!我们歌唱!》;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创作了《哥
俩争当志愿兵》、《我们要和平,反对原子战争》;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创作了《白星反革
命集团复灭记》、《一个普通工人的警觉》;学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期,创作了《总路
线是灯塔》、《光辉的劳动》;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创作了《老杨头参加农业合作社有了奔
头》、《繁荣的山村》等。
此后的一个很长时期,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报告文学作品极为少见。60年代以后,散文
创作逐渐兴起,主要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受到读者的喜爱。到“文化
大革命”开始前,平均每年在市(地)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散文作品约100篇左右。其中一部
分结集出版。主要有:
关沫南的《密林行》和《汤旺河的早晨》;支援的《林区夜乘》和《雪里红》;王钊的
《红松之城》和《啊,上甘岭》;潘青的《银花满天飞》和《铁姑娘》等,都是反映林区生
产生活的,被称作“林区散文”。1959年到1965年,先后在《北方文学》和《黑龙江日报》
上发表。
林青散文集《冰凌花》;谢树散文集《雪莲》;平青散文集《红叶集》;丁继松散文《
北大荒赞歌》和《蓝色的乌苏里江》;王忠瑜散文《春满边城》和《稻田秋色》;林青散文
集《大豆摇铃的季节》等,其中一部分反映生产建设兵团的生产生活的,被称作“垦区文学
”。1962年到1965年,先后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北方文学》、《黑龙江
日报》出版或发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产生报告文学作品。后半期,产生了一些散文作品,尽管受
到极左的政治思想束缚,但由于忠于生活,还是受到读者的称道。主要有:
刘亚舟散文集《完达山之歌》、《新穗集》和《山霞集》;张抗抗《大森林的主人》和
《少年林一叶》;门瑞瑜《红色路标》和《春满四方》;潘青《夜林纪行》和《给祖国的报
告》;王钊《请到摄影机前面来》和《风景这边独好》等,1971年到1976年,先后由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文艺》、《黑龙江日报》分别出版发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几乎同时活跃起来,是最早敢于否定“文
化大革命”,敢于对“左”倾错误思想进行反思的文学门类之一。报告文学在长期沉默后重
新以敢写真人敢说真话的姿态与读者见面,受到广泛称誉。散文创作的主题和题材突破了反
映工农业生产的局限,着力于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强化了作家的主体感受,提高了自己的艺
术品位。从1978年到1985年末,平均每年在市(地)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报告文学和散文作品
约250篇左右,其中相当一批获得全国级或省级奖励。主要有:
韩梦杰报告文学《宁可枝头抱香死》和《使命》,散文《彩云和飞鸟相伴》和儿童散文
《夏夜,在家乡小河边》。
张抗抗散文《云中谁寄锦书来》、《埃菲尔铁塔沉思》和《兴凯湖听涛》。
门瑞瑜散文《花坛》、《酸楚的纪念》和儿童散文集《游冰城》。
吕中山报告文学《第三十次突进》。
程树榛报告文学《励精图治》。
蒋巍、贾宏图报告文学《大洋的此岸和彼岸》。
鲁秀珍散文集《返青集》;屈兴岐散文集《兴安雪》;王晓廉散文《天涯月》和《我的
同龄人》;平青散文集《红叶集》。
贾宏图散文《她在丛中笑》。
孙振远报告文学《神刀赵传奇》。
蒋巍报告文学《人生环行道》。
巴波散文《坐茶馆》。
董谦散文《我家来了个小猫崽》。
苏连科散文《独臂三叔》,等。
以上作品先后由《黑龙江文艺》、《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三联书店、《当
代》、《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北方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报告文学》、《黑龙江艺术》、《儿童文学》、《北方少年》分别发表或出版。
四、民间文学
50年代初期,从事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人不多。5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文化部门开始有
领导地进行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全面搜集整理,并取得初步成果。到6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在
市(地)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出版社出版的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约30篇左右。主要有:
梁志强搜集整理《聪明的孩子》、刘思平搜集整理《阿什库进京》、省作家协会编《黑
龙江民间故事选》、佚名搜集整理《秃尾巴老李》、隋书金搜集整理《吴达内的故事》等,
1955年到1960年,先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
“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民间文学作品产生。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省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工作,加强了对各民族传统民间文学的
抢救、整理、出版和宣传工作,成果丰硕,反响热烈。从1979年到1985年末,平均每年在市
(地)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和出版社出版的作品约250篇,80万字。主要有:
省民研究会王士媛编资料丛刊《黑龙江民间文学》(1~16集),共约800篇,350万字。
内收汉族、满族、赫哲族、回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蒙古族的故事、传说、神话、童话
、寓言、长篇说唱、歌谣等280余万字。其中主要作品有:达斡尔族长篇乌钦《少郎和岱夫》
5种异文(3集、10集);赫哲族长篇伊玛堪《安徒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
根》、《阿格弟莫日根》以及赫哲族民间故事、童话等(2集、5集);镜泊湖民间故事和五
大连池民间故事(4集);宁古塔满族民间故事(7集);阿城地区传说故事(13集);蒙古
族民间故事(16集)等。
省民研会王士媛、马名超编《镜泊湖民间故事选》,31篇,8.5万字。
省民研会王士媛编《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一辑黑龙江部分,22篇,7万字;第二辑黑龙江
部分,25篇,7万字。
隋书今搜集整理《天鹅姑娘的传说》,28篇,15万字;孙连金搜集整理《五大连池的传
说》,22篇,7万字;宋德胤搜集整理《红罗女》,45篇,12万字;龙泉(马名超)搜集整理
《九头鸟》,53篇,13万字;傅英仁搜集整理《满族神话故事》,17篇,8.5万字。
以上作品于1980年到1985年,先后由省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春风文艺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